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出处含义

作者&投稿:茌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心如止水、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无法选择,因为当我们有了想要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用选择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扩展资料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中 国人讲孝,讲礼,菩萨讲礼仪,菩萨让我们众生尊重长辈,看见年纪比自己大的,要象你的父母亲一样。 儒家也讲的是孝敬,哪一点与佛教没有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中 国 会这么快传承下来,并成为了我们 中 国的一个主要的宗 教。

修心修行就是讲孝敬的一种,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心修行,要好好的检 查自己,是不是在造业?现在有些人嘴上说修,但实际上没有好好的修,每天造业。如果不好好修,并有贪瞋痴的人一定会在六道中轮回的。如果一个人贪名,贪 财,贪色,一定会轮回在六道之中。师父告诉你们,在现在的这个世界里,因贪瞋痴,而要六道轮回的占近80%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的梦很可怕,虽然在现实中并不是那么可怕,但恶 梦每天都做因为他在地府的时间很长,并已在地府受阴罪,所以在人间阴间接收苦难的时候会感觉很长,但是享福的时候,或开心的时候就感觉很短。

我们在这个无边无际,梦幻苦海的世界里,我们的业障犹如鲨鱼一样,同时与我们在苦海里,而这个鲨鱼尾紧随着盯住我们咬,这就是业障,是过去的业障在盯住我们咬,追着不放,而你拼命的游,还是被他追上了,好不容易来了一只普度之船,有菩萨来救你们了,你刚刚往船上爬的时候,(也就是你刚刚学佛的时候,知道为什么学佛的时候,身上会感觉痛吗? 为什么会有东西来搞你呢?) 因为你刚刚爬上船的时候,这个鲨鱼会咬着你的腿不放,要把你拖下水,你罪恶的业障就是这样的,不让你跑,追着你,很多人爬到一半被鲨鱼一拉,又掉进苦海之中了,所以你们想想看一个人的业障是如此之重,自己根本不能控 制,就算已经上了船了都会被你的业障拖下去,明白了吗?

修行人不能有贪念,瞋念,和各种欲 望。修行的人,就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崇拜者(佛弟 子),或自己就是菩萨。如果你还愚痴,还有贪念,还有瞋念,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修心,师父把这话反过来给你们讲,你们可以问“什么叫没有修心的人?”,没有修心的人就是没有改掉自己身上的贪瞋痴。什么叫愚痴? 连佛法都不相信的人,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就很难救,很难度 化他们,俗称:无缘。如果一个人不修心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就是和一般动物一样的活着。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淡薄,不把自己的欲 望淡薄,是修不好心的。不要以为欲圝望就是男女之事,欲 望是全方位的,如食欲,财欲等都是欲 望,有些人把钱看得比命重要。师父在这里给你们讲的是淡薄名利,什么是淡薄?是把什么名利都看得淡一点,薄一点。另外要修心求解脱,解脱就是放下,放下名利思想,你才能解脱。如果不能解脱自己的人就是放不下。解脱讲讲容易,就像一条锁链绑住你,你要靠自身的力量来解脱。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被人家(妖魔)捆绑起来了,当时孙悟空为了解脱,他一变,就变小了,而那些锁链就全部松掉了。从这个道理上讲给你们听,锁链把这个人捆住,它是有一个范围的,范畴的。比如今天我要让你生气,我知道什么事情会让你生气,这条就是锁链。如果你把自己缩小了,把自己看的小一点,不在乎这件事,你就会把这条锁链解脱掉,这就是智慧。比如,有人告诉你说:“你知道吗?你的先生在外面做坏事”。

当你听到这个事情后应该怎么解脱呢?首先把自己看的小一点,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很渺小的,也许是因为我不好才造成的,如果先生真的做了坏事,我会去劝说他,告诉他道理,让他明白因果,尽量把自己看的渺小一点,把自己缩小,想想自己过去也做错过事情,就原谅原谅他吧,你越缩小自己,这条锁链就松开了,脱离了,你就解脱了。如果你去生气,感觉不能忍受了,就会发 怒,越发 怒这条锁链就把你捆绑的越紧。明白了吗? 记住看人家不好时,尽量多想想自己,才能修成正果,才能见性,就是当你在精神上想通了,你就是解脱了,证 悟了佛性,你才能算是修成正果,才能见到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良心。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供油灯,供油灯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天上有一座须弥山, 如果点亮一盏油灯之后,就像天上的一座须弥山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供香上面香灰卷起来的很少,而油灯每天可以有莲花。家里供菩萨,如果不供油灯,是不行的,因为油灯如须弥山一样的高大,灯里面的油,像大海里的水一样多,所以点灯油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添加油,最好每天添一点油,常添油增加智慧,眼睛也会好。很多人不会添油,我给你们讲一个人生道理,尤如:两人一起喝 茶,你一会儿给人家添一点水,一会儿给人家添一点茶,你们说人家开心吗? 人家是不是很谢谢你?油灯也是这样,经常给佛菩萨添油,你的心胸会像大海般的宽广,如果有任何的杂念都是要多供油灯,多加油。师父下次再给大家,继续说。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出处含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出处含义
出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含义: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意思是什么?
以淡泊的志向表明心志,保持心态宁静,方能抵达更远的地方。原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出自《诫子书》。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诸葛瞻之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 ...
1、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指《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联出自第三十七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为:人们应该追求淡泊名利的心态,以此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详细解释:1. 淡泊明志:“淡泊”指的是对名利、地位等外物不追求过于浓烈的欲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迷失在名利的追逐中,忽视了真正的自我需求。“明志”意味着明确自己...

宁静致远适合什么人?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前提是你要有能力,要有足够的内涵。所以说“宁静致远”适合送给能力较强的成功人士。宁静致远释义: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宁静致远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意思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种处世哲学,意为避免浮躁和喧嚣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最终实现远大的梦想和抱负。1.淡泊名利 淡泊是指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收获。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逐金钱、地位、权力等物质方面的利益,不断努力和奋斗,但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影响,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出处:诸葛亮所写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

淡泊名利是啥意思
淡泊名利意思是不强求名声和财利。一、淡泊名利近义词 1、宁静致远:意思是说保持内心宁静,追求高远的目标和理想,不受外在干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2、坦荡无私:意思是待人坦诚,没有隐瞒和不诚信;心胸开阔,没有怨言和私心杂念,能够包容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和批评。3、...

津南区13612324658: 女朋友微信上写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
缪袁金平: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出自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津南区13612324658: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自何处? -
缪袁金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津南区1361232465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哪里详细的意思 -
缪袁金平:[答案] 词 目 淡泊明志 发 音 dàn bó míng zhì 释 义 淡泊:生活俭朴.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 例 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

津南区13612324658: 宁静致远的意思和出处 -
缪袁金平: 意思: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读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出处: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全文节选: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

津南区1361232465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于何处? -
缪袁金平: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津南区1361232465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 -
缪袁金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津南区13612324658: 宁静致远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
缪袁金平: 成语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发音 dàn bó míng zhì, níng jìng zhì yuǎn 解释 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例 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未尝不处处流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津南区13612324658: 从"宁静致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缪袁金平:[答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宁静致远:其意是要求人们,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唯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

津南区13612324658: 请问,【宁静致远】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缪袁金平:[答案] 诸葛亮写的《诫子书》里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化用而来.比喻有识之士需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才能达到目的.

津南区13612324658: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
缪袁金平: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必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原文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