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关系

作者&投稿:蒋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西方文论看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情。从广义上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这和个人发展的走势有相似之处。因而,要想洞察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来加以界定,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品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想到贫乏。在能源处在危机状态,就会向外扩张(亚洲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匮乏,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十字军东征”“世界大战”和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是离不开的。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扩性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敛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细细息息相关。中国可谓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掠夺。当然元代的铁蹄曾穿越欧亚,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那只能算是凤毛麟角。整体而言,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为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个性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讲究含蓄(不张扬)、圆容(在一个圈里转)。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例如,在审美上,女性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讲究含蓄美,重表现而不重再现。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在美术上,讲究散点透视,讲究计白当黑,不讲究三维透视等等。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性格和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察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本位”“集团意识”而不太注重“家庭本位”“天下意识”(梁漱溟),而中国正好颠倒。正如陈顾远在《中国法制史》中所谈到的“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西方强调个性要张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体的魅力(如希腊神话中所展现的人体美以及后来发展的雕塑艺术)。而中国则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正如,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正如法国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理论著作《艺术哲学》中所强调环境的意义那样。不过他过分强调把环境对于民族的成长的意义和作用罢了。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加以考虑。
  有了这一前提,我们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物质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的(据著名学者梁漱溟对文化的内涵的界定为其三方面)对比探讨。下面就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
  首先,在物质层面(衣食住行),中国的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西方在中古阶段的物质生活也是以农业为主,只不过中西方的气候不同,所适合种植的东西有所不同,但其发展的内涵是差不多的,没有质的区别。在物质层面,西方与中国出现质的不同应该表现在产业革命以后,那时的西方已经在工业上大展宏图,尤其是英国,而中国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汲汲以求。我们来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我们用的极黑暗的油灯,而西洋却用电灯;我们的交通上只有很笨的骡车,而西洋人用火车飞艇。”(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可以说,中国与西方在中古时期,在物质层面是没有多少质的不同,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穿着打扮也有所不同(西方由于宗教气氛比较浓烈,参加教会活动时,穿着以黑色为主),住的方面也一样呈现出文化特色和地理特点。直到产业革命以后,这一切才发生巨大变化。
  从社会生活层面讲,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往后的生活当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随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就是它们的瑰宝。使得自然科、社会科学研究得到的蓬勃的发展,国家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得到深入的贯彻。而中国由于在“伦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对外的探索没有表现出过大的热情,而一心在人事上下功夫。社会的一切包括国家制度都在以家庭为核心的思维中蔓延开来,家与国是同构关系,国的制度与家的制度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讲,皇帝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伦理的名分思想让家和国都得以有秩序的存在。在加上礼乐的协助和促进,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温情脉脉的道德秩序。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建设是道德建设为核心,所谓的“修心养性”“修己安人”就是其的表现。就连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都很惊讶中国的国家建设,说“中国是用伦理治国”。可想而知,中西方的巨大差异。
  从精神内涵上讲(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西方表现出来的向度也是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别。先从中国谈起:
  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佛”三元合一的文化内涵特征。儒家主“入世”学说,道家、佛家主“出世”学说,它们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中国的文化内涵。儒家主要的贡献是那种“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科学”精神。至于它的“尊卑等级”的观念从现在的角度讲应该放到历史博物馆去。“中庸”(不偏不倚)思想是不利于当今社会的竞争,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所以也应该取其利避其害。还有其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一、稳定的“伦理纲常”如:“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以及“唯上是尊”的思想,是应该采用“拿来主义”(鲁迅)的态度来进行鉴别、吸收、继承,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对于其政治上的主张也应该持有历史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如:“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能融合当今社会的“民主、科学”精神,那么,其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总之,应该充分挖掘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出世”上,道家的“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以一种超世的眼光来普照万事万物,不局限于人世间的“衣食住行”(在庄子时代,经济主体形式是属于小农经济,其周遭环境没有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这么悬殊的竞争氛围,大部分百姓过的都是比较贫困的生活。因此,庄子能够纵情于天地山水之间而忘乎人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当时的自然环境允许他在其中“逍遥”思索)。道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上,尤其是其关于“意境”的阐发在艺术史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佛家(指的是中国化的禅宗)讲究“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间处处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则可以成佛而不必隐居修行。这种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民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知识分子当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宋代词人苏轼,就是典型的榜样。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早熟文化,如打个比方则像是小孩老成化,活像一个小老头。按照梁漱溟所言,则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而这一位小老头却屹立东方几千年,其原因何在?有一位学者曾有点夸张地说:中国的历史是孔教的历史。这话虽然过于偏激,但却不无道理。周孔教化,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佛、法、道都只是它的助手,围绕它而转动。中国古人总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其中的“兼济天下”就是儒家的入世精神,而相应的“独善其身”则是道家、佛家起作用的所在。至于法家,中国除了秦朝统一时,采用了李斯的法家思想为其突出外,其他朝代都鲜于见到,因为秦朝短暂的历史寿命,不能不归咎于法家的严厉,历代王朝对此都有见识,并以此为鉴。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定儒家于一尊,儒家得到弘扬发展,并奠定了儒家在中国的地位。而儒家又凭借什么来巩固其心脉,按照梁漱溟的说法,那就是以“伦理来组织社会,以道德代替宗教,以礼俗代替法律”的一种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建设思想。这一思想,通过一个家庭套一个家庭组成一个大的家庭——国家,并且通过“士”这一阶层的积极努力宣传,通过礼乐的熏陶,使得整个秩序得以强化和巩固,从此绵绵不绝。要不是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这一套运行机制还会维持整个中国的运转,就算过几千年也不会有多大变化。总之,中国文化由于早熟,过分向内发展,而忽略了对外的探求,打个比喻,那就是,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智慧已过早发达,越到后面,越发现体力不支,难以为继。这就是跨越发展阶段的结果。
  相对于中国文化精神而言,西方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则是异样的色彩。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生命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生命张力,无论是其科学还是其民主。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注的对象更多的“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进行分离,“物”是“人”要政府的对象,而不像中国“人”与“物”是统一的,讲究“天人合一”。由于西方“人”与“物”的对立,所以,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诞生了科学精神。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而西方文化的另一核心“民主精神”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生根发芽呢?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中国的民主没有西方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如果按梁漱溟的话说那就是:民主精神可以有五种表现,即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而中国的民主只体现了前面的三种,没有后面两种。而后面两种就是西方的政治民主和个人本位权利观念。中西方为何会如此不同呢?我们来看看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的阐发:“西洋之政治和法律,早于古代海国城邦见其端倪。其次,则基督教会又有千年更好陶冶:在教会之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直属于团体;破除家长家族之间隔。最后则经过中古后期之自由都市,培养出近代国家。在近代国家稳定进步之中,乃更发展了其政治和法律。但家族生活偏胜,又演为伦理社会如中国者,天然缺乏政治其事,法律其物。”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与西方发展方向的差异,也就明白了其之所以存在的样态。
  总而言之,中国与西方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并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和西方是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属于不同的发展路向,就好比是一棵树上的两个分支。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应该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或是“敝帚自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我们应该善于从西方那里学习其“科学”和“民主”精神来丰富自己。我想这才是应有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气度。

