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说法

作者&投稿:包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何意?是说生在徽州好呢还是不好?~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明清之际徽民生计实在艰难!“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民”可是“以食为天”的,连“食”都成了问题,岂不心生哀怨?由此就连极不合情理的“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似乎变得符合情理了。这实在是环境逼迫使然。为了从商,也就有了“歙南真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婚俗,以至“或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魏叔子文集·江氏四世节妇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细想此一歌谣哀怨之情有二:一是对所生活的环境难以解决温饱而心生不满;二是把十三四岁的孩子送去经商无可奈何。而这也正道出了徽州从商习俗形成的必然性。当别的地方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朗朗诵读或是在天真无忧地嬉戏时,徽州的孩子却被父母狠心地“往外一丢”了:丢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小小年纪便踏上自立的征程,去经受风雨磨练,去接受生活洗礼。因此才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中的“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说道。 这一歌谣最初产生的时间难以确定。但从其内涵看,应该与徽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相伴相随;至少在明中叶时就有了它的身影,因此时已形成了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人群体。但不管怎样,它就像飘荡在徽州大地上的幽灵一般,以它深藏着的真切况味和特有的磁力与徽州各县性状相碰撞,衍生出了以此为主题的一组歌谣,在徽州本土以及徽商足迹所到之处广为传扬;如流传于歙县的《前世不修》、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和绩溪的《徽馆学生意》等即是,使徽州大地充满着它的最强音,显出力劝从商的特有力量。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究竟是怎样“丢”的呢? “丢”了以后又怎样呢? 先看流传于徽州歙县的《前世不修》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 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可以说更多的人是难以在三年后“出头”的。可现实是残酷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前者地位是何其优越,充满了得意,被人羡慕;后者却要面对被乡亲奚落,被族人小看,被父母责骂,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徽州游子背负着亲人的重托和压力,也只能是义无返顾走到底了。要么发达,要么落泊,除此别无选择!试问哪个甘愿落泊呢?于此看出徽州人自小就承受着怎样的精神重负!走出家门,究竟是祸是福就看各人的造化了。“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族谱·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这难道是徽州人天生喜好从商吗? 再看流传于徽州祁门的《天光下饶州》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半夜收包袱,天光下饶州。 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 历史上的饶州,治所在江西鄱阳。可知祁门人经商走的是沿境内阊江通向江西鄱阳湖的水路。这里的“赚得钱来心头肉,赚不钱来骂‘天收’”,与前面的“发达是爷,落泊歙狗”一样,都应了徽州西递古村落中“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的联语所指。“效好便好”,一语切中为商肯綮。经商总是要讲效益的,“效”不好自然一切不会好。命系于商,“赚不钱来”真个要天打五雷轰,连天理都不容啊!正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说的:“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来,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簿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里所说的恰与歌谣相对应,令人想来唏嘘不已。 最后看流传于徽州绩溪的《徽馆学生意》吧: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一块围裙,像块纥褙。 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 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 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 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有生意,就停留; 没生意,去苏州。 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 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 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 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 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 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绩溪人经商学生意大多走的是通往杭州的山路,才有如歌谣中所描写的景象。 这里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绘,既有闯荡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从一个侧面活画出了外出闯荡的徽州人的真实面貌。加上对比描写、反复描写和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相杂的活泼句式及特有韵辙的回还往复,让人倍感徽州人成功的不易,意味尤其深长。这里我们看到了:经商是徽州人求生存、图发展的基本理念;徽商的起步和发展充满了艰辛,充满了义无反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徽商充满了乡谊,经常网开一面,互相顾爱,提携后生共同发展;徽州人充满了乡土和孝的理念,一有收获即回报乡里和父母。徽商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鼎盛,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歌谣中虽不无哀怨之意,但徽州人那种坚毅果决、义无反顾的为商决心,令人不得不心生钦佩。外出经商,徽州人最大的人生抉择和使命。在以商为重思想驱使下,随之而来的吃苦耐劳、万难不拔的“徽骆驼”精神就成了徽州人艰苦创业的基本品格。徽商的成功实在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真理性实现。 徽商的历练和成功,自然带来了后来徽州本土生活的富庶,带来了徽州教育的发达,徽州文化的昌盛,所有这些连同它的“大好山水”一起,终于使徽州成了一个令人艳羡和醉心追寻的人类家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很广的民谣,是当年走南创北的徽州商人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的状况造就了徽商曾经的辉煌,也给当代徽州民间传奇提供了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传奇。我们在陈金顺的《断肠草》、吴宏庆的《徽商的儿子》、黄庭宏的《乾隆赐宝》等故事中都看到了这句民谣。这些故事人笔下为我们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徽州商人形象,真实地重现了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生活状况,形象地描绘出了徽州商人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的形成过程。

