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行书省 成立于什么时候 废除于什么时候 它们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乘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书省这一机构分别建立废除于什么时候~

中书省三国时期魏国建立的;废除于明朝洪武年间。
一、官署名,三国时期魏国建立,主要职能是秉承君主意志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设置中书监与中书令共同掌管机密。其下属有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著作郎。隋朝初年改为内史省,唐朝武德二年改为中书省,宋朝初年设置判省事一人,以中书舍人充任。
二、元代以中书省兼任尚书省,总领百官,为最高政务机构。设置中书令一人,左右丞相各一人,平章政事四人,左右丞各一人,参政二人,并设置了参议中书省事等官,并各个省设置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分支机构。
三、明初沿用元朝制度中书省,不设置中书令,由左右丞相领省事,后来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置,以六部直辖于皇帝。

  很多手抄报的样子,可以做参详。而且办手抄报并不难。下面是怎样办手抄报的步骤:
  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制作手抄报图片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讲授新课]
  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在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权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同时请同学联系P17“历史纵横”)
  讲解: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打出表格)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通过学思之窗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内阁制)
  P18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同时给出一段史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由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介绍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介绍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简介军机处(利用插图及P19资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元朝时代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明朝废除的中书省

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明太祖,撤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定此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

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明太祖,撤行中书省。
中书省是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并规定此后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此后即无中书省这一机构。


穆棱市17290693527: 行省制度什么时候结束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这就说明 废除行省制了么.那是 行省制度在明朝结束了么,》 -
辟萧妇康:[答案] 不是,行省制始于元.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穆棱市17290693527: 废除行中书省 -
辟萧妇康: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穆棱市17290693527: 、“中书省”这一机构分别建立和废除于 A、成吉思汗、朱元璋统治时期 B、忽必烈、朱元璋统治时期 C、成吉、“中书省”这一机构分别建立和废除于A、... -
辟萧妇康:[答案] 选 B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 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

穆棱市17290693527: 中书省是什么朝代的?是谁提出的? -
辟萧妇康: 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

穆棱市17290693527: 行省制度最早什么时候实行,什么时候废除? -
辟萧妇康: 元朝实行行省制 明初朱元璋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中央废除中书省.

穆棱市17290693527: 三省六部制职制哪一时期才被废除 -
辟萧妇康: 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后,三省就不在存在了.六部一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废除.

穆棱市17290693527: 中书省是谁设的?又是谁废除的?丞相制呢? -
辟萧妇康: 历史上 有两个 “中书省” 第一个是隋唐发展起来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列,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设有三个宰相担任其长官,使相权分散.是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是元朝的中书省,替代了从前一直沿用的三省,属于最高行政机关,此外还负责管理大都周围的一大片领土,相当于元朝行省制度中的一个行省.总之也是行使的宰相职能. 历朝的中书省都可以看作是相权的一部分,它随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而消失.后来的明朝朱元璋设内阁,清朝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都看作是用来代替宰相职能的.

穆棱市17290693527: 初中历史 三省六部制 -
辟萧妇康: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吧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

穆棱市17290693527: 六部制什么时候设立、废除? -
辟萧妇康: 三省六部制度,在隋文帝的时候确立,唐太宗的时候完善和发展,之后被历代所沿用,至于废除,应该是和封建制度一起被废除的吧...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门下省主要负责审核诏书,有不合理的应驳回. 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诏书,政令. 额,我在背书了,呵呵.我也是今天刚刚才学的,隋唐的社会制度,呵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