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宰不在朝廷吗

作者&投稿:容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冢宰第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户至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罩】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清朝官员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

社会制度
行政区分和教育制度
十二国的行政区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州、郡、乡、县(这个未必对)、党、族、里、庐。
十二国虽然也是“学而优则仕”,但是却没有什么科举制度(笑)。从少学或大学毕业的人就可以成为官吏。十二国的学校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少学、上庠、庠学、序学、小学。这里的升学大概采用推荐和考试制度。从小学一直到少学都是推荐制,但是大学入学似乎是考试——至少《书简》里是这样。

国:国的首府叫首都,统治者称为王。一国由九州构成,国家设大学,附属于国府。一般大学里有100~300人,大学生连续三年没有拿到允许就会被除籍。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成为国府的中上级官吏。

州:州的首府叫州都,统治者称为州侯。一州有若干郡,学校是少学,少学毕业可以任地方官吏。

郡:郡的首府叫郡都或郡城,统治者称为大守。一郡有四乡,五万户。学校是上庠。

乡:乡的首府叫乡城(乡都),统治者称为乡长,一乡有五县,一万二千五百户。学校是庠学。

县:县的首府叫县城(县都)。统治者称为县正。一县有一百个里,二千五百户。学校是序学。

党:县以下是党。

族:党以下是族,以族里为中心。

里:里宰(动画作“闾胥”)是里的首领。里由三个庐和一个里家组成,三个庐是二十四户,加上里家,一共二十五户。学校是小学。

庐:一庐由八户人家组成。百步四方,面积一万步的土地,所有的百姓到了成年,就可以得到这么多的土地。九份百步四方的土地称为“一井”,这个土地分给八户人家,构成村庄,就是“庐”。八户人家使用九份土地,其中一份是公共土地。这一份土地的十分之八(八千步)是公用土地,剩下的(两千步)是夏季居住的庐家和田地。每一家分得的耕地是二百步,住地是五十步。夏季就住在这里,冬季则到城里生活。这便是远甫给阳子介绍的“百步四方,一井的土地”。

总之,八户为庐,三庐为里,百里为县,五县为乡,四乡为郡;一郡五万户,郡以上为州,州以上为国。这便是十二国的行政区分。自小学始,而序学,而庠学,而上庠,少学、大学以后则可出仕。这就是学制。

官僚制度

王是一国之君,他(她)在位时的以国氏为称号,死后会有谥号。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功过是非的总结,相当于“盖棺定论”。例如,庆的女王舒觉,生前是景王,死后谥为予王。
麒麟选王之后,要到蓬山接受天敕,即从上天那里领受王位。接受天敕的地点是“云梯宫”,天敕的内容如下:“原初,有九州四夷。百姓不知条理,天子知理而不尊,蔑天地之理,疏仁道,轻纲纪。天帝悲叹,决心意。吾现平九州四夷,还盘古之旧,遵条理,创天地,理纲纪。天帝拓十三国,中为黄海蓬山,使王母安护,余十二国配王,与其枝,定国之基业,以此为开辟。太网之一曰:当以仁道治天下……勿虐百姓,勿嗜战乱,勿重税令,勿奴役买卖国民,以万民安康为本,成国家之幸福……”接受天敕之后,在王宫的白雉会啼鸣“即位”。这时凤凰也会到其它各国报信。然后王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总之,就是“君权神受”的具体化。
王发布的第一条命令是初敕。比较著名的是景王的初敕。
“交祀”是跟王有关的祭祀之一。这是祈祷上天守护国家的祭祀。据说,这个仪式之后,就不会再有妖魔出现了。
王的治世期间有年号,例如,舒觉的年号是“予青”,阳子则是“赤乐”。在治世期间,王可以改元,例如,尚隆至少改元过两次(大化、白雉、大元)。
白雉一生只有两次以人声鸣叫,一次是王登基,一次是王驾崩。王死之后,白雉也会死去,白雉的爪子就暂时充当无王时期的玉玺。因失道或禅让,王位是空位时,其国家可以建立“假朝”,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形式上的王被称为“假王”。但是,恶意篡位建立的朝廷不能被称为“假朝”,只能被称为“伪朝”,这时的王,被称为“伪王”。芳国惠州侯月溪比较有意思,他率领的朝廷既不是假朝也不是伪朝,而是“月阴之朝”,取“乘月待晓”之意。
麒麟是一国的宰辅,宰辅是辅佐王治理国家的官吏,还承担着替国家选择王的任务。在一国之中,宰辅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辅又称“台辅”,后者是敬称。宰辅没有实权,只负责给主上提一些慈悲为怀的谏言。然而,宰辅同时又是国都所在州的州侯——真是矛盾的设定。

