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伐的时候,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

作者&投稿:佐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朱元璋绝对是能数得着厉害角色。
最厉害之处,出身草根,从开局一个碗,却跻身青云,在南京称帝。
然后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和驭下之术,建立享国近三百年的明朝。
就连毛泽东也对朱元璋赞不绝口:“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从南到北,一路北伐,打下元大都,夺下燕云十六州,把元顺帝赶回了草原,完成汉族的再统一。
可以说,他重塑宋朝以来汉人的形象,一雪崖山海战之耻,挽回了汉族衰败的颓势。
不仅如此,他作为汉族君主,在治理少数民族这方面,也可圈可点。
相比起前朝元朝,明朝比较和睦的民族关系远远胜过元朝硝烟味的紧张相处。
那么,他是怎么在没有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前提下,管好这一个个彪悍的民族呢?
走向灭亡的蒙元
“没有一点儿漏洞,透不出一点空气;没有一点儿声音,连耳语也不敢;没有文字的抗议,连诉说历史都是犯法;出远门要有通行证,每一个地方都是孤岛;没有消息,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蒙古人的统治,整个就是一滩死海!没有风,没有浪,没有活动的生命,没有生命的动植物。整个的在腐烂在变质在发臭在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
这是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描述蒙古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确实,充满着血腥的元末,用这样的句子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元政府看来,蒙古人比别的民族地位更高。
此时的汉人不得持寸铁,保存弓矢;官员入仕“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甚至有“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想法,想将汉人赶去畜牧。
无助的汉人哭诉:“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奉使是元朝政府派去各地巡查的钦差大臣,他们本来应该是“黜陟幽明,问民疾苦”,却是个“脂韦贪浊,多非其人”的脑满肥肠模样。
他们搜扣民脂,勒索百姓,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正是元政府的暴行与汉人对元政府的反抗,让朱元璋初步了解了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帮助他找到推翻元王朝及处理民族问题的合理方法。
先提刀再说礼
建立明朝初期,此时的明政府尚未完成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
北元蒙古贵族连连反击,不愿接受明朝招抚。
而暂居明辖地的蒙古人则忧心不已,深恐朱元璋也要采取民族歧视的政策。
朱元璋一开始在《北伐檄文》中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存纪,救济斯民”的旗号,其中杂糅了华夷之辩及大汉族主义,他确实注重军事上的征讨,力求“以威服之”。
但他也在《北伐檄文》中反映了自己彬彬有礼的一面: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他诫告将士在征战途中:“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违者“必罚无赦”。
他这种华夷同体、不分轩的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一些蒙古、色目人的抵抗、畏怯心理,缓和矛盾,为分化瓦解敌人政权、统一全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赢得良好社会舆论,巩固新政权。
同时,朱元璋厚待元宗室。
洪武三年,左副将李文忠献上俘虏元顺帝嫡孙买的哩八剌和他的后妃们。
朱元璋却说:
“元人虽然出身夷狄,入主中原百年之内,也是生机旺盛,家给人足,朕祖上也享受了这份太平,虽然古有献俘之礼,我却是不忍对他们这么遭受磋磨,快让他们穿上本朝俗衣,赐汉族衣冠,来谢复我吧!”
对于暂居辖地的元人,他也没有卸磨杀驴。朱元璋厚赠礼、多擢用。
他对使臣说:“推诚心以待人,路人可使如骨肉,以嫌猜而御物,骨肉终变为仇”,对于现在归附的元人,他就应该妥善安置,恳切对待。
他尊重蒙古人的民俗习惯,“各安生理,趁时耕作,所有羊马孳畜,从便牧养,有司常加存恤”,又宣布元人“皆吾子”,让他们同汉人通婚,两方同意后自愿嫁娶。
相比起雄踞中原的元人,朱元璋注重的“以威服之”并没有起到更大作用。
相反,是朱元璋“以德怀人”的政策,给予北元贵族优待,使不少元宗戚将领归降,大大加速了北元势力衰败。
而朱元璋注意到这一点,也为他施展伟略管理南方少数民族积攒经验。
l “威德兼施”
