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朱希祖文)

作者&投稿:策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

读一月七日《大公报》“中国必收复台湾”之社论,理由充沛,实足以代表全国人心,至为钦佩。惟在历史部分材料太少,深恐不足以杜外人之争执,故撰《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以补充之,已蒙《大公报》登载一月九日报中。乃续一月十四日《大公报》所载姚枬先生《和兰高文律扰台湾事略》,补充拙著《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更为佩慰。盖此文不但欲补充事实,且以纠正鄙人谬误二事:一谓林乾道当为林道乾之误,引史书多称证之,此乃鄙人误笔,所引《癸巳类稿》原文,本作林道乾,不误也。一谓高文律非中国人,乃和兰人,此或鄙人误解,姚先生以《明史·和兰传》、《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和兰篇》正之似是矣。

然《图书集成》所言,本于《明史稿》,与《明史》同出一源,可合并为一。考明人初与和兰人相接,其人名译音,皆名从主人,不以中国式姓名强附,惧失真而防混淆,如麻韦郎猫难实、叮拔鬼仔等皆是。独高文律为中国式姓名,似为中国人,且当时中国人实有为和兰人所用者,如李锦、潘秀、郭震、李旦等皆是 (见于《明史·外国传·和兰篇》) 。故高文律之于和兰,安知非犹汪直之于倭寇耶?汪直为倭寇中一渠帅,人亦以倭寇称之矣。明人称和兰首领曰酋,或曰王。称王者,如《癸巳类稿》所引台湾归一王,杨英《从征实录》所称夷王揆一是也。称酋者,如首扰澎湖者,其酋曰麻韦郎。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言:“万历三十五年七月,其酋麻韦郎抵澎湖,伐木筑舍,为久居计,十月末,以无所得食,扬帆去。”万历末 (此三字据《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补) ,和兰人又侵台湾地,筑室耕凿,为久居计。然则第二据澎湖者,其首领或仍为麻韦郎,或为归一王,必有一于此矣。渠帅者,不过为领兵官,非首领也,可以本国人为之,亦可以使外国人为之。《读史方舆纪要》称“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不称和兰高文律扰澎湖,此一可疑者也。《和兰篇》又云:“天启四年,南居益发大兵平澎湖,诸军齐进,寇势窘,而遣使求缓兵,容运米入舟即退去。诸将以穷寇莫追,许之,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而其据台湾者犹自若也。”据此,和兰主军已扬帆去,则其首领必已去矣,故据台湾犹自若也。高文律不过为领兵官之一,亦如李旦者流,且常为明总兵俞咨皋之离间,故弃之而去,惟其为中国人故离间易也。若为和兰之酋或王,其兵将岂有从容扬帆而去自弃其酋或王者!亦岂有酋或王未发令而兵将敢扬帆而去者,亦岂有酋或王自挥其兵将扬帆而去,仅留十二人待死者?此可疑者二也。

姚君所译十七世纪荷人航海记两部,其一为庞德高所著者,中言“被擒之荷帅为Commander Christaeennm,意者高文律为荷文Commander对音,义为司令长官。”案Com-mander似宜译为高文德,与高文律音不能密合,且《明史》自举人名,非称其官名,若举其官名司令长官,而其上文加以渠帅二字,是不词矣,此可疑者三也。姚君又言:“著《航海记》之庞德高,为一船长,曾亲历台湾澎湖诸役,故其所记,可以补《明史》之不足,该书载荷帅被擒时之窘状甚详。”庞德高既为船长,则澎湖之败,彼必在扬帆而去之列,时高文律尚据高楼自守,彼何能见其被擒时之窘状?此可疑者四也。姚君言荷人《航海记》别一部为佛兰克等所著者,其《导言》有云:荷人为保护商业航线计,于1624年,在台湾西岸台南地方筑一塞口,姚君申之云:“此节所云1624年,荷人在台湾筑塞即高文律之侵扰台湾事。”1624年,即明天启四年,南居益平澎湖,俘高文律,其出兵在正月,越数月,澎湖始平,则高文律此年始从军澎湖,终俘献于朝,岂能扰台湾筑塞口乎?此可疑者五也。中国记载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总兵南居益用间移之北港。《明史·外国传》云:“鸡笼山,在澎湖屿北,故名北港。”然则高文律所至者为台北,非筑塞之台南,当时似曾与和兰首领分道背驰,后复勉强投合,冀以再扰澎湖。其后澎湖筑城未成,终归失败,故其首领迁怒于彼,故意遗弃,使明兵获而杀之,此可疑者六也。中国记载,高文律扰澎湖则有之,扰台湾则无明文,其至北港,乃离间而去。《明史·外国传·和兰篇》言:“守臣惧祸,说以毁城 (澎湖) 远徙,即许互市。番人许之,天启三年,果毁其城,移舟去。”或和兰首领为高文律所卖,故独移居北港耳。然则高文律在天启四年,固无扰台湾事实,即在万历末、天启一年以前,亦无扰台湾事实也,此可疑者七也。由此言之高文律为中国人,而依附和兰,则近似。为和兰人,且为司令长官之音译,则反有可疑者。姚君明于荷兰史事,盖再详为考正乎?

