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

作者&投稿:慎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测试题及答案~

三、

1、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二根据原文填空(5分)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③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四、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的词义有什么不同。()16分)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作为、对, 向

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其:这,那 他(指渔人

乃 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乃:就,于是 竟然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寻:寻找、不久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舍:舍弃、房屋

向 便扶向路( ) 寻向所志( ) 向:旧、原先的

得 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得:看到、找到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志:做标记、标记





五、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含义(12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今义: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今义: 古:不要说 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 今义: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今义: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

5.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今义:

六、阅读与分析

一课内阅读巩固(20分)

1.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2、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 C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鱼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足

(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 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 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分)

答: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1分)

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不堪,为外面的人民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7.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答: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8、课文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活动、穿戴、心情

9、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 豁然开朗 。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避秦时乱 。

③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 不足为外人道 。

10、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
开朗:
阡陌:

交通:
俨然:
怡然:

妻子:
邑人:
绝境:

外人:
间隔:
无论:

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6�1陈风�6�1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给采纳哦!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试题答案】1. 《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中的序;晋朝的陶渊明;文学家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活动、穿戴、心情7.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9. 邀请 延10.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1.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 足为外人道也。(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15.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安居乐业;热情16.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7. 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18.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19.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20. C


《桃花源记》详细翻译及习题
《桃花源记》思考练习题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从第二、三自然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4、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小题作答。 (1)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请谈谈...

八上的桃花源记的试题
1 2 3、《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一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陆游的《游山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5、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夹岩数百步,中无杂...

桃花源记练习题
1、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 2、B 3、B 4、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甚异)之 源中生活怡然自乐,不想受外界打扰 5、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对战争反对压迫的...

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谢谢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练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详细翻译及习题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预习用,在线等候,急!!!
2. 是缘溪行,误入桃花林的。景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说明了村中人们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4.这题不太清楚也,可能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
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了渔人告诉他不要向外人说可他还是说了,他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吗?桃花源的美景是虚构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桃花源是对理想的人生梦幻,说说自己心中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想象一下桃花源中有一个好奇的人跟随渔人走了出去,想了解一下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得...

桃花源记习题
三四题的,一二题自己答吧!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

关于桃花源记的习题~!急!
1、世外桃源: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3、渲染神秘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下文做铺垫。4、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5、躲避秦朝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社会。6、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已有的和平、宁静的生活。7、不想...

关于《桃花源记》的几道题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答: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 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测试题及答案 -
景梵普鲁:[答案] 三、 1、潜元亮东晋诗人世外桃源 2、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怡然自乐 二根据原文填空(5分) 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③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含答案 -
景梵普鲁:[答案] 二、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 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 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 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 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的习题、、《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桃源,____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
景梵普鲁:[答案] 《桃花源记》以_____________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_____________为线索,按照桃源,____发现、访问、离开 ________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练习题 -
景梵普鲁:[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后人根据《桃花源...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练习题!读短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
景梵普鲁:[答案] 16A 1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先世避秦时乱 19外面的世界过于黑暗,与桃源生活有极大的反差 20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练习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原应是什么?2在陆游诗中那两句也算恰好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级狭... -
景梵普鲁:[答案] 1.忘路之远近 体现作者为什么会欲穷其林 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外面的世界满受战争的困扰,为此而叹惋 4怕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安宁的生活 5暗示读者桃花源本身就是虚拟的景色,肯定找不着 6同5 7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练习题,急用!呵呵1、写出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的句子.2、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3、写桃花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的句子. -
景梵普鲁:[答案] 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写桃花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 练习题 -
景梵普鲁: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 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 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习题 急1、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的意愿.2、渔人把桃花... -
景梵普鲁:[答案] 1.陶渊明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2.一方面:这个人不守信;另一方面:这个人也许是好奇想问问别人自己去的地方是否存在,可能没有歹意.

温江区15958718385: 《桃花源记》练习题1.刘子骥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最后写刘子骥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2.世外桃源有怎样的含义?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桃花源的景色,... -
景梵普鲁:[答案] 1,证明此事本虚构,没必要穷根纠底. 2、陶渊明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代表了陶公想避世 3.景色美,桃花流水.没有战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中原秦末至今已经有无数次战争,每一次战争,都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没有剥削,鸡犬之声相...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