在元朝,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被视为“南人(第四等人)”,地位十分低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朱元璋以抗元为己任,派兵深入南方消灭敌对武装,借此招抚当地少数民族。
南方,在中国古代是南蛮之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货殖列传》),在少数民族多居住的山区还有着天然瘴气。
这里的环境较为恶劣,民风也十分彪悍,宗族械斗层出不穷。若没有真正笼络好这些当地人,那么朱元璋进一步的管理全国将是一句空话。
那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很好的原则:以实用为主。
这就说明朱元璋解决问题是动态的,依问题而定策略。
当时有人认为就该像对付元人那样,出兵征服,而朱元璋却认为:“以不治治之,何事以兵也?”,应当“扶之安静,谕之道理”。
因为南方少数民族与元人不一样,当时,元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如矛盾相向,不可调和,而南方则和汉人立场天然接近,自然不必用对付元人的方法对付南方。
在政治上,朱元璋总体上采用以夷治夷的土司制。
利用本地人治理本地的老方法,为朱元璋瓦解元统治,争取少数民族归附,加强对南方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还考虑到土司割据的发展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在部分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除录用归附的元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头目担任土官外,他还在要塞设立卫所,驻扎军队,派遣流官,土流共治。
这种方法既稳定了少数民族个人当家作主的心,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同时促进了双方交流。
当时,贵州都督马晔在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但是采取了过激的方法,他借事羞辱拷打当地土司奢香夫人,却导致彝族“怒,欲反”。
事态危急,朱元璋马上命水东土司刘淑贞“止之,助诉京师”,劝慰奢香。
奢香来朝控诉罪状,并表示“愿意开发边疆土地,世世代代保护边境。”
朱元璋对待这些土司,确实是做到了“扶之安静,待之诚意,谕之道理”,他也得到奢香夫人开边境,设九驿,输余粮的感激。
在经济上,朱元璋主张“因俗而治”,宽裕治民。
在山高水寒的西南地区,他体恤民情,宽减税额:贵州地区遭遇天灾,连年,朱元璋命宽减赋税,甚至免交,而且缴税也让缴纳当地土特产品,不增加人民负担。
在基础较差的广西、云南等地,兴修水利、修路设驿,做到“浚而广之,无复水患”“六十里为一驿”。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大量的驻军屯田,同时要求酋长们入京互市,传播了科学文化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当地经济、农业的巨大发展,也促进双方的交流,增进关系。
而比上文两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相比起汉族士大夫常有的“夷狄禽兽,不可通教”的观点,朱元璋则认为少数民族同样能被教化,“能遵声教”。
朱元璋在全国郡县皆立学校。
当时广西的民族都归附于明,大臣建议将其迁入内地。
而朱元璋觉得这些人尚未知礼仪,应该在重兵镇守下对他们实行教育,让他们知道是非后,就不必劳民伤财地迁徙了。
朱元璋的教化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让土官子弟到京师国子监受训导;二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设立儒学。
一时出现盛况:“庠声序音,重规叠矩”。
文教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进步,也培养了人才,知礼仪的少数民族也规规矩矩地与汉民一起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
华夷无间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注重“威德兼施”,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优厚待遇来招抚,在两方发生冲突时,先招抚,不能达成目的后,再亮出爪牙。
这就是他具有仁厚思想,德治为主的民族政策。
这样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民聚集地经济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也加快消除民族差异,为民族融合创造条件也为朱元璋统一全国。
将离开中国数百年之久,甚至建立政权的西南之地重新纳入了版图,并移民实边,成为中华版图的主体,其功不可没,否则我们今天去云南旅行都要办理护照。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优秀解答,也为今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毕竟民族融合、消除差别才是国家安稳的长治久安之策,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