‘西方文论’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表现。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也不同于文学批评史。
西方文论自古希腊至十八世纪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摹仿说’与‘再现说’,十八世纪以后则转向‘表现说’。 这种转向就是西方哲学转向的直接结果,即客观的哲学向主体的哲学转变的直接产物。

哲学思想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常常体现在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创作观念中。哲学的思维模式往往决定文论的思维模式,某种哲学观往往演化出某种文艺观;哲学思想的变迁,又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引起文论的变迁。

哲学必然要影响文论,这是因为,哲学所探求和概括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各种现象的普遍规律,故而哲学思想一旦形成就必然对具体学科发生影响作用,文艺学科也不例外,都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所以,哲学思想和西方文论是相通相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普遍现象。
补充如下:
西方文论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每一次文艺思潮的背后,都有强大的西方哲学思潮作为背景。 西方文论的深远植根,可以回溯到三个哲学层次:现代直接的哲学背景(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古希腊哲学(拉伯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层次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但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现代阶段是从 20世纪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又称之为现代主义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末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主要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文学心理学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符号学、文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前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论等诸多文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阶段的西方文论则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当然,鉴于 20世纪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的对峙与交融,我们还可以将 20世纪西方文论横向地概括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要阵营。众所周知, 20世纪西方文论是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而 20世纪西方文论又是以标榜“人本”和“科学”为其基本主题的。人本主义文论主要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学理论;科学主义文论则一般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解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出这样的划分也只能说是大体上的对应而已,因为一方面它们所依据的两大哲学思潮本身就经常相互兼容又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各个文论流派之间也经常彼此对立又不乏相互影响和交融。

