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人犯死罪,都是秋后问斩?

作者&投稿:重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给犯罪人判死刑都是“秋后问斩”而不是“春天,夏天,冬天”?~

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时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帐。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我是 一个法律学生,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其一:秋后,基本上一年的农活都做完了,粮食也收来家了,那些犯人也没有劳动的机会了,也用不上了,所以就斩了吧(与推完磨杀驴吃有类似的道理)。

其二:如果这时候不斩,他们还要吃一冬的粮食,不是浪费吗?

其三:秋后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劳作,闲赋在家,难免有要作奸犯科的思想在一些人脑袋中蠢蠢欲动,这时候行刑,可达到震慑的作用

----------------------------------------------------------------------------------------------------------------------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因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古时候认为秋冬行刑顺应天理有秋冬肃杀之气之说适合死刑的执行。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明朝的朝审制度被清朝继承后,又有了发展变化。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则是复审刑部在押的死刑犯。审判官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中央各部院的长官。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晚一些。 秋审开始执行于顺治十五年,即1658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抚将自己省内所有被判处斩和斩监候(相当于现代的死缓)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会通复审,分别提出四种处理意见:情实(原为情真,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胤 ,改名)、缓决(可以等下一年秋审时再决定)、可矜、可疑。然后将有关案件的情况汇总报送刑部,而囚犯则集中到省城关押。 在每年的八月,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审后,提出处理意见,报皇帝审批。如果确认了情实,到秋后就要处决。缓决如果连续了三次,就可以免死罪,减轻发落。如果是可矜,也可以免死减等发落。可疑的则退回各省重新审理。在雍正时期,还增加了一种叫做“留养承祀”的减轻发落的方式:如果死囚犯是独生子,如果处死其父母和祖父母就无人供养、送终,经过皇帝批准,改判重杖一顿再枷号示众三个月,免掉了死罪。 秋审体现了对死刑的重视,但其判决有时也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来定,如果是治安混乱时期,就有可能加重,如果太平时期,可能会减轻。古代社会的法律条文及审判制度经常是根据统治需要制定的,也可以由皇帝临时变动,所以随意性很强。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古人认为,夏春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除非特殊情况,不便对判死刑的人犯行刑,因此创造了"秋冬行刑"制度,也就是把判死刑的人留到立秋以后冬至之前一起执行

这个.....难哟......貌似改死的人必须要到秋天才可以杀哦


为什么古时候人犯死罪,都是秋后问斩?
古时候认为秋冬行刑顺应天理有秋冬肃杀之气之说适合死刑的执行。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明朝的朝审制度被清朝继承后,又有了发展变化。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

古代都有哪些死罪
通奸罪,皇帝驾崩(死了)后,误穿了红衣服,在家大吃大喝等等,举荐官员失误,纵子行凶,殴打父母、偷挖皇帝祖坟、偷盗皇陵供品,和皇帝,圣贤,长辈同名以前要避违,穿黄色的衣服,诬蛊之类 ,文字狱是死罪,自称“朕”是死罪,

为什么古代的人犯死罪要秋后问斩呢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

古代执行死罪为什么在午时三刻?为什么总说推出午门斩了?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才多出现“午时三刻”...

古人为什么犯了死罪,总是到秋后才被问斩?
其实这都是有依据的,根据古人在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得知道古人犯死刑都是秋后问斩,这些都是根据古代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是有依据和缘由的,秋后问斩这个说法最早源于西汉时期,秦朝的时候皇帝追求的是依法治国,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还特意下诏书全国征求最佳的治世...

中国古代的那时候,有哪些惨无人道的酷刑呢?
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有非常多残酷的刑罚的,很多人都承受不住这种残酷的刑罚,这简直是非常折磨人的。在古代最残酷的刑罚还是株连九族,因为这不单单是你一个人受罚,甚至你的家人还要跟着你受到同样的惩罚,这简直就是在诛心。株连九族这种刑罚残酷在如果有一个人犯了死罪,那么整个家族都是逃不掉的。如果...

古代都有哪些死罪
陵墓和宫殿。3、谋叛,指背叛朝廷。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nbs ...

古代犯人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剧情,一个人犯了死罪,将要被杀头,而在临行刑的时候总是会等一等,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才能下最后的斩首的命令。而一个剧情出现的多了,就总是会惹人好奇,为什么杀犯人一定要等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什么一定要这个时候才能斩杀呢...

在汉朝犯了死罪可以用钱买命,这是真的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免死?_百 ...
用钱买命这是真的,而且在汉朝时期还有其他两种方法能够免除犯人的死刑。因此,一共三种方法,分别是花钱买命、赦免天下和宫刑代替死罪。第一种方法:花钱买命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有钱的时候,他能做非常多的事情,甚至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那么花钱买命便是其中的...

古时候的人如果犯了死罪,什么方法能够救命?
若是花钱买通了县太爷,此人所犯之罪只能算得上道德败坏。但是,若人家是花钱找人来顶罪,只要出够了价钱,活罪死罪都会有人愿意顶替,这可就是丧尽天良了。在当地,这种习气被称为“宰白鸭”。史载:当时仅福建漳州、泉州两府,每年因“宰白鸭”而枉死的人命案“不下百...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什么古代的犯人都是在秋后问斩呢? -
秋垄金平: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中国古时处决犯人为什么一定要“秋后处斩”? -
秋垄金平: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古代的死刑犯为什么都要在秋后执行呢?
秋垄金平: 秋决没有什么典故.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什么古时的犯人非要秋后问斩? -
秋垄金平: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什么古人处置死刑犯都要在午时过后或是秋后问斩 -
秋垄金平: 处死是在午时三刻.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多吧.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人死了后会魂飞魄散.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至于秋后问斩,因为古代死刑是刑部核查,皇帝批示才可以执行.皇帝为体上天好生之德,每年秋天批一次.当然,每个朝代制度也不一样就凑合看吧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什么古时候犯罪要被杀都是秋后处斩?为什么都在秋后
秋垄金平: 原因有以下几条:—、五行说.庚辛西方金主秋.秋季五行属金主刑杀.二、春、夏农忙,冬寒窝暖.秋后忙完正闲而天又未冷,此时刑杀震慑力大.三、春、夏衙门也忙,忙捕盗、诉讼也忙农时.古代衙门春管农民播种夏管农苗管理与天灾、水利.秋管粮食收税赋.秋后至冬才比较闲.但冬季主水,水主生与刑杀相克.故选秋后.四、古代交通不便.刑杀乃大案需由中央批准.路途遥远不便,故—般将—年中刑杀案总起交上批准.—年中秋冬不忙人在家中盗抢等犯罪率较低.案件多发于春、夏.所以秋结上报、下批秋后问斩正好. 大致有以上四条吧.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古代死刑犯人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秋垄金平: 古时候认为秋冬行刑顺应天理 有秋冬肃杀之气之说 适合死刑的执行 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明朝的朝审制度被清朝继承后,又有了发展变化.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古代为什么秋后问斩? -
秋垄金平: 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春夏万物生长,而秋冬树木凋零,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皇帝是天子,更要按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秋后问斩说的是秋分以后,秋分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多长,在古...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什么古代多为秋后问斩?
秋垄金平: 古人认为:秋天是万物生命结束的日子,是生命在停顿时刻,所以古代多为秋后问斩

聂拉木县19734811076: 为何总是秋后问斩? -
秋垄金平: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