朱元璋八次北伐蒙古,朱棣五次北征蒙古,为何不能彻底消灭蒙古人?
因为蒙古人真的是太会躲了,蒙古的地势比较的崎岖,所以是不能彻底消灭的,而且蒙古人也很骁勇善战。

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为何被明军迅速灭掉?
偶一日,与北兵隔河相望,我兵云:‘吾淫若妻女。’北兵大笑,驱营中妇女百数十出,皆红紫成群,指与我兵曰:‘此若辈妇女,尽为人淫,反欲淫人耶?’语未毕,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明军北伐时作战对象是蒙古军,例如著名的...

沈儿峪之战中,30万蒙古军,为何被徐达的10万明军打到全军覆没?
要知道,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为何到现在会败得这么惨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朱元璋——剧照 第一、徐达杰出的指挥能力 洪武三年三月的时候,徐达亲率十万大军,出定州,即今天的定西,再次进攻甘肃。此时徐达的对手不再是廓帖木儿,而是王保保。四月的时候,徐达抵达平西,王...

朱元璋在灭元朝时,蒙古四大汗国为何袖手旁观?
这场北伐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以胜利告终的战争(之前的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过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宋太宗等等绝大多数的北伐都是失败的)洪武元年八月,明军便攻破元朝首都大都,元朝北遁。那么,名义上同属于蒙古帝国,血缘上又如此亲近的十几个汗国为什么没有一个来帮助元朝大汗,反而是作...

明朝北伐的时候,蒙古人为什么没反抗?
朱元璋从南到北,一路北伐,打下元大都,夺下燕云十六州,把元顺帝赶回了草原,完成汉族的再统一。可以...他尊重蒙古人的民俗习惯,“各安生理,趁时耕作,所有羊马孳畜,从便牧养,有司常加存恤”,又宣布元...奢香来朝控诉罪状,并表示“愿意开发边疆土地,世世代代保护边境。”朱元璋对待这些土司,确实是做到了“...

靖难之役时,蒙古人在干嘛,为什么不趁机南下呢?
那么靖难之役时,蒙古人在干嘛,为什么不趁机南下呢?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不过并没有彻底消灭这个隐患。元朝皇室退居漠北,仍然在苟延残喘,甚至与大明对峙。不过随着朱元璋的几次北伐,可以说将元朝的残余势力打残了,回归到部族状态,再也无力大规模南下。这还不算,黄金家族在不断地打击下...

朱棣五次北伐,是不是为了瓦解蒙古?
在第二次北伐中,朱棣主要攻打的就是瓦剌部落,然而瓦剌部落被明军给打击到溃不成军的时候,鞑靼部落又强盛了起来。于是朱棣决定第三次北征,驻地的第三次北征是为了把鞑靼部落、瓦剌部落给打趴让他们不能东山再起。然而蒙古部落的势力起起落落,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朱棣重点打的是兀良哈部落和鞑靼...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待蒙古人的政策有何改变
但朱元璋最有权谋,最终先后兼并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势力,平定了江南,继而开启了北伐元朝,建立明朝的艰辛历程。在北伐初期,朱元璋的志向是彻底推翻蒙古政权,对于蒙古人自然也是打击和驱逐,正如《元史》中记载的朱元璋在《讨元北伐檄文》中的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在这篇檄文中,丝毫看不到朱元璋...

明朝两百多年都无法降服的蒙古,为何被清朝很快降服了?
明朝只得再次用兵,可惜随着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铁血帝王的去世,大明第六任帝王,明英宗儿戏一般的“北狩”,却让明朝差点亡了国。瓦剌在土木堡设伏,一举歼灭了大明20万精锐,同时明英宗自己也被人家活捉了。对比25年前,朱棣第五次北伐时,吓得蒙古的阿鲁台部仓皇北逃,明英宗算是丢尽了老...

靖难之战的时候,蒙古人为何没有趁机南下呢?
比如,阿鲁台部就趁靖难之役,才开始悄悄南下。而在靖难之役刚结束时,鞑靼骑兵也出现在了辽东,开始进行小规模骚扰。这才有了朱棣连忙掉回头来,开始对辽东用兵。随后便是朱棣的北伐之战。结论:靖难之役,虽蒙古各部没有趁火打劫,但却造成了远在漠北的蒙古各部落,趁机南迁,朱棣不得不北伐,消除...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朝为什么没消灭蒙古 -
辉显托尼: 因为蒙古高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 汉族是农耕文明,无法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定居. 明朝初年明太祖和明成祖对蒙古作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蒙古采用运动作战,使得在装备上处于优势的明军无法寻找到蒙古主力加以全歼,一旦明军撤走,这些地方又重新被蒙古部落控制.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朝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屠杀蒙古族人? -
辉显托尼: 明朝前期多次出征北元,朱棣曾经把蒙古部落基本都赶向了 漠北 可是蒙古部落都是游牧性质的,明朝军队越打补给线越长,本地还没有人烟,所以后来就没再进攻了.