姚君以《和兰高文律扰台湾事略》为题,标明补充拙著《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夫既称补充,则当补充崇祯以前中国经营台湾各方之史实,而不以考述高文律为已足,此鄙人所以更自补充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也。今分两端言之:

一、明代经营台湾之人物

此节所补充者,以郑和、林道乾、郑芝龙等为主。《癸巳类稿》引周婴《东番记》谓:“宣德时,阉使入洋,东至台,始知之,谓之台员。”此阉使盖即郑和。《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鸡笼山,名北港,又名东番。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独东番远避不至。和恶之,家贻一铜铃,俾挂诸项。其后人反宝之,富者至缀数枚,曰此祖宗所遗。”此其证也。周婴《东番记》,即《台员记》也。

《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嘉靖末,倭寇扰国,大将戚继光败之。倭遁居于此,其党林道乾从之。已而道乾惧为倭所并,又惧官兵追击,扬帆直抵渤泥,扰其边地以居,号道乾港。而鸡笼遭倭焚掠,国遂残破。初悉居海滨,既遭倭难,稍稍避居山后。忽中国渔舟从魍港飘至,遂往来通贩以为常。”《明史·外国传·渤泥篇》云:“渤泥后名大泥,华人多流寓其地。嘉靖末,闽、粤海寇遗孽逋逃至此 (即指林道乾等) ,积二千余人。”《明史·外国传·吕宋篇》云:万历四年,官军追海寇林道乾至其国,时佛郎机 (按《明史》所称佛郎机,即葡萄牙) 强,与吕宋互市。既据其国,名仍吕宋。先是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其后为佛郎机所杀者,先后二万五千人。

《明史·外国传·鸡笼山篇》云:“万历末,红毛番泊舟于此,因事耕凿,设阛阓。崇祯八年,给事中何楷陈靖海之策,言:‘袁进、李忠、杨禄、杨策、郑芝龙、李魁奇、钟斌、刘香,相继为乱,海上岁无宁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维何?台湾是也。台湾地广而腴。初贫民时至其地,规鱼盐之利,后见兵威不及,往往聚而为盗。 (案当时所谓盗者,大半为商人。盖当时经商海外,莫不结群率兵以自卫,即西洋人亦如此。明廷海禁严,入海为商者,人数众多,往往称为盗,迫而抵抗,遂永被以盗名。倭寇敷衍,许多中国人,亦由商激变为盗也。) 近则红毛筑城其中,与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据此,吾国人之据台湾为根据地者,不止林道乾、颜思齐、郑芝龙已也。余藏有明末海盐曹履泰《靖海纪略》四卷刻本,南明郑大郁《经国雄略》四十八卷,弘光元年郑芝龙刻本,其中所载颜思齐、郑芝龙等事甚多,惜皆寄存休宁,不能备采也。总之明代经营台湾,郑和播种于前,郑成功收获于后,其间虽不乏耕之耘之之人,而要以此二郑之功为最大,实为吾中国立不朽之大业者也。

二、明代经营台湾之战绩

此节所补充者,专以对和兰攻战,取得澎湖台湾全地为主。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云:“自佛郎机市香山,据吕宋,和兰闻而慕之, (万历) 二十九年,直薄吕宋。吕宋人力拒之,则转薄香山澳。澳中人数诘问,言欲通贡市,当事难之,始引去。海澄人李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大泥,与和兰人习。锦曰:‘若欲通贡市,无若漳州者,漳南有澎湖屿,去海远,诚夺而守之,贡市不难成也。’其酋麻韦郎曰:‘守臣不许,奈何?’曰:‘税使高寀,嗜金银,厚贿之,彼特疏上闻,必报可。’酋曰:‘善。’锦乃代为大泥国王书,一移寀,一移兵备副使,一移守将,俾秀、震斋以来。酋性急,不能待,驾大舰直抵澎湖。时三十二年之七月,遂筑舍为久居计。抚、按严禁奸民下海,犯者必诛,由是接济路穷,无所得食,十月末,扬帆去。秀、锦等论死罪、遣戍有差。是时佛郎机横海上,红毛舆争雄,泛舟东来,攻破美洛居国,与佛郎机分地而守。 (万历末) 侵夺台湾地,筑室耕田,久留不去,又出据澎湖,筑城设守,渐为求市计。守臣惧,说以毁城远徙,即许互市。番人从之。 (案天启二年,高文律扰澎湖,总兵俞咨皋用间移之北港,盖即此事。) 天启三年,果毁其城,移舟去。然其据台湾自若也。已而互市不成,番人怨,复筑城澎湖,掠渔舟六百余,俾华人运木石助筑。寻犯厦门,官军御之,俘斩数十人,乃诡词求款,再许毁城远徙,而修筑如故。已又泊舟风柜城,出没浯屿、白坑、东椗、莆头、古雷、洪屿、沙洲、甲洲间,要求互市。而海寇李旦复助之,滨海郡邑为戒严。其年,巡抚南居益初至,谋讨之。四年正月,遣将先夺镇海港而城之,且筑且战,番人乃退守风柜城。居益增兵往助,攻击数月,寇犹不退,乃大发兵,诸军齐进。寇势窘,两遣使求缓兵,容运米入舟,即退去。诸将以穷寇莫追,许之,遂扬帆去。独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据高楼自守,诸将破擒之,献俘于朝。澎湖之警以息,而其据台湾者犹自若。”此和兰人两次侵澎湖皆败退之大略也。

