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却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精锐老师留的课后作业,有关国学的: 《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是什么?~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意思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孝:对父母孝顺;悌:对兄弟友爱。
节选自《〈论语〉理读·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翻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发生了,而什么是根本呢,在儒家中,仁道是与众人相处之道,是爱人之道。爱父母手足是根本,爱别人众人是枝梢,此为根本,根本若能立住,仁爱之道便容易生发。
这句话告诉我们,若想世界充满爱,想尊重上司和友善同事,不如像尊重他们那样礼遇我们的父母,像友爱同事一样善待我们的手足。人生的根本在孝悌之行。有了孝悌,自然就懂了仁义。

扩展资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孝悌忠信:做人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181.《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A.忠义;
B.孝悌

孝为仁之本(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比较好懂,不用多费口舌。其中心意思是孝为仁之本。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许多经典中都有相近的表述:“孝,仁之冕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第7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弟者,仁之祖也。”(《管子·戒篇》)“众之本教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礼记&S226;祭义》)后来的儒家也都奉这一思想为圭臬,明末儒家朱舜水就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以孝而已。夫岂无他道以言哉?盖以孝之道,大而能周,约而能博,微而能著,积厚而生生不息,足以与天地而无敝也。”(《朱舜水集&S226;孝说》)而在中国民间,最朴素最通俗最深入人心的表达就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可以说,几千年来的中国,从理论到实践,对孝的推崇都无以复加,怎么说都不过分了。那么,在此我们不得不问:什么是孝弟?特别什么是孝?孝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孝会成为仁之本?这些问题我们许多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弄清楚。《尔雅·释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实,这都是后起的解释。根据学者的最新研究,孝之初始义有二,一为:尊祖敬宗。孝之初始义二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什么孔子如此推崇孝?为什么孝道在中国千年风行至今犹劲?这并不完全由于它是中国人的最高德目,而主要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人对永生的盼望。中国人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走过的历程,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中国人对于死后灵魂的存在,只是希望有之但从来没有确信。儒家更是如此,比如荀子,他在谈到祭礼时就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可见,以君子自认的他是不相信死后灵魂存在的,他认为只有小民百姓才会热衷于这类“鬼事”。中国人追求永生之路有二:一是通过子孙的延续,二是通过后代的记忆。冯友兰说:“盖人所生之子孙,即其身体一部之继续存在生活者;故人若有后,即为不死。凡生物皆如此,更无须特别证明。此种不死可名为生物学的不死。再则某人之于某时曾经生于某地,乃宇宙之一固定的事实,无论如何,不能磨灭;盖已有之事,无论何人不能使之再为无有。就此方面说,孔子时代之平常人与孔子同为不可磨灭,其差异只在受人知与不受人知。亦犹现在之人,同样生存,而因其受人知之范围大小而有小大人物之分。然而绝不受人知之人物,吾人亦不能谓其不存在。盖受人知与否,与其人之存在与否固无关系也。就此方面说,则人皆不死。不过此等不死,与生物学的不死性质不同,可名为理想的不死,或不朽。”[1]他又指出,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不朽,是对于有这种资格与能力的大人物而言的,而“大多数之人皆平庸无特异之处,不能使社会知而记忆之,可知而记忆之者惟其家族与子孙。特别注重丧祭礼,则人人皆得在其子孙之记忆中得受人知之不朽。此儒家所理论化之丧祭礼所应有之涵义也。”[2]冯友兰先生说的这两点与孝的两个初始意义是相对应的。当然,一般中国人还是觉得血脉的延续、子孙的繁衍比活在记忆中和受后人祭奠更实在更可靠,这也就是孟子要大声疾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早期儒家的诸多表述都同样印证了这一点:“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S226;祭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S226;开宗明义章》)身体不只是被看为个人自己的,而是被当作父母之遗体,也就是一代代祖先血脉的存留,而后代的子孙又经由这个身体而一代代地延续下去。由祖先及自身至子孙,这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生命之链。繁衍后代,就是使这一血脉继续下去。一个要是人没有子嗣,就会使这个连绵不断的生命链条断裂,所以是最大的不孝。中国人认为生命来自于父母与祖先,就是说他们是生命的源头,所以,对父母与祖先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比生命本身更大更重要的了,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生命才是一切的根本。这就是孝弟为仁之本的缘由所在。说得更明白一些:孝是中国人的宗教,父母与祖先是中国人的敬拜对象。这并非我的发现,严复先生早在百年前就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名为教者,必有事天事神及一切生前死后幽杳难知之事,非如其本义所谓,文行忠信授受传习。故中国儒术,其不得与道、释、回、景并称为教甚明。然则中国固无教乎?曰:有。孝,则中国真教也。百行皆原于此。远之事君则为忠,迩之事长则为悌。充类至义,至于享帝配天;原始要终,至于没宁存顺。盖读《西铭》一篇,而知中国真教,舍孝之一言,固无所属矣。”[3]这些话可谓拨云见日、一语中的。但是,应该指出,儒家并没有真正解决个体生命永生的问题,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生命个体是身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身体之一部分自然可以通过子孙而延续存留,但灵魂是没法存留到子孙身上的,子孙的生命是独立的,他是相对于自己父辈和祖先的另一个灵魂与身体的统一体、另一个完全新的生命。血脉的长存也许可能保证族类生命的延续,但不能保证个体生命之永生。谭嗣同早在百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父子之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者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仁学》)因此,对于实际上有意识有灵魂的生命个体来说,寄托于血脉的长存,只是一种无可奈何选择,一种没有希望的希望

