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的人生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子车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李商隐的一生是怎样的??~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生平
李商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

早年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仕途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李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

其晚年的丧偶和官场失意时他笃信起佛教。

社交
有人根据李商隐部分诗作的风格,推想他性格内向(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十一章)。这种猜测多少有些武断。如果从李商隐的另外一些活泼幽默的作品来看,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现存的资料(主要是他本人的诗歌和文章)表明李商隐的社交范围广泛,他是一个乐于交往而且颇受欢迎的人。

李商隐交往圈里的人物分为四类:

与仕途生计有关的人物。包括令狐楚、令狐绹、崔戎、王茂元、李执方、卢弘止、郑亚、柳仲郢、李回、杜悰、萧浣、杨虞卿、杨嗣复、周墀、姚合、孙简等人。 互相酬和诗友。包括杜牧、温庭筠、白居易等人。
政见或信仰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刘蕡、永道士、崔珏、李郢等人。
礼节性的交游或亲戚之间的来往。包括令狐绪、韩瞻以及他在各个阶段的同事。

与令狐楚的交往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之间又有非常微妙的距离感。李商隐在一些场合称呼令狐楚为“四丈”,显得相当亲近,但他从不会放松到忘记时时表达感激之情的地步。当然,与其说李商隐谨小慎微地保持了距离,倒不如说令狐楚的态度给定了双方交往的界限。

在与令狐楚交往的过程中,李商隐学会了如何与既有身份又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融洽相处。这样的人对他而言具有多重身份:伯乐、老师、长辈、上司、赞助者……简言之,他们会对其个人仕途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爱情

李商隐画像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5]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诗歌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6]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7],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诗风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无题诗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7]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另有5首在目前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如杨柳[9])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另一方面,许多人倾向于将《锦瑟》、《碧城三首》、《玉山》等诗与无题诗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写法和意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一言难尽的情形,使得无题诗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这些诗的真正含义作出解释。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的阐明诗中的涵义。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10],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文章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3]。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商隐的文章,是朱鹤龄、徐炯、冯浩、钱振伦、钱振常、张采田、岑仲勉、刘学锴、余恕诚等人,先后从《全唐文》、《文苑英华》、《唐文粹》等书中搜辑、考证而得到的。最新的汇编文集《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2002)中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也有少量被称为“古文”的散体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笺注
由于李商隐诗意比较隐晦,因此一些李商隐诗的爱好者尝试着为这些难懂的诗注解。宋代蔡绦《西清诗话》里提到刘克笺注李商隐诗;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里提到郑潜庵编《李商隐诗选》;明代唐觐《延州笔记》里提到张文亮注过李商隐诗。但这些注本或选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事实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隐诗的笺注并不算多。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溪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溪生诗详注》)等多人的注解考证,已经能够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许多诗的涵义仍然没有定论。

在文章整理方面,李商隐曾自编《樊南甲集》、《樊南乙集》,今已不存。清朱鹤龄曾辑录《文苑英华》等书,编成《李义山文集》,但有明显的疏漏。清徐树榖、徐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两人分担了笺、注的工作,成书《李义山文集笺注》,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注本。之后,冯浩又对《李义山文集笺注》进行考订改编,著《樊南文集详注》。钱振论、钱振常兄弟从《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冯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两百多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

影响
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清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传说
与李商隐有关的传说,散见于后世的史料笔记中。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记载:在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个重阳节,李商隐拜访令狐绹,恰好令狐绹不在家。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曾经多次向身居高位的令狐绹陈诉旧情,希望得到提携,都遭到对方的冷遇。感慨之余,就题了一首诗在令狐绹家的厅里:“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委婉地讽刺令狐绹忘记旧日的友情。令狐绹回来看到这首诗,既惭愧又惆怅,于是令人将这间厅锁起来,终生不开。后来又有人说,这首诗令狐绹恼羞成怒,很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有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也因此更加嫉恨李商隐。
宋姚宽《西溪丛语》中记载唐末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群文人在洞庭湖中泛舟游玩,有人提议以木兰为题作诗。于是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轮流赋诗。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贫穷的书生,口占一绝:“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吟罢隐身而去。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得知,这人就是李商隐的鬼魂。在另一个版本(宋李颀《古今诗话》)中并没有鬼魂出现,是一群诗人在长安聚会时,有人朗诵这首诗,大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李商隐。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中说: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开玩笑地说:希望我死后能够投胎当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儿子衮师出生,李商隐为他取小名叫“白老”。
宋李颀《古今诗话》中记载:北宋杨亿、刘筠等人互相以诗唱和,创立“西昆体”,以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著名。当时有一位职业演员扮演李商隐,穿着破烂的衣服,对别人说:杨亿他们生生撕破了我的衣服。引起大家的笑声。有人用这个故事来讽刺“西昆体”诗派对李商隐的继承是生吞活剥。

