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名家品读《活着》(余华)这本书的评价?

作者&投稿:紫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华《活着》的品读评议~

《活着》的经历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活着……

寇延丁(12月6日12:20)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余华的《活着》的书评:
1、《时代》周刊: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2、《华盛顿邮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3、《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4、《明星论坛报》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
5、合众国际社: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

扩展资料:作品鉴赏: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活着 (余华著长篇小说)

我刚看过,虽然这部小说不必余华其他小说那么沉重和紧张,但是仍然冲破不了其固定笔调。
这部小说并不牵扯活着的问题,而是体现出一种年代的局限与沉重和人的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
这反倒和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像。
一家之言,仅此而已。

看着就苦,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有没有名家品读《活着》(余华)这本书的评价?
我刚看过,虽然这部小说不必余华其他小说那么沉重和紧张,但是仍然冲破不了其固定笔调。这部小说并不牵扯活着的问题,而是体现出一种年代的局限与沉重和人的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这反倒和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像。一家之言,仅此而已。

品读名家,方知你我
同样是采用了第三者不重要人物叙事方式,《活着》中的自由诗人则简单地多。除了做为一个印子引出福贵的故事,其他的他完全没有参与到故事中。让整个过程简单从容。当然那又是另一种写作手法。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继续看其他写作手法。前段时间我读过《简爱》,它的写法又与上面我们讨论的有所不同。《简爱》...

能否推荐5篇名家议论性散文(不用附题)读读,篇幅稍长,约1500字左右,用以...
一)活着不要再等待 活着不要再等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它不会因为你无知的等待而放慢脚步,人人都知道只有生命存在时,才会有美丽的世界,才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美丽的青春放在等待里,等待的遗憾,我们承受不起。一次,有位丈夫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条丝巾,这...

莎士比亚戏剧图书信息
这本莎士比亚戏剧图书是由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属于他们的"与名家品读"丛书中的一部。它是在2009年1月1日首次发行的第1版。书籍采用了简洁的平装形式,总共有132页,方便阅读。正文语言是中文简体,适合中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开本大小为16开,尺寸为22.4厘米 x 15.8厘米,厚度仅为1.2厘米,轻巧便携。...

文学书籍有哪些
高尔基的《母亲》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 伏尼契的《牛虻》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我对心理学并没有深入研究,但我绝不是伪君子。我是十七岁开始读名著的,虽然最初不能很好的领悟书中的精华,但读得多了却觉受益匪浅...

朱自清的散文读后感
你在《背影》中,语言虽没有以往的华丽,却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催人泪下的画面和那平凡而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片涟漪。每当读起那篇文章便会想到自己的父亲,那个不擅长表达却为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亲。 从你那平易的文字中能够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做“父爱如山”在...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你在《背影》中,语言虽没有以往的华丽,却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催人泪下的画面和那平凡而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片涟漪。每当读起那篇文章便会想到自己的父亲,那个不擅长表达却为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亲。 从你那平易的文字中能够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做“父爱如山”在...

骆驼祥子的名家品读
祥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

名家品老子编辑推荐
他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经典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又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和独特的学习方法。他们的作品,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其中,探寻博大精深的智慧。因此,阅读名家品读老子,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感受文化的深度和...

民国至今的文学泰斗有哪些?在文学上有巨大影响力和成就的?我觉得鲁迅...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笔名为巴金。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河池市18445982713: 余华《活着的品读评议余华的书活着》读后有什么评价和议论请网友?
邢阮保儿: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

河池市18445982713: 余华的活着谁读过,那本书怎么样 -
邢阮保儿: 不得不说是一本极好的书,余华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活着算是其中水平很高的书了.国内改编成电视剧过,虽然电视剧很差.但是原著却是一部经典.我建议你还是读一读,真的很有启发.其他有《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都是我十分推崇的书.希望大家都多读读余华的书.

河池市18445982713: 急求余华《活着》的书评,在150个字以内. -
邢阮保儿: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一种悲惨人生.书的题目起得好,它不是题名为“悲惨人生”,而叫“活着”,简单之中沉重与积极乐观并存,包含着一种重压之下喘息的思想空间. 《活着》并不是一个故事由头至尾地记叙下来,它是通过书中开头出现...

河池市18445982713: 谁有余华<活着> 比较好的读后感 -
邢阮保儿: 忍受生活——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周国平说:一个人要对自己整个人生的目的有明确而坚定的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件极难的事. 因为极难,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在看到余华的小...

河池市18445982713: 有谁看过余华的《活着》?
邢阮保儿: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河池市18445982713: 求余华《活着的好句及赏析?求余华活着》的好句及赏析
邢阮保儿: 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赏析】 对于福贵的“活着”,我们可以读得很悲观:人活着,便是活着.青山依旧在,万事转头...

河池市18445982713: 跪求余华《活着》3000字读后感 -
邢阮保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一口气读完《活着》,感觉生命的脆弱和坚强,领悟生活的真谛就是带着眼泪的微笑.一切只是暂时的,过眼云烟,今天要好好活着,自己的幸福靠自己成全.最喜欢走的还是乡间的田埂小路,《活着》让我闻到了草香,听到福贵吆喝牛的声音,特别是有庆的一生让我泪流满面,想起自己的童年,曾经朝夕相处的大黄狗、鸭子们.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有哭有笑,经历过就淡然了.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然后高兴地笑了起来,试问在物欲横行的今天,谁能笑得这么坦然、真诚、无牵无挂?

河池市18445982713: 就余华的《活着》谈当代小说悲剧观念变化 -
邢阮保儿: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

河池市18445982713: 求余华的个人资料,对《活着》的理解和感受~ -
邢阮保儿: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中《活着》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