《明史·外国传·和兰篇》云:“和兰之据台湾者,崇祯中,为郑芝龙所破,不敢窥内地者数年。”据此,则郑芝龙亦尝战胜台湾之和兰人,不特屏蔽福建之厦门、澎湖,亦且使归一王不能统一台湾,为其子成功立根基,其功亦不可没也。

明郑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绿》云:“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 四月初一日,藩至台湾。是晚,赤嵌城长猫难实叮炮击我营。初三日,宜毅前营向敌,一鼓而歼夷将拔鬼子,阵中余夷被杀殆尽。初四日猫难实叮以嵌城援绝城中乏水降,即遣猫难实叮往台湾城,招揆一来降。初五日,夷王揆一遣人说和,而揆一实无降意,愿年输税若干万,年年照例贡纳,并送劳师银十万两,藩令却之。各社土番头目俱来迎附,如新善闻惑等里,藩令厚宴,赐袍帽靴带,于是南北路土番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土社番平怀服。初七日,藩督师移扎昆身山,候令进攻台湾城。二十四日,藩以台湾城无援,围困使其自降。 (案是月末,揆一王乘舰遁去,本书不载。) 五月初二日,藩驾驻台湾,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为安平港。”

据上所述和兰侵略中国之台湾后,一败于郑芝龙,再逐于郑成功。自万历末年 (四十五年) 至永历十五年,凡四十五年,而台湾幸复归还中国矣。




补充中国最早经营台湾事略(朱希祖文)
读一月七日《大公报》“中国必收复台湾”之社论,理由充沛,实足以代表全国人心,至为钦佩。惟在历史部分材料太少,深恐不足以杜外人之争执,故撰《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以补充之,已蒙《大公报》登载一月九日报中。乃续一月十四日《大公报》所载姚枬先生《和兰高文律扰台湾事略》,补充拙著《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

台湾的历史是什么?
台湾的历史: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

告诉我!台湾的一些历史!急急急!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

明朝和明朝以前的朝代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吗?
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中国最早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是在什么朝代
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zl\/tw\/ls.html

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将台湾的居民称为“岛夷”。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台湾。之后隋炀帝也曾3次派人去过台湾。南宋时开始屯戍澎湖。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已...

郑成功是谁?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

怎样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用初中历史回答!!!急求...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历史文献中有着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古以来,台湾就有不同的称呼,如“岛夷”、“夷州”、“流求”等,这些称呼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的关心和期待。在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曾派遣军队到达台湾,这是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隋炀帝时期,也曾...

中国历史上统治过台湾的是什么朝代
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根据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

关于台湾属于中国的问题
最早台湾归属中原是在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出船队到达了夷洲(台湾,当时就夷洲)。并在那里建立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事基地,然后实现逐步的移民!自此台湾成为神州大地的一部分。近些的就是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台湾收归清政府管辖!还有就是国民党蒋介石,败走台湾后,并没有发布独立的...

富宁县18827578721: 简述五四时期文学创作实绩 -
利可硫酸: 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

富宁县18827578721: 郑成功被封过王吗? -
利可硫酸: 永历帝于永历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永历再次下诏并赍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于各种史料...

富宁县18827578721: 历史书籍推荐 -
利可硫酸: 第一阶段—— 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

富宁县18827578721: 标点符号是哪国发明的? -
利可硫酸: 标点符号的历史(一)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

富宁县1882757872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社团有那些
利可硫酸: 同盟会、兴中会

富宁县18827578721: 标号、点号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
利可硫酸: 展开全部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其他标号三大类. 点号有:①、句号.②、问号?③、叹号!④、逗号,⑤、顿号、⑥、分号;⑦、冒号: 标号有:①、引号''“”②、括号()[] {} ③、破折号—④、省略号……⑤、着重号.⑥、书名号...

富宁县18827578721: 古代时候有标点符号吗?何时才有? -
利可硫酸: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

富宁县18827578721: 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什么年代??在什么地方成立 -
利可硫酸: 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富宁县18827578721: 标点符号是说发明的??
利可硫酸: 这个还真没法考据 但是在中国开始使用标点是五四时期陈望道《标点之革新》一文,发表在《学艺》杂志第3卷上.不久,他又写了《新式标点的用法》.另外,主张全面引进新式标点的,还有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等人

富宁县18827578721: 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
利可硫酸: 句读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