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往 》方以智 赏析

作者&投稿:蒲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富含哲理的诗名句~

陆游《自嘲》) (1223)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宋·陆游《长歌行》) (1224)
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1225)
老干百年久,从教花事迟。似枯元不死,因病反成奇。(宋·戴复古《得古梅两枝》) (1225)
难全晚节,不如一丘壑。(元·王义山《千年调·游葛岭归有感》) (1227)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明·王冕《白梅》) (1228)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明·悟空《万空歌》) (1229)
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先生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明·唐寅《焚香默坐歌》) (1230)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23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233)
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235)
呜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贵得其所。重如泰山轻鸿羽,流芳遗臭俱千古。(清·缪钟渭《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 (1236)
二十、辩证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晋·左思《咏史》) (1241)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南北朝·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 (1242)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唐·李适之《罢相作》) (1242)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唐·杜甫《又呈吴郎》) (1243)
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唐·白居易《遣怀》) (1245)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唐·白居易《问友》) (1246)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1247)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唐·元稹《蚁》) (1248)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唐·罗隐《书淮阴侯传》) (1249)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唐·龚霖《老学庵笔记》) (1250)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 (1251)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宋·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1252)
颠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宋·陈与义《柳絮》) (1253)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宋·杨万里《道傍小憩观物化》) (125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255)
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1255)
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城。(元·元好问《杂诗》) (1256)
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元·方景山《杂咏》) (1257)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明·方孝儒《鹦鹉》) (1258)
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明·高启《叹墙下草》) (1259)
坐久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明·文彭《题兰卷》) (1259)
无情莫怨东风恨,作意开时是谢时。(明·邱云霄《残花》) (1260)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明·张羽《兰》) (1261)
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清·方以智《独往》) (1262)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清·吴伟业《一舸》) (1263)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清·吴伟业《圆圆曲》) (1264)
投金濑畔敢安居?覆楚亡吴数上书。(清·吴伟业《伍员》) (1265)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清·翁格《暮春》) (1266)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清·顾图河《任运》) (1267)
人从虎豹丛中健,天在峰峦缺处明。(清·张问陶《煎茶坪题壁》) (1268)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清·张维屏《新雷》) (1270)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清·袁枚《水西亭夜坐》) (1270)
昨日逆风打船头,舟人背缆如背牛。今日顺风送船尾,布帆一日行千里。(清·袁枚《舟中作三韵诗四首》) (1272)
欲识官心肠,但看民肌肤。(清·陆继辂《催科》) (1273)
功名富贵尽危机,烹狗藏弓剧可悲。(清·张裕钊《吟史》) (1273)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清·龚自珍《咏史》)

独往
作者: 方以智 体裁: 五律
同伴都分毛,麻鞋独入林。
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
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
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伤时感事之作,指出了在国破家亡之际流离失所的悲忿之情

  诗文背景见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浮山愚者,出家后,释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安徽桐城人,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先祖为方孝儒弟子,父方孔炤是崇祯时湖广巡抚。少聪颖,崇祯初,在家乡泽园成立“泽社”,为古代的青年团,社中有叔叔方文、妹夫孙临(其妾葛嫩娘),以及钱秉镫、周岐等人。同学钱秉镫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方以智劝阻他:“吴下事与朝局相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钱秉镫遂退出江社,转入泽社。崇祯四年(1631年),离乡东游,在杭州结识文震孟、陈子龙等人并参加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七年(1634年),因桐城民变,流寓在南京。

  崇祯年间,关外的满洲,对中华国土开始了残酷的消耗性侵略。崇祯初年起,自海路、自陆路,或乘海船、或毁长城而入,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比于倭寇。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满洲兵陷济南,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战死,其妻乃方以智族姊,殉国自尽于湖。方父受命镇压农民起义,言张献忠必反,而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听。后张献忠果反,遂为杨嗣昌所忌。方孔炤八战八捷,而杨嗣昌不出援军,于是兵败,送北京候斩。此时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忽闻此耗,长跪于殿外替父求情,又行至孝一年八月,终于感动崇祯帝,免父不死,方以智又得官授翰林院检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入北京,方以智哭于东华门被捕,当夜乘隙逃出,返回南京。此时南京弘光朝阮大铖当权,公报私仇捕杀复社文人,便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后没有“殉节”,而把他列入“从逆六等”中的第五等,处理方法是“宜徒拟赎”。所以方以智在南都不能久留,就由陈子龙介绍,经过浙江、福建辗转到达广州避难,改名吴石公,以卖药为生。

