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意义,刘邓是谁?

作者&投稿:聊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具体在哪个省,去了哪些地方~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具体是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大别山地区。
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刘、邓接电后,立即部署进行各项准备。
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在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地段上,一举突破天险,强渡黄河。


扩展资料:
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在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
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扩展资料: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1948年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
而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

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个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从此后,人民解放军逐步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一步一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947年6月,鉴于国内战争形势,党中央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求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创建大别山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军队开始的以山东和陕北为目标的重点进攻,此举战略意义非凡,但面临的困难却很艰巨!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来,凭借着军事优势先是对全国解放区进行了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又改变了战术,开始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行了重点进攻。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实现主力到达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的目标,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的刘邓大军开始从黄河岸边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第一:牵制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缓解其他解放区的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企图集中主力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消灭解放军的两个重要的根据地,从而把解放军南线的军队压缩到黄河一线进行聚歼。而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正是利用了国民党军队对两翼的重点进攻而中间兵力空虚的特点,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挺进国民党占领区发展根据地,从而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部署,缓解了其他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第二:可以自力更生,解决军队的物资和兵源问题。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一年多以来,解放区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资,再加上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物资封锁,还有天公不作美,1947年开始陕北、华中、华南的干旱,导致粮食减产或绝收,人民生活都很困难,很难再供给充足的粮食给解放军,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正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交界处,物产丰富,且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兵源也很充足,这样就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火中取粟,严重威胁国民党政治经济腹地。大别山所处位置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处中原地带,南邻武汉三镇,此地乃是国民党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如果刘邓大军在此建立了根据地将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根基,自古就有一句话“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身就是火中取粟,对下一步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奠定了一个有利的基础。
1947年6月3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7个纵队,在鲁西地区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军,揭开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

刘伯承邓小平,他们带领队伍直插敌人的心脏,能够有效震慑威慑敌人,还能够在战略上占领制高点。也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做好充分的准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保存了红军的主力,刘是刘少奇,邓是邓小平。都是中国的风云人物。

是两个伟人名字的简称,刘伯承和邓小平,表达能力一般,所学知识有限,尽心尽力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意义,刘邓是谁?
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个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从此后,人民解放军逐步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一步一步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的大别山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啊?
大别山区是中国茶叶主产区,其中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阳毛尖、鄂东北的汉绿都是有名的品种。板栗、油桐、油茶、乌桕、漆树等经济林木在低山丘陵区广布。

...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
【答案】:C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战略相持阶段。C选项正确。

再见了大别山简谱
《再见了大别山》是由王和泉作词、雷远生谱曲,吴雁泽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大别山抒怀》中,于1982年9月由吴雁泽首唱。这首歌中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叙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恢弘气势,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见...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是
B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再见吧大别山是艺术歌曲吗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妇孺皆知、名扬天下的重要事件。大别山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例如三百六十调情歌皈腔、采茶戏、高腔、采莲船、高跷、风行庙会,还有南调花鼓、北调花鼓、说说唱唱等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再见了,大别山》是由王和泉作词、雷远生谱曲1982年来六安时创作的,...

安徽阜阳临泉资料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在临泉县建立沈子国,秦、汉、魏、晋、唐均在此设县,1935年正式设立临泉县。临泉县是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东汉文学家蔡邕、诗人蔡文姬及现代书画家吕霞光、李文汉的故乡,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后方指挥部所在地。临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

挺进大别山是几的数字
6个数字。抗战肘期,刘、邓大军100000人马挺进大别山

求初中的历史复习提纲
烽 时间:1947年夏火 挺进大别山 概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意义: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消灭大量敌军,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成熟三 辽沈战役: 1948年,林彪、罗荣恒率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

再见了大别山简谱
再见了大别山简谱如下:《再见了大别山》是由王和泉作词、雷远生谱曲,吴雁泽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专辑《大别山抒怀》中,于1982年9月由吴雁泽首唱。这首歌中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叙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恢弘气势,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时激动、离别...

蒲城县15767792213: 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请快回答 -
墨亭迪索:[答案] 战争取得了进一步胜利

蒲城县15767792213: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最主要的意义是 -
墨亭迪索:[选项] A. 恢复了鄂豫皖根据地 B.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C.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威胁南京和武汉 D. 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基础

蒲城县15767792213: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墨亭迪索: 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他们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作战.

蒲城县15767792213: 为什么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帮一下大家
墨亭迪索: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

蒲城县15767792213: “刘邓大军挺进大中原”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别写那么多,意思差不多就ok! -
墨亭迪索:[答案] 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