这里,只是从行政角度介绍了王和麒麟。在后面的很多处,还会涉及到王和麒麟。

然后是三公六官。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六官是天官长、地官长、春官长、夏官长、秋官长和冬官长,冢宰是六官之首。

首先是三公。就官职来说,三公位于宰辅之下,但并不是辅助宰辅。三公的职能,相当于王的谋士或教师。尽管地位尊崇,三公并没有实权。才国砥尚一朝,三公由于碰巧都是王的亲人而住在王宫深处的东宫。一般来说,三公在内朝另有府邸,并不住在东宫。

冢宰。冢宰是六官之首,其职能是辅助王总理朝政。

六官
天官长,又名太宰。是负责管理王宫事务的最高长官。天官府的次官是小宰,隶属于天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内宰、掌舍、司裘、掌客、大师、大行人、司会、内小臣、女史、女御。据说,祥琼后来成了庆的女史,大木铃成了女御。女史、女御的地位同天官长差了好几个等级。
地官长,又名大司徒。是负责户籍和民间工程的最高长官。地官府的次官是小司徒,隶属于地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遂人、田猎。
春官长,又名大宗伯。是负责祭祀和庆典的最高长官。春官府的次官是小宗伯,隶属于春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内史、御史、大卜、鸡人、二声氏。
夏官长,又名大司马。是负责军事的最高长官。夏官府的次官是小司马和禁军将军。禁军设左、中、右三军,长官是的左将军、中将军和右将军,归夏官长辖制。但是,没有王的御旨,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动禁军。一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分成五师、五旅、五卒、四两、五伍。一师有二千五百人,一伍则以五人组成。这就是所谓“黑备左军”。少于这个数目,就是“黄备军”或“白备军”。隶属于夏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射士、司右、大仆、虎贲氏、掌固、小臣、伍长。《东之海神,西之沧海》里六太的贴身护卫,就是大仆。
秋官长,又名大司寇。是掌管律法、司法还有外交的最高长官。秋官府的次官是小司寇,隶属于秋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朝士、司刑。雁国的秋官长杨朱衡曾任秋官朝士。对了,秋官还是民间协议的公证人。
冬官长,又名大司空。是掌管冬器和各种宝重的最高长官。冬官府的次官是小司空,隶属于冬官府的下官如下(大致按官职由高到低排列):匠师、玄师、技师。

一国有九州,州是国中之国,州侯的地位与冢宰和三公相当。在州里,设有同中央朝廷相同的各级官吏。

州侯以下,是相当于中央政府中的冢宰的令尹。国家会给州侯派遣州三公。非常时期,国家会收回州侯的权利,向各州派遣牧伯。

令尹以下是州六官,即:州宰、州司徒、州宗伯、州司马、州司寇和州司空。驳更夜曾任元州射士,那是州司马手下的下官。

州六官以下是乡长,然后是县正和刺史。

可以看出,这时很明显的诸侯分封制。

十二国的世界,并不是理想社会。这是一个等级壁垒森严的社会。王和官吏都算是仙人,但是仙人也是分等级的。十二国的官职,可以分以下几等:王、公、侯、伯、卿伯、卿、大夫、士(由高到低)。


王就是王一级的官员,亦是最高统治者。

麒麟是公一级的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三公、冢宰、州侯都是侯一级的官员。

伯一级的官员为空白。

中央政府的六官,一州中的令尹、州三公和牧伯,都是卿伯一级的官员。

六官府的次官(小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禁军将军、小司寇和小司空)还有州六官,都是卿一级的官员。

大夫又分为上大夫、中大夫和下大夫三个等级。天官府中的内宰、掌舍、司裘、掌客、大师、大行人和司会,都是大夫一级的官员。地官府中的田猎也是大夫一级,遂人是中大夫。春官府中的内史、御史、大卜、鸡人和二声氏,都是大夫。夏官府的射士、司右、大仆、虎贲氏和掌固也是大夫,其中大仆属于下大夫。秋官府的朝士和司刑都是下大夫。冬官府的匠师、玄师和技师也是大夫。还有,各州的乡长,也就是升纮之流(笑),全部是下大夫。

士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天官府的内小臣、女史、女御,夏官府的小臣、伍长,各州的县正、刺史,都是这一级别。看来孙昭和铃还要多多努力呀(笑)。

官僚制度,实际上就是一部分仙人的等级制度。十二国并不是个浪漫的世界,而是一个等级壁垒森严的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从后面对旌券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得出。

