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抚道台在清朝各是什么职位?

作者&投稿:巫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督抚道台在清朝是什么职位?~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
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在[附件]中的“正四品”里面有“各省守巡道员”就是您提问的“道台”,道有“守道”与“巡道”之分);还有一些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顺便说一下: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1)道台就是各道的官员,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等等。
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2)藩台就是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像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
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3)臬台就是专管司法的按察使,“臬”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度”,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扩展资料: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
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
藩台职务权力
1.承宣政令:布政使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宣达到各府、厅、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
2.管理属官:布政使管理府、州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接得上报督抚。
3.掌控财赋:布政使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
4.三年宾兴,提调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承宣布政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按察使

  督: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详见“巡抚”)。所辖多重者加总督。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正统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年)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

  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明代
  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其中比较重要的总督有:
  弘治十年(1497)置,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
  弘治十年(1497)置,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正德八年(1510)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宣大总督”
  嘉靖二十九年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简称“蓟辽总督”
  嘉靖三十三年(1550)置: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简称“浙直总督”,等等。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遂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在明朝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巡抚、总兵官俱听节制,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
  《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荫总督宣大王国桢子之仲、登莱巡抚袁可立子枢、通政使吴用先子 、河南巡抚冯嘉会子映鸾、太常寺卿桂有根子高攀各入监读书。”
  清代
  各地总督府一览(二)(20张)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在明代政治中,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总督一般均带兵部侍郎(或尚书)、右都御史衔, 其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世称封疆大吏。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名曰东三省总督。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品级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职能
  总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协调各省、各镇关系:统一事权,防止各省、各镇互不相属,互相推诿。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权的加强。
  细揽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设直隶总督,后裁;雍正元年(1723)年升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为定制;
  雍正八年(1730)设直隶河道水利总督,简称北河总督;
  乾隆十四年(1749年)裁北河总督,遂以兼直隶河道事务,加管理河道衔;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兼巡抚衔;
  咸丰三年(1853年)兼管长芦盐政,太平天国之乱后,盐运秩序被破坏,该职被自然停兼;
  同治九年(1870)兼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康熙元年(1662)以江南总督兼操江事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合并江南、江西2总督为两江总督,为定制,仍兼操江事务;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兼两淮盐政,太平天国之乱后,盐运秩序被破坏,该职被自然停兼;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兼南洋通商大臣;
  另,清初两江总督就兼辖南河事务,协助总河,后逐步负责加重河道事务,最终全面统辖南河事务。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乾隆三年(1738)合并福建、浙江2总督为闽浙总督,为定制;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遂兼福建巡抚事务。
  湖广总督
  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年)初设湖广总督,后裁;康熙十九年(1680)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为定制;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更名为湖北湖南总督,但简称仍为为湖广总督;
  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湖北巡抚,遂兼湖北巡抚事务。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广东总督为两广总督,为定制,驻肇庆府;
  乾隆十一年(1746年)年移驻广州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广东巡抚,遂兼广东巡抚事务。
  陕甘总督
  陕甘总督——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年)初设甘肃巡抚,例兼管理茶马事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设陕甘总督,后多次更名与移治;
  乾隆十九年(1754年)裁甘肃巡抚,遂以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管理茶马事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甘肃总督为陕甘总督,为定制,仍兼甘肃巡抚、管理茶马事务。
  四川总督
  四川总督——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元年(1644)初设四川巡抚;十四年(1657)初设四川总督,后更名裁撤;
  乾隆十三年(1748年)恢复四川总督,同时裁撤四川巡抚,遂兼巡抚事务。
  云贵总督
  云贵总督——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兼巡抚事。
  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设云贵总督,后分设;
  雍正十二年(1734年)合并贵州、云南2总督为云贵总督,为定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云南巡抚,遂兼云南巡抚事务。
  东三省总督
  东三省总督——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以原关外三将军并为三省将军事务由其兼管;
  同时设奉天巡抚,以原盛京将军本辖区域的旗兵改以副都统衔由其兼管;
  宣统二年(1910年)裁奉天巡抚,遂兼奉天巡抚事务。
  南河总督
  南河总督——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又简称江南河道总督。
  雍正七年(1729年)改总河为南河总督;
  咸丰八年(1803)裁撤,其事务并入漕运总督。
  东河总督
  东河总督——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又简称东河河道总督。
  雍正七年(1729年)改副总河为东河总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裁撤,同年恢复;二十八年(1902)裁撤,其事务并入河南、山东二巡抚。
  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总督漕运、节制江北镇道各官。
  顺治元年(1644)设漕运总督;
  咸丰八年(1803)裁南河总督,兼管江南河道事务;
  咸丰十年(1805)节制江北镇、道各官;
  光绪三十年(1904)以无漕可运,改设江淮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与两江总督事务重叠,裁撤,其事务并入两江总督。
  现今总督府建筑遗存
  如今总督府建筑尚有遗存的只有直隶总督府(今保定,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路建筑保存完好,东路保存部分建筑,西路建筑已基本不存)和两江总督府(今南京,即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总统府旧址,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路保存大堂、二堂、科房、厢房、暖阁等前半部建筑,后半部改建为国民政府近代建筑;西路大体保存了清末时的格局,煦园、西花厅、戏楼、住宅楼等一应俱全;东部遗存六组马厩,并移建陶林二公祠,其余皆重建、改建为民国建筑),其余总督府建筑基本不存或只剩遗址。东三省总督府现存西洋楼,为近代建筑。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

