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08北京中考语文古文材料

作者&投稿:丑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年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考了什么~

近五年北京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

07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四、本题共9分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08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
若夫淫①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②,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① [淫]有版本写作“霪”。②[曜]有版本写作“耀”。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樯倾揖摧 摧:________
(2)浮光跃金 金:________
(3)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l)山岳潜形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影沉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3分)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10.答案:(1)断折 (2)金色 (3)持(执)
(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l 分)
11.答案:(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1分)
12.答案:“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共3分。共3句,每句1分,多答l句扣1分,扣完为止)

09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10年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逃亡(逃走) (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1年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有需要再联系哦好

阅读《桃花源记》
(节选)
,完成第
12-14
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寻病终
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甲〕
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①春和景








景:


















②四时之景

不同

景:




③而或

长烟一空

或:




④把

酒临风

把:





10.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
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
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

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

(3) chǔ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

戍鱼阳

负 (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 (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

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

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

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

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

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

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

、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

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

也 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其他内容太多给你个网址,自己慢慢看吧
http://www.yuwen789.com/zhongkao/List_252.html

1.《曹刿论战》
①读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夫(fú)
②重点翻译:
(1)[肉食者]吃肉的人。指位高禄后的人。
(2)[间]参与。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占。
(5)[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徧,同“遍”。
(7)[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只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8)[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9)[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言语真实。
(10)[小信未孚]小信未能使神信任。孚,为人所信服。
(11)[神孚福也]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赐福,保佑。
(12)[狱]案件。
(1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14)[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6)[鼓之]击鼓进军。
(17)[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遂,就,于是。逐,追击。
(1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19)[故]原因,缘故。
(20)[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没有实在意义。
(2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22)[再]第二次。
(23)[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4)[靡]倒下。
③重点内容:
(1)“肉食者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鲁庄公的“鄙”。并突出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2)曹刿去找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鲁庄公认为战前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答: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答: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曹刿认为进攻的时机应在什么时候?
答:在“彼竭我盈”之时。
(7)曹刿认为反击的时机应在什么时候?
答:在“辙乱旗靡”之时。
(8)鲁庄公的“鄙”处是什么?
答:“公将战”体现出了鲁庄公准备不充分。“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必以信”这些基本事情,不能作为作战的理由,体现出鲁庄公目光短浅。而“既克,公问其故”说明已经打了胜仗,鲁庄公还未明原因。
(9)曹刿的观点是什么?
答:忠于职守,取信于民。
(10)请你对曹刿进行评价。
答:在政治方面,有远见卓识,取信于民。在军事方面,有杰出的才能,能够选择正确的进攻时机,和正确的追击时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国家。
(11)第一段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12)第二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13)第三段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14)本文的详略安排: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
(15) 本文结构特点:
A. 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B. 前后照应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取胜的原因)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 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6)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读音:
畎(quǎn) 说(yuè) 鬲(gé) 空(kòng) 拂(bì)
②重点翻译:
(1)[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2)[空乏]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3)[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拂,违背。
(4)[所以]用这些办法。
(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6)[曾益]增加。曾,同“增”。
(7)[恒过]经常犯错误。恒,常。过,犯过失。
(8)[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9)[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0)[征于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1)[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2)[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辅佐的贤士。入,指国内。拂,同“弼”,辅弼。
(14)[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出,指国外。
(15)[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
(16)[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③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是怎样论证的?
答: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1.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答: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答: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答: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答: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答:人才要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鱼我所欲也》
①读音:
辟(bì) 箪(dān) 蹴(cù) 与(yú) 乡(xiàng)
②重点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
(2)[所欲有甚于生者]我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
(3)[故不为苟得也]所以不能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患]灾祸。
(5)[辟]同“避”,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
(7)[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不仅品德高尚的人有此思想,每个人都有。
(10)[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12)[蹴]践踏。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14)[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得,同“德”。
(16)[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
(17)[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是不是也可以停止吗?
③重点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人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答: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答: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8)人的本心是什么?
答:向善之心。
(9)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0)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1)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从前与今天比较等。
(1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4.《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注音:
昳(yì) 朝(zhāo) 窥(kuī) 间(jiàn) 期(jī)
②重点翻译: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昳丽]光艳美丽。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孰,哪一个。
