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比喻.夸张.象征.对比.双关.暗示等修辞手法在诗词审美中的作用

作者&投稿:奚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考语文古诗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8、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话语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等方式,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曾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描述过,下面有关这三个概念的说明只是从抒情文学的话语方式的角度展开的。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为形象,从而将诗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传达出来。这样,比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释愁文》写道:“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从而将某种“愁”的无形心理物质化、形象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李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将对物的感觉用来比喻心中对愁的感觉,从而将“愁”物化、具体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将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亦为精品。“乡愁”,本为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情绪,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邮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将其大胆化作“矮矮的坟墓”,最后“乡愁”竟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此形象地表达出那复杂的眷眷思念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将强烈的思乡情绪推到极点,使作品产生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象征这种抒情话语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语言更加凝练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绵长而深远的艺术效果。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以其强烈的暗示性,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话语。我国古代抒情性作品中这种象征性的抒情话语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在西方,进入20世纪,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之后,作为一种表情形态的象征更是备受推崇。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师们那里,象征成为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来暗示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这“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即为象征本体,正是通过它暗示着心灵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感意义。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茅盾笔下的“白杨”,柯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莱尔】加在我们每个人背上的“怪兽”……

比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发读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夸张与对比

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等。以上诗句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清代文学家叶燮就此评论说:“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2]可见,夸张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面对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黄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围”强调的是于高大伟岸的古柏前诗人的某种特定心理感觉,而并非确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细;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强调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在关外的士兵的愁苦,因为玉门关外怎会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作为一种美学法则,对比建立在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便能引起对比联想,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有直接鲜明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等。也有暗含于联想所带来的虚实之中的对比。如“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等。而【元稹】的《行宫》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蕴的传达完全是通过联想中的对比而完成的。今天的行宫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宫花怒放,过去呢?——自然永恒;今日宫女白头,曾经呢?——青春易逝;另外,宫花怒放之“红”,与白头宫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层直接而鲜明的颜色对比。确实是“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焉”。而这“无穷之味”正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各种虚与实的对比之中的。

一般来讲,作为抒情话语形式,夸张与对比在抒情过程中都起到了准确表达并强化情感内容的作用。借助于形成夸张与对比的文学形象,情感内容的传达既含蓄又强烈,审美空间得以拓展,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三)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语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却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出了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你又贫穷,又富有,/又强大,又孱弱,/俄罗斯,我的母亲。”表面看来“贫穷”与“富有”是矛盾的,“强大”与“孱弱”是相对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相悖的话语组织,在更高意义上却更加真实、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者对于祖国的某种复杂的心理情感。我们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抒情性很强的台词:“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罗密欧对爱情的感觉到底如何呢?也许从这段话中语言的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中我们能感受到某种对立的均衡,正是这种对立中的均衡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复杂感受。事实上,现实世界、主观人生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人们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恰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的极其复杂同时又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史雷格尔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性的,一种模棱的状态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3]

反讽,这类话语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它一般为强烈的义愤与严肃思考的产物。如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诸多美好的事物来写这沟“死水”,把丑的东西写得很美,所谓“以丑为美”。但我们发现,丑写得越美,就越令人憎恶。而这种切齿的憎恶才是作者真正的情感。诗的结尾更是以这种反讽的方式、以愤激的情绪写出了强烈不满之中的对祖国最深挚的情感,从中我们看到了“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悖论与反讽,作为抒情话语方式,能充分表达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内涵、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反讽还能使思想情感的表达更鲜明更具战斗力。

(四)反复与对偶

反复,是指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戴望舒】的《雨巷》即为一典型。诗中有词语的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短语的重复:“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句子或句式的反复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样,《雨巷》从局部到整体都给人以某种情感上的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之感,大大强化了其抒情的审美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有如上特点。在有的作品中,反复还会使抒情者激越的感情得以尽情抒发,给人以痛快淋漓、强烈奔放之感。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诸多诗篇。反复这种抒情话语形式,可以追溯到《诗经》中被广泛使用的“重言”、“重章叠句”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为一种古老的、颇具民族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话语形式。在所有的抒情话语形式中,对偶最具民族特色。古代诗文中,多用对偶,以形成句式的工整、节奏的鲜明;通过对偶又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抒情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自由抒发情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在这里,对偶正如一座桥梁,将两组不同的时间、空间意象组合在一起,在自由的想象中,情感得以尽情抒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以此表现出一派无边无尽的秋色和深沉、绵长的情感。现代诗文中,对偶同样被广为使用,而且由于突破了种种传统上的限制,使用更为灵活。对偶的独特表现力体现在:形式上颇具乐感,节奏齐整,音调铿锵;内容上精炼浓缩,互为补充,含义丰富。