  抚:巡抚,官名。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其官职等级相当於现今的省长或省委书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明巡抚之名,始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命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亦系临时差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 。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各省,产生巡抚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谦、周忱等6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 ,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 ,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来历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设置
  (1)洪武说
  认为巡抚之名始于洪武二十四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郑晓《今言》卷二之一一)。
  (2)永乐说
  认为明代巡抚始置于永乐十九年王彰巡抚河南。清代官修《历代职官表》赞同这一看法,并对洪武说提出质疑:王彰奉敕,为有明设巡抚之始。先是洪武二十四年遣皇太子巡抚陕西,盖暂一行之,非定制也。
  (3)宣德说
  认为明初未有巡抚,宣德间始以侍郎、都御史为之。孙承泽《天府广记》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洪熙初,尝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直隶、浙江。。。乞命廷臣往来巡抚,庶民安田里。。。遂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此设巡抚之始。
  如果将巡抚作为一项制度来考虑,其设置当有两个前提:一,专抚一地;二,相对稳定。据《明史》本传,胡概(后复姓熊)自洪熙元年八月抚浙直,至宣德五年始离任还朝。因此,将其作为明代巡抚的开端是可取的。宣德五年,赵新、赵伦、吴政、于谦、曹弘、周忱等六人分往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及山西、北直及山东、南直之苏松等地巡抚,巡抚的设置开始成为经常性的措施。故王世贞又认为:“各省专设(巡抚),自宣德五年始。”(《明会要》卷三四《职官六》巡抚)。
  职能
  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巡抚设置的尝试期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宣德八年,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巡抚与镇守并设阶段
  巡抚之外,又有镇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宁夏、甘肃、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与巡抚并称“镇巡官”。景泰四年后,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皆称“巡抚都御史”。巡抚考满,可望“回院”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
  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巡抚资格的逐渐制度化
  自成化、弘治以后,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资历较深的给事中、御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参政,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原职高者为副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副都御史;原职卑者为佥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佥都御史( 张璁《论馆选巡抚兵备守令》,载《明经世文编》卷一七七),如“军门即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征东军务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朝鲜 李民宬《朝天录》)。
  巡抚与京师的联系也相对减弱。景泰元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个人瓜葛。成化二十二年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等于承认了巡抚的地方化。
  巡抚地方化、制度化的完成
