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个高僧的传说

作者&投稿:弓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找一个故事出处,大概就是有一个皇帝,想找德道高僧问身边的大臣,然后身边的大臣意思是谁真正信佛的人~

你说的是梁武帝和宝志公的故事。出自《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梁武帝看到了一些出家人的不如法行为,起了轻视三宝之心,就拿此事问宝志公,宝志公说,出家人现得是清净的僧相,你恭敬他不是恭敬他个人,而是恭敬以他为代表的僧宝,所以,只要保持恭敬之心,对方行为如法不如法都不影响你修福报。如此解释之后,梁武帝才改变态度,就是对一个小沙弥也非常恭敬。大意如此,具体请读原文。

“望梅止渴”的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望梅之所以能止渴是因为人们心中的梅起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让人们仿佛充电般蓄满力量,一定能吃到梅的信念让人们忘记了内心的焦渴。
事实上,让人们止渴的不是现实中的梅,而是想象中的梅和渴望止渴的自我。佛家讲求“自度”。意在表明:任何外在的人和事都不能帮你,除非你内心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你就是拯救自己的佛。

下面这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上,尘缘法师带领着几位弟子在那里负重跋涉。阳光很强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尘缘法师和弟子们早已经没有了水。
  水是尘缘法师他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目标。这时候,尘缘法师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那水壶从随行的和尚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弟子近乎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终于,这帮人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支撑的水。
  于是,尘缘法师拧开壶盖,流出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
  尘缘法师随对众弟子们说:“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许多人之所以难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内心深处没有坚定的信念。
  一个极度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在他短短的人生旅途中接二连三地受到打击和挫折,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几乎要绝望了。苦闷的他仍然心有不甘,在彷徨和迷茫中,他决定去请教一位智者。见到智者后,他很恭敬地问:“我一心想有所成就,可总是失败,遇到挫折。请问,到底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呢?”

  是印光法师.

  补充下法师的一些介绍:
  清末民国之际,中国遭受内乱外侮,众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印光大师应劫而来,力挽狂澜,重振净宗,引导无量众生往生净土。丰功伟绩,昭若日月。如周孟由居士言:“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徽。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弘一上人称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大师在世,绝弃名利,决不许人为自己作传作谱,唯愿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吾辈末凡,难抑对大师崇敬之情,今编年谱,不仅为了景仰大师,更为了遵循大师的教导,沿着大师这个伟大的向西木标,归命阿弥陀佛,生信、发愿、念佛,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861年,1岁,清咸丰11年,阴历辛酉年12月12日晨时出生于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父秉纲,年高德劭,母张氏,慈和淑慎。(《印光大师言行录》)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开眼,未止哭声,几乎失明(见《文钞续编》卷上19页民国二十三年复觉明居士书)。兄弟三人,师最小。二兄皆无子,其门遂绝。(《文钞续编》上80页)

  1862年,2岁
  1863年,3岁
  1864年,4岁
  1865年,5岁
  1866年,6岁
  1867年,7岁
  1868年,8岁
  1869年,9岁
  1870年,10岁
  1871年,11岁
  1872年,12岁
  1873年,13岁
  1874年,14岁
  1875年,15岁

  1876年,16岁,自14、15岁后病困数年(《嘉言录题词并序》)。自十余岁,厌厌多病,知韩(韩愈)欧(欧阳修)辟佛之说不足为法,想出家修行,未得到机会。(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877岁,17岁
  1878年,18岁
  1879年,19岁
  1880年,20岁,弱冠

  1881年,21岁,光绪7年辛巳岁春,弱冠次年,到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夏,承剃度师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参学,道经湖北竹溪莲花寺,为常住留任照客,于晒经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文钞三编》印光大师行业记)。大师自述出家因缘说:

  “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遂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令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遂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遂偸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不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元洋钱、时陕西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至湖北莲花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住、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

