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汉时期,频频迁都的背后有着哪些辛酸?

作者&投稿:厨人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中华大地上曾先后存在过大约七十个统一或割据的政权,它们当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国都,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外积极扩张以期夺取天下,或以此为中心来治理天下,维持国家的稳定发展、政权长久不衰,由此可见都城的选择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到都城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地理、文化、经济等几个,而这几个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定都的影响力大小也不一样。两汉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延续时间长的国家政权,虽然西、东汉之间有王莽篡汉事件造成朝代断裂,但后世史学家皆认为两个朝代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故此史称“前汉、后汉”。

西汉未央宫复原图

从西汉建国到东汉灭亡(排除王莽、更始政权)这四百年间,国家都城共计有南郑、栎阳、长安、洛阳、许昌(都)等五个。其中既有统治者主动选择、也有受制于周边形势或地方军阀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动选择。

01刘邦被封为汉王,将国都定为南郑

刘邦在秦末战争中率先入关中消灭秦国,按照诸侯与义帝楚怀王的约定本可以在关中称王,但义帝被西楚霸王项羽所操控,项羽记恨刘邦因此只将原来秦国经济、地理位置较差的巴蜀分封给刘邦。

后来张良贿赂项伯,项伯给项羽说把汉中也给刘邦,才将国都定为汉中郡的郡治南郑,并以地名为国号称为汉国,刘邦被封为汉王,这一年(公元前206年)为汉元年。

刘邦剧照

南郑是汉国第一个首都,位于区域地理位置较差的汉中盆地中心,其北有秦岭阻隔、南临蛮夷,东有巴东山脉阻隔,交通不便,项羽将刘邦分封在此地实际上是为了打压刘邦势力,让其在穷乡僻壤自生自灭。

此外项羽还用秦朝旧将镇守关中,打算把刘邦困死在巴蜀,使其不能东出与诸侯争天下。所以说定都南郑实属受人所制,并非是统治者的主动选择。

针对项羽的分封,刘邦听从萧何建议选择隐忍:"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萧何和刘邦剧照

在分封之初,因刘邦手下大臣都是山东人所以不断逃亡,汉国陷入被动境地,但刘邦利用项羽东征齐国、手下将士思乡心切的有利条件“明修贱道、暗渡陈仓”一举攻占关中。

02攻占关中后,刘邦选择定都栎阳

攻占关中后刘邦便可在这一地区中选择城市作为都城,因而有一定的主动选择权,鉴于咸阳残破,关中城市可作都城的仅有三秦王所都的废丘、栎阳、高奴三城,刘邦经过权衡对比、深思熟虑后选择定都栎阳。

这主要是基于栎阳城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高奴城(陕西省延长县)过于偏北、废丘(陕西省西咸新区)又遭汉军水灌而毁。

项羽剧照

而栎阳在“还定三秦”战役中并未受损,且该城位于渭河南北两岸贯穿东西的交通大道上——蒲关道,经过此大道可以通过蒲津关到达山西运城盆地,便于向东发展。故此刘邦选择栎阳作为都城,以战国时期秦国故地作为根据地,东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天下。

03刘邦称帝,栎阳徙都长安

从汉元年(公元前207年)至七年(公元前200年),栎阳作为都城共计7年。但是“自栎阳徙都长安”并非是刘邦统一天下后的最初选择,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后,汉高祖刘邦在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本想定都洛阳。

洛阳从大地理环境来看属于“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对于定都地点洛阳,刘邦和群臣都持赞同意见,一方面是因高祖刘邦欲自比周成王、康王的虚荣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关东人,对定都洛阳有文化认同感。

不过关东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他们对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形成包围之势。

故此娄敬和张良提出:“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长安既与关东有所联系,又与关东有所分割的军事地理优势。刘邦在深思熟虑后只能放弃自己的选择,同意西迁长安。

张良剧照

04刘秀当车驾入,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刘秀从南阳起兵,一直称自己是汉高祖的后代、西汉王朝的合法继承者。经过一段时间兼并战争,刘秀基本控制河北、南阳、中原等地。刘秀选择洛阳作为都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主选择,并没有任何波折,当车驾入洛阳后便直接定都洛阳。

在天下动荡的情况下刘秀首先考虑的也是洛阳及其周边的军事环境,从小范围地理环境看洛阳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地理优势,洛河、瀍河、伊阙、孟津、太谷等皆是周围重要的军事屏障,从大范围地理环境及周边割据政权分布来看,刘秀本人则在河北开辟建立了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

刘秀选择洛阳作为都城,能够使自己与后方保障地紧密联系,也能够与更始、刘永等割据势力对峙。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在当时刘秀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内,也只有洛阳是最佳的都城选择。

刘秀剧照

定都洛阳以后,为了“正名”刘秀采取定火德、改雒阳、奉赤伏符等重新树立汉文化正统的策略。

除此之外,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分封诸侯王的负面经验教训,只允许分封诸王享受衣食租税,不允许其享有军政大权,所以东汉定都洛阳并无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威胁,太平盛世时期的洛阳便能完全享有天下之中的交通地理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在定都洛阳、平定天下以后,光武帝刘秀也曾西巡关中并将长安定为西京,重建长安宫室、祠庙,但关中残破、且在汉武帝广关以后军事地理优势尽失,故此完全放弃了定都长安继承西汉正统的打算。

05东汉晚期、晚年,多次迁都

东汉晚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争权皆欲把持朝政,当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改立陈留王,是为汉献帝。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遭到诸侯共同讨伐,乱世时期洛阳天下之中、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又成为劣势,在军事失利后董卓决定携汉献帝迁都长安,并散布童谣制造舆论赢取民心,迁都长安后自行修筑媚坞,号称万岁坞,董卓自夸:“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