【补充:
官阶上,能入仙籍的只有下大夫及其以上的官职,但其中又分成能否上殿。如:帷湍是本是田猎,职等为下大夫,所以有仙籍,但不能上殿朝议。成笙是禁军将军,职等属卿,所以能上殿。朱衡当时为吏人,职等上不是国官,而是最低等国官们所使唤的下人,所以没有仙籍,升到朝士后成为下大夫的才入仙籍。
另一说为:能上殿的官职约莫在卿等以上的官员。能入仙籍的大概是到下官的职等(如府吏、胥徒...等)。而下官更下等人,如奄、奚的仆役是没有仙籍的,且下官、国官所另外采用的府人或吏人也都是没有仙籍。】

一国的政治中枢
下面要讲一些跟王宫有关的东西。一国的国都通称为凌云山。如同字面所描述的那样,凌云山是座高耸入云端的高山。它穿过云海,将王的居所与百姓居住的下界远远隔开。山顶是王的居城及朝廷所在,被称为“燕朝”,燕朝的门是路门。路门以下是云海。中间则是中、高级官员的官邸及府邸所在,被称之为“内朝”。而再往外走去,则是下级官员的居所,被称之为“外朝”。自外朝再往下走,则是凌云山麓的出入口,被称为“国府”。从宫城入口处的皋门算起,到国府深处的雉门为止,皆是人民可自由进出的场所。凌云山的背面有禁门,大概位于与外朝等高度的位置。
让我们回到天上。燕朝的门是路门。主殿是王和臣子议事的地方,分内殿和外殿。内殿在北,外殿在南。内殿西侧是三公府。外殿西侧的掌客殿是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三公府、掌客殿和主殿属于外宫。外宫的北面是内宫。内宫由路寝和燕寝组成。路寝在南面,由正中的正寝和西侧的仁重殿、广德殿组成。正寝里有嫔妃的住所。从路寝可以直通禁门。路寝的北面是燕寝。燕朝的最深处,是北宫,也就是王的起居之处,旁边(也就是南面)是小寝。北宫的主殿是水阳殿。这整个区域就是后宫。后宫的东面是东宫,由长明宫和嘉永宫组成,是皇亲国戚的住处。后宫的西面是西宫。西宫的建筑包括梧桐宫、太庙和福寿殿。梧桐宫栖息着包括凤凰和白雉在内的五种神鸟,太庙是王祈祷的地方,里木生长在福寿殿。王宫的里木并不是供君主繁衍后代之用,而是整个国家里木的来源。里木以插枝的方式繁殖,它们的源头就是王宫里的里木。后宫,东宫和西宫并称燕寝。因为后宫是燕寝的中心,所以有时燕寝也指代后宫。在王宫里,惯例是禁止使用骑兽的,而且即使是王也不能带着兵器进入东宫和仁重殿(参见冰天寒索在贴图区的《十二国记基本资料》)。

不但是王,诸侯——州侯也是高高在上地住在天上,远离俗世。

乡城
《风之万里,黎明之空》里止水乡义军攻打的乡城结构如下(参见冰天寒索在贴图区的《十二国记基本资料》):城池是正方形,城外的环城道路叫外远途。最外面有十二个门,按北、东、南、西的顺时针顺序依次为:亥门、子门、丑门、寅门、卯门、辰门、巳门、午门、未门、申门、酉门、戌门(这分明是抄袭的我们老祖宗)。城墙内的环城道路叫远途。城内有右大经、中大经、中大纬等主要道路(南北向为经,东西向为纬)。城里有里祠、里家和里府,城中心是正方形的府城,府城的城墙是城壁,有青龙门(东)、朱雀门(南)、白虎门(西)和玄午门(北)。环府城的道路叫内远途。——城中有城,这分明是老北京和紫禁城的格局!

里闾
里闾像一个小小的城池,里闾外环绕的道路叫外远途,内部的环绕道路叫内远途。东西向的道路叫大纬,南北向的叫大经。

王朝兴与衰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王作为统治者的政治寿命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一切从升山开始,到王失道结束。这里要讲的,是与升山和失道有关的事情。

不太时期职责不同。

释义:1、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2、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引证解释
1、周 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

《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冢宰为内朝主宰。在《周礼》中作为天官,成为六卿之首,总管全国大事。郑玄注:"变冢言大,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列职于王,则称大。冢,大之上也。山顶曰冢。"春秋时以冢宰为执政之美称。

《尚书》:"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诗·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朱熹 集传:"冢宰,又众长之长也。"