雅安市15773754539: 蒙古人为什么效忠满清 -
辉显托尼: 蒙古当时已经不再强大了,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实力大减,明朝大将李成梁几次讨伐将他们打的落花流水,而建州女真八旗统一女真各部后,实力倍增,软硬兼施,迫使蒙古结盟自然不在话下.清朝建立以后,更是拥有了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巨大人力物力,而作为盟友的蒙古各部仍然是各自为战,所以虽有反抗,也成不了气候.一、清朝初年,蒙古仍然处于各部分裂状态 二、畜牧业为蒙古主要的经济来源,而以葛尔丹为代表的草场争夺极大地削弱了蒙古牧民的战斗力 三、葛尔丹的草场争夺排挤了大量小部落,而这些小部落就投靠了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细致地了解蒙古内部的利害关系,并各个击破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朝在灭亡北元后,为什么没有趁胜追击彻底解决蒙古 -
辉显托尼: 明朝在灭亡北元后,蒙古骑兵集体性的回退到大草原,并很快的恢复了勇猛善战的个性,许多人嘲讽明朝没有乘胜追击,彻底灭亡蒙古,比如阎崇年在百家讲坛里也曾嘲笑过这一问题,并宣称什么“从明清两朝对于蒙古关系的处理上,可以看到...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朝是否彻底征服过蒙古 -
辉显托尼: 当年元朝如果当年还有主力的话也不会逃到蒙古老家的啦,既然是逃回去,是因为蒙古人也觉得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了.至于为什么说明一直不能征服蒙古,是因为蒙古族是非常彪悍的游牧民族,打了就跑,逐水草而居,对于当时部队机动很差的年代来讲,当然不能被征服,这个和当年秦始皇筑长城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汉人对于机动的少数民族,没有太多的办法,只处于守拭,有时候甚至比较屈辱,比如和亲政策. 而且部队,是可在生的,只要民族不倒,即使当年主力被打垮,可只要有一丝的喘息还会在东山在起的啊,呵呵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朝时义军如何打败蒙古骑兵的?
辉显托尼: 蒙古人本来少,又分散在了欧亚大陆各个蒙古汗国.骑兵人数有限,所以几乎就是100W人打一个蒙古骑兵.元朝末期有些乱了,加上政策不适,造成蒙古人最终放弃中原,回到蒙古高原.在后来明朝与北元的对峙中明军确实败多胜少,皇帝被俘、首都被包围的事情也发生过.确实也说明了明朝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政策还是有很大的问题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成祖朱棣花了上千万人力进行北伐战争又打不赢到底是为什么 -
辉显托尼: 这要看打赢的定义是什么了.如果说击败并击退蒙古人就算是打赢了,那他是已经打赢了,而且是几次.但是要说消灭蒙古人才算,那确实没有打赢.地理环境影响下,中原政权没有办法彻底深入草原戈壁剿灭所有蒙古人的,毕竟蒙古人的机动性非常好,如果一门心思想跑,是拦不住的.

雅安市15773754539: 蒙古骑兵为何打不过明军 -
辉显托尼: 明初时徐达北伐是首次从南到北取得成功的,元朝被一直往北追着打退到草原深处,刚安稳没几年朱棣又彻底把北元打散架成了鞑靼和瓦剌两个部落

雅安市15773754539: 明军攻克过“哈拉和林”吗? -
辉显托尼: 1372年,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向哈拉和林,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大本营,是权力和荣耀的象征,一旦被明军攻破,蒙古帝国将彻底在世界上消失,因此,蒙古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是,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一路上势如破竹,爱猷识里达腊几乎到了绝望地边缘.所幸,明朝的大军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受阻于土拉河畔. 所以没有攻克成功..

雅安市15773754539: 清朝蒙古 蒙古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
辉显托尼: 清和明时期对待蒙古政策不同,所以效果也不同.清是游牧民族,跟蒙古一样,善于骑射用兵.最关键的是清很早就开始跟蒙联姻,如清朝有名的孝庄太后,她就是蒙古人,是相互联姻结成了血脉.如皇帝的女儿嫁给蒙古的王子,这样通过联姻团结了蒙古贵族,所以清统治时期是没有来自蒙古势力的干扰的.而且在后期又将蒙古编入八旗,设立蒙古八旗,同女真平等对待,说白了都是一家人,就不会再有外族想改朝换代的问题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