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传010|卜商子夏

作者&投稿:哀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将其排在第10位,并记载说: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亦将其排在第10位,并记载说:

《论语》关于卜商(子夏)的记载有20章。特别是《子张》篇,大量记载了他的言行。从这个角度讲,卜商(子夏)及其弟子应当也参与了《论语》的编辑工作。

一、文学系的高材生

卜商(子夏)是“孔子学院”“文学系”的两个高材生之一,排在他前边的是言偃(子游)。

二、贤贤易色

孔子讲,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文质彬彬,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但是,他老人家也说过,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再去学文,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卜商(子夏)继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

卜商(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在贤德的人面前做到神色庄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没有上过学,那么,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里要注意,贤贤的第一个贤是动词,指看重,以……为贤,第二个贤是指贤者,是名词。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自己的态度、看法,贤贤易色是指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然起敬,认真的待他。

关于“贤贤易色”的解释,北宋经学家邢昺在《论语注疏》解:“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谓以尊敬贤者之心去替代爱好美色之心。”清朝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王念孙说,认为“易”,就是“如”的意思,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钱穆《论语新解》也从朱子说。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这一解释,是从后面倒推回来的,即先对待妻子,然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孔子时代,对待妻子是绝对不可能放在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之前的。即使后世的“五伦”也是把夫妇放在第三位,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因此,这一解释是牵强的,或者说不对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改变。在春秋的时候,易的改变暗含着持续的,不间断的改变。色,态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贤贤易色换个说法就是“见贤思齐”,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南怀瑾坚决批判古人如宋儒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

在《论语》里,“色”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脸色、态度,如“巧言令色”、“色难”。这个意思有二十处之多。一个是女色,如“未见好德如好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意思只有三处,包括两处“好德”“好色”。《论语》没有用“色”表示颜色的意思。

此外,色有“变脸色”、“改变态度”的意思,即作动词用,用作“色然”。《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休注:“色然,惊骇貌。”《孔子家语·正论解》:“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而在后世的《五行》中,则有“色然”这个词的详细使用:(1)同此闻也,独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谓之不聪。(2)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3)同此闻也,独色然辨于君子道,……是圣矣。(4)同此见也,独不色贤人,故谓之不明。(5)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6)同此见也,独色然辨于贤人,明也。上述前三句阐述对象为“闻君子之道”,后三句阐述对象为“见贤人”,都强调面对君子道、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不明不智。另外,《五行》还讲:“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不亡。”玉色是面对君子道、贤人时,由内而外“色然”的表现。

“易”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是简单、简易。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3·4)二是指周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7·17)三是容易。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14·10)四是改变、改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18·6)

根据以上解释,我们可以说,“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这一点应当没有疑义,也是其本意。“色”就是改变脸色,可以引申为态度,或者可以直接作态度解,取南怀瑾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解释。在这一章里,“贤贤易色”是一句总括,后三句则是具体解释。因此,对这一章,我们可以翻译如下:

子夏说:“一个人面对君子道、贤人时,要尊重学问、尊重贤人,并且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注重自己的行为,向贤人看齐,做到聪圣明智。事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够鞠躬尽瘁;朋友交往,能够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跟随老师)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而且有学问、有教养了。”

三、对待父母的态度

孔子对孝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人作不同的回答。卜商(子夏)问孝,孔子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针对卜商(子夏)的提问,孔子认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父母有点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儿女有了酒饭,先让父母吃。这些,是孝的行为。但是,如果连个好态度也没有,父母能吃得下去吗?所以,尽孝,关键还是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对待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心里舒坦。这才是真正的孝。

四、先仁后礼

卜商(子夏)是聪明人,智商高,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比如,他读诗,就悟出了其他道理。

卜商(子夏)读了《诗》里的句子后,问孔子:“老师,《诗》上说,你看那姑娘美巧的笑好清纯好靓丽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可爱好清亮啊!白白脸儿上的彩绣好绚烂好美丽啊!这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倩是姿容好、含笑、笑得好看的意思,如倩女、倩笑。盼,眼睛黑白分明,还有有风情地看的意思,如流盼。绚,有文采;绘,画;素,白底。

其实,卜商(子夏)能看懂这几句诗的意思,但他似乎觉得这几句诗应当有别的意思。于是就请教孔子,到底是说什么呢?