在旅游者看来,会觉得徽州山青水秀,黄山、齐云山,四处都是风景,徽州有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认为世界上只有瑞士可以和他的家乡比美。可对古代徽州人来说,这里真可谓是穷山恶水。徽州有谚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真实的写照。由于山地众多,田地极少,所以徽州人家无法养活自己的子孙,男孩子到了13、4岁就会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的。这就是古代闻名的“徽商”的起源了。所以徽州人胡适之先生有句话叫着“无徽不成镇”。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徽州人了。
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女人呢?最可怜的是徽州女人了,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就是说做徽州人的妻子,一辈子加起来只有3年半的时间在一起,这话经过好事者多次考证,证明一点也不假。三年半之外的时间呢?徵州女人只能是独守空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为她们头上有一顶重重的帽子,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这就是把孔子儒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陈朱理学”。
陈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徽州人陈颐、陈颢和朱熹,尤其是朱熹,历来被徽州人奉为神圣。他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思想在徽州可谓是根深地固,在某种程上甚至保存到如今。说来是不是好笑,胡适之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时代,是现代中国的先驱,可他的同乡们至今还在说着文言文,比如呼妹妹为“令妹”,穿衣为“着衣”,妇女称“孺人”,吃饭没有说成是“吃饭不曾”。徽州人就生活在朱熹思想的统治之下,做出了很多让现代人耻笑的事情。比如徽州有几百座牌坊,其中以贞节牌坊为多,最小的寡妇才8岁(望门寡,还没等到丈夫成人,丈夫先死只好守一辈子活寡),苦守一世,换得牌坊一座。当然也可以不守苦世,寻自杀一途,死前必针线密缝内衣裤,可怜而愚昧。
女人如此,男人呢?百善孝为先,是徽州男人千古不变的教条,于是出现了《二十四孝图》中诸多可笑之事,比如割股疗亲、卧冰求鲤、吮足吸脓、父子争死,在徽州可谓是屡见不鲜。
再说徽商。徽商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众所周知的乾隆七下江南如果得不到徽商的资助,是否能够成行是不太好说的。徽商多从事盐业和典当业,徽朝奉是历史上一个专有的名词。由于少小离家,徽商是重利而轻离别的,在外寻花问柳,家里却有发妻苦熬。等到老来,商人们就会返乡盖房,目的是光宗耀祖,其结果就是造就了徽州著名的民居文化。在黄山地区旅行,游客随时会见到漂亮的马头墙民居,这就是那些返乡的徽商和养老归宗的官家人物或者风流隐士们留下的遗迹。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有许多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大多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徽谚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由于山多地窄人稠,农耕养家实属不易,徽州人只得走出山门,冒险犯难,四方求生。

徽州学、徽学、徽州学术,三者是同一概念。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

作者有些内容有些偏激言论!不是当事人就不要自我定论!


活佛济公圣训前世不修今受苦,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今生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上面说的那么多,就用上面这句话来概括就可以了

佛法中,今生愚笨,前世何因
佛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今生愚笨,前世没有修法布施!今生如果还不修,来生还是愚痴!不会讲经不要紧,可以印经。印经就是法布施。另外,还可以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是纯正之法,不会误导别人的。

“前世不修”
在古徽州,在目不暇接的徽派雕栏玉砌的高府大宅,奢华建筑之下,有几人能看到被时光所掩饰的落寞。古人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儿时却也无法理解“前世不修”为何意。奇怪的是仅在那一阵寒风吹过面颊的刹那,就明白了古人简单的道理。生之无奈!命运让徽州人出生在“七山二水一分路"的地方。人...