  1882年,22岁,光绪8年壬午岁,到陕西兴安双溪寺受戒,因擅长书法,戒期中缮写事务都由师承担。师生6个月就患眼病,几乎失明。后虽痊愈,但视力已受损,稍发红,就不能视物。受戒期间由于写字多,眼病转重,为了不耽误工作,闲时专念佛号,夜里大众睡后,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写字时也心不离佛,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戒期圆满,书写任务完成,目赤也痊愈了。(《印光大师言行录》双溪受戒)

  1883年,23岁,受戒后,回终南山,潜居念佛。

  1884年,24岁,居终南山念佛。

  1885年,25岁。大师住南五台大顶,亲侍观音大士香火,一日下山,到刘村西寺中,见有数碑,发现元朝所立的南五台观音示迹记碑。(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七十页“与高鹤年书”)

  1886年,26岁,光绪12年丙戌岁春,受至交委托,调教一非常顽皮的幼僧。八月十五日辞别师父,离开南五台到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参学(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十月进念佛堂。

  1887年,27岁,正月告暂假朝五台山(文钞三编卷三大师复陈柏达书一说是光绪12年),解证入。先在北京琉璃厂遍求清凉山志,只得一部,日常看之。以天冷至三月初,方到山。住山四十余日。仍回资福寺,历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任藏主,遂得阅读大藏。三年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读大乘经典。(印光大师行业记)

  1888年,28岁

  1889年,29岁

  1890年,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冬天,行脚白山黑水(今东北地区)之间。(印光大师言行录)

  1891年,31岁,光绪17年辛卯,由东北返回北京,住圆广寺(印光大师言行录)。师之剃度师父道纯和尚圆寂。

  1892年,32岁,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师敬奉一函,仰彼亲身送去。(文钞三编卷二复邵慧圆居士书一)。与以摩尼宝珠则不受。乞丐为骗钱,肯念佛,也种莫大的善根。大师自述:

  “光绪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门外圆广寺住。一日,与一僧在西直外,向圆广寺走。一十五六岁乞儿,不见有饥饿相,跟著要钱。光云念一句佛,与汝一钱,不念。光云念十句佛,与汝十钱,还不念。光将钱袋取出来令看,约有四百多钱,为彼说,汝念一句,与汝一钱, 尽管念,我尽此一袋钱给完为止,还不念。遂哭起来,因丢一文钱而去。此乞儿太无善根,为骗钱,也不肯念。乞儿果发善心念,则得大利益。即为骗钱念佛,也种大善根。”(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1893年,33岁,光绪19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缺人帮助,众以师做事精慎,推荐师去,查印刷事务。化闻和尚见师道行超卓,南归时,请师同行,安单于法雨寺藏经楼。自此曾两度闭关,影不出山二十余年。(印光大师言行录及大师行业记)

  1894年,34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5年,35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6年,36岁,在法雨寺潜修。

  1897年,37岁,光绪23年丁酉夏,寺众一再坚请讲经,辞不获已,乃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毕即于宝珠殿侧闭关(印光大师行业记)

  1898年,38岁,闭关。撰《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阐述净土法门的性质、源流和对众生的利益。(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一页)。与高鹤年居士初次见面并开示净宗信愿行修持法。(《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899年,39岁,闭关

  1900年,40岁,融明法师为师护关三年,师致书劝修净土,并言又欲闭关。(增广文钞卷一书一“与融明大师书”)

  1901年,41岁,闭关。春,高鹤年居士在金山寺,大师去信嘱高到普陀一谈,高居士随后到普陀,大师留谈五昼夜,开示净宗诸家法要。高居士感到大师已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门风高峻,学者望崖而退。(《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续编113页复念西大师书(民23年)大师自述:“光生即病目,40多岁即不能常看经,故未阅全藏。至民七以来,终日忙于复信,直是无暇阅经。”