反复与对偶,这两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抒情话语形式都与抒情语言的音乐性有关,它们的使用,使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更加充分、更具音乐美。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为形象,从而将诗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传达出来。这样,比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释愁文》写道:“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从而将某种“愁”的无形心理物质化、形象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李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将对物的感觉用来比喻心中对愁的感觉,从而将“愁”物化、具体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将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亦为精品。“乡愁”,本为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情绪,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邮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将其大胆化作“矮矮的坟墓”,最后“乡愁”竟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此形象地表达出那复杂的眷眷思念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将强烈的思乡情绪推到极点,使作品产生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象征这种抒情话语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语言更加凝练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绵长而深远的艺术效果。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以其强烈的暗示性,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话语。我国古代抒情性作品中这种象征性的抒情话语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在西方,进入20世纪,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之后,作为一种表情形态的象征更是备受推崇。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师们那里,象征成为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来暗示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这“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即为象征本体,正是通过它暗示着心灵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感意义。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茅盾笔下的“白杨”,柯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莱尔】加在我们每个人背上的“怪兽”……

比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发读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夸张与对比

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等。以上诗句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清代文学家叶燮就此评论说:“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2]可见,夸张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面对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黄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围”强调的是于高大伟岸的古柏前诗人的某种特定心理感觉,而并非确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细;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强调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在关外的士兵的愁苦,因为玉门关外怎会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作为一种美学法则,对比建立在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便能引起对比联想,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有直接鲜明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等。也有暗含于联想所带来的虚实之中的对比。如“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等。而【元稹】的《行宫》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蕴的传达完全是通过联想中的对比而完成的。今天的行宫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宫花怒放,过去呢?——自然永恒;今日宫女白头,曾经呢?——青春易逝;另外,宫花怒放之“红”,与白头宫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层直接而鲜明的颜色对比。确实是“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焉”。而这“无穷之味”正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各种虚与实的对比之中的。

一般来讲,作为抒情话语形式,夸张与对比在抒情过程中都起到了准确表达并强化情感内容的作用。借助于形成夸张与对比的文学形象,情感内容的传达既含蓄又强烈,审美空间得以拓展,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三)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语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却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出了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你又贫穷,又富有,/又强大,又孱弱,/俄罗斯,我的母亲。”表面看来“贫穷”与“富有”是矛盾的,“强大”与“孱弱”是相对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相悖的话语组织,在更高意义上却更加真实、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者对于祖国的某种复杂的心理情感。我们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抒情性很强的台词:“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罗密欧对爱情的感觉到底如何呢?也许从这段话中语言的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中我们能感受到某种对立的均衡,正是这种对立中的均衡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复杂感受。事实上,现实世界、主观人生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人们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恰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的极其复杂同时又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史雷格尔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性的,一种模棱的状态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3]

反讽,这类话语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它一般为强烈的义愤与严肃思考的产物。如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诸多美好的事物来写这沟“死水”,把丑的东西写得很美,所谓“以丑为美”。但我们发现,丑写得越美,就越令人憎恶。而这种切齿的憎恶才是作者真正的情感。诗的结尾更是以这种反讽的方式、以愤激的情绪写出了强烈不满之中的对祖国最深挚的情感,从中我们看到了“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悖论与反讽,作为抒情话语方式,能充分表达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内涵、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反讽还能使思想情感的表达更鲜明更具战斗力。

(四)反复与对偶

反复,是指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戴望舒】的《雨巷》即为一典型。诗中有词语的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短语的重复:“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句子或句式的反复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样,《雨巷》从局部到整体都给人以某种情感上的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之感,大大强化了其抒情的审美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有如上特点。在有的作品中,反复还会使抒情者激越的感情得以尽情抒发,给人以痛快淋漓、强烈奔放之感。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诸多诗篇。反复这种抒情话语形式,可以追溯到《诗经》中被广泛使用的“重言”、“重章叠句”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为一种古老的、颇具民族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话语形式。在所有的抒情话语形式中,对偶最具民族特色。古代诗文中,多用对偶,以形成句式的工整、节奏的鲜明;通过对偶又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抒情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自由抒发情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在这里,对偶正如一座桥梁,将两组不同的时间、空间意象组合在一起,在自由的想象中,情感得以尽情抒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以此表现出一派无边无尽的秋色和深沉、绵长的情感。现代诗文中,对偶同样被广为使用,而且由于突破了种种传统上的限制,使用更为灵活。对偶的独特表现力体现在:形式上颇具乐感,节奏齐整,音调铿锵;内容上精炼浓缩,互为补充,含义丰富。