庙里求了支求子签,签文是:人到中年思想儿,前生不修命难得。多修桥路装...
人到中年思想儿,前生不修命难得。多修桥路装神像,许你四九得佳儿。意思是:到了中年就会想有个儿子,但如果前世不修福报命中就难有子嗣。建议多行善事,比如修路建桥造建神像,这样努力行善的话,在三十六岁左右就可以生个佳儿。

怀不上孩子是什么因果,佛经里无子女是什么因果
非小可,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身。解释没胎心的胎儿。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前求。黄金装装自己,遮盖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孕期反应看出孩子。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子女来得晚的人。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

前世所不积。今世所不济。什么意思
上辈子不存积,这辈子没钱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 ...
不礼爹娘礼鬼神,敬什么?弟兄姊妹皆同气,争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奴仆也是爹娘生,凌什么?当官若不行方便,做什么?公门里面好修行,凶什么?刀笔杀人终自杀,刁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文章自古无凭据,夸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

前世不修今世苦
前世的福报今世享,前世的恶报今世偿。今世的苦、今世的恶、今世的福报,来世再报。

请佛教明师开示?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严为何因...

有前世今生吗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

尉氏县13988259594: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何意?是说生在徽州好呢还是不好? -
苑堵中宝: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很广的民谣,是当年走南创北的徽州商人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的状况造就了徽商曾经的辉煌,也给当代徽州民间传奇提供了写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传奇.我们在陈金顺的《断肠草》、吴宏庆的《徽商的儿子》、黄庭宏的《乾隆赐宝》等故事中都看到了这句民谣.这些故事人笔下为我们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徽州商人形象,真实地重现了徽州商人的经营活动、生活状况,形象地描绘出了徽州商人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的形成过程.

尉氏县13988259594: 地名的传说类型有哪些? -
苑堵中宝: 徽州水口风俗“水口”是徽州村落中带有玄学色彩的历史文化的展现.水口大多是在村庄的要道口,选择什么狮象把门、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吉祥地形,或挖河、或开渠引水,然后垒石筑坝,坝上植树,溪上造桥,道路旁盖上小亭阁、社屋...

尉氏县13988259594: 关于徽商崛起的问题 -
苑堵中宝: 徽州从贾人数众多.当地流传一则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对徽州商人坎坷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这种遭遇,成就了一代代徽商在商道上的地位,同时也成了徽州人“第一等生业”.据资料统计,...

尉氏县13988259594: 胡雪岩在清朝是不是没有考上科举裸考了 -
苑堵中宝: 胡出身贫困.小的时候还要给人家放牛.没有读书走科举图功名的经济条件.况且徽州自古穷困,有出外经商谋生的传统.所以才会有徽商出现.徽州不是有那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嘛.胡也是一样.少年时就被带到杭州当学徒,做跑街的.

尉氏县13988259594: 穷山恶水出商人?为什么一些大商人出自一些很贫困的地区?
苑堵中宝: 电视剧《乔家大院》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晋商不畏险苦、足迹遍南北的成功商旅之路,... 当地俗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正是古徽州少年人踏上...

尉氏县13988259594: 徽州俗语今世不幸,生在徽州,十六七岁,往外一丢 -
苑堵中宝: 楼上也错了,是十三四岁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尉氏县13988259594: 谚语(或民俗语)“一世夫妻三年半”是什么意思? -
苑堵中宝: “一世夫妻三年半”,徽州女人的悲哀 徽商起于东晋,明清三百多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贾而好儒",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商.徽州素有早婚的习俗,男子到十二三岁就要成家,成家之后即外出经商,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

尉氏县13988259594: 人有下辈子吗?
苑堵中宝: 没有!谁见过下半辈子?谁也没有见过.当然,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有三生,不是经常有人说:只要怎么样,来生做牛做马都愿意.有首歌词是:来生还要一起走.我们还经常听到说:前世不修,所以这辈子怎样怎样.有句俗话说以前徽州人的,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但是,人有三生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谁见过谁的前世,谁见过谁的来世?所以,人生还是要把握好现在,活得充实,活得自在,活得幸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