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的其它相关

作者&投稿:崇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道汽车音响如何表别真假~

很简单的,找授权店就好了嘛。官网应该有授权店,又或者去店铺看看他们有没有授权证书,基本上现在都有授权证书的了。

微不足道中道意思:谈起,说起。
微不足道
【拼音】:[wēi bù zú dào]
【解释】: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自】: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示例】:这点小伤,对于我来说微不足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展开来说,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建议:天地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三个物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后与地合二为一。活着的人与天相互影响、相互斗争,活的好的人与天合二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活的不好的人,与天斗斗不过,最后与地合二为一。到底如何与天相处,圣人云: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游行驶。一个人打伞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袄。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结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环境或他人如:夫妻恩爱,团队精神,山间小屋,人养狗、狗护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至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佛教:佛教教义。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同经卷五:“若说有边则无有中,若说有中则无有边,所言中者,非有非无。”《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又“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大小乘对中道解释不尽相同。
1小乘佛教一般以八正道为中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盘,谓八正道。”
2、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把中道作为三谛之一,即空谛、假谛、中道第一义谛。
3、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主张无有外境故非有,有内识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即是唯识义。《成唯识论》卷七:“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亦即是中道。”
4、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中论疏》卷二:“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中道又是一真不二之谓,含义亦与真如、法性、法身、法界、佛性、实相等相同。(刘峰)
5、这样兼具种子的断常二边,而心真如在运行的一切时中,心体自身却从来都不堕入二边之中,如此而成就非常亦非断的真实中道之义,一切无生法忍菩萨都是这样究竟法界实相的真义。 (正觉法相辞典_中道之义) 谓中道即八正道,或谓正确了解十二因缘,或指离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
(1)小乘经典所说,多以远离外道凡夫苦乐二边行之真正行法为中道,而其真正行法即佛所说的八正道。在印度外道各派中,富兰那、阿夷多等快乐派,执着于世间的欲乐而无清净志,耆那教等苦行派则自烦自苦,各以极端自虐的修行法为解脱之道。针对此等主张,佛陀则主张修八正道以远离边邪,俾使行者产生眼智明觉,乃至到达涅盘。《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云(大正1·777c)︰‘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中略)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盘,谓八正道。’
(2)依《杂阿含》卷十二所述,系以脱离断、常二见,正确了解十二因缘为中道。即以世间为有或无,皆是边见,认为先来有我是常见,从今断灭是断见,均非中正之道。在一切法之中,此有故彼有,因此世间无‘无’;此灭故彼灭,因此世间无‘有’。如是远离有无断常的偏见,如实观十二因缘法,即谓住于中道正见。
(3)小乘论部则认为八正道只不过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四谛中道谛的一分,唯有离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之理始为中道。《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云(大正32·327b)︰‘五阴相续生故不断,念念灭故不常,离此断常名为中道。’ 此宗认为外道及大小乘诸宗所谈的中道说,皆属于‘有所得’的范围内,未得中道真义,唯有离四双八计而住于无得正观,始是中道,亦即打破生与灭、断与常、一与异、去与来等八种迷妄,而说缘起、无自性、空之理。此称八不中道,或称八不正观、无得中道。吉藏《中论疏》卷一(本)云(大正42·10c)︰‘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卷二(本)云(大正42·21b)︰‘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
此宗为令了知八不中道的真义,而立三种中道(又称三中),即︰
(1)世谛中道︰又作俗谛中道,是以世谛为主而说的中道。不动无生灭之真际而建立生灭之诸法,称为世谛中道。
(2)真谛中道︰不坏生灭的假名而说无生灭的实相,称为真谛中道。
(3)二谛合明中道︰又作非俗非真中道,是合世谛、真谛而说的中道,谓亦非生灭,亦非无生灭,言亡虑绝,离四句百非而毕竟空。
此外,《三论玄义》卷下谓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别︰
(1)一中,即以中道为唯一清净道。
(2)二中,约二谛而辨中,即世谛之中、真谛之中。
(3)三中,指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
(4)四中,指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成假中。对偏中,谓针对大小学人之断、常偏见而说之中。尽偏中,谓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见若尽灭则名为中。绝待中,指所显现的中是超绝言语思虑之不偏不中者,但假名为中。成假中,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于非有非无而说有无,如此之‘中’反而成立‘假’,故谓成假中。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又,此中谛是化法四教中的别、圆二教所说。谓空、假二边之外有中道一理是别教所谈,称之为但中;即空、假二边而立中道是圆教所谈,称之为不但中。若以中道为原理则为三谛中的中谛,以之为观法则为三观中的中观,又因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之别,而有隔历三谛和圆融三观,或次第和不次第之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云(大正33·705a)︰‘别三谛者,开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中略)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
最了义经开示中道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同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有偈云: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不执常断二见,远离空有两边。是为中道。




道士的相关称谓都有那些?
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

儒道至圣的其他相关
为圣墟路的最后一道考验。登龙台登龙台是属于龙族的一处古地,在远古时期是孕育幼龙之地,禁止过于强大的力量进入。远古时期过去后,登龙台发生了剧变,导致不仅众圣无法进入,连翰林或妖侯以及更强大的生命也无法进入。登龙台并非是最接近祖龙的古地,也不是最珍贵的地方,但相对其他龙族古地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各族都...

