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平城的理由

作者&投稿:巩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阳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公元487年,皇帝下诏言道|:“春旱至今,野无青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流浪逃亡者甚多,可谓民不聊生也!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保守势力强大,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国家兴自北土,从居于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

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北魏太和十四(490年),冯太后病死,24岁的魏孝文帝元宏终于独自执掌了朝政。冯太后丧事处理完毕,他思谋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从道武帝定都平城已来,近百年间,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北魏王朝早己成为北方惟一的最高的统一的政权。而平城偏居北边,不便于控御中原地区和向江南用兵,也不便于深入汉化和实行文治...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其目的是为了汉化改革和南征统一。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下令将北魏的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迁至洛阳不仅可以加强与中原汉族门阀士的联系和合作,而且还可以利用机会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当然,孝文帝迁都引发和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国之根本。当时孝文帝要汉化的政策遭到北...

魏孝文帝为什么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因有三:1. 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都城庞大人口的需求。2. 平城地处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限制了鲜卑政权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学习。3. 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曾分别是东周、东汉和曹魏的都城。孝文帝认为,迁都洛阳将有助于加强北魏与中原...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

北魏孝文帝有哪里迁都到哪里
迁都的动因包括平城地区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不足,难以维持都城庞大的人口需求;同时,平城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且不利于鲜卑政权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正式将都城迁移至洛阳,此举是北魏汉化政策的核心措施之一,对于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是?
由此可见迁都洛阳并不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时兴起,而是北魏政权发展壮大的一个必要选择。定都平城是北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是到了孝文帝时这一发展时期早已过去。气候恶劣,不利于农牧生产的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在《魏书》中记载,魏太祖时期,曾多次发生旱涝灾害,有很多流民迁入于平城,但是因为...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都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3、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到洛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4. 孝文帝意识到,若继续居于平城,其汉化政策的实施将受到保守势力的严重阻碍。此外,孝文帝和其继承人宣武帝连续对南方用兵,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的反抗和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北魏国力的衰败和灭亡。5. 孝文帝迁都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改革,并为...

迁移平城,定都洛阳,看北魏孝文帝迁移都城的利弊
大部分大臣都留恋平城的偏安,迁都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安逸的生活,千里迢迢带着家眷,随孝文帝来到洛阳重建家园。但是,相比起南伐,他们宁愿选择迁都,于是,迁都洛阳就成了魏孝文帝的既定政策。大臣们没有料到,所谓迁都,其实只是孝文帝南伐的一个步骤而已,迁都洛阳之后,与南方政权的军事冲突不仅没有...

洛宁县13299042708: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有什么积极意义? -
凭琼贝复:[答案] 略(1)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产量较有限;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2)促进洛阳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孝文帝进行改革.

洛宁县13299042708: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
凭琼贝复: 目的: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洛宁县13299042708: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
凭琼贝复: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

洛宁县13299042708: 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
凭琼贝复:[答案] ( 1 )原因 :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 2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 3 )...

洛宁县13299042708: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
凭琼贝复: 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洛宁县13299042708: 孝文帝迁都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上
凭琼贝复: 原因是: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平城地理...

洛宁县13299042708: 孝文帝迁都的用意是什么.详细的.
凭琼贝复: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经过深思熟虑,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史书上所讲的原因太过简单:“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洛宁县1329904270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 -
凭琼贝复:[答案] ①都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洛宁县13299042708: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 急急急啊! -
凭琼贝复: 答案:(1)客观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2)迁都主张正确,以洛阳为都,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便利于对中原进行统治.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洛宁县13299042708: 就北魏迁都洛阳这一事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
凭琼贝复:[答案] (1)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为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迁都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更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