孔子可能不想往深里讲,怕 卜商 ( 子夏 )听不懂,于是随口说道,人长得好,眼睛就漂亮,笑得就好看,洁白素净的脸上没有别的颜色干扰,彩色的描绘就会漂亮。

卜商(子夏)马上就联系到所学,说:“礼后乎?” 卜商(子夏)说,那么我理解,一个人如果克己,再加上守礼,是不是就是仁了,就更加完美了呢?

孔子说,是啊,是啊!能把我的意思阐发出来的,是卜商啊!来,来,来!以后咱们师徒可以深入研讨《诗》了!起,启发的意思,但这里不是给孔子启发,而是自我启发、有收获、有独到见解的意思,如孔子评价颜回(子渊)“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卜商(子夏)是孔子认为可以与之谈诗的两个弟子之一,另一个是端木赐(子贡)。在《论语·学而》1·15 中,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另外,“素以为绚兮”在现存的《诗经》中并没有,可能遗漏,或者是被孔子删诗书的时候删掉了。但是,我们看原诗可以发现,这句诗在《硕人》篇里并不适合。真不知道过去的《硕人》诗是什么样子。

卜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内心成仁,则其外在表现也必然守礼,内心和外在是统一的,直至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论语·八佾》第三章里,子就曾经曰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五、要做君子儒

卜商(子夏)长于文学,感情比较丰富,容易激动。比如,他爱子心切,儿子去世时,就哭瞎了眼睛。孔子也早就看到了卜商(子夏)的这一问题,因此,对他有所告诫。

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这里,孔子对卜商(子夏)的告诫,应当主要是告诫他不要感情用事。孔鲤死时,孔子虽然很悲伤,但也没有像卜商(子夏)那样哭瞎了眼睛。

君子与小人之辩、君子儒与小人儒之辩,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论语》中对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仁进行了很多论述。所谓小人,与之相反。这里的小人,也有两种,一种是“性本善”,但格局境界不高,安分守己甚至庸庸碌碌的良民,一种是“性本恶”,巧言令色甚至专做坏事专欺他人的人。

儒是会一些技艺,能够给人提供服务的人,并逐渐深化成能够领导人民、教化人民的人。《周礼·天官冢宰》说:“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孔子时期的儒,就是会诗、书、礼、易、乐、春秋或者礼、乐、射、御、书、数的人。前一种儒,通晓天地大道,通晓人道,有理想人格,会读书、写文章、懂礼仪(规矩法律)、懂音乐的高级知识分子,可以为政,至少当个“宰”,甚至可以“南面”。后一种儒,懂礼数、懂音乐,会写字、会算数,会射箭、会驾车,上马能打仗、下马能保民。

到孔子开办“孔子学院”开始,前一种儒又逐渐分成两类,一种仍然是以求仕为主,如孔子弟子中的大多数;另一种以专任研究、教化为主,如孔子自己、颜回(子渊),以至后来的曾子儒、八家儒。

据说卜商(子夏)性格阴郁,但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但在贤的方面,孔子说他“不及”,不够贤的标准。卜商(子夏)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请注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卜商(子夏)提出来的(《论语·子张》19·13),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且,后世流传的“学而优则仕”的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

卜商(子夏)另立儒宗,据说是与曾参(子舆)、言偃(子游)等人不合。

言偃(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卜商(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论语·子张》19·12)

也有人说,在孔门弟子中,卜商(子夏)并不像颜回(子渊)、曾参(子舆)那样恪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卜商(子夏)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并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从卜商(子夏)“为王者师”,成为魏文侯的老师,而且教出了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这些学生,并从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来看,子夏还是算作君子儒的。但是,卜商(子夏)之儒,似乎更注重从点滴做起,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修养,颇有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而这些,一方面,孔子符合孔子“多能事”的经历,但又不符合孔子“不稼不圃”的思想。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孔子提醒卜商(子夏)夏,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做那些琐碎的小事。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孔子之诫卜商(子夏),盖逆知其所长, 而预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

其实,卜商(子夏)提倡的“洒扫应对进退”,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些琐碎方面,势必影响对问题的思考。这些“礼”,知道并且去实行就可以了。

想起现在所谓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也只能去干一些办公室的杂活。如果跟孔子时代比起来,勉勉强强给他算个小人儒,甚至不及。不懂礼,没有理想人格,你不干杂活谁干?