仁是爱人,要求统治者要爱人,从上往下要爱,从下往上要忠。平等之间要弟,父子之间要孝。所以,为人之本是道,就是自然规律,也是大家要认命。

在《论语》中却也同时被毫不含糊地称为“仁之本”,而此“仁之本”中的“仁”甚至也可以或者应该被读为“人”,于是“仁之本”也是“人之本”。注:从宋代陈善的《扪虱新语》以来,很多评论者认为“仁之本”之“仁”应该读为“人”。参见程树德撰:《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一册,第13-16页。但是执此论者主要是欲明确区别“仁”与“人”,以为说孝悌为人之本是可以接受的,而说其为仁之本则不可接受。相反,基于《孟子》和《中庸》的那个经典表述:“仁者,人也”,我们的阅读则欲保存“仁”在这里的双关涵义。当然,“仁者,人也”这一表述本身需要详尽的分析来支持。


《论语》中提及“仁”这一点的,有哪些地方?
《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内涵的阐述大都是在其弟子问及时才涉及,而孔子一向是注重因材施教的,所以,对不同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务本》)。以上两句话均以...

论语中孔子认为能称得上仁的都有谁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 司马牛、孟武伯、樊迟、子贡、颜渊等都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仁”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回答,说法不一,内涵也不一样.一部《论语》,孔子对“仁”的解释多种多样.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司马牛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对子张却说:“能行五...

论语中对于仁和礼的论述
2、礼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他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仁与礼的内在联系 在《论语》中,仁与礼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概念。仁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原则,而礼则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和仪式。孔子认为,仁是...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什么意思?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

善读「论语」18.6:隐者以出世避乱,儒者以救世为仁
“且而”,因而、所以。“且”,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而”,因而、所以。如《左传·成公八年》中的“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或如《论语注疏》所注之“且而皆语辞”,亦可。通常是以“且”为“而且”,以“而”通“尔”,亦通。“从”,...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

《论语》里仁篇中关于“仁”的大概理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仁的基本含义?
问题三:《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仁的理想看作...

灌云县19349918718: 181.《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  ) A.忠义B.孝悌 -
蛮康诺沛:[答案] 181.《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B) A.忠义; B.孝悌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什么? -
蛮康诺沛:[答案] 仁是爱人,要求统治者要爱人,从上往下要爱,从下往上要忠.平等之间要弟,父子之间要孝.所以,为人之本是道,就是自然规律,也是大家要认命.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为仁之本”指的是哪种美德? -
蛮康诺沛: 孝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不是指单个的谁,而是指所有孝悌之人,孝即孝顺长辈,悌即和睦兄弟.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认为'为仁之本'的是什么 -
蛮康诺沛: 为人之本——孝悌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其为仁之本与! -
蛮康诺沛:[答案]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蛮康诺沛: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义、礼、智... 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仁的含义? -
蛮康诺沛: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

灌云县19349918718: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意思? -
蛮康诺沛: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顺从兄长,是仁爱的根本.此语出自《论语》,孝:孝顺.悌(tì):恭敬、顺从兄长.其:大概、大致.为仁:实践仁的言行.本:根本.欤:语气词.尊亲敬长,并没有错.不但过去没错、现在没错,将来也不会有错.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灌云县19349918718: 《论语》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中的为仁之本”是?
蛮康诺沛: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伦理道德的 准则.

灌云县19349918718: 君子务必本,本立而道生!那什么是本 -
蛮康诺沛: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在《论语》文本中,有“为仁”(行仁)的用法,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