表达人生远大志向的诗句
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汉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民国时期,中国有过三个才华横溢的和尚:李叔同老王以前写过,八指头陀留着下回再讲,今天咱们聊聊苏曼殊。

这三位名僧之中,最为骨骼清奇、多才多艺的,毋庸置疑就是苏曼殊。

然而,

“才如江海命如丝”

最命运多舛的也是苏曼殊。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够得到三教九流的同声称慕。

他以僧人形象出没于寺院、文坛、政坛乃至妓院,一生交友无数,其中既有革命党人、军政大员,也有文人墨客。陈独秀曾说,苏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

是的,苏曼殊是天才,但也是疯子,一个堪称传奇的矛盾体,有着一重又一重的身份。

01才情卓绝的苏曼殊

1884年年,苏曼殊在日本横滨出生,他父亲苏杰生是位广东茶商,有一妻三妾,而苏曼殊的母亲,日本人河合仙便是其中一房。

1889年年,苏曼殊被父亲带回国,由于他是“东洋女人”所生,自小又体弱多病,在家里饱受歧视,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对他也很少关注。10来岁时,苏曼殊就被寄养到姑母家。

12岁那年,苏曼殊大病一场,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又无人过问,没想到的是,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正是这一经历,让年纪小小的他便看破了红尘,决意剃度出家。

然而,出家之后没有多久,苏曼殊又因触犯寺规而被逐出山门。

可以说,这正是他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生的写照,从此之后,他的人生便再也不受任何秩序所困。

畸零孤苦的早年生活,铸就了一个奇绝孤零之人。

苏曼殊

苏曼殊自幼即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日、梵文。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连柳亚子夜夸赞为“千秋绝笔”。

他的诗更是百转缠绵,有的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有的则洋溢着家国情怀。其中老王最欣赏的一首,当属赠陈独秀的七绝: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后来苏曼殊在日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于是写道: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

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浑然交织,令人想起李商隐的那首《锦瑟》。

想比起他的诗,小说更是苏曼殊最擅长的文体,可以说,正是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感伤、悲情的情怀,主角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他自传性质作品《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便有着独立不羁的个性,背离传统知识分子的观念和道德选择。《碎替记》、《非梦记》、《焚剑记》中的主人公们也与三郎一样,都不肯背叛自己的心灵。

苏曼殊还是一位翻译家,他是将拜伦、雪莱诗翻译到中国的第一人,为当时文人学写白话诗提供了范本。苏曼殊还是位佛学渊博的僧人,著有《梵文典》等。

他誉满国中,遍交名士,却依然认定自己只是一位孤独的漂泊者。

如果说拜伦是苏曼殊的偶像,那么李叔同则是他的同道。

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身世,以及难分高下的成就,连经历也异常相仿。

然而,这两位才华横溢的绝世奇才,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遁入空门,皈依青灯古佛。

1907年,李叔同在上海读到《断鸿零雁记》后被深深打动。

当他得知作者比自己还小4岁时,愈加佩服。

苏曼殊出家之后,李叔同也心生此念。

当苏曼殊死后第17天,李叔同也觉得“尘缘已尽”,便决定在杭州削发为僧。

02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情僧之名,他的一生甚然如流星般短暂,却与数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

13岁时,苏曼殊曾在上海从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习英文。

庄湘的女儿雪鸿与苏年龄相仿,他也曾想过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这桩涉外婚姻终于还是不了了之。

