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

作者&投稿:于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绍一些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婚嫁之类的~

  苗栗蹦龙为苗栗县元宵节主要核心活动,俗写为苗栗[火旁]龙(蹦俗作[火旁] = ㄅㄤˋ),指客家人在台湾苗栗地区发展出来的传统元宵客家炸龙活动又为“北天灯、中蹦龙、南蜂炮、东玄坛”之一,或“北天灯、北蹦龙[1]、南蜂炮、东玄坛”之一,其中“蹦龙”即苗栗蹦龙。苗栗市所举办‘蹦龙’至今2008年,已迈入十周年,阵容一点也不输盐水蜂炮
  历史
  蹦龙从客语而来,亦称炸龙,为苗栗传统客家舞龙活动,采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龙方式得到去邪(去旧)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节时,很多龙队开始出来练习,到了元宵节那天则进入高潮,在此除中国有“火龙阵”外,但并无“龙”项目,另外苗栗火旁龙是源于苗栗地区的迎龙庆典而演变而来,是一个相当热闹又刺激的元宵迎新年庆典。

  蹦龙六部曲
  糊龙
  祥龙点睛
  迎龙
  跈龙
  蹦龙
  化龙返天


  盐水蜂炮是台湾元宵节时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地点在台南县的盐水镇,所谓蜂炮是指许多冲天炮组成的

  大型发炮台,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

  曾经繁华一时的月津港,指的就是现今的盐水镇,“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道出清朝时期的台湾

  四大商港。(于“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后添加“四月津”系盐水地区文史工作者之说法,此种说法亦

  见于台湾其他“古代时为海港”之地区之文史工作者社群中,例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笨港”)。

  因港成镇的盐水,八掌溪与急水溪分别自北与南两方流经盐水,透过八掌溪,原为内陆港的盐水镇,可经

  由布袋通往台湾海峡,贸易的兴盛为盐水带来了一段风光岁月,也造就的不少知名的贸易商,当时称往来

  于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从事贸易的商人为“郊商”。也证明当时月津港畔繁华一时的景象。不过百年来的沿

  海陆化及河道淤积严重,港口机能不再,商船航道变成地区排水系统,月津港则成了盐水镇家庭废水的集

  水塘。

  盐水镇靠近海,多住以讨海为生的渔民,来自中国福建沿海,蜂炮的活动可能起于清光绪11年,盐水镇上

  感染瘟疫流行,居民基于民间习俗,向当地的“关圣帝君”(关公)祈求平安,并依占卜结果,在元宵节

  晚上,请出庙中的周仓爷做开路,关圣帝君殿后,一路燃放炮竹,绕镇一晚,后来遂演变为一个传统,起

  初全镇各村都在元宵节前后为时三天燃放炮竹,后来逐渐改为各村轮流放炮竹的形式。

  近日的盐水蜂炮已成为政府规划的大型活动,并配合历史和观光将古时的街道复原,2006年台南县政府就

  将盐水镇的三福路设成古炮街,串联街上的商家用古法制作鞭炮,如竹卷炮、单管复古式烟火等。于2007

  年更以长达13公里的连珠炮火龙传奇,希望挑战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因同时点燃五条路线,且途中鞭

  炮熄灭一次,致使难以认定长度,因而无法如愿创纪录。


  蜂炮爆发瞬间:盐水中正路基本的作法是以木条钉制大型支架,可从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将冲天炮排满在

  木架上,可从几千支到一万几千支冲天炮不等,接着将冲天炮的炮心连接起来,组成了炮台(或称炮城)

  ,再加以外观装饰,黏贴色纸,组成人形、动物型等。通常家族会动员家人一起制作蜂炮来参加活动。

  盐水蜂炮的路线由盐水镇上的武庙前开始,进行绕境全盐水镇的活动。原本绕境活动为元宵节当日开始,

  为期一天,后因绕境时间过长而将盐水镇划分为几个区域,并安排为两天的绕境行程,因此目前的盐水蜂

  炮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时开始,至隔日元宵节午夜过后方全部结束。在绕境活动当中,神轿

