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长平之战,为何廉颇在补给线即将断裂的时候且还面临违抗圣旨的情况下还坚守不出?

作者&投稿:吁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廉颇为何坚守不出~

二是坚守示弱,以待时机
三是秦军出征急于速战,坚守不出,加重秦军后勤压力
四是正面对阵秦军,赵军胜算不大推荐答案2: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推荐答案3:因为打不过人家呗,自己本土作战,僵持越久对自己越有利推荐答案4:这也算是个历史迷题,一说廉颇知道秦国部队跋山涉水,粮食供应不足,所以他想打持久战,以耗尽秦军力量,从而得以胜利!但后来有多了一只说法是廉颇能力有限,不能胜利故不出战,赵括只是替罪羊,这点可从战绩分析,这里也不便多数,总之,廉颇输多胜少,赵括赢多,这要你去细细分析战局才能发现!看是否有助于你的历史想法!推荐答案5:战争就是打消耗,冷兵器时代,守易攻难.
2、秦军远征,利于速战。坚守则取其短。
3、秦军远征,耗费巨大。坚守则疲弱敌就像司马懿用坚守拖死诸葛亮,陆逊用坚守打垮蜀军一样

如果还是采用廉颇的计策,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秦军最后发现远程作战实在是花费太大,而且不能速战速决,于是退兵了。第二种,就是白起一怒之下还是灭了赵军,区别就是可能因为带兵是廉颇,所以结局不是那么惨,第三种情况就是暂时议和。

秦国由于连年作战,国内消耗太大,就算是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所以但是得秦军也是已经饿的在崩溃的边缘挣扎。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秦军是极有可能撤兵的。毕竟,秦国的目的是横扫六国,万一在赵国这里耗费的太久,被其他国家偷袭了老家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白起还是会用其他方法,然后消灭赵军。白起是当时最有名的将军之一,他出名靠的是实力,手下也都是悍将勇兵。而廉颇自己虽然也很厉害,但是耐不住时间一长,赵军越来越惧怕秦军的势力,在气势就会输给秦军。但是因为带兵的是廉颇,可能输的不像赵括那么惨,估计还是能生下许多人。


第三种议和也很有可能。一来说当时赵国就有人提出要议和,而且赵王的决心也没有那么坚决。二来说秦军耗的时间太长,也需要资金补助,先要上大批财物,耗费赵国经济,自己回去养好返回来再打赵国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只不过,这些都是假设,战场上变化多端,谁也不能预料到底会发生什么。

一、原因:
1、秦军士气正盛,避其锋芒。从当时来讲,赵国处于下风,赵国的粮草供应很成问题,廉颇当然知道,实际上包括赵王在内的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些,而且肯定知道拼不过秦国。但廉颇明知道这些,还这样做就在于他不仅知道赵国拼不过秦国,更知道秦国虽然拼得过赵国,但秦国肯定不愿意跟赵国拼消耗。战场上双方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制人和受制于人的较量,后来秦赵交战中李牧就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因此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从而全歼秦军,大败桓齮。
2、坚守示弱,以待时机。兵法有云:求死得生,求生必死,廉颇看似不战,而军心求战,实在是摆出了哀兵必胜的态势。秦军当然不希望跟比自己弱的赵国同归于尽。
3、秦军出征急于速战,坚守不出,加重秦军后勤压力。秦军知道长时间远离秦国交战,即使粮草供应能坚持下去,元气也必然大伤,其他五国趁其主力深入赵地不能回救而奔袭秦国,则秦国必亡。
4、正面对阵秦军,赵军胜算不大。廉颇老成持重,综合考量了包括军力、粮草等综合国力而采取的上策,因为从赵军的战力来讲,不及秦军;从粮草来讲,不及秦军;从动员能力来讲,不及秦国。总之,从战争考量的各个层面,赵国都落入下风。
二、战争简介: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三、人物简介: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1] 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应该说赵国本身就不应该心存侥幸接受上党地区献地。当时赵国不仅实力远不及秦国,而且也没有做好和秦国决战的准备。长平之战第一阶段双方刚一交战,赵军防线就几乎被秦军打穿,而秦军的兵力又在赵军两倍以上。迫于无奈之下廉颇直到退据长平才勉强站稳脚跟,这是很无能也很现实的作法。

至于说到补给问题,其实跟补给线什么的没有关系。上党地区离秦国重镇安邑很近,安邑早年是魏国的都城。赵国的问题是不仅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国家实力也远不如秦。所以当双方对持两年以后,赵国20万战兵20万驮夫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大问题。当时赵国总人口才300万人,成年累月供不起这么多不种地的闲人。而秦国当时已经吞并巴蜀,人口超过千万,虽然消耗战也打的磕磕巴巴,但是比赵国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

