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罪犯人要等到秋后才问斩?

作者&投稿:种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犯死罪的犯人都要等到秋后才问斩?~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虽然同是外戚贵族,但是窦婴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窦婴为人正直、忠于汉室、不贪钱财;田蚡则善于仅术、专横跋扈、贪婪骄奢。结果因汉武帝依违其间,不主公道,窦婴遭田蚡陷害,终于在元光五年(前132)十二月(农历)的最后一天被田蚡杀头示众干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杀窦婴,是因为按当时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刑以秋冬”的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秋冬一般为农闲之日),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例如,清末,戊戌变法失败,1898年9月2日,谭嗣同等6名变法维新派人士被捕。凶残的慈禧太后,竟未经提审,就将这6位变法志士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处以极刑。

历史上的“秋后问斩”确实存在,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秋”指的是“秋分”,而不是“立秋”。熟悉四时的人应该清楚,立秋后天气还是很热,到秋分之后,天气才真的凉下来了,这时候古代的 刽子手会非常忙碌,总是“磨刀霍霍向法场”。

秋后问斩的习惯,其中大有讲究。在秦朝,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就走上了用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道路,这也是秦朝只传了两个皇帝就光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采取柔和一些的治国办法,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独尊儒术”。
讲究“仁、义、礼、智、孝”的儒家思想被皇帝推崇,于是一位非常厉害、非常有名的儒家学子出世了,他就是汉武帝的重臣董仲舒。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帮汉武帝维护封建皇权的稳定。

这个秋后问斩的规矩,就是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董仲舒既然帮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天命所归”的形象,那么皇帝做事肯定也要顺应天时,不能“逆天而行”。董仲舒认为,在秋天收割犯人比较合适,因为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
他在《春秋繁露》中讲得头头是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说白了就是春夏应该做赏赐的事,秋冬才能行刑处决。后来,这一习惯被延续下去,毕竟古人一直很讲究顺应自然,顺应天时,这与迷信无关。

不过,秋后问斩的讲究,还不止“顺应天时”这一点。我们知道,在古代农耕社会,百姓们天天为了生计奔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非常辛苦,也只有到了秋天收获后,才有“农闲”的时间去干点别的,比如去法场当围观群众。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刑以秋冬”的制度虽然不致耽误农业生产(秋冬一般为农闲之日),对统治者恣意妄杀起某种缓冲作用,但其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

因为 古人很敬重天地神明,遵徇着四季应运万物生长的顺序来生活,农作物一般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人们认为,在秋后处斩是顺应天时;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人春夏都忙于农耕,秋后才得空闲,所在管府是想等人都有空的时候来观看这一刑罚,以儆效尤

古代四季与五行对应,春对应木,夏对应火,季夏(夏天的第三个月)对应土,秋天对应金,冬天对应水。秋天对应金,天地一片肃杀之气,百花凋零,树叶飘落,故常与与刑杀有关,有春生秋杀的说法。古人遇事常效法天地自然,故多在秋后处决犯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秋,五行当中属金,金主杀伐。金的本性冰冷,同时秋季时期,除金旺、水相外,土休,火囚,木死。从五行中讲这时生命沉寂,一年四季中生命力最低,而且金代表用于砍伐的工具,是破坏的代表。所以古代创造了秋后行刑(除特殊情况)。

一是农忙结束,正好有时间看行刑起警示作用二是秋后转冬,天气萧瑟有肃杀之气,正好适应天意。。。。


为什么执行死刑的犯人,要解开手铐脚铐换上麻绳?
在法律面前,没人能有优待,即使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也不应当例外。而到现今社会,更是人人生而平等,没有法外之地,任何人一旦违法犯罪,都会受到应有的制裁。由此可见,即使现在我们的法律非常人性化,但任何人只要触及也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大家如果希望享受美好的人生,则需要远离违法罪的行为,多多做...

在古代,女犯人最怕什么刑罚?为啥宁死不受这种刑?
如果要说变态在哪里,那就是女犯人若为涉嫌通奸等罪行的,必须“去衣受杖”。换句话说,就是要脱去衣物受刑。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人千万不可以沦为女囚,老百姓已经有了穿衣遮羞的观念。裸刑处决不只是夺取了女人的生命,同时也是在贬低她的身份,侮辱她的人格。古代女性的地位一向比较低微,犯下死罪的...

古代处决死罪犯人,为何一定要“秋后”才能问斩?
这个秋后问斩的规矩,就是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董仲舒既然帮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天命所归”的形象,那么皇帝做事肯定也要顺应天时,不能“逆天而行”。董仲舒认为,在秋天收割犯人比较合适,因为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他在《春秋繁露》中讲得头头是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

古代被处以刑罚的犯人为什么后背要插一块牌子,作用是什么?
这个亡命牌其实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警示后人,告诉人们千万别犯和罪犯一样的罪行,不然的话,呵呵,这个人的下场你们都看到了。也可以说是前车之鉴,杀鸡儆猴啥的作用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行刑之前要进行游街的原因,主要还是震慑其他的人,告诉其他的人要遵纪守法。怎么样,你知道古代被刑罚的人...