  抵达门前后,才会开始推出自家的炮台。主人拉开红布,撕下炮台上「恭祝 关圣帝君 圣诞千秋 弟子某某

  某叩谢」等字样的红纸,在神明面前与金纸共同焚烧祝祷后,便正式引燃自家的炮城,让绕境神明点收蜂

  炮。

  参加蜂炮活动的民众应准备完整的保护装备以免受伤,包括全罩式安全帽(头)、围巾或毛巾(脖子)、

  棉质或牛仔外套长裤、手套及平底鞋或运动鞋,切忌穿雨衣等可能融化或起火之衣物。将全身保护完毕后

  ,再杀进战场,参加此炮声隆隆、火光不断的民俗庆典。由于有多年的游客受伤经验,近几年已经禁止使

  用声光效果十足之塑胶制的冲天炮,并在庆典之后规划大型的垃圾清扫活动。


  八家将於台湾是指八位负责捉邪驱恶的神只,也是种阵头名称。
  简介
  八家将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较可信的是,该八家将为将其古代衙门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其有监察司、长寿司、奖善司、阴阳司、福德司、罚恶司、增禄司、速报司,其中两位与两位官将重复。

  来源
  一般学者认为,八家将为五福大帝的部属。此种说法的五福大帝,其实就是分别为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中瘟史文业等五方瘟神,也有人说五福大帝就是五王爷。

  事实上,台湾常见的神明盛会,如城隍,妈祖,关帝君都常常出现此阵头。

  各家将名称与刑具
  八家将人数不一,有少至两位的官将,也有加上差役,提解的十数位。而通常所称八家将的八位刑司分别是:

  甘柳将军:甘鹏飞,柳钰
  范谢将军:谢必安,范无救(七爷,八爷)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姓氏分别为何、张、徐、曹。负责拷问。
  八家将中,四大将军为主角,四季大神为配角。


  影响
  在台湾,八家将操演的重点戏系由范、谢将军(即七爷、八爷)执行捉拿,甘、柳将军执行刑罚,再由四季大神拷问。

  八家将在信仰意义上,具有刑求妖邪的权威,是勇猛威武的阵头。但近年来有不少的八家将阵头,已经由不良组织、角头、黑道操控,更常吸引涉世未深的少年加入,并在庙会之余,有斗殴、使用毒品等犯罪事项,八家将由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质变为犯罪团体,部分台湾黑道组织与庙宇也藉此阵头扩大组织。


  宋江阵是一种结合武学和艺术的民俗表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由一些爱好武术者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招式。 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表演时人数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为主,甚至百余人,但以一百零八人为大忌。 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社稷。以前民间传说地方上有乱事,以宋江阵武师可以执干戈以为稷。
  阵形
  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宋江阵的阵形,传系出自小说《 水浒传 》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阵。 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宋江阵融入金狮、白鹤等瑞兽繁衍出「金狮阵」及「白鹤阵」,三者合称为「宋江三阵」。


  操演
  拜旗拜旗
  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是指由36将分列两行,由执旗、斧者率领,所有的兵器高举晃动、敲击出声,阵员高音呐喊,以壮声势。 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旗、斧以连续三次的「左青龙、右白虎、踏中宫」动作行礼,这个礼仪通常是用来参拜神明、接驾接阵或者迎接贵宾。
  发彩发彩
  抛箍抛箍
  采旗作号采旗作号
  插角跳内外箍插角跳内外箍
  龙卷水龙卷水
  穿中心穿中心
  个人兵器个人兵器
  倒离圈倒离圈
  蜈蚣阵蜈蚣阵
  蜘蛛结网蜘蛛结网
  扛对扛对
  白鹤阵白鹤阵
  空手连环空手连环
  八卦阵八卦阵

  发展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於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於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宋江阵大都流传于嘉南平原以南的农村,并以台南 、 高雄两县市最多,早期属于农闲时期农村子弟学习武艺的活动, 日治时代 ,因高压统治,取而代之成为宗教活动酬神娱人的武术表演性阵头。 宋江阵通常附著於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宋江阵通常附着于寺庙,成为神佛驾前的艺阵,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县内门乡宋江阵,内门乡内有「内门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动民俗江阵古老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有一百四十余年历史。 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宋江阵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陆,但大陆目前似乎是不开放民间聚众演练。