一次闲聊,端木赐(子贡)想探探老师对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的评价。

端木赐(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您觉得谁更贤德?”孔子回答说:“颛孙师有点过了,卜商还未达到这个标准。”端木赐(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既然颛孙师(子张)做得过分、卜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七、四海之内皆兄弟

卜商(子夏)在孔子死后讲学,说明他有好为人师的潜质,善于劝解人,排解他人的情绪。

有一次,同门师兄弟司马耕(子牛)不知什么原因引起他内心的忧伤,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卜商(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八、举直错诸枉

遇到师兄弟不懂的问题,卜商(子夏)也能解答。

卜商(子夏)认为,老师这话说得很深刻。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意思是能够选拔任用贤人,这就是仁了。

九、欲速则不达

卜商(子夏)当莒父宰的时候,曾经向孔子请教过为政。

莒父,是鲁国的一个城邑,不是当时的莒国。当时的莒国,在现在山东省莒县境内。《春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记载,鲁国“城莒父”,就是筑莒父城。

卜商(子夏)做莒父的县长,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对卜商(子夏)提出了两条为政原则,这两条非常重要,对于现在的我们也非常重要。

第一条,凡事不要求快,不要急功近利,而这是几乎最大多数的为政者犯的毛病。为政者为了尽快出政绩,总是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其后果就是反而达到这样的目的。政绩工程害死人。

第二,别贪图小利。特别是作为一个地方官,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要做好一个地方的长远规划。如果只贪图一些小利,那你还能干成什么大事?一个地方的发展,要考虑综合规划、长远规划,不要人家一个项目甚至污染项目来了,就仓促上马,而不顾长远利益。

十、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教育卜商(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儒,他就在实际中运用了。

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泥,是阻滞、不通、妨碍的意思。

卜商(子夏)说:“一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沉迷于此,恐怕会防碍远大目标。所以还是不要干的好。”

“致远恐泥”与孔子说的“攻乎异端”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十一、学问都是日积月累的

卜商(子夏)大概是个“渐悟”主义者,主张学问是日积月累的。

卜商(子夏)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十二、仁在学中来

对于学习,卜商(子夏)主张要有坚强的意志,要博学,要多问。

要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要坚持下去,要多问个为什么,要认真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十三、道亦在学中得

学问之道,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领悟的。这就如各行各业一样,只要认真钻研了,行行出状元。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学习了,学问之道也就领悟了。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十四、君子过必改小人过必文

君子不怕有过,关键是能认识到过错并能改正。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而小人则不同。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文是文饰、掩饰的意思。小人有了过错是,千方百计狡辩、掩饰。

十五、君子有三变

君子给人什么感觉?

君子给人感觉是这样的: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敬,接近他又感觉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7·38),卜商(子夏)提出的君子三变,实是异曲同工的。

十六、诚信的重要性

君子为人,首先内心要诚。对人也是这样。

卜商(子夏)提出了关于为政、交友的两条原则,其实是关于诚信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来解读。

一是君子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之后才能去役使他们,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侵害他们。厉是侵害、伤害的意思。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5)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12·7)

二是君子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人家就会以为你在毁谤他。谤是诽谤的意思,谏就是劝谏的意思。即使朋友信任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端木赐(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交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12·23)

十七、大礼不辞小让

做人要坚持原则,特别是克己复礼。但是,人毕竟不是神仙,不是完人,在一些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但在一些小的方面,可以有些出入。

大德、小德,是指做人做事的大节小节问题。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卜商(子夏)的这一观点,跟司马迁“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观点基本一致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的部分经过: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十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关于学习与出仕的关系问题,后世的儒家都强调“学而优则仕”,读完书,一定要去当官,也造成后世科举制度“害人”的问题。这都是后世统治者的为自己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强调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的。

做官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可以去学习,充充电,拓宽视野,增强本领。学习好了,有了本领,那就去做官吧,可以在另一个方面实现人生理想。

