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食货志译

作者&投稿:栋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书·食货志》翻译~

一、译文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
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
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
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
二、原文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三、出处
《汉书·食货志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
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作了探讨,在如何做到“足食、安民”的问题上,提出了看法。
二、作品赏析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三、作者简介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

贞观初年,住户还没有三百万,用一匹布换一斗米。到了630年,一斗米四五钱,夜不闭户,马,牛偏及原野,人走几千里路不携带粮食,作物繁殖增多,四方少数民族投降二十万人。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被赐死的只有二十九人,所以号称太平。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里设老人,选年高为众所服者,导民善,平乡里争讼。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於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凡逃户,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令在所著籍,授田输赋。正统时,造逃户周知册,核其丁粮。

凡流民,英宗令勘籍,编甲互保,属在所里长管辖之。设抚民佐贰官。归本者,劳徕安辑,给牛、种、口粮。又从河南、山西巡抚於谦言,免流民复业者税。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项忠、杨璇为湖广巡抚,下令逐之,弗率者戍边,死者无算。祭酒周洪谟著《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都御史李宾上其说。宪宗命原杰出抚,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河南巡抚张瑄亦请辑西北流民。帝从其请。

凡附籍者,正统时,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属,离本籍千里者许收附,不及千里者发还。景泰中,令民籍者收附,军、匠、灶役冒民籍者发还。

其移徙者,明初,当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馀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馀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馀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复徙江南民十四万於凤阳。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处之。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尝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馀户,以次召见,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附籍京师,仍应本籍徭役。供给日久,贫乏逃窜,辄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宣德间定制,逃者发边充军,官司邻里隐匿者俱坐罪。弘治五年始免解在逃富户,每户徵银三两,与厢民助役。嘉靖中减为二两,以充边饷。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阶。

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其时民数反增於前。后乃递减,至天顺间为最衰。成、弘继盛,正德以后又减。户口所以减者,周忱谓:“投倚於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而要之,户口增减,由於政令张弛。故宣宗尝与群臣论历代户口,以为“其盛也,本於休养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殆笃论云。

白话翻译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需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馀为民田。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每岁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少者亩以千计,多者至二十馀万。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

白话翻译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需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馀为民田。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毋令产去税存以为民害。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设司农司,开治河南,掌其事。临濠之田,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毋许兼并。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每岁中书省奏天下垦田数,少者亩以千计,多者至二十馀万。官给牛及农具者,乃收其税,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

ghjh


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如何翻译
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汉书食货志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
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推广恩德是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实力。《食货志》,是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的基本史料。

汉书 食货志原文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繇(徭)役,以宽...

食货志的汉书
《汉书》中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摄政、称帝时期)的经济议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食”,下篇言“货”。中国史书记述经济史实,以《史记·平准书》为其先驱,而《汉书·食货志》继承其重视经济的传统,内容更为充实。 《汉书·食货志》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

《明史·食货志》中“勘”是如何表示审察、审计之意的?
《明史·食货志》:“编置勘合,及底簿,发给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则如数给与。”这里,明代用底簿勘合的办法供应各单位粮、盐,两底簿相符即为勘合一致,便可付给。其支付的对与错,关键在于对凭证、...

食货志历代《食货志》
宋史·食货志》则着重于商业与税收的发达。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元史·食货志》、《明史·食货志》和《清史稿·食货志》均以独特视角,记录了不同朝代的经济政策、财政制度和对民生福祉的追求,反映出中国历史长河中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宋史食货志补正内容简介
《宋史食货志补正》是“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系列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专为深化对宋代历史理解而编撰。该书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篇食之部补正”与“下篇货之部补正”。作者广泛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宋史·食货志》中的诸多史实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校正和完善,尤其在财政制度研究领域提供了...

求史记、汉书食货志白话文
其余郡国富民从事各种行业而获利, 用财货送人抬高自己身价, 在乡里取得敬重的人, 不可胜数。所以秦杨靠种田务农而为一州首富, 翁伯靠贩卖脂粉而富倾县邑, 张氏靠卖酒料而极度奢侈,质氏靠磨刀而富到列鼎而食, 浊氏靠产销胃脯而富到车马成行, 张里靠给马治病而富到鸣钟佐食, 这些都超过了法律...

