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阎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羲之的兰亭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由于王羲之《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而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对后世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兰亭序》对后世书风的影响是任何一件作品都难以比拟的。王羲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学习,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魏晋风度)的理解和把握。前者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消极影响,后者则促进了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本文限于篇幅,仅从各个时代撷取有代表性的书家来分析王氏书法的影响。
  唐代立国之初,太宗李世民为政治文化统一的需要提倡南朝文化,其于书法,更出于个人的审美趣味,极力推崇王羲之。先是在史官编纂《晋书》时,亲为王羲之作传论;而后是于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征求王羲之墨迹,并命“弘文馆”(唐代专门的书法机构)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鉴别编目,又御选榻书人精工榻模,广为流传。为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可谓不遗余力。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除了因国家政治文化统一需要外,个人的审美情趣尤其值得考察。其所作的《王羲之传论》称:
  ……所以详察古今,研今自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在《传论》中,李世民历数各家之短,独赞王羲之书“尽善尽美”。指出王羲之书法技巧之精湛“点曳之工,裁成之妙”,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韵味“烟霏露结”,“凤翥龙蟠”。初看起来,李世民欣赏的是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其实,王羲之之所以能折服帝王之尊的李世民,除了王羲之书法形式之美而外,更深层的是形式之中所蕴含的神韵。这似乎令人费解,其实作为万人之尊的皇帝,一方面需要“治国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价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在其书论中鼓吹“筋骨”、“骨力”,甚至以兵喻书,把书法比作打仗。(见李世民《论书》)。另一方面,当个体价值在社会群体中得以实现后,思考个体身心自由与健全的道家哲学就成了“高处不胜寒”的皇帝也不可或缺的了。因而,李世民折服“神气冲和”。优美无比的王书,主张“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李世民《指意》),这才是李世民“尊王”思想的本质所在。从现存李世民书法《晋祠铭》来看,完全是王羲之书作的翻板,影响可见一斑。
  李世民“尊王”的审美倾向,确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初唐四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的书法创作,使初唐书法笼罩在尚“意”书风之中。如果说李世民和“初唐四家”的书法创作还仅只是侧重对王羲之书风的继承而无多少新意的话,那么盛唐的颜真卿、张旭、怀素的书法创作则完全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精神的弘扬与创新,使唐代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奠定了唐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颜真卿行书是沉抑顿挫、至刚至大的儒家面目,其行书追求自然,不计工拙,随处可见的涂抹无不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震撼力;张旭的草书气势连绵,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有吞吐洪荒的气慨;怀素的草书绝去人间烟火,如一缕清烟。从表现形式看,颜真卿、张旭和怀素的书法与王羲之书风截然不同,但其艺术精神却是共通的。王羲之书法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得意忘形,借汉字线条抒写性灵的创新的艺术精神在颜真卿、张旭和怀素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也正是他们抓住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本质,才使这三位在书史上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家。
  宋代有成就的书法家“苏”、“黄”、“米”、“蔡”(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同样抓住了魏晋风度的审美本质,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精神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苏轼,杰出的文学家及书画家。在当时,苏轼是一个士大大领袖式的人物,其诗文书画不过“博学余暇,游手于斯”的副产品。他真正的抱负是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业,脑子里充满了忠君爱国,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但是,苏轼的艺术创作和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此,苏轼虽然志在仕进,可终其一生也未能施展宏图。建立于易文化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本来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个方面,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隐,杀身成仁与颐养天年,就象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这种阴阳(儒道)互补的文化特征,在苏轼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加之宋代佛与道合流,禅意识空前盛行,政治上的不得志,更促使苏轼一头扎进了佛道之中,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这和王羲之是非常相似的。佛家万物皆空,一切虚幻与道家的“无我”,佛家的“本心”与道家的“齐物”在苏轼思想中完整的契合。基于这样的思想,苏轼在书法理论中主张“不践古人”,认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就在于对传统“法”的突破,这种创造性的突破可称为“无法之法”。“王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东坡集》)。对于崇尚规矩的唐楷,苏轼认为未免匠人之气,评价张旭、怀素书法“粉饰”、“市倡抹青红”、“妖歌曼舞”。苏轼提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天真浪漫是吾师”,崇尚自然纯朴,清闲妙丽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苏轼一方面要突破传统书法(主要是王书之法)的技法,但其书法的审美情趣却和王书非常相似。这些,无不说明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和王羲之书风对苏东坡书法的深刻影响。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书法观念上一承苏东坡“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而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观点,在创作上和东坡一样实践着魏晋风度的美学精神。至于米芾,自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集古字”主要是“集”(学习、临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从现存米芾所临《中秋帖》来看,其临摹“二王”书法几乎可以乱真,但米芾“集古字”的目的并不是亦步亦趋,而是“总而成之”,即其所谓“集古成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及王羲之对米芾的影响是如何深刻了。宋四家中的蔡襄。用笔受唐人影响较大,书风追求静中有动,明显受到了王羲之书风的影响,但其书法缺少个性,不足论之。
  元至清中叶的书法主流是笼罩在复古主义的思潮下的,这里的“古”,主要就是指王羲之书风。他们的书法完全是学习从王羲之起的一派王书体系,以得晋人和王羲之风韵为最高宗旨。
  元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赵孟兆页是复古主义的旗手。他的小楷法度严谨,字形峭拔秀丽,结体妍媚舒展,线条清劲圆畅,既不臃肿,也不浮滑,布白停匀,秀逸可爱,直接二王遗韵。行草亦以晋人为风范,不过技法精熟,温润婉丽,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和意态,是典型的唯美主义的代表。
  明代初至明中叶的几代帝王喜爱翰墨,尤爱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于是朝野一体,掀起了学“阁帖”的热潮。明中叶的书坛高手尽出吴中,“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各有所擅,但都是王羲之书风的延续。
  元明两代书家大多集结在复古主义的大旗之下,亦步亦趋,刻意描摹王书,在观念和形式上没有太多的拓展。从形式上看,他们是王羲之书风和魏晋风度的代表,但其艺术精神实则背离了张扬个性、表现性灵的魏晋风度的审美趋向和王羲之书风的内涵,使书法本体的发展陷入了沉滞的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明末后期从复古主义思潮的阵营走出了一支叛军:王铎、徐渭、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八大山人等,他们一反元代赵孟兆页之风,甚至不惜破坏复古主义者所遵循的“二王”的经典的“法”,使书法走向了抒情与表现,真正从审美内涵和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魏晋风度和王羲之书风。
  尽管如此,元代以后以王羲之书风为审美典范的复古思潮主导下的“帖学”的消极影响还是延伸到了清中叶。
  清中叶后,因“小学”的盛行,文人研究汉魏碑刻,并从汉魏碑刻中领悟到了不同于王羲之(元明尊为“帖学”)的粗旷、豪放、朴拙、大气、宽博的美,于是“碑学”兴起了。“碑学”在书法史上的兴起,其价值就在于使书法在复古主义的旗帜下重描摹王派书法技法,忽略其艺术精神而沉寂了几百年的书法重新回到了借助线条与结体来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魏晋风度和王羲之书风的精神上来,从而使书法本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兰亭序被唐太宗定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王羲之由此成为一代书家之冠 被定为“书圣” 兰亭序的飘逸飞扬,游丝飞空导致后世争学王,影响中国书法审美观念二千多年。各得一体《兰亭序》。
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建筑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其风格的变迁,足以映彻出整个艺术的发展。王羲之《兰亭序》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很好地说明了“精神化”的传统与其物质存在的具体机制和关系。在中国艺术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作品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与之媲美。