十九、学术分歧

卜商(子夏)和其他同学在学术是也是有一些分歧的。《论语》记载了两件事。

第一件。

有一次,卜商(子夏)的弟子向颛孙师(子张)请教如何交朋友。这位弟子听到了两个答案。

卜商(子夏)的学生向颛孙师(子张)请教怎样结交朋友。

颛孙师(子张)先问说:“你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弟子答道:“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颛孙师(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第二件,卜商(子夏)直接和言偃(子游)杠上了。

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或许,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罢了。


孔子弟子传010|卜商子夏
卜商(子夏)在孔子死后讲学,说明他有好为人师的潜质,善于劝解人,排解他人的情绪。 有一次,同门师兄弟司马耕(子牛)不知什么原因引起他内心的忧伤,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卜商(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

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父兄传位给子弟。子弟避而不就干脆出逃是好正常...
子弟不就所传之位。分两种情况,一者这位置本就是他的,这种情况下不就位甚至出逃便可能是有意让位与他人,太伯虞仲逃至吴越之地便是此种情况,顺承太王之意让与贤子季历。一者继承人之位本不属于己,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成为候选者,这种情况下不就位甚至出逃可能是出于避嫌,或认为有更好的人能代替...

水浒传的缩写
第074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075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076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077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078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079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080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081回...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赏析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通过扬州奴浪子回头的故事,强调了“成由艰辛败由奢”的思想,并以此教育世人,尤其富家子弟,要引以为戒,节俭守业,从而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主要表现了扬州奴沦为乞丐饱尝生活之苦后方才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的过程。作者通过扬州奴之口向人们揭示了“执...

足利祈 的爸爸
扖口家首代为木曾义仲的四天王之一,以武勇绝伦著称的兼光,其子兼重,从念阿弥慈恩习念流,至上州马庭,故被世称为马庭念流。门徒中,有官家子弟,也有老百姓,最盛时期,其数逾万。 念流三世兼定,四世高重俱为名人。现仍留存於马庭的道场「侠士馆」,为群马县的指定史迹。八、冢原卜传高干(新当流):把薙刀...

【开心学国学】什么为“国学”?
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开心学国学】什么为“国学”?
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求<<左传 僖公 11年>>的全文翻译
【传】十七年春,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古 夏,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知 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

凡人修仙传第855章内容?帮忙上传一下,手机收不出来。谢谢!
这些弟子。年纪大的不过十六七岁“卜的才十一二岁而已。 修为则大都是炼气期三四层左右的,甚至才炼气期一二层的,也大有人在。 在人群最前面,则有十几名年龄大上许多的修士,都是炼气期十层以上地存在。甚至其中有三名老者,修为都已跨入了筑基期。一名中期,两名初期。 这十几名修为,高深,的修士,正在石壁...

《后汉书·杨震列传》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斋以实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知...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论语》中的子夏是谁 -
都沿六君: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子夏还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比较著名的72位徒弟的姓名分别是什么? -
都沿六君: 1、颜回(子渊) 2、闵损(子骞) 3、 颜幸(子柳) 4、冉耕(伯牛) 5、冉雍(仲弓) 6、曹血阝(子循) 7、冉求(子有) 8、 颜文(子骄) 9 、狄黑(哲) 10、 颜哙(子声) 11、 冉孺(子鲁) 12、 后处(子里) 13 、琴牢(子开) 14...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弟子名录 -
都沿六君: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弟子列表: 1、颜回字:子渊 2、闵损字:子骞 3、冉耕字:伯牛 4、冉雍字:仲弓 5、冉求字:子有 6、仲由字:子路 7、宰予字:子我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卜商 -
都沿六君: 温县最早的学者——卜商卜商(公元前507年——前?年),字子夏,卫(今河南温县)人.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合称“孔门十哲”,语出《论语...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的弟子都有谁?(姓名我也想知道,列一些著名的人物) -
都沿六君: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译文 -
都沿六君: 【译文】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吊唁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翻译 -
都沿六君: 翻译: 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 一、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的弟子里有多少个贤人? -
都沿六君: 孔子门下72贤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作李氏家臣之长.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杰出的学生有哪些?
都沿六君: 孔子的十大优秀学生又称“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1、子渊颜回,字子渊、...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8755118162: 孔子的弟子 子夏介绍 -
都沿六君:[答案]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少孔子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