“食货”二字在我国古时代表什么意思
财政经济。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及货币流通。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因此,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
A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唐宪宗因为铜钱不足,就禁止使用铜器。当时商人到京城,把钱寄存给各地区进奏院(相当于当今驻京办)和各军领及各家豪富使令,然后轻装走四方,凭券再取钱,称之“飞钱”。因此BCD认识正确。A认识不正确,“飞钱”有利于减少货币供应量。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

利津县15329114488: 英语翻译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 -
慎达艾达:[答案] 汇聚一个州县的赋税,丈量土地,计算人丁徭役,人丁徭役和粮税全部输入官府,一年的徭役,官府出钱帮助招募役工.出力的役差,便计算工钱伙食的费用,衡量增加减少;银差,便计算其交纳的费用,加以省耗.凡是规定承办、分派办理、京城仓...

利津县15329114488: 食货志农桑翻译 不率教者,籍其姓名,以授提点官责之. -
慎达艾达: 凡是不接受教导的,记录下他的姓名,并把它交给提点官来责罚 不听教导的人,就记录下他们的名字,用来交给提点官责罚他们

利津县15329114488: 翻译古文:“一条鞭法”相关,希望逐句翻译 -
慎达艾达: 汇聚一个州县的赋税,丈量土地,计算人丁徭役,人丁徭役和粮税全部输入官府,一年的徭役,官府出钱帮助招募役工.出力的役差,便计算工钱伙食的费用,衡量增加减少;银差,便计算其交纳的费用,加以省耗.凡是规定承办、分派办理、京城仓库每年需要存留、按需要供应等费用,以及进贡土物产,全都并成一条,都按田亩征收银两,由官府折合办理,因此称为“一条鞭”.

利津县15329114488: 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翻译 -
慎达艾达: 按照规定定的夏秋两季交纳的税是一个固定的数目,现在不废除,则拖欠债务的人越来越多,百姓越来越贫困.著令(zhù lìng):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汉书·景帝纪》:“秋七月,诏曰:'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 颜师古 注:“著音著作之著,音竹筯反.” 二税:夏秋两季完纳的赋税.征二税始于 唐 ,后世因之.《宋史·食货志上二》:“二税须於三限前毕输……造夏税籍以正月一日,秋税籍以四月一日,并限四十五日毕.”《明史·食货志二》:“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馀万,今少二百五十馀万.” 逋:拖欠,欠税. 逋租宿债勿复收.――沈约《宋书》

利津县15329114488: 究的古义和今义 -
慎达艾达: 究[jiū]今义 推求,追查:研~.推~.讲~.追~.深~.有案必~. 极,到底:~竟(a.到底,如“~~想干什么?”b.结果,如“大家都想知道个~~”).终~.究[jiū]古义〈形〉 (形声.从穴,九声.本义:穷;尽) 同本义 [limit] 究,穷也.——...

利津县15329114488: 怎么解释实地盘查这个词 -
慎达艾达: 实地∶在事情发生或出现的地方;在现场 盘查: 详细解释: 1. 清点检验. 《水浒传》第一○五回:“当日 王庆 安顿了各人老小,计点喽罗,盘查寨中粮草、金银、珍寳、锦帛、布匹等项.”《明史·食货志三》:“其在外诸布政司、都司、直...

利津县15329114488: 三国志食货志是什么
慎达艾达: 食货志 中国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语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就是讲述有关经济方面的 .《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以后各史食货志篇章渐多,如《宋...

利津县15329114488: 古代1金条等于多少银两
慎达艾达: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古代一斤相当于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利津县15329114488: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翻译 -
慎达艾达: 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谈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45天呢?"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更早的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一个月本来只有30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都算做半日,就多了15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一个月就是四十五天了 . 我能回答你的只有这些了.

利津县15329114488: 一两银子等于几钱?等于几分?《儒林外史》中说周进每天交二分银子作伙食费,而他的年薪是十二两银子, -
慎达艾达: 10钱.100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