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作者&投稿:慕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2、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因为马援而来。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3、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己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最后病死在了战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典故如下: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有一次,胜利归京的马援在亲友们的祝贺中,收到了孟翼的恭维。然而,马援对此表示不满,他以路博德为例,指出自己的封地远超功绩,担心赏过于功的状况难以长久。他渴望的是真诚的指教,而非空洞的赞美。马援胸怀壮志,他提出愿作为先锋,奔赴战场,甚至愿“马革裹尸”,而非安享晚年。他的豪迈报国之情...

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 马革裹尸典故的由来是什么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

马革裹尸典故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你们知道马革裹尸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典故,供大家阅读!马革裹尸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2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答:马援 马革裹尸的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

马援的典故有哪些 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
公元40年,征侧、征贰在交趾叛乱,“二征起义”爆发,攻陷交趾郡,跟周边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败朝廷的军队,占领了六十余座城。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设立了铜柱作为汉朝南边的国界,刻上了“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次经过此柱都会扔石头,于是成为了山丘。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

马革裹尸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quot马。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典故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裹尸”出处?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马革裹尸是出自历史典故的吗?
是的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语法】...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革裹尸的主要人物是谁,在把故事内容简介一便 -
闽希伊甘:[答案]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指男子汉要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死后要用马皮包着尸体运回来埋葬.下面就是发生在东汉名将马援身上的故事,成语马革裹尸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东汉时,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他们入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依兰县19292149771: 成语"马革裹尸"主人公 -
闽希伊甘:[答案] 马援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 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

依兰县19292149771: 古代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
闽希伊甘:马革裹尸主人公: 马援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 )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是谁求急?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是谁求急用
闽希伊甘: 解 释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

依兰县19292149771: 成语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有关有两个成语是:马革裹尸和纸上谈兵.这两个成语代表的历史人物是谁 -
闽希伊甘:[答案] 马革裹尸--马援 纸上谈兵--赵括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出处及有关历史人物急用!! -
闽希伊甘:[答案] 编辑本段【注音】 mǎgéguǒshī 编辑本段【解释】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编辑本段【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革裹尸是出自历史典故的吗? -
闽希伊甘:[答案] 是的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裹尸主角() -
闽希伊甘: 马革裹尸主角马援.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合马革裹尸.成语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依兰县19292149771: 和马革裹尸有关的主要人物 -
闽希伊甘: [释义]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依兰县19292149771: 马革裹尸出自哪里? -
闽希伊甘:[答案] 马革裹尸 发音 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