  1646年,桂王朱由榔称帝于肇庆,以博学任右中允,充经筵讲官,旋迁待讲学士。次年迁礼部待郎、东阁大学士。太监王坤因方以智有东林党背景,心存疑虑,处处排挤。方以智遂挂冠离去,隐居湘桂边界苗峒中,复以行医卖画为生。后永历帝连下十道诏书命他入朝,方以智十次上疏辞退,他见朝中大敌当前,而内斗不止,无复宦仕之心,但是忧虑国家,每以书信入朝献计。永历三年(1649年)奉诏入史局,移居平乐。次年吴三桂手下马蛟麟部攻陷平乐时被俘,此时方以智隐居在家,而永历使者方到,一同被抓。马蛟麟素闻方以智大名,一听说抓到,马上传见。为迫使他投降,马蛟麟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方以智毅然站在右边,马蛟麟又命人架刀压在他脖子上,作要杀状,方以智神色不变,等死而已。马蛟麟虽当汉奸,不敢当杀大儒之名,终于听任方以智为僧,而杀害了永历使者。方以智遂去梧州,居于梧州云盖寺两年,改名宏智,字无可,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独往》描述了方以智当时的境况:

  独往
  方以智

  同伴都分毛,麻鞋独入林。《---毛似应为手
  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
  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
  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偕同施闰章至庐山,同年年底回桐城省亲。安徽地方官要奏用他时,方以智说:“匹夫不可夺志,出世人安往,不得涅盘也?”明年,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康熙三年(1664年),由于吉安人士和庐陵县令于藻的邀请,方以智成为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住持。

  方以智的逃禅和旁人不同,旁人逃禅后,深山荒岭,犹恐不及,而他作学问研究惯了,是希望尽可能传播知识。这时王夫之慕名来学习,两人就成为至交。多年以后,王夫之还感叹方以智学问精到,到了天下少有人及的地步。可是满清刚刚占据中原,唯恐汉人张扬。现在居然前明反清不降的人门徒如云,广开学讲,自然要存心加害。后来清廷见南方纷乱,怕方以智等人复起反清复明,于是下密令压解方以智进京审问。一干人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方以智想到四百年前,我大宋文天祥相国不屈于虏庭,丹心一片照汗青,今日又岂能北上受辱?于是自沉于江殉国。其墓坐落于安徽枞阳县浮山北麓的白沙岭“金牛架轭”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一生著述甚多,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禅乐府》、《四韵定本》、《医学全通》等等。他的《物理小识》成书时间,和伽利略的科学巨著出版时间差不多同时;书中提出“天恒动,人生恒互动,皆火之为也”,表明其宇宙观的基本观点是火的一元论。在天文学方面,他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在光学方面,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显然,他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方以智的学说可称为气光波动说。从气光波动说的角度出发,方以智进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线的主张,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现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线直进性质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准确,“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这比牛顿的分光实验要早三十余年。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当时世界的。

  方以智对医学、音韵学也有研究,如《医学全通》、《删补本草》、《内经经络》、《四韵定本》等著作。他的哲学著作《东西均》,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题,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运动,认为事物都是“相捄相胜而相成”,体现出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在哲学研究方面,呈现一种多层次开放性哲学体系;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独特的科学哲学观和方法论,廓清了中西文化冲突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他对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他的著作《药地炮庄》希望从理论上统一三教(佛、道、儒),和很多人不同,作为一个大科学家,他认为三教应该统一在用象天法描述宇宙规律的著作《周易》之下。他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但这个宏愿未得实现就去世了。
  http://blog.donews.com/oldland/archive/2005/05/21/390649.aspx