所以赵国在长平之战爆发后就陷入了一个死结,不仅军队战斗力不如秦军,兵力也不足,更要命的是粮草补给还是不如对面。在这种情况下仗是没法打的。廉颇选择抗命不出,其实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可能出现的转机,比如齐国、魏国伸出援手,又或者秦国内部出现问题,罢兵言和。无论如何,这么多大兵只要还在就有希望,最后哪怕拖到粮尽撤兵,也比出去打没希望的仗被对面一波流要好。这都是很浅显的道理。

但是赵王很明显不懂这个道理,他又从各地拼凑军队给赵括,增兵长平,希冀于他能打个一波流带走秦军。白起恰好利用了他这个心理,轻松诈败钓他出阵。后来秦军只动用了两万五千人就截断了赵军的和粮道和退路,五千骑兵就敢从赵军中军穿插,可见赵军当时已经虚弱到了什么地步。最后被坑杀的40W人可能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当地抓来充数的老百姓。

因为长平之战是秦军进攻,赵军防守,防守方的有利之处当然在于防守了......

长平之战最初是在上党发生,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赵军先是正面与秦军对决,但赵军连吃败绩,最后才退向长平,居高临下坚守不出,才遏制了秦军攻势。

赵军的坚守虽然对赵国也造成了极大后勤压力,但补给线更短,切赵军坚守之处皆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补给线没有危险

秦军军力当时已是最强,兵锋在赵军之上,唯有坚守才对赵军有利,最终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才开始设计

至于换帅一事是因为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才造成临阵换帅

  不要看太多地摊文学。
  是秦国用反间计换掉了廉颇,秦国为什么要用反间计?其实是秦国抗不住了,战略补给线过长,基本上举全国之力伐赵,短期内必须决战,所以要用反间计。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
  史记: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换赵括为将后秦军才找到机会断了赵的粮道,这关廉颇什么事?)。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举全国之力伐赵,15岁的男丁全部征发上前线)。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军被围困46天,如果前面没有屯够粮草,一周之内就垮掉了,还能坚持46天?)。

因为秦国骑兵多,适合打野战,而赵国弩兵多,适合打野战。
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且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
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如此看来,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长平之战为何输的那么惨,难道只是因为廉颇下堂嘛?
至少在秦国面前,赵国的进攻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他们缺少一位敢于进攻的将领。但是赵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有一位强大的守城之将廉颇。廉颇的战绩的确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他在长平之战前,坚守住赵国的阵地长达三年之久,一般将领根本就做不到。强秦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因为每拖延一天,他们所...

长平之战的失败究竟是谁的错?廉?赵?
应该说是赵王的错吧! 当时廉颇死守长平,白起也无计可施,但后来白起想出来了“反奸计”白起买通了赵国的一位大臣,之后那位大臣在赵王身边尽说廉颇坏话,说廉颇不出兵是为了了与秦军策划计谋到时一同攻入赵国,灭了赵国后廉颇就自立为王,昏庸的赵王相信了小人的话后就把长平的守将换成了赵括,...

长平之战的失败究竟是谁的错?廉?赵?
其实两人都没有错,只能说是历史的选择。这里面有两个意外,一是在廉颇驻守长平三年里,秦军不能进军一步,可惜这个时候赵惠文王死了,赵孝成王即位,年轻的孝成王对廉颇的死守不战策略大为不满。长达三年的对峙让孝成王烦躁不安,渐渐失去了平稳的心态。二是孝成王听信了谣言,正在这时,范雎收买的...

当年战国时代,赵国派赵拓作为长平之战的同帅,为何赵王不选择让廉牧和...
首先,那个人的名字叫赵括,不是赵拓。然后,廉颇的战略意思很明白,固守城池,回避出战,意图用持久战拖垮秦军。【当然实际上赵国也拖不起持久战】而赵括的意思很明白,采取优势兵力,直接和对方直接决战。换言之,赵括和廉颇的战略意图是截然相反的,二者从根本上就没有任何配合的可能,反而互相配合的结...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那么他们离邯郸也就不远了,廉颇已经是个老将了,对于这件事情他自然是有打算的。他利用长平这里的地势和秦军开始了消耗战,他还是有优势的,因为秦军的补给线过长,而他们就离邯郸很近。双方不肯让步,在这里耗了几年的时间,正当秦军打算要撤兵的时候,赵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新王年轻气盛,听...

长平之战赵国正确的做法是啥?
导语: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秦赵两国对垒三年之久,赵国虽然有所损伤,却没有动摇根本。廉颇作为主将,尽管在小规模战斗中节节败退,可是在大局的把控上,廉颇十分周到,这也是为什么廉颇能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重要原因。可惜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将廉颇给换了下来,听信谗言,启用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秦赵为什么水火不容
秦国和赵国两个之间,从历史的追溯来看,本为同宗同源。同为嬴姓,他们的祖宗都是商纣王麾下大将飞廉。后因各自的功勋分成两地,一地为秦,一地为赵。公元262年,秦赵两国开始了正面交锋,长平之战,本来是场旗鼓相当的战役,但赵王听信了谗言,换下了前方战将廉颇,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结果40万...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何用没经验的赵括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为何用没经验的赵括 众所周知,赵括在长平之战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赵括用经验不足的“纸上谈兵”代表换下了老将廉颇。客观的说,赵孝成王换掉廉颇是有比较合理的理由的,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昏庸”。但问题是,当时的赵国犹如名将云集。除了廉颇,名将李牧、乐毅、田单都...