  1902年,42岁,闭关

  1903年,43岁,两期6年闭关结束,了余师和真达师等特创慧莲蓬供养,与谛闲法师先后居之,不久,仍迎归法雨寺。

  1904年,44岁,清光绪30年,因谛闲法师为温州头陀寺请藏,请师入都,助理一切,事毕南归,仍住法雨寺藏经楼。大师自述:“光绪三十年谛公请藏经,令光随去料理,经已印完,尚须几日方行,因至琉璃厂各书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按:拣魔辨异录)通请来,以一部送谛公,冀彼流通。一部自存” ,大师评价说:“其文,凡读书人阅之,都增长莫大学识。而于参禅之人更为有益。”(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

  1905年,45岁,光绪三十一年往南京杨公馆,知东洋弘教书院印藏经,祈仁山先生将光之一部拣魔辨异录寄东洋。(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

  1906年,46岁,光绪32年,高鹤年视察徐淮海水灾,师约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训和周安士之因果书,并谈末法众生障深业重,纵发大心,群魔扰乱,如无善根定力,即被所转,真可惜也。(《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07年,47岁

  1908年,48岁,戊申,作《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增广文钞卷三《重刻安士全书序二》中说:“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缘不具,事竟未行。”

  1909年,49岁,宣统元年,元年至三年,大师常致书高鹤年居士,函询外方佛法如何,嘱提倡净宗及因果报应。(《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10年,50岁,宣统2年。

  1911年,51岁,宣统3年,上海出佛学丛报,高鹤年多次寄给师。师用云水僧释常惭名寄信请编辑秉公立论,不令美玉生瑕。师出家30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来往,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在山日久,有以笔墨师见托者,绝不用印光名字。有必须署名的文字,也随便写二字。住法雨20年来,绝无人客过访及信札往来诸纷扰。(《文钞三编》卷四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参见《增广文钞》卷一与佛学报馆书。

  1912年,52岁,民国纪元,秋天,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包括《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乱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第九期、第十期,民国三年出版),不敢用印光名,以常自称常惭愧僧,故署名常惭。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居士读后,开始打听师。

  1913年,53岁,民国2年,《与谢融脱居士书》言“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增广文钞卷二书二廿三页)。撰《与高鹤年居士书》八封,其中书一说”去秋蒙各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

  1914年,54岁,民国3年。大师言:”民国三年狄楚青来普陀,光劝伊流通此书(按:拣魔辨异录)。云当向谛公处请其书。伊云我有。问从何而得,云在北京烂货摊买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留二部,馀送有缘。遂息心按文义校正。“佛学丛报主编邀大师作论,大师言:《便蒙钞》为道光末年,红螺山慕莲法师所著,《净土决疑论》特借慕莲法师口气发起,于题下标: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云水僧常惭钞寄。寄给给周孟由时,标云:借红螺慕莲法师口气,及徐蔚如排印,两种标语,全删去。(增广文钞卷二书二三三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九“)另作论有《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文钞三编卷一四四页)

  1915年,55岁,民国四年,高鹤年居士在终南山文殊台,想造茅蓬,准备请大师回陕西。

  1916年,56岁,民国5年,徐蔚如打听到师,欲通函,托友问,师不许。(《续编》卷上52页,复姚维一居士书)。自言:在普陀,由光绪19年至民国5年,20余年颇安乐。经年无一人来会,无一信来投。(续编上111页)

  1917年,57岁,民国6年,王幼农以师一信印数千,徐蔚如居士得师与其友三封书信,印行5000本送人,题曰《印光法师信稿》。师曰:自此以后,函件日多,甚至一个月有100多封。拆、写、封、贴,通归自办。(续编上111页)又开始刻排各书,以期利人。三月末,徐蔚如上普陀山,拜谒大师。作《与徐福贤女士书》开示净土法门信愿行宗旨。高鹤年居士因京津水灾事到普陀,见师言决不准信众归依自己,高再三顶礼劝师,如有真正发心请求者,务必说方便归依,普度众生,如违常住规模,当向法雨寺方丈请求通过,师始含笑点头答应。(《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1918年,58岁,民国7年戊午春,徐蔚如将历年搜集所得师文22篇,印于北京,书名《印光法师文钞》。旋陪母到普陀拜访师,获稿颇多,并求归依,师令归依谛闲法师。周孟由来山拜谒,并祈归依,拿走数篇废稿,寄给徐蔚如。倡印《安士全书》。将《拣魔辨异录》刻板于扬州藏经院,印三百部送人(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法师书)。七月二十六日,下山往扬州,想到扬州刻经院刻印经书。因初次出山,人地生疏,请高鹤年居士陪同。到上海,找到一个最冷落的小庙--天台中方广下院住宿。由高居士介绍,与荻楚青、程雪楼、王一亭、陈子修、邓心安诸居士见面,广说净土、因果等事。(《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苦行略记)。十月十五日,与高鹤年书劝高不必去鸡足山,惜有限之精神,办末后之事业。