  台湾端午漫谈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高山族的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台湾民间婚礼
  中国古代婚礼为「六礼」,台湾合并为「四礼」,都是从闽南传承过去的。今天,台湾民间还保留这种风俗,并有独特的习俗惯例。
  新娘出嫁当天,要穿白布短衫白布裙贴身衣,以表示贞洁。腹部挂肚袋,袋内装放铅钱(「铅」与「缘」闽南话同音,取意姻缘)、糖(甜蜜意)、五谷、猪心(意夫妇同心)等物品。此外,要穿男家送来的盘头裘裙,头插铁彩金箭以为驱邪。迎娶方式,礼俗繁杂。新轿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不必到女家亲迎,由媒人领新娘轿到女家迎娶,称「单顶娶」;另一种是男家备女婿轿、新娘轿双座,新郎亲自到女家亲迎,称「双顶娶」。
  迎亲队伍行列是有规矩的,走在最前面是由一人拖着竹蓑(青竹带根梢竹枝),俗谓「透脚青」,表示新娘嫁到夫家后,合家康健的吉意。接着是媒人轿、舅爷轿(新娘之弟)(轿外系一盏红布宫灯,称舅仔灯)叔爷轿(新郎弟弟)、嫁妆(视贫富而定),连后是新娘轿(又称??仔轿),跟着是子孙桶、鼓吹。新娘花轿停靠男家门口,待择定的吉时,方由新郎出迎。由男家小孩棒柑桔两粒,以示夫妇圆满吉祥。这时,新郎用扇子打三下新娘轿顶,用脚「??轿门」三次。新娘才把锁匙托媒人交付新郎,以示见于天。新郎拉着携在新娘手上的红绸布到新娘房。在婚礼过程中,有许多念四句吉祥话。象挑子孙桶的挑夫,把子孙桶挑进新娘房,念到「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子孙桶,扫八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挑者由此会得到小红包。开新娘轿时,轿夫念四句:「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他也会得一个小红包。
  客人吃喜酒,由父母双全,儿子多的友人先动用筷于,念喜旬:「食鸡,才会起家(兴家);食就鱼,生于好育饲。食鹿,全家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有出色)。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快做老爷。食鱼尾叉,快做干家。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随后,闹新娘。以上许多「念四句」,除了表示祝贺意,均有期望新婚之家吉样的常规色彩。

民俗 结婚 嫁娶 寓意 洞房,“结婚滚床”?这种传统婚嫁民俗,其中蕴含的意义和讲究。

我们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现在是因为与父母的不舍。


哭嫁呢,它是土家族的一个传统婚姻习俗。女儿们出嫁时候是不须要哭的,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者是一个月开始那会,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揭开了哭嫁的序幕,到出嫁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到达高潮,哭声,锣鼓声,鞭炮声,场面极其震撼。

哭嫁的这种习俗主要来自那会的封建社会对于婚姻的一种禁锢,那会的男女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最开始哭嫁是表达对封建婚礼制度的不愿意。现在婚姻自由了,还存在哭嫁的习俗,主要原因是亲情的难以割舍,哭嫁的本质意义其实是改变了的。要知道父母对于女儿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其中的辛酸,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同样,女儿嫁人,要组成新的家庭,要离开故土、离开父母,从此要独挡一面,负起新的家庭责任,那种茫然,那种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也是可以理解的。哭嫁之时,父母和新娘都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一人哭唱的意思主要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的是对双亲的念念不舍。“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两人哭唱为姐妹对唱哭,亲友陪新娘子哭。哭团圆又叫姊妹哭,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由九位未婚的姑娘陪新娘一人哭,哭嫁内容多为哭姐妹情谊,兄嫂支贤,故土之情等等



哭嫁是一种当地风俗习惯,闺女出嫁是喜事,但是呢,姑娘嫁人了,要去男方家里了,舍不得家里的父母,所以说就有了哭嫁。

在以前,姑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家里人、姐妹、亲戚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声越大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现嫁而不 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教养,传为笑柄。有些地区甚至会把哭嫁当 做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要是新娘在出嫁时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才 德低劣,被人瞧不起。

有的出嫁新娘子不哭还会遭到母亲的打骂。哭嫁风俗也不知道起源于何时。据以前的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临别时,公主的母亲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土家族的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慢慢被包办婚姻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古时候,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母亲、姐妹、亲属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现嫁而不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教养,成为笑柄。

有些地区甚至会把哭嫁当作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要是新娘在出嫁时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才德低劣,被人瞧不起。有的出嫁姑娘不哭还会遭到母亲的责打。哭嫁风俗不知起源于何时。据古籍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临别时,公主的母亲赵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在一些地区和民族,哭嫁非常流行。海岛洞头人家的传统婚礼,除了坐花轿、拜堂外,新娘还要在出嫁时以哭嫁贯穿始终。新娘从梳头开始哭和唱哭嫁歌,一直到辞别家人,坐上花轿,还哭唱个不停。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就开始哭唱。哭嫁的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感谢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姐妹的离别之情。


一般都有习俗,但一家人根本没哭也是很正常的。哭是因为在女方家长看来,养大的闺女不再是自己的了,男方是辛辛苦苦养大儿子终于娶来媳妇了。想想也是啊。一般女方最容易哭,新娘和妈妈一起哭最正常。

“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萌芽期的哭嫁的泪水至少溶合了两方面的内在动因 : 一是对男权思想的愤愤不平,二是追恋母系氏旅社会。哭嫁便显示了性别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性别差别的冲突,也就是女性自我意识与男尊女卑观念撞击。



