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作者&投稿:方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明朝的两京制度不是两个朝廷,这是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行政管理系统不同于历代汉人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

定都南京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集团攻破江宁,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此后攻城略地,均以应天为根本。明朝建立后,以应天为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定都,称京师。

从改集庆为应天、又以应天为南京、为京师,经历过一个决策定都的过程。早在朱元璋南下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就提出,金陵龙蟠虎踞,为帝王之都,建议“先拔之以为根本”。攻克克太平,陶安也认为:“金陵古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限以长江,若取之,据其形胜,出临四方,则何向不克?”话虽如此,可谁都清楚,南京固占地利,但在此建立基业的,全是据有江南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权,大一统帝国却没一个定都江南,冯国用、陶安的建议,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举棋不定

明太祖称帝时,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又册皇后、立太子,唯独没有定都。称帝七个月后,才以应天为“南京”,而以开封为“北京”。可见在定都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

洪武二年九月,明太祖与群臣商议建都之事,仍是不得要领。有人主张建都长安、洛阳,有人倾向开封、北京,当然也有人坚持定都南京。虽然明太祖自己曾经表示,“建业江南形胜,真足立国”,但主要是考虑“平定之初,民未苏息”。如定都关、洛、汴、燕,供给力役皆赖江南;如定都南京,则可省去转输之劳。加上南京有吴王时所建的宫殿,可暂免大兴土木。

洪武十一年,改称南京为京师,看上去定都问题已经解决,但明太祖心里并不踏实。正如后来郑晓所说:“国朝定鼎金陵,本兴王之地,然江南形势,终不能控制西北。”《明史·兴宗孝康皇帝传》说: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之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淆、函、终南之阻,涧、瀍 、伊、洛非有泾、渭、灞、滻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

明太祖为其言所动,故有懿文太子朱标的关中之行。因此,人们认为朱标的西行,巡抚是虚,筹划迁都才是实。

但是,胡子祺关于定都的一番议论,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他所列举的“可都者”,只限于历代汉人政权定都之处,却将元大都北京摒弃不提。虽然在北京建都的辽、金、元均是“胡人”政权,但作为政治家的刘基显然比文人胡子祺有更博大的胸怀和更卓越的见识,他明确表示过北京作为都城的无可取代的优势:

元氏入主中原,佐以姚、刘、许、耶律诸君子。虽因其迩于阴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强,实甲天下。抚据全盛,几将百年。一时文章,亦颇有奇气,未必非山川形胜风气之观感或有以助之也。至于元季,四方鼎沸,而国都固犹晏然自若也。盖其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潴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若非天命所归,其主自逊于荒,而以势利相持,虽引百万之兵顿之坚城之下,岁月之间,成败利钝,未知其势孰为得失也。

其实,明太祖也未尝没有考虑过定都北京,据何孟春《余冬录》记载,明太祖曾问廷臣:“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边塞,比南京何如?”修撰鲍频认为北京“地气天运已尽,不可因也”,并重弹帝王之兴“在德不在险”的老调。而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明太祖暂时放弃了迁都北京的念头。加上太子朱标的去世,秦、晋、燕、宁诸王扼守诸边以及其他因素,明太祖在位的三十一年内未行迁都。

迁都北京

成祖“靖难”夺位成功,迁都问题重新提出。北京既为燕藩故邸,是兴王之地;而靖难的成功,在成祖看来,又未尝不是因为北京的“形胜”压制了南京。加上来自北方的边患越来越严重,所以很快就确定营建北京。

永乐元年(1403)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上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遵太祖高皇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李至刚等人是秉承成祖的意旨,故很快“报可”,以北平为北京,并仿南京应天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八年九月,诏告天下,以北京为京师,改京师为南京。经过仁、宣时期的酝酿和争论,最终在英宗正统六年十一月定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确立了南北两京制度。

南京地位

迁都北京之后,如何摆正两京的地位,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一方面,既要使南京继续起着控制江南财赋重地并保证北京漕运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使南京成为某些野心家另立山头、对抗中央的基地。既然成祖可在北京起兵、南下夺位,谁能保证日后无人在南京起兵、问鼎中原?因此,自宣宗北上继承皇位之后,南京不再以太子监国,也不委派宗室居守,而是以中官、勋臣、兵部尚书为首,组成守备班子,负责处理南京及江南事务。

