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屠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是近几遍都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知识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欢迎借鉴!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1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2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继续学习。
  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2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3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4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4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5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5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5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5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5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5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5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6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6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6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6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6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6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6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6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6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6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7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7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7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7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7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3   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4   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1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5   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3、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4、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5、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6、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8、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9、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0、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1、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2、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3、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19、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3、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4、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5、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6、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8、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9、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0、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大一法理学名词解释
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4、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法律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法所构建或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5、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

物理的名词解释
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命题 理论解释 理论预言 实验验证 修改理论。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它的产生过程如下:物理命题一般是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炼出来,或从已有原理中推演出来;首先尝试用已知理论对命题作解释、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算。如现有理论不能完美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正式解释:是指由有权解释法律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又称“有权解释”,是“非正式解释”的对称。这种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正式解释又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可分为学理性解释和宣传性解释,这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直接引用,但对法律适用有参考价值,对法律的实际适用...

法理学名词解释法律类推
法律类推:是指在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当法律本身无明文规定时,比照最相类似的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正因如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但哈维当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动脉与静脉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只能依靠臆测,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而通向静脉。直至1661年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皮基应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之后,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才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17世纪 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首先将反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

名词解释“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

张文显法理学名词解释
3、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4、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

压阻效应名词解释
压阻效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流体力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指在流体通过管道或者通道时,由于流体与通道壁之间的摩擦力和粘性力的作用,导致流体流动速度变慢,流量减少的现象。下面将详细解释一下压阻效应的相关概念。一、定义 压阻效应是指当流体通过管道或者通道时,由于流体与通道壁之间的...

理论法学名词解释
理论法学指主要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的法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法理学、法哲学、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教育学和法律心理学等学科。应用法学通常是指研究现行法律,法规并注重将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法学分支学科。如刑法学,民法学等。即:旨在直接服务法律实际生活、...

南丹县13195978175: 名词解释,心理学 -
歹穆欣奇: 1.自我:即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二者内化的心理代表. 2.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3.印象: 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4.印象形成: 反映各种性格词的出现顺序是如何影响总体印象的概念 5.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6.通过某一操作(呈现或撤销某一刺激)使先前出现的行为频率增加

南丹县13195978175: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
歹穆欣奇:[答案]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南丹县13195978175: 心理学名词解释 迁移与定势 -
歹穆欣奇: 1、迁移: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定势: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

南丹县13195978175: 什么才是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 -
歹穆欣奇: 心理学概念就是一些词语或现象在心理方面的解释. 比如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焦虑(焦虑症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情绪(情绪是对于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 自动评估体系群(自动评估体系群包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它随时监控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并发现与我们的利益有关的事件) 而心理学原理就是这些现象或行为的原理或作用机制. 比如从众心理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从众心理的产生机制,既它是如何产生的,还有是如何起作用的.

南丹县13195978175: 心理学名词解释 1 “自我” 2 “自我概念” -
歹穆欣奇:[答案] “自我”——1.指自己. 2.谓自己对自己. 3.自己肯定自己. 4.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

南丹县13195978175: 心理学名词解释 幻觉 -
歹穆欣奇:[答案] 幻觉,也叫感觉错误,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相对的,错觉则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应错误的认知.幻觉是知觉障碍的一种,主要分为幻听、幻视、幻触等,最常见的是幻听、幻...

南丹县13195978175: 概念解释:心理学的概念 -
歹穆欣奇: 1 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意识是能够被主体觉知到的成分) 意识的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南丹县13195978175: 心理学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 -
歹穆欣奇:[答案] 短时记忆:在大脑中信息保持一分钟的编码和储存,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媒介

南丹县13195978175: 有关心理学名词解释 -
歹穆欣奇: 青年期:指研究青年个体的心理特征的时期. 青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南丹县13195978175: 什么是心理学? -
歹穆欣奇: 心理学 ( 英语Psychology,词源 希腊语: psyche = "灵魂" 或者"心智"+logos="……的研究" ) 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