扩展资料:书法鉴赏:
谈论魏晋书画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尚相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
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由此产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格。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这在晋代的书法艺术中就出现了追求“韵”的审美趣尚。
从流传的晋书墨迹来看,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大书法家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罩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到321-379年)代表作《兰亭集序》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篇序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它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什么关系呢?

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兰亭在当时的会稽郡境内,会稽郡的治所在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就位于山阴郊区。兰亭一带山明水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游览的地方。后来兰亭的建筑虽有所变更,但至今仍是绍兴的一大名胜。王羲之这次与其他名士来到这里是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到这里呢?原来古代在这一天要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人们为了驱除邪恶和疾病而举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之所以选在河边,是因为水可以洗涤污秽,去灾防病。为了庆贺灾病的消除,人们便在河边宴饮,宴饮的时候让酒杯在河中随波逐流,流至哪一位的面前停住,这位便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吟诗唱曲,以增雅兴。
公元前353年的这次在兰亭的修禊活动之所以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乐道,主要就是由于王羲之为参加修禊的人们了一篇集序。这篇序言从内容看既写景又写情,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感触;更主要的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序文写得龙飞凤舞,气魄豪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当时的最佳境界。全文324个字,字字清晰。文中共有20个之字,各有风彩,绝无雷同之处。因此,这篇序文被后世视为珍宝。