  方以智是有明一代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书画家。明清易代之际,方以智曾经流寓岭外八年,清军攻克两广,方以智才北归桐皖,回到故里。先在南京的高座寺的看竹轩闭关,然后到江西吉安的青原山讲学,称无可大师。唐景崧的《看棋亭杂剧十六种》中曾有《高座寺》一出,即写的是以智此时的生活。康熙三年方以智受邀请,主持青原山之净居寺。其主要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浮山文集》等。

  冒怀辛先生在《方以智的生平与学术贡献》一文中说道:“方以智在岭外八年,经历了历史的变动和动荡流离的生活,看到了南明永历朝廷无可作为,归家隐居著书立说的志愿更加坚定了。”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冒怀辛在研究了方以智岭外八年的活动之后,得出方以智的归宿是“归家”的结论。这种归心似箭的强烈的感情我们可以从方以智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歌中得到深切的感受。

  据任道斌的《方以智年谱》,隆武元年,方以智有过一次桂林之行,住了一年左右。方以智于永历元年一月十六日又“随驾之桂林”,二月十五日,因不愿拜内阁大学士之敕,便逃入湖南新宁的山中。方以智第三次抵桂是在永历二年的冬天,为的是抵桂与妻子及幼儿团聚,不久又移居平乐之平西山。此后多往来于平乐与桂林之间。永历三年方以智曾经滞留桂林一个春天。永历四年五月十五日受东阁大学士瞿式耜之邀,“密之溯舟漓江,至小东皋”瞿式耜的桂林庄园。七夕之日与瞿式耜一道泛舟漓江。十月以后又回到了平乐。十一月十六日清军陷桂林,平乐也相继告陷。这就是方以智旅桂的大致简历。这期间南明的政局一天天恶化,南下清军势如破竹。永历元年,清军克肇庆、梧州,然后孔有德军掠长沙、衡阳等地。永历帝四处逃窜行在飘浮不定。桂林虽然暂时偏安一隅,但是也维系不了多久,于永历四年被清军攻破。晚明丧失了最具实力的一个抗击清军的基地。时南明的政局真是四面楚歌,无以为继;用方以智自己的话说是“国变纷纭”。

  为了躲避兵锋,方以智“因树依岩又一年,当空稽首向烽烟”(《庚寅元旦平西山中》)。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方以智曾经逃进夫夷的深山,变姓不出。他的《独往》一诗写的就是这时的生活,“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畏听干弋信,愁因风雨生。”同伴虽说也是天涯的沦落之人,但毕竟可以相互照应;现在连这样的同伴也散失殆尽了。独自逃入深山老林,还要经常改变姓名,躲避清兵的追捕。在沅州的天雷山中,他剪草而居,结绳当床,生计困顿,落到了靠卜卦糊口,卖画为生的地步。

  这样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生活与方以智早年的公子哥儿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境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崇祯年间,出身豪门的方以智是明末的四大公子之一。著名的清代词人陈维崧曾经如此叙述方以智早年的生活。“密之先生衣纨裤,饰驺骑,呜笳叠吹,闲雅甚都……蓄怒马,桀黠之奴,带刀剑自卫者,出入常数十百人,俯仰顾盼甚豪也。”《方田伯文集序》见《湖海楼文集》卷二以智在岭外时也曾回忆过那时的生活,“忆昔少年秦淮游,千讴万舞芙蓉楼,弹琴击剑擂大鼓,挥毫刻烛陵公候。”(《赠吴麟长》)历经巨变,而今一落千丈,难免不怀念旧日的锦衣玉食。因此以智怀乡之情更浓,故国之思更切。

