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纵"策略?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了什么对策?策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稻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众”策略?~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了一系列吸纳人才的措施,尤其是通过商鞅变法后由弱转强,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张仪苏秦同为纵横鼻祖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后来到秦国提出“连横”的政治和军事思想,实质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安抚较远的国家,送去一些礼物,让他们保持中立、和秦国媾和,对身边的小国进行蚕食、军事打击。后来苏秦意识到张仪的目的,这样时间长了,终究会使秦国一方做大做强,于是就游说六国,身配六国相印,把六个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来抵抗秦国。(历史严格来讲不止六个国家)对于历史问题,专家都称其有必然性,一般搞学术的也承认存在着偶然的因素在里面。我觉得六国之所以那样,有一下几点:一、是为了自保,出自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为了破解秦国的“连横”的策略。二、是鬼谷子门生的个人能力较量,推广到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三、是这一时期文化与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潮流,假如没有诸子各家的思想体系,就不会有纵横之派的生长土壤。

你没给材料,但是从问题字面上能看出,分别是东方六国的“合纵”和秦国的“连横”。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由于这六国在地理上呈南北分布的态势,因而称为“合纵”。代表人物苏秦,巅峰时曾经身配六国相印,联合攻秦。
“连横”就是主张秦国与东方的某一国联合,从而瓦解六国的“合纵”,由于秦与其他六国在地理上呈东西分布的态势,因而称为“连横”。代表人物是张仪。

东方六国合纵策略是为了联合抵抗秦国,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连横策略,策略内容是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形成“连横”态势。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扩展资料:

合纵连横局势后来的结局:

秦王政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前241年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 。进攻开始顺利,攻入函谷关内后遇到率秦军集中兵力,联军败退撤军。第五次合纵宣告失败,10年后秦国开始歼灭六国,前230年,韩国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纵连横



”连横“政策,

内容——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苏秦(主要的一个)游说六国,在秦灭六国的要道上形成了南北纵向的一道屏障。在苏秦死后,他的同窗张仪受秦王重用打破了六国联盟。后来晚期,战国四公子中有一人也使用过类似与合纵的方法(当时齐楚没有参加),被秦王用金钱打破了

远交近攻


春秋战国的七个大国之间的状况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国王去哪了?
从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启了长达10年的灭六国之战,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国灭六国的顺利进行,出了秦国国力确实冠绝天下外,东方六国内部问题重重、君王昏庸很有关系。1、韩国地处中原,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完全没有发展空间,是实力最弱小、最早臣服于秦国的国家,到秦王...

秦始皇对中国的七个历史功绩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指的是哪六国啊?
6、灭齐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变法没能强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持续性吗?
历史进入到战国,这个大争之世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列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如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都在自己任职的国家进行过变法,其中尤其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更是著名,使秦国发展壮大,为其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那东方六国的变法为什么都没有成功,反而让一个僻处...

秦国灭东方六国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为什么这样推进?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燕,魏,楚,齐。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

秦国进攻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何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呢?
2、稳住魏楚 魏国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国家,位于当时天下的正中间中枢位置,除了不与燕国交界,魏国与其它五国均有交界,如果一旦打魏国,占领中枢位置,那么势必会引起其它几国的警惕,四面树敌,不利于统一大业。楚国是南方的大国,虽然与秦国交界,但楚国实力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在没有消灭其它几国时...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
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顺序及时间:并韩灭赵(秦始皇十八年);灭魏(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灭楚(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灭齐(秦始皇二十六年)。1、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

战国时期的六国为什么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魏策三》“秦败魏于华”章:“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虎狼”之称是秦国专利,东方六国全部称秦为“虎狼”,而六国之间却从不这样称呼,...

战国中后期六国都打不过秦国,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呢?
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历史上一种正常现象。但这针对的是不同的民族的国家,而且民族人数相差无几并且民族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但是拥有相同文化的民族一般不会分裂,因为文化传承相同,生活方式相同,语言相同。战国时期可能最早时期有很多很多的小国家,最后慢慢一个一个的...

武宁县19897995010: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纵"策略?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了?
冯底清热: ”连横“政策,内容——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

武宁县19897995010: 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为什么采取合纵策略?秦国对东方六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其对测是什么? -
冯底清热: 因为秦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秦国釆取连横.其内容:釆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武宁县19897995010: 3、战国中后期, 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六国有 的意愿,并出兵进攻 ,称为 .秦国采取 的办法,分别 ,“ ”,称为 . 和 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冯底清热: 希望对你有帮助: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武宁县19897995010: 纵横家为什么提出“合纵”“连横”策略? -
冯底清热: 七年级上册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 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 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 雄中原,或者建立“霸业”.

武宁县19897995010: 到战国后期,过过共同对外策略主要围绕哪国考虑?为什么?
冯底清热: 战国后期,秦国实行连横,而其余诸侯国实行合纵,由此观之,各国策略只要围绕秦国展开. 因为战国后期秦国一极独大,对各国造成了威胁,各国想自保. “合纵”:...

武宁县19897995010: 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 -
冯底清热: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武宁县19897995010: 分别指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与秦国所实施策略导致的结果及其原因. -
冯底清热: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由于这六国在地理上呈南北分布的态势,因而称为“合纵”.代表人物苏秦,巅峰时曾经身配六国相印,联合攻秦. “连横”就是主张秦国与东方的某一国联合,从而瓦解六国的“合纵”,由于秦与其他六国在地理上呈东西分布的态势,因而称为“连横”.代表人物是张仪.原因: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宁县19897995010: 战国七雄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特点,简要回答 -
冯底清热: ①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② 张仪和苏秦. ③“连横 ”策略.

武宁县19897995010: 快快 合纵连横 -
冯底清热: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