内外守备

南京守备太监始设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五日,即仁宗即位的前十天。成祖病逝榆木川后,仁宗一面调北征部队回防京师,一面命太监王景弘率出使南洋的官军赴南京镇守。这是南京有“镇守中官”之始,王景弘也成为第一位南京镇守太监。为区别于各地的镇守中官,南京的镇守中官称为“守备”太监。一个月后,又命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为南京守备。

洪熙元年(1425)正月,郑和领下西洋的官军主力回到南京,也受命为南京守备太监。从此,南京守备太监和守备勋臣均定额二员,各授关防一颗,并称为内、外守备,名为协同办事,实则相互制约。仁宗给郑和的敕谕说:“于内则与内官王景弘、朱卜花、唐观保协同管事,遇有外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宣宗给李隆的敕谕则说:“凡事同守备太监郑和、王景弘计议,昼夜用心。”谁也不能单独作主。

南京兵部

英宗即位,国虽不疑,主幼却是事实。为加强对南京的控制,特命南京兵部尚书黄福参赞襄城伯李隆机务。南京文臣参赞机务由此开始。

成化二十三年(1487)定制,专以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确立了内外守备和参赞机务兵部尚书三位重臣共理南京事务的制度,与当时各省镇守中官、镇守总兵、镇守文臣“三堂”并立的局面相似。

与此同时,南京还配备了除内阁、都督府及司礼监等内府衙门以外的全部中央机关,却又多不配齐官员,六部缺左侍郎,都察院缺左都御史。但国子监、科道却是诸官俱备。这样一来,使南京设官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不能自成体系。

褒贬不一

对于明朝的两京制度,在当时已是褒贬不一。不少人认为南京吏部不典铨选,礼部不知贡举,户部无敛散之实,诸司皆设,实为冗员。但也有人认为,两京并立解决了北京无法控江南之财、南京又无法制西北之患的矛盾。

应该说,明朝迁都北京以后,以南京为陪都,对于管理江南财赋及漕运,并控制南方地区,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但若说为了这些目的就非要采用两京制,则显然过分。且不说元代和清代定都北京,并未将南京作陪都,江南漕运也未出大乱;就是在明代,南京许多官员的设置事实证明也是多余的,所以后来多行裁革。

成祖迁都北京,其实是在不断排除干扰、逐步将政治重心北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一过程直到正统六年才最终完成。而土木之变后,仍有人提出还都南京,可见在定都问题上的分歧。因为毕竟还没有过汉人的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都城设置在北京,而自汉末以来,这里一直是“胡”汉杂居的地区,先是匈奴、鲜卑,后是契丹、女真。

因此,明代两京制的形成,不仅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还有观念上及南北文化差异上的原因。明史学家郑克晟教授曾详细论述明代南北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以及明政府为维护政权的稳定,既协调二者之间关系、又利用二者之间矛盾而采用的举措。



不乱。因为南京政府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其实就是养老院和打击政敌后安排的闲散之地。

虽然明朝在北京和南京都设立了一样的统治制度,但是皇帝始终只有一个,不管是南京的制度还是北京的制度最终听命的还是只有皇帝一人,所以不会乱。

并不会乱,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国家最高机构的安全,不至于北京城被攻破之后国家分崩离析。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1. 明朝首都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单一的。在明朝的历史上,首都曾经是南京,也曾经是北京,这两个城市都曾经同时作为首都存在。这种两京制度,并不是明朝独有的,西周、汉朝、隋朝、唐朝等朝代,都曾经实行过类似的制度。2. 两京制度的实行,其实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古代的中国,地域辽阔...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两京制度,即陪都制度,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王朝设有两个都城。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年,当时周王室国都在镐京(今西安附近),为了更好地管控中原地区,周公在雒邑(后世的洛阳)建立陪都。此后,许多大一统王朝如汉、隋、唐、明、清以及分裂小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等都采用过两京制度,可见其历史...