  至嘉靖,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经完成,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1)居三司之上,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三司属其管辖。这一类型,是明代巡抚的主流。
  (2)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辽东、宁夏、甘肃为典型。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天顺以后改称巡抚),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
  (3)组成特别区。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以南赣、郧阳为典型。
  (4)组成战区。这类巡抚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于原来的边境重镇,如宣府、大同等,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根据战事的发展临时增设,事平则罢,如天启、崇祯时为抵抗后金而设置的登莱、密云等巡抚。但登莱巡抚自陶朗先、袁可立等继有十四任,直至明亡。
  制衡
  在三司职权向巡抚集中的同时,对巡抚的各种制约力量也逐步形成,它来自以下几个层次。
  平级制约力量
  宣德、正统间,一面向各地派遣巡抚和镇守文臣,一面又渐次派驻镇守中官。因而在部分地区形成了总兵、中官、文臣三镇守并立的新三角关系。嘉靖以后,总兵地位下降,镇守中官撤回,但在制度上,总兵和巡抚仍是平级关系,边镇又时时复设中官镇守,因此,在边境地区,总兵和中官仍然是对巡抚的牵制力量。
  自下而上的制约力量
  尽管三司已隶属巡抚,但在名义上却仍然是法定的省级机构,对巡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巡抚有违法行为,三司长官亦得向中央参奏。这样,一方面是巡抚统驭三司,另一方面,三司也对巡抚实行牵制。
  来自中央各部门自上而下的制约
  巡抚的任命须经廷推,内地巡抚的廷推由吏部会户部主持进行,边方则由吏部会兵部主持。巡抚的考课、黜陟、改调,操于吏部考功、文选二司。京察确定去留后,又得听科道纠劾、拾遗。地方重大事务未及完报者,亦由科道查参。(《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
  巡按御史对巡抚的制约
  明代御史的分道巡按,始于洪武十年。此后,巡按御史逐渐成为中央对地方的主要监察力量和都察院在各地的派出机构。景泰四年以后,巡抚均戴都御史衔,确定了对巡按的统属关系。但是,巡按御史在履行职责时仍保持独立性,巡抚不得干预。巡按是直接对中央都察院负责。巡抚所行之政,巡按却可查核纠劾。
  这样,巡抚一方面总揽一省之军政,被视为“封疆大吏”,另一方面,又必须作为地方长吏接受巡按代表中央所进行的纠举督察。另外,嘉靖以后在诸边陆续设置的总督,不定期差遣的巡视官,以及形形色色的公差御史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巡抚起着牵制乃至控制作用。
  办公地点
  (1)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布政司合署办公。景泰、天顺以后,各地巡抚陆续开府建衙。(何乔新《新建巡抚院记》,载《明经世文编》卷六七)对弘治时的南赣巡抚衙门作了如下记叙: 前后堂五间,穿堂两廊,大门、仪门廊庑各若干间,东左建寝室,又东则建赏功所。大门之外,立抚安、镇静二牌坊。屏墙之南,又立三司厅,以为巡守、兵备会议白事之所。……穹堂峻宇,高闳崇墉,规制壮丽,它镇所未有也。凡政令之布、赏罚之施,皆在此。诸帅出兵、受律、献馘,亦在此。郡县百司政有弛张,亦必至此白之,而后敢罢行焉。
  (2)江苏巡抚衙门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书院为衙署。自明宣德设应天巡抚开始,到清乾隆设江苏巡抚直至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张伯行、林则徐等,其中林则徐在任长达5年。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墙体、门窗等损坏严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2005年7月苏州市对巡抚衙门旧址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道台即道员,清代官名。清代各省设道员,正四品,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乾隆、嘉庆时又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为省下,府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明清两代的地方军政长官。
清朝地方巡抚 总督多为1品2品 大员,如:两江总督 马新贻湖南巡抚 陈宝祯 上任是都是1品。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御史监察系统的官员则不分官品,都绣獬豸(xièZhì),因为传说这种神兽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花翎。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督抚有权决定徒刑的判决,对流刑、充军、发遣可以做终审判决,但需要报请刑部复核。

