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作者&投稿:云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凡事向来讲究公平,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它从实行到废除经历了很多演变。它有很多重要的基本特征,尤其在官吏制度这一方面更为注重,不同的皇帝在位时有着不同的考察体制,范围由大到小,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由此看来,考取功名也绝非容易之事。

科举考试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根据考生的自我需求来划分。有的考生擅长政治方面的知识,他就可以去组织政治考试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考生对军事比较感兴趣,他就会在军事方面的考题上大显身手。皇帝通过科举制度为自己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建设国家事业。科举制度充满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会地位是否高尚,也没有人数的限制,所谓“寒门出弟子”,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科举考试还必须公开。所有考生的活动都必须公开,不允许私自出离考场,否则被认定为作弊行为,不仅诚信方面受到损失,凡有前科者终不录用。

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宋朝时进一步发展,参加考试的考生大量增加。到了元朝则出现层层选拔的特点,第一步先在乡里面进行选拔,合格者再进入特定的场所接受考验,最终剩下来的精英学者被送到皇宫由皇帝亲自监考,合格者就会被当场录用。明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顶峰,考试的风气贯穿着整个京城,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试会越来越公平,也会越来越严格。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2、科目分类繁杂: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发展
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并不是立即授予官职,再经吏部的释褐试,才能做官。吏部重视士子的学问与才德,以身,言,书,判作为甄选的标准。

进士特盛::唐代科举虽以进士,明经两科最盛,但因应考进士科目远较明经困难。政府又提倡文学,故进士地位凌驾明经之上。士人趋之若骛,进士科成为读书人做官的踏脚石。

公卷通榜: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一旦临场失准,亦可获取录,称为公卷。

扩展资料:

唐朝科举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唐代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官职较优升迁快。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科举制度



一、特征: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2、科目分类: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二、简介: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度经过唐朝时期的继承与改革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唐朝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唐朝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唐朝科举的广泛性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广泛性,这种特性体现在考生的来源上。唐朝时期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推行全国,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另外-方面,唐朝科举对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开放,极大的放开了考生的身份限制,上至世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可参加。
唐朝科举考生主要分为生徒和乡贡两种。生徒是由六学二馆等中央官学的学生构成,其来源主要是世家贵族及官宦子弟以及少部分的庶人阶层优秀学子。官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之后,再经国子监考试,合格后送尚书省参与集阅之后即可于翌年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乡贡指的是地方州县选送的学生。地方士子由个人向州县报名,通过考察之后到京城与生徒共同参与尚书省的集阅,之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乡贡是以个人身份报名,没有家族门第要求,因此庶人子弟皆可参与。
科举制度不限制考生家族门第,因此考生的来源非常广泛,乡贡报名人数非常多。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的庶人子弟得以参与到科举考试中,其中大量的优秀人员在通过科举考试之后被唐政府任命为官员,实现了阶级的提升。由此打开打破了世家贵族对任官的垄断,消除了社会矛盾,为唐朝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科举选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同时其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这种情况促使唐朝社会出于应试为官的目的积极的进行儒家教育,进而促进了唐朝教育的极大提升。
唐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官学,招收上至权贵下至庶民出身的学生,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在中央有六学二馆等官学,在地方州县也都有建立官学,并在中央设置国子监统一管理官学教育,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官学教育系统。官学中的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唐朝时期教育得到较大的提升。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纪律严明 公平公正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科举制度推行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皇帝通过科举制度为自己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建设国家事业。科举制度充满了人性化,它不在乎人的社会地位是否高尚,也没有人数的限制,所谓“寒门出弟子”,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科举考试还必须公开。所有考生的活动都必须公开,不允许...

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和特点
科举制度的特点:第一,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第二,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第三,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创建到废除,中国沿用了多少年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

科举制创建与我国哪一朝代?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我是初中生,我想了解中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是什么?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轻诗重实际能力;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八重取士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文人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它是封建王朝的一种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被称为科举考试,因为它采用了按科目选拔学者的方法。从隋朝到光绪二十七年,科举考试...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有常科、制科之分。每年举行的科举叫常科,皇帝临时下诏的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徒。生徒出自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到地方州县学的学生。另一种叫乡贡,这些人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经考试后可参加常科考试。常科考试科目有十多种,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

中国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特点,你有哪些了解?
隋炀帝于大冶三年设置金石段,并用考证的方法选择金石。原则上,学者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不必由大臣或郡县特别推荐。这是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科举制度最根本的区别。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因此,受过培训的人才支持儒家传统教义,自我反省,谦虚谦卑,既治理国家又建设国家能力。

科举制是什么制度?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选拔士人的考试制度。它起源于隋朝,成熟和广泛应用于唐宋明清等朝代,被延续了一千多年。科举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功底深厚的经典知识、文化修养和才能为标准来选拔官员。该制度的核心考试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轮考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
杨陶舒巴:[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有常科、制科之分.每年举行的科举叫常科,皇帝 临时下诏的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徒.生徒出自中央的国子监弘文馆到地方州县学的学生 .另一种叫乡贡,这些人自学成才“投牒自举”,经考试后可...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杨陶舒巴: C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科举制.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故选C.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
杨陶舒巴:[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1.吏部授官: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2.重进...

两当县15898426852: 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
杨陶舒巴:[答案] 隋朝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 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达到长治久安.基于以上的考虑,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使这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
杨陶舒巴: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1.吏部授官: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取得出仕资格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标准有四:体貌端正二说有条理三书法工整美观四文辞优美2.重进士科:唐代对进士科出身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法:大抵应进士科考生每百人取录、二人而应明经科考生则约每十人取、二人3.评行与公卷:唐代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来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自己得意作品送呈京师达官贵人邀名誉观素学期即使临场失准亦被录取此种做法称「公卷制」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 科举的特点 -
杨陶舒巴:1.吏部授官: 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 ...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科举是否缺乏公正性?唐朝的科举又有什么特征? -
杨陶舒巴: 对于封建时代,当时科举的出现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在当时可以说是是实现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毕竟隋唐以前没有这样的制度,出现了科举制,应该可以说是当时时代的进步.读书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赢得高官厚禄,对于皇帝的角度来讲,科举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科举的出现时封建专制的必然结果.但你要知道,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创造一个绝对公平的社会.但相对以前推选或是继承的选官制度,是提高了公平性,却不能说科举制是公正的.科举本身就是皇帝奴役百姓巩固自身的统治而设立的. 特点百科上应该有的,你个以适当摘抄. 书推荐你看一下《古代中国考试制度》,其中有关于隋唐科举的部分. 希望帮到你!

两当县15898426852: 下列对唐朝科举考试不正确的说法是() -
杨陶舒巴:[选项] A. 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方式 B.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C. 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 D. 对参考者有严格的家庭出身和年龄的限制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基本特点是 -
杨陶舒巴: 本题选C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做官的依据 因此成绩优秀的人才能到政府任职 所以选C A选项..应该是在三国时期把 B.和D 选项 的意思 都是注重门第 这是 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两当县15898426852: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 -
杨陶舒巴: 选c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