董卓

东汉末期潼关兴建,关中的东部屏障重新完善,加上长安为西汉旧都,所以董卓才决定迁都关中长安而非自己的势力范围凉州。由此可见此次受制于人的迁都长安,主要是看中军事地理形胜和继承正统汉文化的重要性,董卓企图挟持皇帝积蓄力量再次东出夺取天下。

虽然诸侯无法攻破潼关占领长安、迎回汉献帝,但董卓被丁原用计杀死,随后发生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趁机率众大臣逃离长安返回洛阳,此时洛阳已经成为荒城,百里之内不见人烟、汉献帝与众臣既无住所又无食物,且周边诸侯环伺均想篡位夺权攻伐不断,汉献帝的大臣与军兵常在乱军之中被杀。

此次迁都原因是因为汉献帝希望回到旧都洛阳继承大统,希望能号召天下诸侯勤王,虽然是一次自主选择的迁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是最为失败的一次。

汉室迁都洛阳以后,曹操听从毛玢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先以礼奉迎、后在洛阳耀兵将汉献帝挟持至自己根据地的都城许昌,此后许昌升为许都,成为汉朝最后一个都城。

这次迁都也是受制于人,出于政治目的而迁都。直到曹丕篡汉为宣扬自己继承大统、意在统一天下才又重修洛阳宫室迁都洛阳,不过这已进入曹魏时代。

曹操

两汉时期都城有南郑、栎阳、长安、洛阳、许昌,其中西汉定都南郑、东汉迁都长安、许昌都是受制于人,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主持迁都的项羽、董卓、曹操都是从自己的利益与政治目的来考虑。

西汉定都栎阳、长安是半自主选择,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综合考虑,主要看中了关中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形胜。东汉定都洛阳可以看做是一次完全自主的选择,此时刘秀已占据天下三分之二,而洛阳又在其控制区域内且为西汉陪都,立都于此既可在政治上向天下昭示自己继承西汉的正统身份,又可以利用洛阳的军事地理优势作为战略据点,逐步扫灭群雄统一天下。




历史上的两汉时期,频频迁都的背后有着哪些辛酸?
两汉时期都城有南郑、栎阳、长安、洛阳、许昌,其中西汉定都南郑、东汉迁都长安、许昌都是受制于人,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主持迁都的项羽、董卓、曹操都是从自己的利益与政治目的来考虑。 西汉定都栎阳、长安是半自主选择,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综合考虑,主要看中了关中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形胜。东汉定都洛阳可以看做...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

两汉时期为什么能有如此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个人因素
(1)两汉时期国家统一,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继承并创新春秋战国、秦朝的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在各种历史文献中。从公元前19世纪的《竹书纪年》中记录的泰山地震开始,地震灾害的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对地震的观察和记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两汉时期,地震活动尤为频繁,有学者将其称为“两汉宇宙期”。据...

读经典探究古人 (上)
两汉时期,人才济济。 和卓文君有爱情故事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投笔从戎写出《汉书》的班固,撰写《太玄》的玄学家杨雄等等。但最卓越的莫过于司马迁。 在中国历史上,一部书籍,既让历史学家垂青不已,从中引经据典,觅得确凿的史料知识;又使文学家啧啧赞叹,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其思想的睿智文笔的练达,无疑,这部大作即《...

汉代的历史背景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公元2年,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视频中分别介绍了两汉时期哪几位名医?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两汉的医学成就:医学的西汉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当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并且用这种理论辩证治疗。2、涪翁,汉代涪县人(今绵阳市涪城区),著有《针经》《诊脉法》(已失传),被誉为两汉时期十大名医之一,以针刺见长,对中医学发展有着巨大...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

中国建筑史分几期啊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 年以前) 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 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

浦北县17192957097: 汉代有西汉、东汉之分,宋代有北宋、南宋之分,朝代为何有东西南北之分? -
吕泼颈腰: 西汉和东汉是两个时代,西汉之时首都在长安,在黄河以西,故称西汉 东汉迁都洛阳,在黄河以东,故称东汉北宋首都在汴州,在北方,后来外族侵略,宋朝苟安江南,故称南宋

浦北县17192957097: 材料一反映的是两汉时期,汉族和哪个少数名族的交往 -
吕泼颈腰: (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2分).匈奴(2分).(2)、迁都洛阳(2分).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4分).(任意答到两点即可给4分).(3)、和平友好或民族融合等.(2分)树立民族平...

浦北县17192957097: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吕泼颈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

浦北县17192957097: 两汉经济的发展 -
吕泼颈腰: "两汉是指东汉和西汉两个历史阶段,西汉属于早期的战后建设和军事维护阶段,这个时期的经济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方针.而东汉时期,基本进入了稳定、相对和谐的时期,圆周率、造纸、活字印刷和火药...

浦北县17192957097: 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吕泼颈腰: 汉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也就是说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都有密切联系. (1)两汉初期,统治者都注意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政策,减轻剥削,与民休息,所以出现了清明政治局面与经济恢复的景象. (2)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兴修水利,工具改进,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使民族联系加强,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边疆各地,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

浦北县17192957097: 东汉为什么有三个都城? -
吕泼颈腰: 迁都,共有过洛阳,长安,许昌三个都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

浦北县17192957097: 西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吕泼颈腰: 原因:①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③两汉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浦北县17192957097: 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原因 -
吕泼颈腰: 1、盛况:两汉时期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具体说,两汉时期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交往从未间断.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这样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对朝鲜的发...

浦北县17192957097: 为什么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 -
吕泼颈腰: 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