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什么对人物描写

作者&投稿:宇文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手法~

《春》朱自清阅读题
课文第一段问答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对春天的盼望心情以及喜悦心情
2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
叠用“盼望着”,反复更突出了望春急切的心情
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课文第二段问答题
1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1)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形象表现了春来大地积雪融化春光明媚,山上变得淡绿润泽明朗,水位上涨,春日融融的暖意.
3)作用:从总体上写大地回春,生机勃发为下文具体描写春的美景而张本
课文第三段问答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效果怎样?
答:1)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
2)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从第3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①描写质地的:软绵绵的 嫩嫩的
②描写色泽的:绿绿的
③描写生长旺盛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修饰语“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有什么好处?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侧面写春草,表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课文第四段问答题
1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1)写春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稀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同样招人欢喜.
2)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2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繁多的特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颜色,其特点是五彩缤纷.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和写春景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作者想象,由眼前春花引发联想,满树的果实是眼前满树的春花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因果联想,反过来,这种对秋丰收的想象又衬托了春花的美丽和春天的生命力.
4“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为什么"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照耀下野花随风摆动鲜艳明丽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所以野花才像眼睛\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所以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是,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相结合,真是把野花写活了.
课文第五段问答题
1描绘春风,作者娴熟地用人的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春风: 、 、 ,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
答: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
听觉上,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
人们不能不感谢春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春风给予的清新、振奋.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3在这一段中春风有哪些特点?
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
课文第六段问答题
1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春雨图?
答: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迷人.
2有人认为,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因此三个排比句重复了.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个排比并不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点.“牛毛”强调细密,“花针”强调轻盈、闪亮,细丝强调绵长.
3第④句中的“逼”字,它在文中的意思__逼近__,试就此字的作用作一点分析.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侧面突出春雨的润物的作用
4.对"人家屋顶上全笼罩一层薄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写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
B.写做晚饭时的炊烟与蒙蒙细雨交织在一起的景状.
C.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相照应,从近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
D.写春雨细密而轻盈的特点,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
课文第七段问答题
1作者描绘迎春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
答: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春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
课文第八、九、十段问答题
1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自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答: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
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
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这三个比喻句是全文的总结,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颂.
2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成一体,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为它们是按照春天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分别表现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分别侧重表现“新”“美”“力”的特点.如果合成一体,则无层次感,表达效果不好.
《春》的结尾处的三个比喻句有何深刻含义?
解析:三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特征,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把春天比作“娃娃”,因为春到人间,给人带来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美化了人间,使人感到活泼可爱,具有“美”的特征;把春天比作“青年”,因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满活力,具有“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执著的追求.

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要努力学习,更要认真思考,大胆提问的道理。
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扩展资料
孙中山人物轶事

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懂就要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运用的是:敏儿好学,不耻下问,对人物的描写。这种语言描写生动的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描写的手法正式我们小学生所缺少的,在写作文时值得学习运用。

三年级语文第一篇选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写的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学问学问,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勇敢地问。

孙中山从小在读书时,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明白书中讲的意思,不怕先生的责骂惩罚,大胆地向先生请教的故事。不懂就要问,道理谁都懂,但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懂装懂,不好意思去问的人比比皆是。



动作描写: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心理描写: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语言描写: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细节描写: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不懂就要问照例是什么意思?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在《不懂就要问》课文中是指孙中山按照惯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相关原文如下: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
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出自:《不懂就要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一一哑哑像...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念书比作唱歌一样,形象的写出了学生跟着先生念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场景的回忆思念之情。这句出自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的课文《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体现了什么精神介绍如下: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勤学苦练的精神。这句话表现了孙中山认真读书不耻下问的精神,课文通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

《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四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不懂就要问》第二课时。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不懂就要问》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可以提什么问题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可以提孙中山上课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资料补充 第三课《不懂就要问》的几个小问题1.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孙中山上课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2.(1)提问:哪些句子说明孙中山的功课好?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在先生...

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什么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
文章《不懂就要问》的段落大意 1、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2、第二部分(第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3、第三部分(第八至九自然段)通过孙中山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3.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虽然语言不难,但是学生要理解故事中包含的道理,还是有难度的。第四课是一篇写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课文,人物年代离学生较远。早上在课前带读课文时,就有孩子提出了...

不懂就要问中的一道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1、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勤学)。2、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老师给他讲课文内容(好问)。3、孙中山说: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好问)。该课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课文中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

不懂就要问出自哪里?
知识知识,不实践就没有深刻认识,为了探属索未知世界就是受点伤也值得。这句话出自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的课文《不懂就要问》。表现了孙中山认真读书不耻下问的精神。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

磐安县13744069943: 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精神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叱干侨醋酸: 比喻,反问. 本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文章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磐安县13744069943: 课文《花钟》第二自然段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叱干侨醋酸:[答案] 用了三种修辞手法: 一是设问,“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二是对比,“白天阳光强”、“晚上气温低”. 三是拟人,“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磐安县13744069943: 莫高窟课文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
叱干侨醋酸:[答案] 排比

磐安县13744069943: 短文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森林是绿色的宝库 -
叱干侨醋酸: 森林是绿色的宝库 地球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巨大的绿色宝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一亩森林每天生产的氧气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吸收有害物质,一公顷的柳杉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森林能防止水土流失,20厘米厚的表土层,如果被雨冲刷干净,林地需要57.7万年,草地要8.2万年,耕地是26 年,裸(luǒ)地只要18年.森林能涵养水源,树冠就像一把张开的伞,可以截留20%的雨量,5万亩森林的储水量,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假如没有森林,地球将会有450万个物种灭绝,洪水将泛滥,沙漠将不断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大大恶化,因此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磐安县13744069943: 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什么和什么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什? -
叱干侨醋酸: 乡下人家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门前的各种花和屋后的竹子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乡下人家优美自然的独特风光.

磐安县13744069943: 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小姑娘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简要回答) -
叱干侨醋酸: 吱——”一声门响,一间矮矮的花房中伸出一根拐杖来,一个十五六岁、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吃力地提着一壶水,仅靠一只左脚和一根拐杖走了出来,啊,是她?每天总能在菜场上看见她.一身朴素的打扮,裤子上还有补丁.她看见了我,浅浅地一笑,就开始仔细地给花浇水了.不用问,这花一定是她种的,多美呀!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磐安县13744069943: 桂林山水课文每一段的意思是什么 -
叱干侨醋酸: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本段也是文章的总起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讲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讲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总的叙述了桂林山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是文章的总结段.

磐安县13744069943: 苏州园林中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叱干侨醋酸: 苏州园林中第二自然段运用了 举例子,分类别,作引用 的说明方法 .

磐安县13744069943: 花一样的姑娘 1.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小姑娘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简要回答)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3.你怎么... -
叱干侨醋酸:[答案] 解释文中划横线的词语 1、憔悴:黄瘦,脸色不好看. 2、弱不禁风:形容身体很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3、灰心丧气:因生... --------------------------------------------------------- 文章结尾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对身残志坚、勇于...

磐安县13744069943: 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课文第二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做比较吗 -
叱干侨醋酸: 没有作比较,我给你个细致的,因为这一课我们学完了,也考试了,就是出的第二自然段1.这一自然段写了作者看到的小艇的样子.小艇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长,窄,深.小艇的外形是像独木舟,行动灵活的像水蛇考试的部分 2.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写了小艇的特点,第一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有3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小艇的特点是像独木舟,像天边的新月和行动快如水蛇.这样写的好处是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小艇的特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