古代被关押在牢里的犯人,从审案到行刑会有哪些步骤?
不过,在这些死刑犯进行斩立决的时候,是没有那样随便的,他们必须要经过层层的部门审问。比如在明朝的时候,死刑犯必须先交给刑部审问,后再送到督察院审核,最后才能给皇帝,然后让皇帝处理,所以说古代的死刑不是随便就可以判处的。因为他们要顾及朝廷的威严,更要顾及百姓的民心。第2种犯人他可以申请...

古代有的刑罚要株连九族,为何亲人不选择逃跑?
其实远在汉代初期,汉文帝便十分崇尚儒家思想,他改善了族刑,当时只惩处犯罪的当事人,而到了唐朝时,族刑又开始重新启用,当时的族刑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判定的,与当事人血缘关系越亲,惩罚就越重,最有可能被杀头,而一些旁系的血缘关系,则很有可能被发配充军,或者被流放。古代讲究皇权至上,都认为...

古代犯人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剧情,一个人犯了死罪,将要被杀头,而在临行刑的时候总是会等一等,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才能下最后的斩首的命令。而一个剧情出现的多了,就总是会惹人好奇,为什么杀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一定要这个时候才能斩杀...

古时候被判死刑之后,是不是立即就要被拉出去问斩?
《隋书·刑法志》上也有记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国古代主要有5种刑法:笞、杖、徒、流、死。斩首是死刑的主要执行方式,从犯人被判决为死刑,到真正执行斩首期间,有许多规矩需要遵守。古代犯人的剧照 01 斩首刑有两种:斩立决和斩首。虽然斩立决被...

中国古代是如何处决犯人的?
古代的“杖毙”,是用重杖击打屁股,处死罪犯的行刑方式。

古代犯人为什么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被流放边疆
换而言之,对于古代犯人来说,砍头是直接死掉了,而流放边疆则是活罪和死罪都要承受。最后,当然,对于古代的犯人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被流放边疆。对于部分文人士大夫来说,砍头之后就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但是,被发配边疆的话,还是有可能重返朝廷的。比如在北宋时期,苏轼晚年就被...

荷泽市15075407613: 中国古时处决犯人为什么一定要“秋后处斩”? -
戏闸安胜: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荷泽市15075407613: 为什么古代的犯人都是在秋后问斩呢? -
戏闸安胜: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荷泽市15075407613: 为什么古代处斩犯人都是在秋后? -
戏闸安胜: 中国古代讲究秋冬行刑,即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立春时不能执行,必须等到秋后才能处决,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以外.汉代以后,这一习俗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荷泽市15075407613: 为何古代斩首要等到秋后?
戏闸安胜: 1.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

荷泽市15075407613: 封建社会处决犯人为什么要等到秋后处斩?
戏闸安胜: “秋冬行刑”的政治实质则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杀罚之实,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违抗,让老百姓俯首贴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统治得以巩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势处于紧急状态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统治阶级就不顾一切,而以“斩立决”、“决不待时”加以处决.

荷泽市15075407613: 古代为什么秋后问斩?
戏闸安胜: 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春夏万物生长,而秋冬树木凋零,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皇帝是天子,更要按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荷泽市15075407613: 为什么古人处置死刑犯都要在午时过后或是秋后问斩 -
戏闸安胜: 处死是在午时三刻.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多吧.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人死了后会魂飞魄散.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至于秋后问斩,因为古代死刑是刑部核查,皇帝批示才可以执行.皇帝为体上天好生之德,每年秋天批一次.当然,每个朝代制度也不一样就凑合看吧

荷泽市15075407613: 我们现在的死刑犯都是“立即执行”,为什么古代死刑犯大多都是“秋后处决”呢?,,为什么等这么久啊? -
戏闸安胜: 秋后问斩不是缓刑,我国法制史中唐代有类似于今天的缓刑制度叫做“保辜”具体是甲将乙杀死且乙家有老人没人赡养或乙没有死亡只是重伤,那么官吏就会让甲赡养乙的父母直至去世或将乙的病完全治愈,这时就不在对甲实施刑罚.反之对其科刑. 秋后问斩的原因是由于古代人受封建的思想影响,认为春夏万物生机郁郁葱葱不适合杀人,若是杀人是对祖先及天的不敬.秋冬万物凋零一片萧瑟,人们认为这时杀人正符合万物之规律.因此,在对死刑犯判处之后,要等到秋后万物凋零树木枯黄时对其行刑. 记得给最佳答案啊!

荷泽市15075407613: 为什么古代判处死刑总是要等到秋后处决? -
戏闸安胜: 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荷泽市15075407613: 古代问斩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和午时三刻? [历史话题] -
戏闸安胜: 秋后问斩一是为了二审,有个缓冲时间,给死罪定罪更确切,以免误杀错杀.午时三刻是一天阳气最盛之时,古人以为杀人是阴事,死后鬼魂会来纠缠,所以选午时三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