《左传·昭公元年》:赵武谓子产:"武请于冢宰矣。"杜预注:"冢宰,子皮。"子皮为郑的执政。

《史记·殷本记》:"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2、在六部指吏部尚书。

《明史·职官志一》:"﹝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 攀龙后为都御史,言之冢宰赵南星,即家起公为太仆卿。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是我们这里做过冢宰的胡老先生的公子,胡三先生,他今朝小生日。同人都在那里聚会,我也要去祝寿,故来拉了你去。

冢宰,系古代.操.办丧藏事务的公众职司。
但是,冢宰却不是属于朝廷管辖的命官。
为此,冢宰则不是在朝廷里任职的官员或官职。


宰是什么职位?
先秦官名。据《说文解字》,宰本意是罪人在屋下执事,而上古的君主常用仆隶等卑贱者为近臣,宰是分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和其他内臣一样,因和君主亲近而渐渐成为显贵人物。商代已有宰,如商代晚期的宰梳、宰甫、宰丰等人曾为自己制作带铭文的铜器或骨器,表明身份不同寻常。西周的铜器铭文也常提到...

冢宰不在朝廷吗
不太时期职责不同。释义:1、官名。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2、称吏部尚书为冢宰。引证解释 1、周 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冢宰为...

宰宰的历史
在先秦时期,宰是一个重要的官职,最初含义是罪人在屋下从事工作,但随着时间推移,君主常选用低贱者作为亲近的内臣,如宫廷中的膳食管理者,地位逐渐显贵。在商代,如宰椃、宰甫、宰丰等贵族已经能制作铭文铜器或骨器,显示其特殊身份。西周铜器铭文频繁提到宰,他们在策命贵族或大臣的仪式中通常位于被...

“宰相”的“宰”最早指什么?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

古代官职中“宰相”, 主要是负责做什么的?
朝廷废除了宰相,以令、施、商书令、仆射线相权。在隋制中,那些行使首相权力的人不称为首相。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尚书省的大臣被称为“左右相”。宋朝受益于唐制,直到南宋孝宗帝统治时期,尚书的左、右侍从都改为“左、右宰相”,掌权的又称“宰相”。在元朝,中...

宰汉字释义
作为官职,宰自殷商时期开始设立,最初负责家务和奴隶管理,后逐渐成为侍奉君王的重要官员。在周朝,太宰是朝廷大臣,负责内朝事务和财务。在卿大夫家中,宰也有不同的含义,既是管家也是地方官员。姓氏“宰”源于周朝的官职宰父,其后代以官职为姓,后来有所演变。宰姓的望族主要居住在西河一带,历史上有...

宰相的宰指的是什么
这里我认为:宰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宰相意思就是说:这个官职主宰百官。

被误解的历史:为什么说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过“宰相”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朋友对“宰相”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宰相”在中国古代朝廷中所拥有的权势仅次于皇帝,经常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本鬼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件事:“宰相”在中国古代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宰”在上古时期指的是负责宰杀活物的祭司,后来逐渐演变为世俗官员的名称。周朝时...

在封建王朝中,天子坐朝宰相理政,起源于哪个时期的哪种制度?
一、宰相制度一个天子要想在朝堂之中做的稳固,那么必然在朝堂之内要有辅佐自己的人,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宰相制度,宰相一般是在朝廷之中比较有威望的人,而且一般在天下之内也是比较有威望的人。能够让天下的人都心服口服,而且能够配得上君王九五至尊的身份,所以在历史...

为什么明朝朝廷不设立宰相这一职位?
因为朱元璋认为,丞相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千年,一直到明朝时期被朱元璋废除,朱元璋还立下规定,从此之后,明朝不能再设立丞相这个职位。清朝建立,也沿袭了明朝一部分政治系统,也不设立丞相,由此,丞相从明朝开始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丞相在古代政治机构中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御史是做什么的 -
龚壮郁金: 1、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2、历史演变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南北朝时期尚书是否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
龚壮郁金: 不是的,最高职位是丞相.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卿的职权有很大变化,有的只徒具虚名,有的则从中央执行机构一落而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服务机构.例如:光禄勋原是皇帝的侍从武官长,握有兵权,西晋时称光禄卿,只有空名了,以至“不复...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何为“三公六卿 -
龚壮郁金: 司徒、 司马、司空为三公 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乙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隋书 循吏 樊叔略 全文翻译 -
龚壮郁金: 隋书•循吏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史记中的殷本纪在第几页拜托各位了 3Q -
龚壮郁金: 《殷本纪》出自《史记》,是第二篇,在第12页.翻译:殷本纪 殷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帝喾的次妃.简狄等三个人到河里去洗澡,看见燕子掉下一只蛋,简狄...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035997606: 柳庆传 翻译 -
龚壮郁金: 《柳庆传》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重.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竟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