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三司有什么利弊

作者&投稿:敛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三司有什么利弊~

太祖首先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原先地方设行中书省,它始创于元朝,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均归皇帝领导,彼此不相统辖。稍晚又进行中央机构的改革。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罢除丞相,取消了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更大了。经过改革,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六部分理朝政  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后,由六部分理中央政务,分工如下: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考课之政令;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礼部尚书“掌天下礼议、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兵部尚书“掌天下武卫军官选授、简(选)练之政令”;刑部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工部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明史·职官志》)。    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大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序)。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明史·解缙传》),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但阁臣的官阶远不及六部尚书,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各部、院,实权仍很有限。明仁宗、宣宗以后,阁臣官阶骤升至从一品或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并有代皇帝草拟批答臣僚章奏的“票拟”权,逐渐形成阁权重于部权的局面。阁臣往往利用票拟和皇帝召见的机会,干预朝政,近似丞相。明世宗嘉靖年间,阁权进一步膨胀,直接控制了部、院。阁臣之中,又分出首辅、次辅和群辅,首辅更是权压六卿,已是“赫然真相”了。    锦衣卫  据《明史·兵志》记载,朱元璋即吴王位,设“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锦衣卫”。锦衣卫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鞠实(审讯)”。明太祖虽曾一度把他亲自过问的案件交给身边的锦衣卫来审讯,但洪武二十年(1387年)就废除了,一切案件仍归司法部门处理。明成祖时候,把锦衣卫作为他的心腹,又在锦衣卫内增设了一个专门审讯皇帝下交案件的“北镇抚司”。    明代的科举考试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八股文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变法,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废除。这种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这种八股文专讲形式,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内容。    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这段文字出自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拟题》,原句全文为:“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明太祖分封众多的子孙做藩王  明太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扩大君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将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的各军事要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他们的“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明史·诸王传》序),不仅有自己的护卫兵,而且可以指挥驻扎当地的镇守兵。其中,以镇守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镇守太原的晋王及镇守北平的燕王势力最为雄厚。明太祖还亲定《祖训》,规定藩王有起兵“清君侧”的权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侍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众兵讨平之”(《皇明祖训·法律篇》)。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集权加强的内容。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其中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掌管民政(包括财政)。故答案选:D

太祖首先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原先地方设行中书省,它始创于元朝,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均归皇帝领导,彼此不相统辖。稍晚又进行中央机构的改革。原先中央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丞相手中,他既是皇帝的助手,又起着限制君权的作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罢除丞相,取消了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中央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更大了。经过改革,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地加强了。    六部分理朝政  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后,由六部分理中央政务,分工如下: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考课之政令;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礼部尚书“掌天下礼议、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兵部尚书“掌天下武卫军官选授、简(选)练之政令”;刑部尚书“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工部尚书“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明史·职官志》)。    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四辅官以协赞政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大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序)。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明史·解缙传》),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基本形成。但阁臣的官阶远不及六部尚书,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各部、院,实权仍很有限。明仁宗、宣宗以后,阁臣官阶骤升至从一品或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并有代皇帝草拟批答臣僚章奏的“票拟”权,逐渐形成阁权重于部权的局面。阁臣往往利用票拟和皇帝召见的机会,干预朝政,近似丞相。明世宗嘉靖年间,阁权进一步膨胀,直接控制了部、院。阁臣之中,又分出首辅、次辅和群辅,首辅更是权压六卿,已是“赫然真相”了。    锦衣卫  据《明史·兵志》记载,朱元璋即吴王位,设“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名“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名“锦衣卫”。锦衣卫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是时方用重刑,有罪者往往下锦衣卫鞠实(审讯)”。明太祖虽曾一度把他亲自过问的案件交给身边的锦衣卫来审讯,但洪武二十年(1387年)就废除了,一切案件仍归司法部门处理。明成祖时候,把锦衣卫作为他的心腹,又在锦衣卫内增设了一个专门审讯皇帝下交案件的“北镇抚司”。    明代的科举考试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民间又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八股文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此后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变法,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而废除。这种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这种八股文专讲形式,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内容。    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这段文字出自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拟题》,原句全文为:“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明太祖分封众多的子孙做藩王</b>  明太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扩大君权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将他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的各军事要地,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都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他们的“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明史·诸王传》序),不仅有自己的护卫兵,而且可以指挥驻扎当地的镇守兵。其中,以镇守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镇守太原的晋王及镇守北平的燕王势力最为雄厚。明太祖还亲定《祖训》,规定藩王有起兵“清君侧”的权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侍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众兵讨平之”(《皇明祖训·法律篇》)。  

利:防止地方割据,将权力收归中央,有利於君主统治,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弊:权力高度集中於中央,三司相互制约,容易造成人浮於事的现象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前期和后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时期主要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中书,罢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权力集中于皇帝,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集权于中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设厂卫特务机构,严格控制臣民,解决皇帝与臣民的矛盾;- 实行“...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废除丞相制度;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3、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4、《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锦衣卫;5、东厂、西厂;八股取士:明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6、“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初一级的几个历史问题,历史高手进来看看吧!急~
1: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初 明太祖朱元璋 都城 南京 2:明太祖改革的行政机构: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2。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3: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 ...

明清的布政使是个什么官职?
布政使品级: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司之初,定置1员,正二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降为正三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设2员,称左右布政使,皆正三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为从二品。明惠帝建文中,又仅置1员,仍称布政使,正二品。明成祖即位(1402年)恢复建文未改前之旧制...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1)、汉朝:“推恩令”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

中书省行书省 成立于什么时候 废除于什么时候 它们有什么区别
元朝时代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

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弊端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废除元朝创立的“行省制”,设“三司制”,即把地方的行中书省大权一分为三:布政司(分掌行政、民政)、按察司(分掌司法)、都司(分掌军事)。

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

明朝君权加强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八月初二,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明太祖首先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原先地方设行中书省,它始创于元朝,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

宜州市18655355974: 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 - __,设立直属中央的 - __,明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 - __ - 政策. -
产屠迪尔:[答案] 行中书省;三司;削藩

宜州市18655355974: 1.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人物 措施 在地方,废行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三司归中 央管辖 明太祖 在中央,撤中书省,废___ - ,权分___ - , 六部直... -
产屠迪尔:[答案] 1. 丞相 六部 锦衣卫

宜州市18655355974: 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的措施有哪些 ? -
产屠迪尔:[答案]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宜州市18655355974: 明太祖为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错误:___理由:___. -
产屠迪尔:[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是在地方的改革措施. 故答案为: 错误: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理由:明太祖...

宜州市18655355974: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的皇帝是[ ] -
产屠迪尔:[选项] A. 元世祖 B. 建文帝 C. 明成祖 D. 明太祖

宜州市18655355974: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中央,废除_____... -
产屠迪尔:[答案] (1)行中书省;三司;民政;刑狱;军政;丞相;中书省;户;兵;工 (2)侍卫亲军锦衣卫;皇帝 (3)皇帝;四书五经;八股文

宜州市18655355974: 废除行中书省 -
产屠迪尔:[答案]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宜州市18655355974: 朱元璋 统治政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统治政策
产屠迪尔: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

宜州市18655355974: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材料二: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
产屠迪尔:[答案] (1)秦朝(2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行省制度(2分)(2)明太祖(或朱元璋)(1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分)

宜州市18655355974: 在地方,明朝废除( ),设( )都是直属( ). -
产屠迪尔: 在地方,明朝废除(行省 ),设(三司 )都是直属(中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