1899年,苏在日本横滨求学之时,在养母河合仙氏老家,与河合仙的姨侄女菊子一见钟情。

两人产生了爱意,开始书信往来。

然而,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女儿。

结果,当天夜里,女方竟跳海殉情。

从此之后,苏曼殊万念俱灰,回广州后便出家去了蒲涧寺。

为逃避爱情,他发愿要去佛祖的故乡印度一饮恒河之水。

可经锡兰时,又因对华裔女子佩珊情不自禁,自感六根不净,愧对佛祖,结果半途而废,悄然回国。

1909年,他在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两人一见如故。

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只能挥泪写下情诗一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情僧之名从此流传。

曾经有一段时间,河合仙极力撮合曼殊与其表姐静子成婚。

然而曼殊此时已遁入空门,他决意挥剑斩情丝,便留给静子一封诀别信。

不久之后,痴情的静子抑郁致疾,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深深的负罪感和无法排遣的忧伤,一齐压在苏曼殊的心上,他开始投身欢场,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

某一次,他对情人花雪南说:

“性欲,爱情之极也”——只有爱而不乱,庶能永守此情,虽远隔关山,其情不渝;一旦发生肉体关系,爱情终有消逝之日。所以“我不欲图肉体之快乐,而伤精神之爱也”。

1913年12月中,苏曼殊甚至在重病之际,依然东京写信给国内的好友刘三,嘱托照管自己的那些红颜知己:

“芳草天涯,行人似梦,寒梅花下,新月如烟。未识海上刘三,肯为我善护群花否耶?”

于苏曼殊而言,情爱永远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贯穿于生命过程中的精神体验。

色即是空,这是佛家名言。

却被他发挥到极致:

一次,苏曼殊在街头遇见一个美国女子,此女极胖,重约四百斤。苏曼殊问她:“想找对象么?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与你体重相当的男人吧!”那女人回答道:“所以我想找一个瘦些的。”苏曼殊竟脱口而出:“我身子瘦,做你的对象怎么样?”弄得那女人哭笑不得,只得掉头而去。

民国三大名僧中,八指头陀修得大明大德,弘一法师终成一代宗师,只有苏曼殊至死仍是酒肉烟花相随,也注定了他永远难得大道,只能是一个漂泊的行者。

03革命僧苏曼殊

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看似风花雪月的情僧苏曼殊,还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苏曼殊在大同学校时,清廷腐败已极,并终致八国联军在中国肆意妄为。

后来当他远渡日本后,依然关注国内局势,爱国忧民之情也越发浓厚。

毕业后,他到了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期间经介绍加入了陈独秀、蒋百里等酝酿成立的爱国组织青年会。

1903年春,苏曼殊转至成城军校。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学习陆军,与蔡锷为先后校友。在成城军校,他天天舞刀弄枪只为锻炼体魄。然而志士归国失路,勇士报效无门。苏曼殊热血未冷,他在孙中山与黄兴的麾下以笔为枪,成为名闻遐迩的“革命和尚”和“兵火头陀”。

1907年旧历元旦,苏曼殊再赴日本。这一次,他与章太炎同住在东京《民报》社,在《民报》副刊“天讨”的美术版上发表了许多画作,讽刺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他还与鲁迅等人合办《新生》杂志,但未成功。

当年8月,苏曼殊突然离开日本回到国内,他满心渴望着革命能够早日成功,但眼看一次次武装起义被镇压失败,一批批革命志士壮烈身死,又变得日渐消沉,最终回归空门。

04糖僧苏曼殊

苏曼殊一生是传奇,也一身是怪癖。他爱逛青楼喝花酒,也爱品味各种美食。

苏曼殊到上海后,常常出入“江南春”、“海国春”、“一家春”等名餐馆叫局吃花酒。

他常请客,但有时认识人不多,就请人再转邀友人。客至则开宴,宴毕即散,不与客人互通姓名,也不说客气话,令人称奇。

某一次,朋友闲谈时告诉苏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国五香牛肉,“闻香下马者不知凡几”,他立刻跑去抢购得三斤,还有摩尔登糖和吕宋烟,一并放在楼上美术编辑室,让他有空可去品尝。