  1919年,59岁,民国8年己未秋,徐居士又将搜集到的师文38篇,印为续编。(增广文钞卷四附录徐蔚如跋)。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师观察时机,理难再却,故为各赐法名。此为师许人皈依之始。(印光大师行业记)。因刻安土全书等,自普陀到扬州,张瑞曾居士出资印《法华入疏》,大师校对并作序(增广文钞卷三《法华入疏序》)。作《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增广文钞卷三序七页)。《复高鹤年居士书》中,大师述怀:

  “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佛光普照法界,我以业障不能亲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还有 写不下了

您说的应该是近代的印光大师.他的确是您说的这样.


明光寺的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大清皇帝康熙是蒙山明光寺极星大师转世。极星大师是位著名高僧,他不但才华出众品德高尚,学问渊博、武功盖世,还虚心求教,知天文地理懂医学,到处传授佛经,深得佛门弟子的敬重和爱戴。一生辛勤于佛教,饱读经书,由于长年累月地刻苦攻读传教佛艺,身体日渐虚弱,晚年积劳成疾,竟抱病卧床不起。尽...

济公传说的由来和演绎过程是怎样的?历史上真有济公其人吗?
济公的故事有诸多版本。说到底, 历史 上的道济只是一个受民众拥戴的高僧,并非什么大神,当然和传说中的济公一样接地气,最后却成了后人供奉祭祀的神灵。封建统治下的百姓渴望正义,呼唤英雄,憧憬美好,而济公的出现完美地迎合了时人心理诉求。高僧道济就被演绎成了活佛济公。大概率,人们把多个人物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1. 苏东坡初次见到佛印,发现他是一个外表憨态可掬、身材肥胖的和尚,与传说中的得道高僧形象相去甚远。因此,对于佛印传闻中的高深修为,苏东坡心中存有疑虑。2. 在与佛印交谈时,苏东坡涵盖了从国家政治到家庭伦理等多个话题,但佛印始终保持沉默,未发一语。这使得苏东坡对佛印产生了轻视,认为他...

虹化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但真的出现过吗?_百度知 ...
尚有次等者,其肉身在发光中缩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缩小,剩下的形骸坚硬如铁。还有修行得道的高僧,死后火化,遗体全部烧光,连一点骨灰也不留下,这种十分特殊的现象,也可归入虹化一类。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传说密宗修炼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

高僧虹化现象的科学解释,在体内制造反物质变成光
揭秘高僧虹化现象:反物质在体内转化为光的科学解读 在神秘的西藏,虹化现象屡次被提及,仿佛是得道高僧圆寂时的神秘印记。这种现象是否蕴含着科学的奥秘?让我们深入探究,试图解开这个千古谜团。传说中,高僧们在涅槃之际,肉身会化为一道彩虹,仿佛是能量与灵魂的升华。历史上,西藏宁玛派的虹身成就记录...

金山寺法海
金山寺法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法海是一个僧人,他是金山寺的主持,也是一位有着深厚佛法修为的高僧。他的形象复杂多面,既有坚守佛法、维护人间秩序的一面,也有过于执着、不通人情的一面。在《白蛇传》中,法海发现了白娘子的真实身份——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

一指禅功的神话传说
后有少林寺第30代住持释素喜高僧,干脆表态不但海灯从来没有当过少林住持,连其师汝峰上人都纯属虚构。...甚至连批驳他的人也只是说海灯身为僧人就是有些过于重名,其他方面还是个不错的合头。不过每一种神话...提到少林神功,其出身泰半离不开达摩祖师,在内劲一指禅的传说里自然也少不了这一条。不过比不得...