长平之战如果换成李牧领赵军会怎么样
战争基本上是进攻方挑起的,就像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一样,是的。从长平之战可以看出廉能打防御战。长平之战开始后,廉颇一直担任主将。 大约三年来,秦军一直无法奈何廉昕率领的赵军。 这表明秦国的攻击是徒劳的和无效的。白起战的时候,一般他会做预判。 如果能赢的战斗,他就去战斗。 我觉得他打...

六国唇亡齿寒,为何长平之战,其余5国隔岸观火,看着赵国惨败?
一、其他5国自顾不暇 在长平之战之前,其他五国其实已经被秦国蹂躏了一番。楚国、魏国、韩国,它们刚刚才和秦国有了几场恶战,元气大伤,丢失了大片国土,它们还想再休整一番。剩下的齐国和燕国,是几国中存在感非常少的国家,它们的实力不够,也自然不敢去帮忙。二、局势不明朗 在战争初期秦赵交战...

察隅县18733184652: 长平之战赵国高层做错了什么?
驹沈舒肝: 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赵国临阵换将,用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实际上是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撇开秦国因素不谈,仅从赵国本身分析,至少...

察隅县18733184652: 长平之战,赵军要一直是廉颇指挥,会打得怎样,结果又如何?
驹沈舒肝: 假如赵军一直由廉颇指挥的话,廉颇一定会在坚守不出,以逸待劳,与秦国打消耗战.在有利的局面转向赵军后,廉颇也有可能伺机击. 白起与廉颇都是久经战阵的名将,难分伯仲.在廉颇打持久战的情况下,秦军面对赵军也无懈可击,双方可能会有小股交锋,互有胜负,但对峙局面会一直延续下去,不过战争拖得越久,对赵军相对越有利,因为秦军的补给线较赵军要长,在打消耗战的情况下,秦军很可能会因补给问题而先退兵,双方不会有大的胜负.

察隅县18733184652: 纸上谈兵说明的道理纸上谈兵说明了什么道理? -
驹沈舒肝:[答案] 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 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

察隅县18733184652: 长平之战如果没有换掉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
驹沈舒肝: 当然可以,虽然现在大家都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很明显长平之战无论是赵国和秦国从人力资源或者粮食后勤基本上都已经拖不下去,秦国正因为无法攻陷廉颇将军的防守,才会用计谋换掉廉颇将军,因为攻击方对于防守者总是要消耗更大的力量.

察隅县18733184652: 长平之战 廉颇善于用兵打仗 表现在哪里? -
驹沈舒肝: 廉颇在长平之战中采取坚守、相持耗敌之策

察隅县18733184652: 廉颇不下课赵国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
驹沈舒肝: 长平之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以此来看,长平之战赵王弃用廉颇是一个很大的败笔,更源于自己的错误的战争思路,而廉颇务实的防御战略若不被弃用,长平之战未必打得起来,如果打起来能不能打赢不好说,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最有可能的应该会在对峙中迁延历史的发展.

察隅县18733184652: 战国时期赵国有名将廉颇,为什么长平之战还输了 -
驹沈舒肝: 廉颇属于保守派 只守不战 但是廉颇的做法却符合兵法 兵法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意思是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 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充足 当时赵军45万vs秦军60万 没有任何取胜条件 但是廉颇的不作为 让赵王很不满 加上赵国的粮草后备不足 还有白起让秦军里面散播一种谣言:我们秦军不怕老将军廉颇,就怕那个新将军赵括 赵王听到了谣言 就撤掉廉颇换上了赵括 赵括并不是真的纸上谈兵没一点可取之处 而是作战经验不足 赵括城外高地驻守想要伏击秦军 白起围而不攻 赵括全军粮草无法供应 迫不得已全军出击 赵括在交战中被射杀 最后看看战绩 饥饿的45万赵军对战状态良好的60万秦军 结果没有什么悬念的

察隅县18733184652: 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为何赵孝成王还急于同秦国开战?
驹沈舒肝: 赵孝成王是赵国第八位国君,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在继位第一年,就联合齐国击退秦... (三)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如上述,秦赵长平之战及其结果,在战国“大格局”中,...

察隅县18733184652: 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为什么还败给秦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 -
驹沈舒肝:[答案]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59年)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长平之战还未结束蔺相如就去世(假如蔺相如未死,他定会竭力劝阻赵括为帅),赵国就只剩下廉颇,廉颇防守长平与秦国对...

察隅县18733184652: 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能打赢长平之战 -
驹沈舒肝: 一方面,秦国在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厚,国力增强,军事力量增大.另一方面,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领兵.这两个方面是秦国能打赢长平之战的主要原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