苏曼殊闻言,立刻丢下手里的字画,三步并作两步蹦去取来享用。

还有一次,柳亚子送了20枚芋头饼供其享用,没想到他当晚就全部吃得干干净净,结果第二天肚子疼得起不来。

苏曼殊明知多食伤身,仍对各类佳肴照单全收,宣称: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不吃白不吃。

在日本留学时,苏曼殊特别喜欢喝冰水,一天要喝五六斤,害得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个还以为他死了。有同学大胆摸他鼻子,才晓得这家伙还没死。

相比起其他美食,苏曼殊对甜食的贪恋更是堪称空前绝后。

他很早就养成了吃糖果甜食的习惯,在苏州时,有卖酒的人看到他一下子吃了30包酥糖,以为他疯了。

去东南亚游历时,他每天要吃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差点客死他乡。

最令他迷恋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茶花女》女主角的风尚,他崇拜茶花女,甚至爱屋及乌到一有稿费就拿去买三四瓶摩尔登享用。

某一次,他非常想吃摩尔登,可又腰无半文,只好糖果店外来回转悠。突然间,他想起随身还有个宝贝,便从口中毫不犹豫取出假牙,血肉模糊地拿到当铺换钱买糖?




爱别离—民国游子苏曼殊的红尘游历编辑推荐
他的喜怒哀乐交织在旅途中,既是主人又是过客,半生投入,半生飘零。他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别离的交织,每一次的相遇与告别都刻在了他的心上,化作无言的诗篇。苏曼殊,这个在红尘中游历的独行者,他的故事是那样直观而深沉,让人感叹于他独特的人生选择和对生活的深深理解。

近代风流才子苏曼殊与李叔同,为何削发为僧?
苏曼殊与李叔同都是近代风流才子,而他们削发为僧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近代出现了很多才子,李叔同以及苏曼殊就在其中,两人在文学上可以说有着很高的造诣,但最后都削发为僧。虽然他们两人都做了僧人,但原因却是天壤之别,因为苏曼殊是被动成为了一名僧人,而李叔同是自己主动成为僧人的。由于苏曼殊的...

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目录
【孤雁】- 苏曼殊的情僧生涯如孤雁般独自起航,承载着最初的寂寥与迷茫。【樱花】- 他曾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品味人生短暂的绚丽,心中却藏着佛缘与红尘的交织。【佛缘】- 他潜心修行,试图超脱尘世,但佛缘与尘缘的拉扯,使他的心灵旅程充满波折。【入世】- 他短暂地踏入红尘,体验世俗的烟火,剃度前...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资料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名。他的诗歌涉及广泛,包括抒情诗、叙事诗等多种类型。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感染着读者。除此之外,苏曼殊还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断鸿...

苏曼殊是谁?全面介绍下~
苏曼殊之谜 苏曼殊以僧名风闻那个时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十六岁出 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桀的命运。他以斗 僧半俗的形象参力。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 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多彩的人生。苏曼殊的生母...

爱别离—民国游子苏曼殊的红尘游历内容简介
《爱别离》这部作品,不仅是苏曼殊一生的缩影,更是他诗词文集的精华集结。它深入剖析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情感的细腻描绘到个性的追求,展现了他那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的爱与恨,世俗与出世,都在这文艺而精妙的文字中得以体现,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回那个大时代,感受苏曼殊的红尘游历。作家以清新优美...

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内容简介
他并非传统的出家人,而是身着西服,风流倜傥,秦楼楚馆里留下了他嬉笑的身影,红颜知己是他灵魂深处的慰藉。在时代的洪流中,苏曼殊是一位志士,他的存在激起了风云变幻,他的行动与思想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他如同一位伶人,用三十五年的光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无论是喜怒哀乐...

苏曼殊图像:画家·诗人·僧徒·情侣的一生内容简介
苏曼殊的艺术与人生全景:一部图文并茂的传记 《苏曼殊图像:画家·诗人·僧徒·情侣的一生》是一部深度剖析这位复杂多面人物的画传,通过超过700幅珍贵图片,以生动的"画传"形式,细腻地展现了苏曼殊艺术创作与情感经历的心灵轨迹。这些图片涵盖了他生活过的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日本横滨、东京、樱山、...