道员,清代官名。清代各省设道员,正四品,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乾隆、嘉庆时又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为省下,府上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

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在[附件]中的“正四品”里面有“各省守巡道员”就是您提问的“道台”,道有“守道”与“巡道”之分);还有一些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顺便说一下: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呢?
清代官员称谓,在中华历朝历代里,都算是特别的存在,官场内外,恭敬奉承用语层出不穷,自地方府、道以上,至大学士、六部九卿,都用“大人”称谓,而州、县清明管,则称呼“老父母、大老爷”,或者尊称“老父台”。地方有身份的士绅称巡抚、两司、府、道等官位“老公祖”。武官方面,绿营提督称“军门”(提台),有时总...

督抚道台在清朝各是什么职位?
道台即道员,清代官名。清代各省设道员,正四品,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者,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

清朝的制台、藩台、道台、臬台分别是什么官?
道台:清朝在知府和省一级中间经常设“道”,例如熟知盐道、粮道、茶道等的主管这些的人就被称为道台。道台官阶正四品顶头上司是按察使和布政使。臬台:布政使别称,官阶正三品,顶头上司总督和巡抚。

明清时期的“道台”是什么职位?
道台也叫道员,是清朝的官职,相当于省级各厅局级局长 巡抚总督相当于省长省委书记 知府相当于省下属市市委书记或者市长 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而且有的道台能管理一府,实力再大点数府都可以管理。比如比较著名的台湾道。到了清朝乾隆后期那会儿,台湾道甚至可以管理整个台湾,可见它的权利有多大。在台湾被提升为台湾省之前,“道”一直是台湾的行政机构。其他地方也基本都有了道一级的行政单位。比如山西省的雁平道,河南的河北道等,都是比较...

清朝官职中“藩台”“皋台”“臬台”“道台”各指什么?
在清朝的官职当中没有皋台,其中藩台、臬台、道台分别指的是:藩台一般指布政使:承宣布政使是官名。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

清朝道台是什么级别的官
清朝道台是正四品的官。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原则上,道台为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道台"是什么官职,为何会设立这个官阶呢?哪个朝代开始设立的呢?_百 ...
清朝的情况下,在各个省里边都是会设置有道台这一官衔,有专门管控一省粮食作物的督粮道台,通称粮道,也是有承担河工修建的河堤。道台这个职位很多时候是由一个地区的执掌担任,例如驿传道,中国海关道,屯田道和茶梯道,一般都是由当地同样品级的官员来担任。正常情况下道台为正四品高官但实际操作中...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学台等,有怎样的地位?
这里说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等等,基本都是清代官场上的尊称习惯,而非正式的官职称呼。那么,这些尊称的背后,都分别指的是哪些官职呢?首先,制台指的就是总督。除了这个尊称外,还可以称为“督宪”、“制军”。总督掌管一省或两省之军政。至于所谓的...

清朝的道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职?是管什么的?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独有的一种官职。一般而言,道台之职有两个属性。第一,清朝行政体系基本框架是省、府、县,道台是位于省级行政部门和府级行政部门之间的一个官职。第二,道台也可以视为是省级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和衍生机构。道台的管辖工作范围非常庞杂,包括粮食、水利、盐茶专卖、边防军事等等。

坡头区19668477822: 巡抚和道台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谢谢
吉怕枸橼: 清朝的官制,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上.道又称“道台”, 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不能归于省级之列.

坡头区19668477822: 在清朝能管五个省的官是什么官?
吉怕枸橼: 督抚道台.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 、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所以,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最多就管辖2个省.不排除特殊时期的人事变动.

坡头区19668477822: 清朝官职中藩台、镍太、道台、制台和抚台具体正式官名是什么? -
吉怕枸橼: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坡头区19668477822: 古代官职问下各位清朝中布政司、按察司,巡抚,道台,臬台相当于现在
吉怕枸橼: 大清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

坡头区19668477822: 清朝道台相当于现代什么职位?
吉怕枸橼:官名也做:道台.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参政及左、右参议,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辖区内部份地区、钱谷等事,无定员,因事添设,各省不等,称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佥事,无定员,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辖区内部分地区、刑名等事,称分巡道.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民国初年曾分一省为数道,以道尹为长官.道员(道台、道尹)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坡头区19668477822: 道台相当于什么职务? -
吉怕枸橼: 道台是指知府一级的 相当于现在的市(地级市)委书记,市长之类的职务

坡头区19668477822: 清朝所谓的督抚道这些职位现在的级别是什么?说说他们现在的级别以及
吉怕枸橼: 分别是: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

坡头区19668477822: 在古代的职业是抚台大还是道台大? -
吉怕枸橼: 抚台清朝从二品明朝正二品,道台清朝是正四品,明朝是分二品藩台正三品臬台.

坡头区19668477822: 旧时候的臬台是什么官职? -
吉怕枸橼: 臬台.明、清时对“按察使”的另一种称呼.按察使是一省最高司法官员,相当于今天的省高等法院院长.负责行政赋税的“布政使”则被称为“藩台”.臬台掌法、藩台主政,互相监督制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