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艺术

作者&投稿:何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古族民间艺术有哪些~

蒙古族民间民歌艺术
“马步本身就是音乐”——已故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的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骏马和长调民歌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调民歌中那些玲珑剔透、华彩绚丽的装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你只要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歌唱上一首长调民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的唱出装饰音“诺古拉”来。而骏马身上所透出的那股雄姿英发,威风矫健之气,更为长调民歌增添了自由奔放的气息。
花香风甜的季节里,骑马行进在草原上,举目遥望,碧草连天。惟有闲云自飘,牛羊盖野,毡包数座。整个世界别无他物,只剩下了你自己。啊,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空旷无依,仿佛徜徉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何况,四周无人,万籁俱静,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呐喊,如丝如缕,如梦如幻……
这就是——“乌日汀·道”——长调民歌,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这一独特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讴歌爱情,是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长调民歌中有许多歌唱草原的精彩曲目。科尔沁民歌《巴颜查干草原》这样唱道:
巴颜查干草原呵,
你是多么辽阔宽广。
河流泉水清清流淌,
四季牧场牛羊肥壮!
蒙古族人是天之骄子,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恩惠。然而,草原对于蒙古民族说来,同时也是一位无比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来考验着草原儿女。确实,草原大自然面前,个人显得何其渺小而脆弱!然而,蒙古人毕竟是英雄的民族,他们渴望身心解脱,力图求得平衡。于是,蒙古族热爱草原,抗衡自然的满腔激情,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转化为“乌日汀·道”。诚然,人们往往从长调民歌中听到寂寞忧伤的声音,但这并不是长调民歌的主旋律,更不是它的本质。相反,长调民歌的基调却是热情豪放、积极进取,坚毅自信,不甘寂寞。难怪,数百首长调民歌中,竟然没有一首是描写自然灾害,逃荒迁徙的曲目,这难道是偶然的么?答案是明确的,蒙古人通过歌唱长调民歌,不仅尽情宣泄胸臆,而且与万能的大自然相拥抱,超脱自我,达到心灵与外界平衡的至高境界!
长调民歌反映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游牧封建社会的蒙古族牧民,不同于奴隶制社会“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也不同于中原王朝的汉族农民,无须固定在狭小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耕作。相反,蒙古牧民必须在广阔的生存空间内,每日每时面对草原大自然,骑上骏马流动放牧。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无疑是从事畜牧业劳动的必要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于长调民歌而言,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哪怕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却是多么重要呵!由此可知,长调民歌的高度抒情化,其实是为游牧生产劳动本身所决定的。
在谈论长调民歌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骏马。
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生来就与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牧民、骏马、草原,从来就不能分割,三者构成了游牧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蒙古族创造长调民歌的主要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灿烂的草原文化史,包括长调民歌在内,其实是蒙古族和骏马共同创造的。