苏曼殊丨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这样一个步履如凌波肌肤胜雪似玉的美人,亲手拿着红叶求一句承诺,但是却依旧不能让半俗半僧的苏曼殊以永恒明见柔情,万丈红尘饰他以锦绣,万朵芙蓉衣他以华裳,苍茫天地间以孤独为酒,一饮而尽,浓墨重彩人生里强颜欢笑的欢愉。他是穿越集市不染灰尘的侠客,一位多情的浪子,千金难买的红苕花也没...

恨不相逢未剃时:情僧苏曼殊的红尘游历作者简介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遇见了一位独特的作家——苏曼殊,他的情感故事如同情僧的红尘游历,充满了深深的情感纠葛。苏曼殊,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他的故事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引人入胜。苏曼殊的笔触,犹如白落梅的散文,作者本名胥智慧,这位江南才女以其清淡如兰的文字闻名。她的作品...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是个怎样的人?
移瑶盐酸: 苏曼殊(1884—1918年),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堤,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曾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留学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归国后,他在上海担任《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就在惠州出家为僧.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是个怎样的人
移瑶盐酸: 很特别的人,中日混血.某些方面跟纳兰一样让人感伤,是个爱国的人,那种扑火的精神令人感佩.“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很著名的诗,才、情、胆识兼具的他是徐志摩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无尽感慨,无限情.

巴楚县13759275200: 中国近现代有个出家当和尚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是谁? -
移瑶盐酸: 此一人为近代文学家,也是一代奇僧苏曼殊.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年10月9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上海经商,留曼殊在家乡...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的小说里面有什么佛学思想? -
移瑶盐酸: 苏曼殊不仅于'色中悟空','情中求道',他的整个人生大致是在一种'率性而为'的自由纯真状态下追求'无着'、'无执'、悟入'真如'的过程,而这种悟入的方式和途径又和历代禅僧迥然有别(比如其以情证道) ,因此,他的种种看...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的《樱花落》鉴赏 -
移瑶盐酸: 樱花落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 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诗写作者赏樱花时的所见所感.樱花好像是特意地开放的,“作意”使樱花在作者笔下有了情感和生命,于是作者感觉樱花百看不厌,每日千回也不觉多.可是这么可爱的樱花偏遭风吹雨打,纷纷飘落,作者见之,不禁潸然泪下.凄美的樱花又勾起了作者对自己伤心往事的回忆:长年漂泊在外,感情的不如意,已让他心灰意冷.全诗由赏花的兴致,樱花的飘落,写到自己内心凄凉的感受,很能打动人心. 我最喜欢诗中“绕花岂惜日千回”和“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两句.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这位作家是什么地方人 -
移瑶盐酸: 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巴楚县13759275200: 谁能举几个古代怪才,就是别人眼里的神经病类型的 -
移瑶盐酸: 既是名人,当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因为精神世界充满着积郁,思想和行为都程度不同地发生变态.表现出背俗反常,令常人不能理解.太康诗人中成就最大的左思,是一位出身寒素,相貌丑陋,说话口吃的诗人.他既博...

巴楚县13759275200: 我的毕业论文想写苏曼殊,但难以出新,怎么办? -
移瑶盐酸: 参考:苏曼殊(1884~1918) 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全集》的作者是谁?
移瑶盐酸: 作者:苏曼殊 著,柳亚子 编订.苏曼殊是近代的一位奇人.他身世隐秘、成长凄苦,遭遇独特,经历丰富而性格复杂;他是一个天生的情种,生而为情所困,为情所苦,乃至为情颠沛流离,英年早逝,落得一个“情僧”的身后名.曼殊又是一位奇才.他文字清丽,工诗善画,才华卓绝,又精通英梵日等文字,为时人及后人留下了风华绝代的作品.林语堂先生曾说: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迷.而苏曼殊就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鲜明之外,简直有几分怪异.解读苏曼殊,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任何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均或多或少透露着强梁式的牵强.

巴楚县13759275200: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游西湖时,在桥上遇到.苏曼殊为什么不 -
移瑶盐酸: 题目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游西湖时,在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他发现这位老妈妈家徒四壁,便很想送一些钱给老人,又怕老人不收.苏曼殊绞尽脑汁最后请老人为他做了一件衣服,然后送给钱作为工钱.老人惊讶地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