(5)[旦日]第二天。
(6)[孰视之]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
(7)[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8)[美我]以我为美。
(9)[私]偏爱。
(1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1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12)[面刺]当面指责。
(13)[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
(14)[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5)[时时]不时,有时候。
(16)[间进]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
(17)[期年]满一年。
(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③重点内容:
(1)第一段段意:邹忌分别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美,并得出深刻道理。
(2)第二段段意: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例,讽谏齐王。
(3)第三段段意:齐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5)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6)“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9)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10)结合文章,说说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设喻,以小见大,有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劝谏的方式自然委婉,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而为齐王所接受。
(11)请你简单的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答: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客观看待自己,能从小事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齐威王——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1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3)邹忌在进谏中是如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的?
答:他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由私臣、畏臣、求臣而被蒙蔽,推知私王、畏王、求王而亦受蒙蔽,国事家事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1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齐威王虚心纳谏,齐国不战而胜,燕、赵、韩、魏都纷纷主动前往齐国拜见齐王。齐国的政治变得清明。
(15)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的什么态度?
答:表现齐威王虚心接受意见的态度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
5.《出师表》
①读音:
陟(zhì) 臧(zāng) 否(pǐ) 殂(cú) 遗(wèi) 裨(bì) 阙(quē) 行(háng) 猥(wěi) 驽(nú) 攘(rǎng) 诹(zōu)
②重点翻译:
(1)[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2)[该追先帝之殊遇]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盖,副词,推测原因。
(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4)[光]发扬光大。
(5)[恢弘]扩大,发扬。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臧否,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异同,这里是“异”的意思。
(7)[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8)[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因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它们受罚或受赏。
(9)[理]治理。
(10)[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
(1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12)[简拔]选拔。
(13)[遗]给予。
(1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都。咨,询问,征求意见。
(15)[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6)[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
(17)[行阵]这里指军队。
(18)[优劣所得]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19)[痛恨]痛心和遗憾。
(2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22)[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
(23)[驱驰]赶着马快跑。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24)[倾覆]指兵败。
(25)[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6)[不毛]不生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27)[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庶,副词,表示希望。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
(28)[攘除]排除。
(29)[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
(30)[慢]怠慢,疏忽。
(31)[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
(32)[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3)[雅言]正确的言论。
(34)[临表涕零]面对着奏章(即《出师表》)眼泪滴落。
(35)[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③重点内容:
(1)《出师表》思路剖析:
1—5段——提出“广开言路”(前提)、“严明赏罚”(关键)、“亲贤远佞”(核心)三项建议。
6—7段——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8—9段——点明全篇主旨。
(2)第1段:
a.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b.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c.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答:“开张圣听”。
d.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e.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f.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第2段:
a.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
答:严明赏罚。
b.如何具体执行?
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提出怎样的劝诫?
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d.“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答:宫中、府中。
e.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4)第3、4段:
a.为什么要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答:“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b.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答:“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c.亲贤的好处是?
答:“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d.概括第3段的内容?
答: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e.为何举荐向宠?
答:“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f.具体如何举用?
答:“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g.举用的好处是什么?
答:“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h.概括第4段的内容?
答: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i.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5)第5段:
a.本段的中心句?
答:“亲贤臣……所以倾颓也。”(第一句)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答:“亲贤臣,远小人”
c.小结: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6)第6段:
a.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b.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感激”的原因?
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d.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答: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e.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答:“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f.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7)第7段:
a.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答:“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答:“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c.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答:“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d.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e.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8)第8段:
a.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答:“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b.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答:“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c.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答:“开张圣听”
d.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9)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10)《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答: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1)《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是?
答: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15)文章“臣本布衣,躬耕于……而忠陛下之职份也。”两段内容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答: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答: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益获;东和:东和孙吴;北拒:北拒曹魏;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17)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什么?
答: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完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
(18)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求08北京中考语文古文材料
08北京中考语文古文复习材料,对付文言文那11分,我们老师没给我总结,要有,字音字义字型,从基础知识开始,翻译,到分析文章中心,人物性格,景色特点等等,越详细越好!... 08北京中考语文古文复习材料,对付文言文那11分,我们老师没给我总结,要有,字音字义字型,从基础知识开始,翻译,到分析文章中心,人物性格,景色特点等等...

