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真有其人?

作者&投稿:戈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家人要戒嗔吗~

佛说离二十一结染。第一个就是:瞋。
-----------------------------------
《增一阿含经》
(节选)
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云何为二十一结。
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
忌为心结.恼为心结.疾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
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
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
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作者虚构的人物啊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二、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四、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1、贪——贪心、爱慕、执着 2、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4、慢——骄傲、自以为时。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

佛经中提到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本源是什么怎么破?
更有甚者为了这一字而选择了不择手段,将道德伦理等抛之一边。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嗔可能就是一种虐己行为吧!生活工作中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时往往都会不自觉地与别人发生着摩擦,不愉快也就因此而产生了。不明事理与是非不分是为痴,对于别人的意外行为,很多人往往不愿苟同,只愿相信自己,甚至...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

佛家僧人所谓的六根清净:去贪、嗔、痴、怨、疑、慢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五钝使 谓贪、嗔、痴、慢、疑也。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钝谓迟钝,谓此五种妄惑,由推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而言,故名为钝。利即快利,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五钝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

佛教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17 迷惑颠倒的人才会有贪嗔痴慢的习气。18 世间人贪图享受,享受一定会增长贪嗔痴慢。19 世间人的享受,有喜怒哀乐、七情五欲、贪嗔痴慢,这个享受不正常!20 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喜悦,里面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21 我们对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五欲,保持心的清净平等,...

请问佛学中的痴,贪,嗔的真正解释是什么?它们代表的是什么,与人生面对的...
给你来个全的 贪、嗔、痴、妒、慢、疑 佛家常讲修行,修行的法门有很多,但有几点与现代人的心态以及心理学的概念有关,现在与各位进行分享,在佛性的修行中讲忍辱,有自度度人和福慧双修的效果,所以如果以面相学的角度来简单的讲,在生活中你若见到了大和尚是慈眉善目,证明他已经修行到一定...

请问:贪嗔痴是不是人性自带的,若是的话生而为人岂不是罪?
应该不是人性自带的,因为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单纯,天真的,很可爱,只是因为慢慢成长,因为它的所见所闻和周围人的影响,它的父母,亲人朋友,或者学校里的同学,让它感受和学习到了七情六欲,变成了这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贪嗔痴的。

用佛法如何解释人的嗔恨
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

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
这个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修习禅定也是调伏嗔心的方法之一。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来时而不动其心,就是动一下也能马上平复。凡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静的头脑,先忍受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再能审察情势,检讨反省。在现实生活中修习禅定有助于对治嗔心,一个有定力的人是不会...

如何看待“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嗔”。。佛教似乎不允许发脾气...
真修行的人是不会发脾气的。因为他早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的。没有放在心里所以就没有了脾气。等你明白了,无常这个含义。你就不会发脾气了, 多看点书。多做点善事。善事做多了。在看经书。就很容易看懂。

东乡县17133714254: 小和尚释戒嗔详细资料? -
中叔宏齐素: 法号:释戒嗔 生日:1985年7月1日 博客地址: http://shijiechen.qzone.qq.com 照片暂无,只有网友为其创作的漫画像 在网上讲述寺庙生活走红的"小和尚",因太神秘遭质疑 "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给施主们讲故事来了."释戒嗔...

东乡县17133714254: 释戒嗔是哪里的人?有没有人知道!?他的那个天明寺到底在哪里? -
中叔宏齐素: 我觉得应该是镇江人.茅山有宝华寺,和故事中的宝光寺名字相仿.很多网友去茅山搜寻过却无功而返,但是我认为戒嗔现实生活中法号肯定不是叫戒嗔了,所以光凭这点线索还是不够的.《戒嗔的白粥馆》里面的山水风景、风俗人情,都和镇江一带蛮像的.我在镇江呆过几年,比较熟悉.我们喜欢那个小和尚,喜欢他的白粥馆,为了心中的一片平静,其实戒嗔在哪里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质朴的佛理是无处不在的.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满意.

东乡县17133714254: 释戒嗔的经历 -
中叔宏齐素: 2007年4月,现身天涯社区,凭借“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一贴成名,十天时间,该贴点击多达36万,小和尚的故事被大量转载到各大论坛.2007年7月,在腾讯网开博客“戒嗔的白粥馆”,到年底成为腾讯文化第一博客,至今博客访问量超...

东乡县17133714254: 戒嗔的瞋心的果报 -
中叔宏齐素: 大家要留意观察自己的因果或者熟人的因果,以佛经所说的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去对照.得了福报或恶报后,想想最近有没有做什么恶事或善事,有不少因果是能对照到的,知道自己所做的善事真的有福报,就更愿意去做,所做的恶事真的有恶报...

东乡县17133714254: 佛让人消除嗔,可是当生气时不发作出来心里憋着一有肚子火不发作出来会不会憋出病?忍太让人难以消受了. -
中叔宏齐素: 那还是把火发出来比较好,憋在心里也是犯嗔.教法说:心随境转,如水鉴云.等楼主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然不会再有贪嗔痴.

东乡县17133714254: 七戒是哪七戒
中叔宏齐素: 七戒就是佛门中的戒贪、戒嗔、戒痴、戒恨、戒爱、戒恶、戒欲.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东乡县17133714254: 不肯出门的戒嗔故事读后感 -
中叔宏齐素: [不肯出门的戒嗔故事读后感]不肯出门的戒嗔 选编:樟青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孩,没有经文的约束,比现在顽皮得多,不肯出门的戒嗔故事读后感.玩伴中,领头的叫木头,擅长找吃的.在山里游玩,他便会时不时地从哪里找点东西,让我们...

东乡县17133714254: 什么是戒嗔``? -
中叔宏齐素: 佛教认为贪、嗔、痴为“三贼”,要求众生能“斩三贼以悟道”. 贪,不仅仅是“贪婪”,应从广义上理解为“欲望”,人的一切欲望都称为“贪”; 痴,不仅仅是“痴迷”,应从广义上理解为“执着”,因此佛教要求众生“放下”; 嗔,不仅仅是“动怒”,应从广义上理解为“情绪”,人的喜、怒、哀、乐、悲等情绪都在“嗔”的范围内; 因此只要人戒掉这三样,就能以悟菩提,最少成就“阿罗道”!

东乡县17133714254: 佛家所说的嗔戒是什么 -
中叔宏齐素: 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违己情有情生,起憎恚,有怨恨情.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共为三毒.就是说,嗔指对违背自己心愿或想法的人或事物,产生怨恨的情绪

东乡县17133714254: 什么叫戒嗔? -
中叔宏齐素: “嗔”生气\发怒 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三毒就是贪,嗔,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