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我国有很多保留至今的传统婚嫁习俗,比如结婚敬茶、闹洞房、哭嫁,其中哭嫁又是一种很特别的地方婚嫁习俗,多出现于四川农村以及少数民族。

什么是哭嫁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哭嫁习俗之仡佬族 :仡佬族姑娘通常出嫁前三五天就要开始"哭嫁"。娶亲的时后新郎不亲迎,反而是在婚期前一天派轿夫天黑时到女方家。进门前,女方这边会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哭嫁习俗之土家族 :土家姑娘的结婚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要哭起来,有的要哭一个多月,至少三到五天。土家人还把会不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习俗之粤西人 :“哭嫁”是粤西信宜民间婚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在当地乡村流行。当女儿出嫁时,为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离开亲人时的难舍难分之情,常以哭唱的形式来抒发出嫁女心中的浓厚亲情。哭嫁习俗其实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传统文化中“孝”、“义”的思想,流传下来形成了现代婚礼中特别的一种习俗,也是有别样的魅力延续至今。



哭嫁的高潮是出嫁前的头一天,要凑够十个姑娘,连新娘在内,剩下的九个也要陪着哭,大家一起哭,哭完在一起吃个饭,土家族人觉得婚礼必须哭,哭才热闹,哭才好看,哭的姑娘才优秀,大家送别来了,你要笑着走,表示不友好。

哭嫁是古老的习俗,这个哭不是真哭,而是要唱哭嫁歌,在出嫁前的三天内,每天都要唱这首歌,还要把新娘的朋友们叫到家里陪伴新娘,这种习俗被称作哭嫁,不过现在结婚很少还有这样的习俗了,只有土家族还保留着这种“哭嫁”习俗。

土家的姑娘很小就要学习唱哭嫁歌,用唱歌的形式表示哭,对家里人的不舍得,都要放在歌里,家里的父母亲人,把对他们的思念唱出来,还要骂媒人,为何要给自己安排亲事,从此就离开家里了,就是哭唱一些身边的人和事。

哭嫁我觉得是发自内心的,就算不用唱歌的形式表达,新娘要嫁人了也是要哭的,从此再也不是人家的姑娘了,到了婆家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虽然媒人说的好,俩人相处得好,可是未来的柴米油盐谁又能说得准呢,曾经被父母爱护的宝贝,从此要去人家做免费的保姆,我都不敢想,想起来就想哭。

人也只有伤心的时候才会落泪,在曾经女孩是非常不值钱的,也是家里的牺牲品,或许一头牛,一只羊就可以买个姑娘,那姑娘也就算是卖给夫家的,她怎能不哭,心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哭泣是出嫁前最好的发泄方式。







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
我们都知道,新娘出嫁明明都是喜事,哭嫁呢其实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就是以前的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以前可能是真的哭了,而现在是因为与父母的不舍。哭嫁呢,它是土家族的一个传统婚姻习俗。女儿们出嫁时候是不须要哭的,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者是一个月开始那会,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揭开了哭嫁...

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
1. 哭嫁是一种地方习俗,源自封建社会,过去可能是因为新娘真的感到悲伤,而今天更多表达的是对父母的依依不舍。2. 哭嫁是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习俗。通常从新娘出嫁的前半月或一个月开始,甚至前三个月就已经开始了。直到出嫁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哭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场面非常...

新娘出嫁明明是喜事,为何有“哭嫁”习俗
哭嫁是一种当地风俗习惯,闺女出嫁是喜事,但是呢,姑娘嫁人了,要去男方家里了,舍不得家里的父母,所以说就有了哭嫁。在以前,姑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家里人、姐妹、亲戚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声越大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现嫁而不 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教养,传为笑柄...

哭嫁这个结婚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明明是喜事,为何要哭?_百度知 ...
“哭嫁”这是一个中国人特有的结婚习俗,这个习俗是从汉朝开始的。因为父母把女儿养育成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又要把女儿托付给另外一个男子,父母自然是非常的不舍,所以伤心至极,自然是要流泪恸哭。“哭嫁”主要是父母为了表达为出嫁女儿的不舍之情,女儿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哭是最能表达感...

我是女生本来出嫁事件高兴事但是遇到了一件事很郁闷,搞得心情不好
你没说什么事,但我知道告诉你,你所以不开心,可能和出嫁有关吧,但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冷静的对待,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就感觉特别郁闷,你现在经历的是人生当中的四大喜事之一,希望你能够快乐起来,不要让别的因素打扰了你的心情,最后祝你开心快乐,,,...

