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是中国历代兴衰的重要因素吗?

作者&投稿:郴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纵观中国历史,李观所说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决不仅仅是汉楚之争结局的关键,也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个重要因素。

在汉以前,上溯到尧舜禹时代,就有用贤让位以治天下的良好开端。据说,尧在帝位,曾咨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作继承人。舜接受各种考核后,摄位行政。尧死后,舜正式即位。舜也咨询众人,选出禹摄行政事。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之子伯益作继位人。对于尧的用人,唐朝李翱曾有评述。他说:

“帝尧之时,贤、不肖者皆立于朝尧能知舜,于是乎放欢骓兜,流共工,殛鲧,窜三苗,举禹稷,咎鲧,二十有二人加诸上位。……后代之人皆谓帝尧焉。”

相反,如果尧不了解舜,而让位于欢骥兜、共工之党,则尧决不能成为贤帝而扬名于后世。所以李翱在《李文公集·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感叹地说:

“君子之乐,用贤也如此矣。然则居上位,流德泽于百姓者,何所劳乎?劳于择贤得其人措诸上,使天下皆化之焉而已矣。”

夏商周三代,“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十分显然。

夏桀暴虐无道,每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亲近奸佞小人,残害贤能大臣,杀死敢于直谏的大臣关龙逢,以致众叛亲离,夏王朝日趋衰败。而成汤四处寻访贤能之士,三请伊尹谋政并拜其为相,授予国政,终于灭夏建商。伊尹任商朝首任相国二十五年,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四十五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贤相。

商王朝的帝辛残忍无道,故称之为纣王。纣王机辩敏捷,才力过人,但自命不凡,盛气凌人,胡作非为,不仅听不进贤臣的忠言,还杀死了尽言极谏的比干,并迫使箕子“被发佯狂”。由于贤能之士全被斥逐,奸佞小人执政当权引起民怨沸腾,诸侯背叛,商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此时,西伯侯姬昌思贤若渴,广招人才,许多贤能之士争相投奔。一些商朝的大臣也前来归附。西伯侯又亲自访得具有远见卓识、精通兵法、深有韬略的姜尚。西伯侯在姜尚等贤能之土的辅佐下,治军修德,改革政治,自号为文王,很快使周国强盛起来。文王去世后,武王姬发对姜尚倍加尊敬,封其为师尚父。武王在姜尚等人的帮助下,四年后,在牧野誓师,与纣决战,不及一月,即灭了殷纣,建立了西周王朝。《诗经·文王》中写道: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把周文王事业兴旺发达归因于人才济济。

春秋战国时期,谁得到了贤能之士,谁就有雄据诸侯之上的希望。

战国时期,魏国是一个刚从晋国分出的小诸侯国。但魏文侯礼贤下士,屈尊求见并聘用段干木,四方贤士,闻风而归。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使西门豹治邺,又重用李悝为相改革政治,任吴起为将军镇守西河郡。当时人才之盛,无出魏右,从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拜公孙鞅为左庶长。商鞅变旧法创立新法,奖励力耕力战,使秦富国强兵,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奠定了基础。曾任秦庄襄王和秦王政即位初期的相国吕不韦十分重视人才,他主张为政者应“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他认为: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他的思想对秦王政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后,秦王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重用李斯和尉缭,树立了一统中国的雄心,进而采纳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破了六国合纵之计,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对于西周建立后以至春秋战国绵延八百年的历史,后人曾用这样两句话加以概括: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三国时期,礼贤下士,网罗人才尤为明显。

当时群雄崛起,龙争虎斗,鹿死谁手,得人失人是其关键。追求贤能之士,罗据武艺高强、智谋卓异者为我所用,是当时群雄一致的方针。曹操、刘备、孙权最终得以三足鼎立,多得力于他们重用了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曹操、刘备孙权都深知“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无不礼贤下士,网罗各方人才以辅佐自己。

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握江东事业之初,就求教于周瑜。瑜曰: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孙权既按孙策意志“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谨”重用了程普、黄盖等旧臣老将,又听取周瑜的建议,广纳贤士,聘用鲁肃顾雍、张纮阚泽、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以及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文官武将,从而据有江东,建立吴国。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在中国历史上早已脍炙人口。“三顾茅庐”后孔明破操于赤壁,遂有荆州;得荆州,始图益州;图益州,始定汉中;汉中定。刘备在征战过程中,又得到了庞统、法正等有才之士的襄助。到西蜀政权建立时,刘备麾下已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等谋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虎将。西蜀的事业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蜀汉先魏、吴而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凋谢,后继乏人。诸葛亮又“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后虽有蒋琬、费祎、姜维支撑,但不能担任起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大任。既无贤德之君,又无辅佐之臣,蜀汉败亡是必然之势。对此,《读通鉴论·三国》指出:

“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仅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用人的政治领袖,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曹操主张: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胜利的保证。曹操深深懂得要完成统一大业,不仅要顺从民心,还需要一大批文臣武将的竭诚相助。他十分重视人才,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他的信念是“唯才是举”。因此,在曹操周围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如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刘晔、等谋臣如雨,盛况空前。官渡之战,曹操以万余之兵面对袁绍的十余万精兵,且“军粮告竭”,危在旦夕。在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制“霹雳车”、掘“长堑”的建议,荀彧的继续坚守、持重待机的策略,以及许攸的夜劫鸟巢军粮的计谋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辉煌胜利,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罗贯中曾评说官渡之战: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三国之后,凡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无不重视网罗人才重用贤能人士。



的确是重要因素,一旦一个朝代得到了百姓的支持,那么这个朝代就会繁荣昌盛。

是的,在古代人口就是一切的根基,只要有了人口数量就有了生产力,人口数量增加就有了更多的粮产赋税,兵丁将领,这样国家才能强盛起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意思
成语发音: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成语解释: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成语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

凡得时者昌 失时者亡翻译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意思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翻译是:凡是顺应时机的就昌盛,违逆时势的便灭亡。原文: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译文:凡是顺应时机的就昌盛,违逆...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意思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意思是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人:指人心。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 dé (一)、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 kòng )。

为什么得人者昌?失贤者亡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拼音: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解释: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得人者昌,失贤者亡,是指得到人才就会成功,失去人才就会失败吗?_百度知 ...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拼音: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解释: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翻译
施家父子解释道,世间“得时者昌,失时者亡”,他们与孟家的差异在于顺应时势。他们强调,世间道理无常,过去的方法可能不再适用,而现今废弃的可能在未来有用。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时机,灵活应对,即便如孔丘、吕尚般才智,若不能适应时势,也会陷入困境。孟家听后表示理解。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宋国,一...

得人者昌失贤得亡的意思?
你好。这个俗语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分析会更好理解,和“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差不多一个意思。大意是得到天下人心支持的就能兴隆,而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这句话出自唐朝李观的《项籍故里碑铭序》。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是中国历代兴衰的重要因素吗?
纵观中国历史,李观所说的“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决不仅仅是汉楚之争结局的关键,也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个重要因素。在汉以前,上溯到尧舜禹时代,就有用贤让位以治天下的良好开端。据说,尧在帝位,曾咨询四岳(姜姓、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作继承人。舜接受各种考核后,摄位行政。尧死后,...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事实加以说明...
用人得当则国家兴旺,用人失当则国家衰亡。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基本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事例史不绝书,这里仅对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用人得与失导致国家兴与衰的史实略加剖析,即可明察其理。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位44年(712~756)。统治前期,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唐朝继“贞观之...

帮我翻译一下《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施家的人说:“凡事能抓住时机,遇上好时机的就是昌盛,抓不住时机或遇不到好时机的就失败。你们谋求官位的方法和我们相同,但效果却不一样,最重要的原因是你们没有掌握住时机,错过了好时机啊,并不是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再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变的道理,也没有永远永远不变的是非。过去所...

南和县15711344324: 得人者昌 失人者亡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什么启示 -
其蚂康尔: 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南和县15711344324: 古代帝王善用人才使国家强大.要具体事例,最好简洁一点 -
其蚂康尔:[答案] 燕昭王用乐毅打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诸侯侧目.他的儿子燕惠王猜忌他,逼走了乐毅,结果全功尽弃. 齐桓公用... 战国时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这都是他重要人才的结果 在中国一向讲究的就是“人治”,所谓“得人者昌,失人则亡...

南和县15711344324: 综合探究: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 -
其蚂康尔:[答案] (1)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科举制度.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在唐朝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3)据材料一、二...

南和县15711344324: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什么则昌,什么则亡 -
其蚂康尔: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南和县15711344324: 未来可期八字唯美句子 -
其蚂康尔: "八字唯美句子" 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祝福语,通常由八个字组成,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以下是一些例子:1.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事业有成,幸福美满.4. 春暖花开,万事如意.5. 岁月如梭,祝您成功.6. 心想事成,万事如意.7. 岁月静好,未来可期.8. 事业成功,爱情美满.这些句子都可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是八字唯美句子的典型代表.

南和县15711344324: 元和昌的成语 -
其蚂康尔: 没有含 元和昌 的成语,含昌 的成语如下: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繁荣昌盛 繁荣:兴旺发达;昌盛:兴旺.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

南和县15711344324: 如何解释"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其蚂康尔: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解释如下:说到在刘邦那里做谋士(参谋)的人,曾经是项羽的部下,您(项羽)实际上抛弃了他们;那些在刘邦军队中担任将领的人,也曾是项羽您手下的将领,您没有用好他们.因而可以这样说:得人心的人就能兴旺,失去人心的人最后就要灭亡.

南和县15711344324: 得人者昌失贤得亡的意思? -
其蚂康尔: 你好.这个俗语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分析会更好理解,和“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差不多一个意思.大意是得到天下人心支持的就能兴隆,而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这句话出自唐朝李观的《项籍故里碑铭序》.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和县15711344324: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制度出现? -
其蚂康尔: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南和县15711344324: 什么人都有哪些成语 -
其蚂康尔: 矮人看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爱人好士 爱护、重视人才.爱人利物 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爱人以德 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傍人篱壁 比喻依赖别人.傍人门户 傍:依靠,依附;门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