传说中法海怎么死的
螃蟹的体内和贝类一样也存在类似珠状物的沉积物,形似圆润珍珠,看起来像和尚的头;或者有时呈不规则状,可能形成和尚打坐的三脚锥形状。很自然的,人们就认为那些珠状沉积物就是法海的化身了。这只是白蛇传中的传说。其实法海是得道高僧,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后世禅和,都深深敬仰!法海禅师是...

高僧虹化现象是真的吗?
高僧虹化的现像是真的。虹化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修行人(其他派也有)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成就者圆寂时,身体逐渐缩小,缩小至孩童大小,甚至仅留头发与指甲,或者连指甲头发也不留,而...

布袋和尚传说的历史源流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传说他身宽体胖,面容含笑,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瘸;又常以竹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无论给他什么,即装大布袋,永远也装不满;有时茬稠人广众面前,将袋中之物倾倒于地,叫道开:“看、看、看,随即哈哈...

诸城市18895922001: 有没有人知道济公活佛的传说?告诉一下? -
戈咽鹿茸: 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于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

诸城市18895922001: 日行一善小故事50字数 -
戈咽鹿茸: 及时行善-小故事大启示 庄周生活穷困,有一回, 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 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阿! 不过我家现存米粮不多,你稍 等一段时间,我向老百姓收税 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 庄周听了监河侯的话,很 感慨地说:「...

诸城市18895922001: 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向一位得道高僧请教 -
戈咽鹿茸: 一个屡屡受挫的年轻人问一个得道高僧.和尚明白,他来了,他们把在前面,他的两个杯的茶,一杯用温水将打开,并问这个年轻人喝.年轻薄,香味,喝了几口,,僧侣用开水将打开另一个杯子,冲了过来,我看到的茶叶在杯中上下起伏,他们慢慢的时刻,一个微妙的淡淡的清香从杯中溢出,然后和尚去了,每次杯里加点开水,加共3倍的水,茶里面的跌宕起伏严重.年轻人就闻到了新鲜的芳香,他让满意的位置的味道了一会儿,点点头,说一切都明白了. 点评:人生如茶,只有在跌宕起伏中的困难和障碍,痛苦辛酸的磨砺,真实现场品尝风味和魅力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起伏与锻炼,生活就会变得有光泽的芬芳. 主题:挫折,生活希望采用.

诸城市18895922001: 弥勒佛的故事 -
戈咽鹿茸: 阿弥陀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

诸城市18895922001: 唐玄奘的一个故事.(略写) -
戈咽鹿茸: 关于唐玄奘的故事: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

诸城市18895922001: 玄奘苦读的事例!具体事例!!就他一个的就可以了! -
戈咽鹿茸: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诸城市18895922001: 关于观音大士的传说? -
戈咽鹿茸: 观音大士(或称观音菩萨),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印度的菩萨和中国民众结缘最深的,...

诸城市18895922001: 一个高僧,化缘,大雨路过一个富人家门口,仆人没有让进,他还给富人立个长生位,谁知道那个故事全文 -
戈咽鹿茸: 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 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一晚,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

诸城市18895922001: 我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高僧说的话很准大家都信他,可有一个小孩却不相信,于是他手里抓了一只鸟去高僧 -
戈咽鹿茸: 这是死局,在高僧未回答之前,鸟是活的.如果高僧说鸟是活的,小孩就把鸟捏死了,如果高僧说是死的,小孩就把鸟给放了

诸城市18895922001: 白马三圣的历史和故事? -
戈咽鹿茸: 据说,在北宋某年间,有三位不知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得道的僧人路过古鸠兹,行至白马山麓时,被“白马洞天”的隽秀风景所吸引,正准备上山游历一番,突然间,天空就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了.三人于是躲在山脚的一棵白果树下避雨.黑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