反复与对偶,这两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抒情话语形式都与抒情语言的音乐性有关,它们的使用,使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更加充分、更具音乐美。


写作手法有哪些?
1、象征 象征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2、村托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就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

请哪位语文中考天才告诉我: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的普遍...
⑦比喻和夸张的兼用例1: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下了火。(这是一个比喻句,句子有省略,意思是“太阳刚一出来的地面就像已经像下了火的地面”。以“下了火”比喻烈日炙烤下的地面的炎热,而“下了火”又是夸张。)⑧比喻。(和“比较”不一样,比喻是不同类事物的比)例1:小姑娘开心地笑了起来,像摇起一串...

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哪些修辞
写作手法:铺垫、承上启下、对比、衬托、象征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侧面)描写、白描、以小见大和细节描写 表现方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想象、抒情、先抑后扬(散文)、对比、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和衬托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种类和作用 2007-12-29 16:53:02 ⒈...

归纳比喻,排比,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作用
1.比喻 :作用:使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比喻与夸张的作用是?
比喻就是「打比方」(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夸张就是为了表达强烈的...

关于修辞的使用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提问比喻和夸张的区别
可分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啦。”(2)比喻就是打...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谢喽!给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

藏戏的比喻句、象征、夸张、反问的句子各一句
比喻: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象征: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夸张:应该是写面具的那部分 范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比喻.拟人.夸张的成语各写5个?
比喻的成语——行 尸 走 肉、金 蝉 脱 壳、百 里 挑 一、金 玉 满 堂、背 水 一 战、霸 王 别 姬、天 上 人 间、不 吐 不 快、海 阔 天 空。拟人的成语——百 花 争 艳、兔 死 狐 悲、天 愁 地 惨、哀 鸿 遍 野、燕 妒 莺 惭、春 风 得 意、风 木 含 悲、燕 ...

古交市15763732985: 谈谈比喻.夸张.象征.对比.双关.暗示等修辞手法在诗词审美中的作用 -
弥景七味:[答案]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话语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等方式,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曾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描述过...

古交市15763732985: 双关,比喻,对比三种修辞手法各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各有什么作用?又如何运用? -
弥景七味:[答案] 双关,一语双关,一句话既说这件事又说到了别的,比喻,分明喻和暗喻,就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对比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物的特性,用用另一个有相似的事物来对比说明这一种事物的相同和相似

古交市15763732985: 语文表现手法 描写手法到底啥区别还有啥手法 -
弥景七味:[答案]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

古交市15763732985: 双关和比喻象征的区别是不是双关一般是指一个动作的双关.比如家门口的老槐树死了:明指家门口的老槐树死了,暗指老奶奶死了.而比喻象征一般表示一个... -
弥景七味:[答案] 双关和比喻都是表现手法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异义双关,表达双重含义.双关两者之间要具有相关点

古交市15763732985: 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异同 -
弥景七味: 同:都是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色彩和吸引力. 异: 1、从内容上看,表现手法是指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前后照应、 寓情于景、反衬、...

古交市15763732985: 语文中表现手法的种类? -
弥景七味:[答案] 1.表现手法: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

古交市15763732985: 双关和比喻象征的区别 -
弥景七味: 双关和比喻都是表现手法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异义双关,表达双重含义.双关两者之间要具有相关点

古交市15763732985: 语文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
弥景七味: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 PS: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

古交市15763732985: 语文艺术手法有什么 -
弥景七味: 艺术手法就是艺术作品的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一篇作...

古交市15763732985: 写作手法有哪些 - 写作手法有哪些?象征、对比、铺垫、比喻哪些是?还有哪些常用的
弥景七味: (一)八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对比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相互“对称”.对偶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对比要求是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 (三)常用的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讽喻等. (四)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