正哲学,依照罗素的解释,“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从这段话里,我们感觉到文学与哲学一样,也是“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片无人之域”。文学与哲学应当是一对连体婴儿。依柏拉图的看法,“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他指出,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


文科生都有什么专业
内陆大部分省市的高中教育中,文科生以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为高考考查科目,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仅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科目,不纳入高考。仅沿海少部分城市中实行文理综合的全面教学。文科生都有专业介绍:哲学类 哲学 逻辑学 宗教学 心理学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教...

毕业英语论文范文大全
同年他与华兹华斯兄妹到德国 留学 ,被康德的哲学和耶拿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所吸引。回国后继续居住于湖区,与华兹华斯保持往来。柯尔律治年青时代即患有风湿痛...西方___的万物泛神论主张神无处不在,万物都是神的表象。这种主张认为:上帝就等于万事万物;任何个别事物就是上帝;世上的事物实际上都是虚无的。 在这两种...

漫谈是什么意思
概述 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有人曾把漫画比喻成绘画、哲学和文学的体、混血儿,它既有绘画特征又具有哲学和文学理念,是涉及绘画、...今之中土,弥漫蒿莱。——清 顾炎武《田功论》 连绵不断。 谁是畹与畦,弥漫连野芜。——唐 元季川...

姓氏:曾;的来源?
来源一:曾姓起源于姒姓。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2、夏朝建都于阳城,...

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

如何引导大学生读书
“但让我担心的是,一些资质好的青年因为随大流,浪费了自己身上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周光明回忆二十多年前自己读书的经历――“那个时候总体的读书氛围特别好,同学之间经常会交流自己看书的一些心得,甚至为一些问题争论。对我来说,当年看了不少文学、哲学方面的书,在当时也没想着它们的实际用途,但...

道教是怎么产生的?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

《独往 》方以智 赏析
独往 作者: 方以智 体裁: 五律 同伴都分毛,麻鞋独入林。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伤时感事之作,指出了在国破家亡之际流离失所的悲忿之情

叶海烟治学经历
叶海烟选择“生命哲学”并成为台湾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博士论文受到高度评价,成为研究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辅仁大学任教,并致力于推广中西哲学的交流,他的学术理想促使他在不惑之年赴美国深造,将西方哲学融入中国哲学。回到台湾后,叶海烟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两岸文化...

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三合会”创始人方大洪,你还 知道哪些方姓的...
2、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3、方雷 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清涧县19866089091: 急急急!!!哲学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
卫松林格: 你好!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时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清涧县19866089091: 哲学和美学是怎样影响西方文论的发展
卫松林格: 简而言之:西方美学、文论都是脱胎于哲学的,起初没有专门的美学和文论.

清涧县19866089091: 西方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
卫松林格: 我看过 一本叫《西方哲学史纲》的书,挺厚 里面有几章专门介绍 西方哲学对文学的影响 而且是分阶段的 建议你去搜索看看 很好的一本书 至于论文我就不能帮你写了 因为我坚信 ----抄袭别人的思想比亵渎别人的身体还要可耻

清涧县19866089091: 西方文论史上对文艺的社会作用是如何认识的论文
卫松林格: 1、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文艺理论发展变化的关系.理论是实践(包括创作和批评实线)的总结和期望,一个时期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基本是对应的,不了解...

清涧县19866089091: 西方文论的归属
卫松林格: 从西方文论的关键词“文学性”中认识,就能理解了.

清涧县19866089091: 哲学和美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求详细 -
卫松林格: 你还不如研究研究中国的哲学和美学,清明上河图美不美?二泉映月美不美?梁祝交响乐美不美?中国的哲学核心是以苦为乐,西方的哲学核心是以苦为苦,所以才寻找救世主.

清涧县19866089091: 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
卫松林格:[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若深刻的历史渊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来源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不仅二者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致,而且理论来源都是西方传统哲学...

清涧县19866089091: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
卫松林格: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有哲学上的反映.就如我们所知的哲学是哲学是唯心的或唯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科学的或非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诸多范畴的概括的综合的认识与反映并通过...

清涧县19866089091: 列举西方现代文论的六大理论派别 -
卫松林格: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西方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