交通法关于人行道的相关规定
法律主观:1、骑自行车应走右侧自行车道。 2、过马应走人行道(或天桥、地下通道);遇红灯止步,见绿灯前行。 3、乘坐公共汽车应先下后上,勿争先恐后,勿挤逼抢。 4、遵守交通规则应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 5、在人行道内行走,有人行道的靠边行走。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

道庵相关词语有哪些
道庵的词语有:称兄道弟,世道人心,清道夫。道庵的词语有:霸道横行,称奇道绝,倍道而进。2:结构是、道(半包围结构)庵(半包围结构)。3:注音是、ㄉㄠ_ㄢ。4:拼音是、dàoān。道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寺庙。多为尼姑...

道纪相关
在古老的智慧中,老子提出了"道纪"的理念,这是一种用传统之道来解读和理解现代世界的视角。"道纪"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追溯宇宙及万物的起源,来洞察存在的奥秘。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拥有这种能力,可以运用古老的道,审视周遭与自我,从而揭示宇宙的内在秩序。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与绝对空间宇宙观的...

能说会道的相关的词
唇枪舌剑 舌战群如 言辞流利 舌灿莲花 滔滔不绝 出口成章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能说会道 语惊四座 才辩无双 娓娓而谈 谈笑风生 能言善道

高速的其它相关
在秦修筑的9条主要“国道”中,出今淳化通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全长900公里的秦直道被誉为古代的“高速路”——为快速集结调动军队和运输粮食等物资用的车马超级专用道路,是可与长城相媲美的边防军事设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直道。当时动用人力40万,花费4年时间筑成。逢山开山,遇谷填谷,工程...

道法的相关典籍
《道法》是中国古代治国著作《黄帝四经》里记载的一篇文章。《黄帝四经》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黄帝四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

要道的意思
要道的意思是重要的道路,交通要道。其相关内容如下:1、在历史长河中,要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都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于促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战争时期,要道更是一种战略资源,控制要道可以左右战争的局势。2、除了...

夫妻之道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夫妻的相处之道 什么是夫妻的相处之道,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度修得共枕眠,夫妻在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夫妻之间的相处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分享什么是夫妻的相处之道。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夫妻的相处之道1 1、不要在外人面前争吵 有些问题在众人面前争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朝阳区13097885570: 请问佛教里的中道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
貊柄消核: 中道(zhongdao ;madhyamapratipad)佛教教义.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形容词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

朝阳区13097885570: +古代文化常识中道的意思 -
貊柄消核: 您好 广泛意义上说,道是指自然规律和人们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它包括了很多正面的人生哲学,比如:纲常、人伦. 狭义上讲,它其实是道家在精神层面对人体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表象.就像老子说的,道这个字,只是一切规律的集合,而这个字本身,其实就是错的.因为它无法将所有规律都表达出来,但除了这个字,找不到其他字来代替规律的拟人化而已.

朝阳区13097885570: 除了孔子的中庸之道,现在人所表现的还有哪些 -
貊柄消核: 中正立场

朝阳区13097885570: 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
貊柄消核: 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了影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宇宙客观规律或规定.

朝阳区13097885570: 孔子中道的标准是什么 -
貊柄消核: 儒家的中庸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执中守正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朝阳区13097885570: 文言文中道的多种解释 -
貊柄消核:[答案] 1.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门~、治国之~、志同~合.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

朝阳区13097885570: 文言文中道的多种解释 -
貊柄消核: 道: 1、规律,法则,道理.天道,家道. 2、道路,中道,道听途说. 3、说,道白.

朝阳区13097885570: 何谓中道? -
貊柄消核: 1、何谓中道?中道一词是佛教的基本术语,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

朝阳区13097885570: 不落二边,谓之中道的意思意思 -
貊柄消核: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朝阳区13097885570: 何为中道,中道与中观有和异同?? -
貊柄消核: 楼主 您好佛法所说的中道,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真如佛心,此心含藏万有,森罗万象许庄严,然而本性空寂,从来不沾染万法,他是这样本来就具足中道性.而中观则是我们藉由佛法去亲证这个真如佛心时,能够现前观察、体验真如佛心俱足中道性、清净性、涅盘性、真如性,这样的妙观察,即是中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