2008北京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
我来告诉你吧(我也在BEIJING)08年语文文言文大篇幅增加 在此我列举增加篇目 07年考试大纲参见我的参考资料 增加背诵:《蒹葭》《观沧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泊秦淮》《浣溪沙》《江城子 密州出猎》《游山西村》《山坡羊...

北京市语文中考的文学常识一般有哪些???
C.戏剧《威尼斯商人》,诗歌《天上的街市》,童话《皇帝的新装》,神话《女娲造人》,寓言《蚊子和狮子》——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开拓了语文阅读的视野。 D.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代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 6.“一个...

中考语文常考古诗句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关于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己亥杂诗 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行路难 ...

结合历年中考题,帮我分析一下,今年语文中考的课内古文阅读哪些是肯定...
结合历年中考题,帮我分析一下,今年语文中考的课内古文阅读哪些是肯定考不到的。今年指2008年。所谓的阅读就是指牵扯到翻译赏析的,默写不算。可选择的古文有(这里只列出了八上、八下、九上的):《公输》《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 今年指2008年。所谓的阅读就是指牵扯到翻译...

谁能找到08中考考试说明拜托大家帮我找一下,急!!!
(具体变化见“200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与2007年之比较”)200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与2007年之比较 2008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考试说明,本着稳中有变的原则。与2007年考试说明相比,有六点不同,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在考试性质当中,去掉了“选拔性考试”字样,这说明2008年相对于2007年中招压力相对降低...

08年中考语文题
2008中考语文题,山西的有一篇古文是《岳阳楼记》的,速度点啊老师要啊... 2008中考语文题,山西的 有一篇古文是《岳阳楼记》的,速度点啊 老师要啊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蓝洁瑛生前发生了什么?20060190 2008-06-28 · TA获得超过8.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512 采纳率:0% ...

北京中考的文言文阅读篇目有哪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泊秦淮》《浣溪沙》《江城子 密州出猎》《游山西村》《山坡羊 潼关怀古》《己亥杂诗》增加文言文:叔向贺贫 扁鹊见蔡恒公 唐雎不辱使命 陈涉世家 三峡 与朱元思书 师说 捕蛇者说 活板 读孟尝君传...

急! 2008年中考语文 关于对联和标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急]2008年北京中考说明语文成语解释
[急]2008年北京中考说明语文成语解释 08中考说明那本书上的,有一篇全是成语。那位有工夫,帮个忙,把所有成语的解释贴一下我奉上全部积分!!!... 08中考说明那本书上的,有一篇全是成语。那位有工夫,帮个忙,把所有成语的解释贴一下我奉上全部积分!!! 展开  我来答 ...

两当县18786887522: 求200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即文言文.
但芬阿贝: 、《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

两当县18786887522: 2008年中考必背古诗? -
但芬阿贝: ★2008年中考古诗词必考篇目★ 关 雎,兼 葭,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3】观沧海 曹操 【4】饮酒 (其五) 陶渊明【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7】次北固山下 王湾【8】过故人庄 孟浩然 【9】使至塞上 王维【10】黄鹤楼 崔颢 ...

两当县18786887522: 课内古诗文默写有哪些?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文默写有哪些? -
但芬阿贝:[答案] 《赤壁》杜牧⑴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文天祥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

两当县18786887522: 求2008年中考语文古诗默写名句子 -
但芬阿贝: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两当县18786887522: 近10年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 -
但芬阿贝: 1、《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两当县18786887522: 近几年北京中考文言文篇目 -
但芬阿贝: 错!06年是桃花源 07 08是岳阳楼 谢谢!今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当县18786887522: 北京中考考哪些文言文 -
但芬阿贝: 我干脆把考试说明给你吧 录二 文言文阅读篇目1.《叔向贺贫》《国语》 2.《曹刿论战》 《左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4.《鱼我所欲也》 《孟子》5.《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7.《唐雎不辱...

两当县18786887522: 历年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 文言文题目 -
但芬阿贝: 阅读《桃花源记》 (节选) ,完成第 12-14 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两当县18786887522: 急!谁有08中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的答案?! -
但芬阿贝: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两当县18786887522: 08人教版中考语文重点古文!!!!! -
但芬阿贝: 三峡、小石潭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爱莲说、夸父逐日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