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后两句话原文

作者&投稿:常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道德经》的最后两句原文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让万物生长、繁殖,而不是毁灭它们。人的行为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要有利于社会和他人,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

这两句话的核心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它鼓励人们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而是要遵循规律,以不争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天之道,利而不害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利他性。它告诉人们,自然界的运行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所有生物的环境,而不是为了毁灭它们。这个原则也可以被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人们应该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去行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伤害他人。

人之道,为而不争则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以不争为目标。这意味着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不要过于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和谐、合作为目标,而不是为了争夺利益而产生冲突。

《道德经》讲述的道理: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或与自然对抗。这个道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人类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秩序,不要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

2、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人类不应该过度干预或控制它们的发展过程。

同样,人类社会也应该让人们自由地发展,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控制来达到某些目标。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注重顺其自然,不要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或利益。

3、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中的另一个重要道理,它强调的是柔弱的力量和价值。在老子看来,柔弱的事物比刚强的事物更有生命力和适应性。

他认为,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事物之一,但它可以穿石、侵蚀铁,即使再坚硬的物质也无法抵挡它的冲击。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注重策略和方法,用柔性的方式来达到目标,而不是过于刚硬和直接。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善为士者》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美之为美斯恶也是什么意思?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怎么解释
大道安宁,它的作用明明朗朗,无时无刻。我不知道它是从何而生,只知道它还在天帝诞生之前。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同尘:1、谓如灰尘之混杂异物。比喻混一、统一。2、比喻与万物一体。3、比喻混同于尘俗,不...

道可道名可名的道是什么意思
“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规律,只有从人生的规律中才能求得实实在在的名与利,即老子所说的“非常名”。“...

吉人辞寡,躁人辞多.各依其道,合而不同.啥意思
意思是:有福气的人,说话相对少,而聒噪的人说话就多。各自依照各自的方式来行事,表面上是和谐的,但实际上内里是不同不和的。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

出自道德经里的这两句话到底哪句是真的?
我查到的是原文二。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深仇大恨虽然和解了,但必然留有阴影,正如树被钉了钉子,虽然拔了,必然留有伤疤。所以“和大怨”怎能算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不结怨”,那就需要自己有智慧,谨言慎行、管控好情绪,这才是根本的方法。《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我们要领悟其中的深意...

翻译古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翻译后请...
4、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5、翻译: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
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
典卞排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意思是:圣人的否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

湖滨区17236891493: 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
典卞排石: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之中万物各有自己的轨迹,比方说兽奔于林,鸟翔于天,鱼潜于水,又好比宇宙之中行星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如果运行到别人轨迹上就相撞了,在自己轨迹上就利而不害.我们也应该学习天地万物,在自己的安心于在自己的轨迹上运行,这是为,不到别人的轨迹上去,这是不争.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
典卞排石: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释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可道 非常道 明可明 非常明. . . 的全文是什么? -
典卞排石: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诠释: -------------------------------------------------------------...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是什么?
典卞排石: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何而生 -
典卞排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

湖滨区17236891493: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典卞排石: 应解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缘由: 严可均曰:“轻则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谦之案...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德经》第二章最后一句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还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我知道,只是不能确定到底是“弗去”还是“不去” -
典卞排石:[答案] 《道德经》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也就是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的这番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居官做人的...

湖滨区17236891493: 《道德经》第二章最后一句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还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典卞排石: 《道德经》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也就是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的这番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居官做人的智慧.╭(╯3╰)╮是“不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