  在南国的崇山峻岭中他远望南都,归家心切,心绪难平。前后写了《看月》、《闻雁》等诗表达自己渴望结束飘泊,还家团聚的心愿。诗云“一片钟山月,那从岭外看。昔日临北阙,今独照南冠。万里天难指,三更影易寒。梦中儿女路,莫忆旧长安。”《看月》“衡阳无雁到,今过岭南飞。世乱成行少,家亡寄信稀。鹧鸪声更苦,鹦鹉语全非。乡国为关塞,明春带我归。”《闻雁》作者无论是仰头凝望天边的皓月,还是静耳聆听长空的雁鸣,都被唤起绵绵的乡思。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要勾起他无限的乡愁和无尽的悲哀。第一首是对河山已破的明朝的深深眷念;“钟山月”,“旧长安”都是对金陵的昵称。异地望月,牵出思绪。在诗人的眼里,岭外的月色也如故都的一般明亮,此明月即是彼明月,虽然时过境迁,人事全非,他仍然感到月亮没有变化。这种刻骨铭心的绵绵思念和怀想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闻雁》不需再作诠释,明年雁阵北飞之时能够带我一道归家吗?诗的结语在这里打住了,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诗味。 在方以智的其它著作中,如《岭外稿》、《流离草》等诗集,这样的倾叙离怨别愁,遥望家园的作品俯拾即是。不管是在深山隐居孤单寂寞之时,还是在桂林与诸友聚会互相唱答之际,方以智无时无地不流露出北归的心境。“幸依铜柱云天下,游子飘零有日归。”《春兴》“羁栖半壁当家园,喜见东皋似旧村。”《小东皋即事》这些诗句即是方以智此种家园情感的最好的证明,也是对“山高水深”石刻的最好的注释。桂林诸峰,山势不高;始安诸河,碧水不深;以智为何要说这里“山高水深”呢?方以智绝不是为了写实,他是借夸张了的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寓意其眼里青峰不高,但心里的山峰却高不可测;眼前的漓水不深,但却阻我归家之路。有家难归的痛苦让他把低山浅水也看成了高山深水,这种正话反说的言词恰恰反衬出了方以智北归的意念和决心。

  桂林城破之时,方以智曾避居平西山被清军识出。清帅马蛟麟胁降不屈,允许其到梧州云盖寺为僧。所居处自称为冰舍,在冰舍中大病垂危之时,作《梧州自祭文》,文中再一次地表达了不畏山高水深,希望回归省亲的迫切心情。永历六年的八月,方以智终于北归至庐山。这年的冬天他回到了家乡桐城。第二年的元旦,方以智归见父亲方孔于故乡的白鹿山,家人始团聚。夫人潘氏与少子也于这年的冬季返回桐城。

  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291271.html


昌邑市17256684207: 湖心亭看雪中第一段中的“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展示了作者什么情怀 -
包古贝莱: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昌邑市17256684207: 什么是方以智的生平三大时期 -
包古贝莱: 方以智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里,过的是贵公子的诗酒生涯.中期自甲申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经历了曲折颠连的几年.晚年从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北归,到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

昌邑市17256684207: 章学诚:「马则近於圆而神;班则近於方以智.」 这话怎麽理解呢? 谢谢解答~ -
包古贝莱: 根据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的定义,圆,指的是不拘规矩,百般变化;神指的是明于变化,影响深远,那么第一句的意思是司马迁写文章(主要指的是《史记》)能影响后世,且不拘规矩,开风气之先.方,指的是有定法,守规矩;智,指的是包含过去,明于融通,那么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班固写文章(主要指的是《汉书》)能有定法,且融通过去,可为大成. 事实上,章学诚此处是就司马迁继承《尚书》,班固继承《春秋》而言的.两者均为写史的大才,只是各有偏胜而已.

昌邑市1725668420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包古贝莱: 作者的独与后面偶遇对应 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昌邑市17256684207: 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
包古贝莱: 好. 其实,与作者一起的还有舟子,但作者偏用了一个独字,这个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傲之情,表现出一种与世俗不一、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脱俗高雅之情.与全文营造的孤傲、脱俗的氛围是一致的.

昌邑市17256684207: 文言文方以智 文中哪句话侧面烘托了方以智出众的才华? -
包古贝莱: 我也刚刚做到这道题.貌似是 “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昌邑市17256684207: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是方以什么说的 -
包古贝莱: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昌邑市17256684207: 《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包古贝莱: 作者自然不是一个人去的,同行的当然还有他的仆人,书童.但在作者心中只有他一人是去看雪的,其他的都只是奉命行事的,所以,才会有“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应该是不矛盾的 .

昌邑市17256684207: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 阅读题目
包古贝莱: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昌邑市17256684207: 古文翻译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所隙,互相转应也. -
包古贝莱: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发、未激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