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文内容

作者&投稿:台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习录》主要内容是什么?~

《传习录》一书主要是王守仁平时讲学和解答弟子的语录,以及一些论学书信等。书中重点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主张,并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全书包括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是研究王氏心学的基本材料。

《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传习录》的版本情况大体如下: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下王阳明论学的谈话,取名《传习录》。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一学生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录的部分一起出版,仍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以原名出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出版。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信部分的8篇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这就是《王文成公全书》本的《传习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作为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了叶绍钧的校注本。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全文: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


外国文化讲习录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教育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国文化讲习录》深入剖析了这一问题。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尽管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增长,但我们面临着如何培养出真正杰出人才的难题。他表达了对现有教育体系的忧虑,即尽管学校数量众多,规模扩大,但似乎并未能有效培养出那些能推动科技进步、...

张锡纯医学全书之四-医案讲习录内容提要
在编辑过程中,严格遵循张锡纯的原著精神和原文内容,运用现代编辑技术,使全书的结构更为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医案讲习录》以其详实的案例分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情况。

北大熏习录内容简介
这部著作收录了著名文化学者白化文先生对于北京大学旧时人事的深刻回忆。这些文字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北大老先生们的高尚品德与独特风采,流露出他们风度翩翩的风流俊雅气质。书中记录了学生对师长程颐敬仰的故事,以及同窗之间的深厚友情,充分体现了学术与人情的交融。白化文先生在目录学、佛教、敦...

日本人读《论语》:涩泽荣一《论语》言习录内容简介
将日本深厚的《论语》研究传统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结合,使得这部儒家经典不再晦涩难懂。涩泽荣一的独特视角,使得《论语》的思想从外国孔子崇拜者的角度得以生动普及,为理解中国文化精粹提供了新的视角。

日本人读《论语》:涩泽荣一《论语》言习录基本信息
涩泽荣一,这位日本知名的思想家和企业家,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古代经典《论语》。他的著作《论语》言习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儒家智慧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其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500847687,ISBN同样为9787500847687。出版日期定于2010年10月1日,采用16开本设计,共437页...

魔习录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下载文件:|魔习录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魔习录作者:只想你做我的主角通告,,更新时间2011-12-30 21:42:15 字数:112 明天,也就是星期六(12月31号),晚上,决定爆发了。5更。也祝大家新年快乐了!!!2011年最后一天的爆发,告别2011、迎接2012~~!

《神魔双习录》最新txt全集下载
神魔双习录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妈妈”杨雨霖爬在妈妈的背上叫着.”怎么了,孩子”杨妈悠悠的道.":呵呵”雨霖傻傻的笑了笑!”你这孩子,吓死我了”杨妈指了指他的头道.雨霖静静的爬在妈妈的背上,一动也不动.样子可爱极了.就这样,杨雨霖和妈妈...

急寻:牟宗三研究综述
《人文讲习录》《牟宗三先生全集》33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版,各卷内容如下:1.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2. 名家与荀子 才性与玄理 ;3-4. 佛性与般若(上下) ;5-7. 心体与性体(1-3) ;8.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王阳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书选录 ;9.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10...

关于小学语文中“诗教”的几点建议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读书笔记整合 小学阶段多读一些古诗词,会加强孩子们对于汉语语言之美的感觉, 培养精炼的多义的语言感觉,同时加强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开拓想象力,这 对于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打好汉语学习的基础,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小学阶段记忆力最好,即使对一些诗词的含义...

顺治罪己诏全文。
全文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全文内容 -
郴岸盐酸: 全文: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 搜狗百科
郴岸盐酸: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1.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译文】良知知来本无知,良知觉...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郴岸盐酸: 《传习录》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同徐爱讲 论《大学》宗旨,阐述了他“格物致知说”和“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思...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讲的是什么?
郴岸盐酸: 《传习录》是一部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该书非成于一时一 人之手.王守仁门人徐爱、钱德洪等人从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王守仁的论学谈...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原文 -
郴岸盐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6/16/15477063_598865941.shtml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原文多少字” -
郴岸盐酸: 传习录字数:304000《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德庆县15790625349: 求翻译,文言文,王阳明《传习录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
郴岸盐酸: 《传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上的花树问他:天下没有心理意识之外的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己开放自己凋谢,和我的心理意识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和你的心理意识都是一样虚无的;你来看到这花的时候,那这花的颜色就真实清晰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理意识之外.

德庆县15790625349: 传习录有哪两句? -
郴岸盐酸: 你说的是目录吗?您到底要问什么?王阳明全集 〔明〕王守仁 (全四卷)卷一 知行录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