吸收与独创

王羲之在东晋时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写兰亭序时只有32岁。一个刚过30岁的人在书法上能有很高的造诣和他自幼便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的家族在东晋时是个名门大族。在这个大家族中,和王羲之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有好几个。当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想替自己的女儿选择一个女婿,就派自己的门生来到王家去观察。那几个年轻人听到郗家来人选婿,着实地打扮番,并摆出一副斯文的样子,令人看了反而感到肉麻。当时在王府中,惟有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东床,毫不在乎地埋头而食,神态极其自然。来人把看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郗鉴作了汇报,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这个年轻人正是王羲之。后世人们把“东床选婿”或“东床快婿”作为成语,形容找到称心如意的女婿。后来郗鉴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郗璿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有的署名王羲之的书笺实际上是郗璿的代笔。
王羲之年轻时的书法水平赶不上当时的名家庾翼和郗愔,可是到了王羲之晚年,别人对他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庾翼曾给王羲之写信说:“当初我曾保存有10张张芝写的草书,我认为它是我看到过的最佳作品。可是在西晋末年过江南渡时遗失了,自己非常惋惜,觉得再也看不到佳作了。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你写给我哥哥的信,你的书法已达到焕若神明的地步,使我仿佛又看见最好的作品了。”可见,活到老学到老,才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被人们当作珍宝竞相收藏。人们说他的书法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山阴县的一位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对鹅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就专门养了与小群鹅。当王羲之路经道观看见这群鹅时非常喜爱,想买回去,道士说:“您只要替我抄一份道教经书,我就以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完后笼鹅而归,甚是高兴。有一个卖竹扇的老婆婆,在街上叫卖。王羲之路过这里,就在每把竹扇上写了几个字,对老婆婆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扇子,每把一百钱。”果然,路过的行人竞相购买,不一会儿扇子就卖光了。
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很钻研书法,其中以王献之的成就最大。在王献之七、八岁时,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王毒草之站在他的背后,猛然从他的背后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可见王献之用力的专注。后世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尽力回答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及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兰亭体”书法风格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家宴时挥毫而成的一篇行书文章,其字体优美、流畅,尤其是结构、笔画的运用十分精妙,从而形成了“兰亭体”书法风格。这种风格追求自然、流畅、潇洒、淡雅的书写效果,深受后世书法家推崇,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王羲之《兰亭序》的创作表现了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他认为“书法必先学古人,因鉴于古人,乃得自通”。这种观点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的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

“清气若兰,虚怀若竹,乐情在水,静趣在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清香就像兰花,谦虚的像竹子,乐在山水。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清气若兰,虚怀若竹。乐情在水,静趣在山。译文:清香传过来好像是兰花一样,谦虚就像是竹子。游玩的乐趣在于山,在于水。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
4.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5.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6.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7.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

为什么有人说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究竟是谁写的?
(3)智果和炀帝杨广关系很好,因而能“借《兰亭》而不还”。杨广也是懂书之人,曾评:“智永得羲之肉;智果得羲之骨”。从《兰亭》已蜕六朝成熟书风看,又与智永倜傥丰腴的风貌稍左,似乎更近于智果所伪托。怀疑者认为:唐以后才无端冒出的《兰亭序》,似乎与王羲之“书圣”这顶帽子是脱不了干系的。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用尽方法找到真迹,在唐太宗死后将它一同陪葬,收入昭陵。《兰亭...

玉羲之的兰亭序又名巜 》《》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 《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到底在哪里?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5厘米,宽69.9厘米,此...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下落如何?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

王献之写过兰亭序吗
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随父学书法,王羲之写兰亭序时,王献之9岁,应该学得不错...

王之羲的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

香洲区17138447060: 1.元代赵孟頫(fǔ)潜心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有人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来评价赵孟頫书法.... -
钟忽盐酸:[答案] 是霜和雪两个字

香洲区17138447060: 从王羲之成功的事例中,你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
钟忽盐酸:[答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香洲区17138447060: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王羲之酒后即兴而作《兰亭集序》,... -
钟忽盐酸:[选项] A. 变幻莫测 别具一格 义正词严 B. 变幻莫测 别有用心 义愤填膺 C. 变化多端 别有用心 义正词严 D. 变化多端 别具一格 义愤填膺

香洲区17138447060: 要看500年的历史到北京,要看5000年的历史到西安,西安的碑林是著名的的旅游景点,其中就有书圣的作品,被尊称为书圣的是 -
钟忽盐酸:[选项]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顾恺之 D. 郦道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