蒙古族民间乐器艺术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鼓:蒙古族的打击乐鼓类,蒙古语统称为“亨格日格”。蒙古族的鼓类有多种,盛于元代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战鼓;《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云;“杖鼓者,制一木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一杖,左拍一手。”而较此更为早期的匈奴时代的鼓则以骑在马上所演奏的鼓较为多见。如羯鼓;其状如桶,唐代时改为“下乘以牙床,鼓之两面具击”,见《羯鼓录》。史传唐明皇喜爱之鼓,又名“两杖羯鼓”。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批把胡热:批把,古蒙古语音读Biba,是匈奴弹拨乐,四弦。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匈奴语Bi指天,Ba指地,批把胡热意为采用上下手法(指法)而演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唐时盛,并正式称“琵琶”。史载,匈奴有“琵琶”公主,寓意为“天地间的公主或独一无二的公主”之意。
奚琴:据《蒙古族通史》卷三载,奚琴为中国弓弦乐的前身。产生于东部宇文鲜卑部先祖。宋代陈旸《乐书》载:“奚琴本匈奴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奚部所好之乐也。”其形制为圆形琴筒,有两弦,两弦之间以竹片轧立,传入中原后,又称嵇琴。
修德日格胡热:修德日格胡热蒙语也称“西安泽”xianze,汉译“弦子”因有三根弦,汉语也称“三弦”。一种弹拨乐。该琴大概产于匈奴时期。
托布秀尔:蒙古族弹拨乐的一种,两弦,琴杆多用硬质木制成,弦用秋天宰杀的山羊肠制做。该琴音色独特,常用于呼麦伴唱英雄史诗《江格尔》时使用。托布秀尔为蒙古语,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像扣子、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 。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 。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 主词条:蒙古音乐
长调民歌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好来宝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前后。
“好来宝”的蒙古族语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表演的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的运用十分普遍。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又酣畅淋漓的特点。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的表演方式出现多样化,徒口表演的简单形式称为“雅布干”;有乐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好来宝”,和多种乐器伴奏的“乃日勒好来宝”。“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数的不同而有一个人的单口表演,和两个人的对口表演两种形式。在节目内容上,也形成了叙事、嘲讽和赞颂三种类型。除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乌力格尔”。朝仁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乌力格尔在我国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马头琴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最早的古代蒙古绘画艺术,是游牧人的岩画,大多是民间画家所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的形象。 元代蒙古族出现了一批知名画家。如,宫廷画家礼霍孙,曾画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等祖宗的肖像。玉出汗擅长墨竹画,《风烟翠图》是画中佳作。泰定皇帝之三子小恭太子善书画,曾创作《画鹿图》、《蛱蝶图》等作品。也先帖木儿有《山水壁画》;元惠宗时进士伯颜守仁,能诗善画,绘有《竹石图》等。郝忠怒有《无逸图》等。元代后期的蒙古族画家张彦辅,有《江南秋思图》、《云林图》、《云山图》、《疏竹幽禽图》等。
明代时画家有陈喜。清代画家旺钦巴勒,名画有《青山》、《白云》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布颜图,画有《潇湘图》,所撰《画学心法回答》,对有关绘画的一些重要问题均作精辟论述。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还表现在壁画上。元代墓中,布满彩绘壁画。壁绘有男女主人对坐图,其身后有一男一女侍童,人物形体和装束明显有蒙古族特点;墓壁两侧绘有墓主人的生活图,背景中表现的是塞北自然风光。在蒙古的佛教寺庙中,也有很多壁画。如美岱召、大召、五当召、乌素图召等处,都有大型的壁画。
近代的蒙古画家松年(1837—1906),曾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拜名画家如山为师,经名师指授,颇有造诣。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有《颐园论画》一书。 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歌谣祝赞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的渔猎畜牧业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像《勇士古那干》、《江格尔》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得以空前发展,同中原的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以至欧亚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大大发扬,形成了民族文艺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兴起和各类民间文学的持续繁荣。
从元末以至整个明代,蒙古封建主从欧亚和中原广大地区相继退回大漠南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大为削弱,从此蒙古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所谓“风雪期”。虽然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并未因此而中断,但在蒙古各部和各个聚居区,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激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传记式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传》是经过长期口头流传而形成书面作品,这部优秀作品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但在蒙古地区世代流传,已充分地蒙古化了,成为一部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独立之作。清朝统一中国,蒙古族的混战割据局面逐步结束,社会趋于稳定。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恢复,汉族古典文学(主要是诗词和明清小说)和藏族民间文学(如民间故事、格言谚语)对蒙古族文学影响日深。许多汉、藏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和《格萨尔王传》等被改编或再创作,以蒙古说书和故事的形式广为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蒙古族现代文学是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烈火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直接同民族的存亡、人民的命运相联系,富于强烈的时代精神。歌颂起义英雄的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以及内蒙东部沦陷区流行的抗日反满民歌《国兵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小说家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安柯钦夫(漠南)、扎拉嘎胡,剧作家朝克图纳仁、云照光等都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继他们之后,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文学新人在题材、风格和文学观念上锐意创新,已经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此外,蒙古族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史诗《格斯尔》、《江格尔》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版本或新篇章,著名民间艺人琶杰演唱的长诗《英雄格斯尔可汗》得到了记录整理。古典名著《蒙古秘史》、《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经过校勘考订,先后出版。这些作品被译成汉文以后,在中国各民族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蒙古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光彩夺目。有古老的英雄史诗《勇士古那干》、《江格尔》,有传记式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有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有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

马》、《孤儿传》,有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有民间故事叙事诗《嘎达梅林》,以及讽刺笑话《阿拉根仓的故事》等代表作品


葬礼艺术传统社会
在全球各地,传统社会的丧葬艺术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易腐材料的应用独具特色。在非洲,口 罩在葬礼中扮演特殊角色,象征死亡,有的甚至在特定仪式中磨损。例如,澳大利亚土著的葬礼习俗中,雍古族和提维人通过人体彩绘和雕刻在pukumani极铁木树干上表达哀思,而托拉雅人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中部苏拉威西岛,...