明朝时有两京制度,两个朝廷难道不怕混乱吗?
1. 两京制度确保了明朝政府在面临危机时有备无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南京则作为备用首都,这样的安排减少了政权的中断风险。2. 南京地处明朝疆域中心,其设立不仅便于控制全国,还能够在必要时快速响应各地事务。作为首都的副中心,南京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3. 尽管南京与北京均作为京都,但实际上北京的政...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大明朝之所以会出现两京制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朱棣借助清君侧推翻建文帝登上皇位,之后将统治活动转移到自己的地盘北京,由此大明朝在事实上形成两京制度,南京还保留了全套的中央六部,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皇帝的统治,相反对于大明的统治更加有利。因为大明最主要的威胁在北方,京师转移到北京之后,天子守国门,...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两京制度又叫陪都制度,顾名思义即两个都城。这一制度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当时周王室的国都在镐京(今天西安附近),地处关中,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不久,曾一度出现王族与殷商残余势力勾结的“管蔡之乱”,为了更好的管控中原地区,周公兴建雒邑(即后世的洛阳)作为陪都,布置军队监控中原,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施行的两京制度。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明朝的两京制度并非两个朝廷,而是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行政管理系统的一个特点。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定都应天,即南京。尽管南京有地理优势,但明太祖心里并不踏实,因此长期未定都。明成祖即位后,因北京是其兴王之地,且北方边患严重,于是确定营建北京,并最终在正统六年定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确立了...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明朝的两京制度不是两个朝廷,这是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行政管理系统不同于历代汉人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 定都南京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集团攻破江宁,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此后攻城略地,均以应天为根本。明朝建立后,以应天为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定都,称京师。 从改集庆为应天、又以应天为南京...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明王朝的“两京制”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改金陵为南京应天府。既然应天府是南京,那么彼时就已经有北京了吗?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才出现的吗?诚然,现在的北京的确是明成祖迁都之后才出现的,明初他的名字叫北平(即元大都)。那么,明太祖搞出的北京又是哪里呢?河南开封...

明朝时有两京制度,两个朝廷难道不怕混乱吗
不会的,两京制度只是为了方便明朝政府统治,真正拥有实权的是北京,南京只不过是北京的一个备份,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明朝皇帝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可以马上迁往南京。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对明朝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明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个朝代涌现出非常多的人才,而且也发生了非常多的奇闻异...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打架吗?
明朝之所以建立两京制,就是为了让这两个朝廷相互牵制,避免朝堂上“一家独大”的现象出现。而且南北各一个都城,有利于两地交流,增加了向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团结。

连云区13938074907: 请解释一下明朝的两京制?
冀秆参麦: 明朝的京城最初设在南京.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己即位之后,为了抵抗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需要,将都城迁往北京,天子守国门.但南京仍然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统,包括六部在内的机构一应俱全.北京的朝廷才是真正代表中央,南京的只是预备机构,受北京方面委托,管理东南方面的一些事物.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呢? -
冀秆参麦: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从五府、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南京都有,但毕竟皇帝本人在北京,所以除了户部和兵部外,其他大部分机构都是摆设.南京的官员也基本没有太大的权利和责任,时间久了,基本上大家都默认了,按时...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清时期出于那些考虑定都北京?
冀秆参麦: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 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总结来说,明朝定都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天子镇国...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首都在哪 明朝首都叫什么名字 -
冀秆参麦: 明朝有两个首都:应天(南京)和北京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将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定为首都,1378年改称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二月,明成祖北迁定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留都.明朝两京制格局形成 明代两京制度与以往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在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南京的中央机构的前面都加有“南京”二字.南京各机构的权力只限于南京和南直隶的有关事务,有的部门甚至没有任何实际职权.南京的机构虽然同样对皇帝负责,但是其行文大多数必须经北京相应机构转呈,受到北京机构的制约.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
冀秆参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的行政区划 -
冀秆参麦: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的背景是什么? -
冀秆参麦: 希望对你有帮助 火枪火炮装备的明军败给了冷兵器的清军.因为,火枪火炮,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适宜野战争锋,只有和坚固的城墙结合时,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但是,明军恰恰是放弃了这一点.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军野战...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到底有几帝余纵观大明全史,只见16帝,为何当年明月兄却在明
冀秆参麦: 公元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国,一般地说,到了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自缢殉国而死,明朝就结束了,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很多学者也同意我的意见,就是在南京还...

连云区13938074907: 明朝的实际控制区不比北宋大多少 -
冀秆参麦: 有驻军真正控制有效统治时期吗,明奉行的是闭关锁国,不扩张守城政策.补充个明朝和邻居们,压力呀 崇祯的心理话,吾非亡国之君,臣等皆亡国之臣,解释:典型的啦不出屎怨茅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