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上下联对应位置的专用地名要求对仗吗?

作者&投稿:景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扩展资料
对联又叫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要谈起这个春联,要追溯到很远,它的根源就从对对子说起。
春节前讲春联,不仅合时令,而且有必要。因为现在春联很普及,但春联知识却很不普及。我的思路是:由对对子论及联语,再由联语论及春联,因为春联是从属于联语的,而对对子则是春联的基础,所以本文从基础说起,以期使大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对对子”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联语、春联都理解成对对子,比如旧时蒙学读本中,就有一本叫做《笠翁对韵》,它是为写诗词做准备的,讲的就是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是最适合对对子的,因为它一字一音,又没有词尾变化,加上声调丰富,天生就有一种整齐的结构美和多变的节奏感,这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把英语的“天”与“地”相对,就变成了sky对land,是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的。
对对子在我国童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此想到一则郭沫若对对子的故事,郭氏六岁时,私塾老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钓鱼。同学们对以射鸟、养虫、拍蝇等等,唯郭以打虎对,老师大惊喜,说是看出了这个孩子今后必成大器。
其实岂但童蒙教育,对对子是旧时文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交往和游戏的重要手段,留下的佳话不胜枚举。由此又想到一则当年陈寅恪先生用对对子考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又可能是语焉不详,“版本”多多。
据比较可靠的说法,那是在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当时的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寅恪出试题,陈先生在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之后,雅兴未尽,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陈寅恪先生心中自拟的答案是“胡适之”。
两者实属佳配:就人物言,一虚一实,一古一今,一武一文,已是十分精当。而胡适倡导白话,反对文言,抡起大棒打向所谓的旧文化,亦是“大闹天宫”之举;就语辞言,胡、孙二字加个反犬为“猢狲”,至于“行”对“适”,“者”对“之”,其意自明也。
令陈先生十分欣喜的是,还真有两位考生以“胡适之”对之,这两位考生后来也是鼎鼎大名,一位是语言学家周祖谟,一位是历史学家张政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对子是可以发现人才的。

上面所举两个掌故归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所说:“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的多个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测验思想条理。”
然细考之,对对子和联语还是有所区别的,用来对对子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句子;而联语只能是句子。
“联语”的类别
如果把春联说成是联语的一种,那是犯了个小小的逻辑错误的,因为春联只是联语的三大类下面的一种。从逻辑上说,联语主要包括对偶、对联、对仗三大类,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两两相对的句式;其二,均需要讲究平仄。这就是联语最基本的特点。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
先说对偶。对偶是行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体文中的应用尤其广泛。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相对而言,对偶在规则的要求上稍许宽松,比如上述三例,下句都是以仄声煞尾,这在对联和对仗中是不允许的。再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上下两句都有相同的字(之、而),这在对联和对仗中也是不允许的。
再说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组成部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当中,要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两组句子对仗。与对偶和对联相比,对仗在规则上要求最严,在词性、结构、平仄诸方面都有近于苛刻的规定。

五律试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第五第六句为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先看每个字的词性,“远”和“晴”,都是形容词;“芳”和“翠”,原本也是形容词,在这里名词化了,“芳”是芳香,“翠”是翠色;“侵”和“接”都是动词,“古”和“荒”都是形容词,“道”和“城”都是名词。
再看句子的结构,远芳、晴翠,都是偏正结构做主语;侵、接,都是动词作谓语;古道、荒城,又都是偏正结构做宾语。最后看平仄,按规则,五言的重点是看第二和第四两个字,如果上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仄声;下句反过来,第二字要仄声,第四字要平声。
如果上句第二字是仄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平声;下句也要反过来,第二字要平声,第四字要仄声。最末一个字,上句必须仄,下句必须平。
看白居易的这副对仗,上句:“芳”是平声,“古”是仄声;下句:“翠”是仄声,“荒”是平声。最末一个字,“道”是仄声,“城”是平声。以上所说是最基本的规则,具体运用时情况还要更复杂些。
七律则以杜甫《登高》中的第三第四句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性与结构因篇幅关系从略,只讲平仄。按规则,七言要看二、四、六三个字,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如果上句平仄平,下句就要仄平仄。
总之上下正好相反。杜甫这两句的二四六处,上句是边、木、萧,平仄平,下句是尽、江、滚,仄平仄。再看末字,上句的“下”是仄,下句的“来”是平。
最后说对联。对联是独立的文学样式,规则上应该也是照此办理的,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所以除了五七言之外,其他长句的平仄是可以适当放宽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律诗),要求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对仗。