新娘被接走,妈妈独自躲厨房流泪,明明是喜事,妈妈为什么要哭呢?_百 ...
这位妈妈在女儿出嫁后,一个人躲到厨房偷偷流泪。女儿出嫁是高兴事情,可妈妈依然要哭,只因为下面两个原因存在。一、不舍女儿离家,知道嫁出去后,回家时间就少了新娘出嫁内心最难受的人,就是最疼爱新娘的人,这个人可以是新娘爸爸妈妈,也可以是新娘爷爷奶奶。新娘迈出这个家门开始,就会成为别人家的...

结婚是喜事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当,儿子娶妻女儿出嫁的时候家人应该开心快乐才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亲会在女儿出嫁时,难过的哭了出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女儿出嫁,找到了自己幸福,父亲喜极而泣,想女儿结婚,以后就不能常在自己身边,父亲感到不舍,以及女儿出家以后成了别人家的人,父...

女儿出嫁为什么父亲要哭
结婚是件喜事,但是对于女方家庭来说,却有那么一丝伤感。明明是大喜的日子,女方父母却流下了眼泪,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舍啊,养了大半辈子的闺女就这么出嫁了,心里多是有些不舍,但是如果夫家待闺女好的话,且能够常回家走动也还好。那么,女儿结婚了,父母是什么感受呢,平日里严肃的父亲也流下了...

妹妹强忍泪水目送姐姐出嫁,结婚明明是件好事,新娘亲人为何忍不住流泪...
1.对于男方来说,结婚就意味着多添一个人,多添一份祝福,组成一个小家庭。对于女方来说,意味着父母辛辛苦苦、用屎和尿拉扯大的乖巧女儿正式脱离这个家庭,她将不再看着女儿每天去上班。她的父母准备了女儿最爱吃的饭,但是女儿已经成为妻子,不能再天天陪在父母身边了!我自己的女儿都这么大了,怕...

女儿出嫁的十大禁忌
1. 忌选凶日: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选择吉日,认为选对了日子,新婚夫妇的生活才会顺利。因此,女儿出嫁的日子一定不能是所谓的“凶日”。2. 忌穿黑色:在中国,黑色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代表着丧事。因此,新娘在婚礼当天不能穿黑色的衣服。3. 忌哭嫁:在传统观念中,女儿出嫁是一件喜事,...

沧州市17743597395: 新娘出嫁本是一件喜事,为什么要“哭嫁”?
计临补达: 古时候,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母亲、姐妹、亲属要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出现嫁而不哭,新娘就会被四邻认为没有...

沧州市17743597395: 为什么出嫁那天的新娘会哭? -
计临补达: 并不是伤心得想哭,更多的是一种风俗习惯,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不舍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激动的哭了,因为做为一个女孩子,不能...因为那天出嫁的哭泣,有两点;1这是最后一次能和自己最亲的人朝夕相处的最后一次,以后就不能这样了,所以才哭.2这是第一次和自...礼节礼仪

沧州市17743597395: 你们那有哭嫁习俗吗?结婚是喜事,为什么要哭呢? -
计临补达: 一般都有习俗,但一家人根本没哭也是很正常的.哭是因为在女方家长看来,养大的闺女不再是自己的了,男方是辛辛苦苦养大儿子终于娶来媳妇了.想想也是.一般女方最容易哭,新娘和妈妈一起哭最正常、常见

沧州市17743597395: 婚礼上新娘为什么会哭 -
计临补达: 离开自己父母的不舍,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

沧州市17743597395: 为什么女孩子结婚要哭嫁呢? -
计临补达: 石家庄经典classic婚礼策划师给你解答:1.伤离别,念亲恩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

沧州市17743597395: 在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都要哭一场 -
计临补达: 关于哭嫁习俗的起源,目前学术界的看法纷繁复杂、莫衷一是,主要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两种观点,此外还有原始残余婚姻说、奴隶买卖婚姻说和封建包办婚姻说等几种观点.掠夺婚姻说认为哭嫁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其源...

沧州市17743597395: 女子哭嫁的来历? -
计临补达: 哭嫁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秭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

沧州市17743597395: 女孩出嫁为什么要哭 -
计临补达: 一是离开生养自己的亲人,心中不免悲伤.二是高兴,喜极而泣,终于名花有主,悬心落地.

沧州市17743597395: 为什有的地方女子出嫁的时候要流着眼泪告别娘亲? -
计临补达: 这是那里的习俗,叫做“哭嫁”.据说,这样可以哭掉不幸,让新娘生活幸福;这样也表现了新娘对家人的不舍与祝福

沧州市17743597395: 女人出嫁那天为什么要在爸妈面前哭呢!是传统吗? -
计临补达: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