古代人为什么都爱匾
如“祖孙进士”、“闽广奇功”、“皇恩钦赐”、“都城司马”、“理学名家”、“兄弟元魁”,“京兆大夫”等,无不彰显着先辈的荣耀和家族的显赫。而有些祠堂往往悬挂着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追远堂”、“西宁古族”、“北海名流”等。民居古宅中的匾额最引人注目,艺术价值更高,往往是文人...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形成的基础:青铜文化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

豪古族的特点有哪些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介绍蒙古包的作文完整
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个人。蒙古包的架设...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2.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人物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

蒙古统一战争的正面影响
阿推伯的医教、地理教、农业手艺,欧洲的数教、金属工艺,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进中国,匆匆进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歉富以及收展。 受古军西征给被制服列国的经济、文明制成损坏。主观上对于器材圆来往也起必定匆匆进做用。继唐宋时代穆斯林“蕃客”以后,陪随受古帝国的兴起以及西征,中亚天区年夜批没有本家群的穆斯林被...

蒙古统一战争的负面影响
受古族正在一致中国的历程中,履历了一个由仆隶造背启建农仆造的变化,固然很快被启建化,但便全部社会收展去道,倒是一次汗青的曲折。但是那种次要表现正在政治经济上的曲折,正在某种水平上安慰以及匆匆进了文明艺术的收展。 它停止了唐终以去(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际盘据以及多少个政权并坐的政治场合排场,奠基了元...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原野星光的创作人是国际装置艺术大师Bruce Munro,他说10年前已经有原野星光这个艺术构思,可惜多年来都纠结于一些技术问题而未能成事,例如在欠缺电力供应的地方维持整个计划,以及运用什么物料去制造发亮的部分,经过多年摸索,他决定利用太阳能及可以环保再用的纤维物料去实现整个计划。澳洲北部日光很充足,...

魔古族的相关游学者文献
最早的熊猫人艺术学者和作家创作的所有著作,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数个世纪之后,虽然有其他伟大的熊猫人学者诞生……但是他们说的语言已经不再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语言了。魔古族中流传着雷电之王雷神的传说。据说他挖出了魔古之神的心脏。这骇人听闻的暴行令野心勃勃的雷神获得了风暴的力量。他的追随者向他...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的民个的风格和特色 -
宇文依札威: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有什么工艺品 -
宇文依札威: 蒙古刀、蒙古碗、鼻烟壶、剪纸艺术等民族工艺品;刺绣、蒙古袍、坎肩、靴子、头戴等民族服饰系列品;销售干牛羊肉、奶食品、小杂粮等蒙古套餐和农牧区自然生态食品;反映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书刊、画册和拆页、邮币、纪念币,形成涵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绿色生态旅游食品、出版物类旅游商品等四大类为一体的蒙古民间手工艺品景区.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艺术成就和特色,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 -
宇文依札威: 蒙古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蒙古人继承了祖先东胡、鲜卑、室韦的文化承认和习俗传统,也融入了突厥、西夏羌族党项、契丹等其他民族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历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纳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近、现代之后又受到了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内蒙手工艺品都有什么呀? -
宇文依札威: 蒙古族银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便以使用银器而闻名.蒙古族银器品种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皿、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有银壶、银碗、银酒具、...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最出名最流行的舞蹈是什么? -
宇文依札威: 蒙古族最出名最流行传统的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 下面介绍二个. 筷子舞: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盅子舞: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头上还顶碗、顶灯.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是什么? -
宇文依札威: 马头琴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有什么文化遗产啊 -
宇文依札威:蒙古国文化遗产之一——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南郊的博格达汗山下,是蒙古国最高宗教领袖八世博格达·哲布尊丹巴居住和进行政教活动的场所.博格达汗宫始...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名画蒙古族有什么很有名的绘画作品吗?或者传统的作画方法,比
宇文依札威: 蒙古族最有名的皮画有八骏图,狼图腾,在呼和浩特大招寺附近全是做皮画和卖皮画的,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青海蒙古族文化艺术有哪些?
宇文依札威: 我国的蒙古族现使用着两种文字,一种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蒙古族所使用的“胡德木文”,另一种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所使用的“托忒文”,“托忒”是“清楚、明了”之意.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的...

布尔津县13464649395: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风格等等 -
宇文依札威: 答: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蒙古族舞蹈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蒙古族舞蹈的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