格律诗中的对仗有其特定要求。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不要求对仗,所以这个问题不存在。

律诗中二联要求对仗,后来放宽到第三联对仗即可。所以在首联、颔联、尾联,不对仗是常事,一联之中上下句因为专用地名不对仗是允许的,正常的。

但是在颈联中使用地名,就要特别注意,要保证关键位置(二四六字)的平仄对仗,这样才能保证不失替出律。

至于排律,除了首尾联,中间的都要求的对仗,那么当然要考虑地名的对仗属性了。

不过现在写排律的人基本没有。所以考虑对仗,只需要考虑律诗的颈联即可。

有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在颈联放入地名对仗,人为地为自己增加难度。

颈联是一首律诗文法的转折点,本身就不适合放入地名。

最后说一下“长春”、“大庆”,这两个词是完全对仗的,“长春”是平平,“大庆”是仄仄,这两个词是可以用在上下联中对仗位置,或者说出现在同一联中出、对句相同位置的。



对,也需要对仗,这里也有宽对与窄对之说,若精益求精,就以窄对来处理,若实在做不到,那就宽对了,不过会在写作水平上丢分的

‘长春’对‘大庆’,不是很对仗。
对联中,作为宽对,对应位置的专用地名对仗可以放宽。只要是地名就行。

对联在引用专有名词、成语、俗语……时允许放宽平仄对仗要求。


怎样区分上联和下联,哪个是贴左边的?
一、根据北京楹联学会提供的资料关于如何区分对联的上下联解答如下:一些喜好春联但又不甚了解春联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区分上下联,其实窍门很简单,对联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上联收尾的字要用个仄声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收尾字一般是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从音韵...

如何分辨对联的上下联?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对联分上下联怎么贴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别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

怎样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2、看上、下联的联尾。联尾仄起是上联,联尾平收是下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看七言联的尾字“柳”与“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管是放在左边还是右边,都只能做上联,“一行白骘上青天”则只能做下联。当然,有了横批,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在左侧,下联摆在右侧...

对联上下联的顺序怎么贴?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对联平仄规则
三、与律诗的关系(五字、七字常见之故)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即上下联在二四六位置上必须平仄相对,一三五是放宽的(不是都可以,参照第四条)。五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教你正确分辨对联左右] 怎样区分对联的上联与下联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

律诗平仄规则和对联平仄规则有什么异同?
一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二、关于五言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五言也会有“平平仄平仄”...

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

云浮市15554604077: 请问:律诗对仗的特点是什么? -
鞠容骨刺: 律诗对仗: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

云浮市15554604077: 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 -
鞠容骨刺: 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上仄下平要求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对联大...

云浮市15554604077: 格律诗中,对仗、压韵、拗救等各指什么? -
鞠容骨刺: 一、对仗的基本知识 1、对仗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其俪句多为四言、...

云浮市15554604077: 唐代格律诗格律上有何要求?你认为这些格律的目的是什么? -
鞠容骨刺: 这个很复杂,简要说下:1、律诗中间的两联是要对仗的,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律诗的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在平仄上要求相反,原则上是每个字都要对,但是实际操作时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只在第二,四,六个字相反.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律诗的每一联和下一联的对应句在平仄上要求相反,与下下联的要相同.也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国破山河在”与“感时花溅泪”与“烽火连三月” 基本的就是这些.

云浮市15554604077: 对联的基本要求与撰写方法 -
鞠容骨刺: 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

云浮市15554604077: 格律诗的阐释对义 -
鞠容骨刺: 1、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蓬对雁字 离堂思琴瑟,别路...

云浮市15554604077: 古体诗除了要押韵还有什么讲究? -
鞠容骨刺: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文学史上,通常把秦汉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以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五言诗、七言诗、绝句、律诗称为新体诗,至唐宋,新体诗发展到了顶峰.我们不要混淆了这个划分.我明白你所说的古体诗,就是类...

云浮市15554604077: 对联有几种形式 -
鞠容骨刺: 对联一般分为拆字联、嵌名联、谐音联、急转联和回文联等,具体介绍如下: 1、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 ...

云浮市15554604077: 古诗词排律规则 -
鞠容骨刺: 排律,属于律诗的一种,规则与律诗基本相同,如平起、仄起;入韵与不入韵等. 如果掌握了一般的律诗的规则,写排律只需要在尾联之前再加联,联数不定,不一定是4或8的倍数.增加的每联需要对仗(也有隔句对,称为扇对).并且,各句的平仄都要遵守粘对的格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