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作者&投稿:自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语文习惯~

如何进行古诗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 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


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共计160篇(段),再加上附录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70首,小学阶段古诗词总量已经是相当大了。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等更多具体的要求。可见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要求更为具体,内容也趋于丰富;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实施好这部分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我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每月一诵,每季一写,要求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去积累,去体验,虽然班级学生的作诗水平不怎样,但诗句能脱口而出,颇有诗人的味道。我们教诗的最大目的不只是为了教,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理解,运用,传承。平时的语言训练中,要让学生适当引用诗句,增加语言的魅力;在口语表达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诗句提高语言的说服力;在课后练笔中,可以把诗句写成短文,对比阅读理解;在与学生说理教育时,可以引用诗句让其明白,如惜时句,爱国句,亲情句等。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但只要教师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诗境,领略作者遇境吟诗的无穷魅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都能焕发出精神活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句式整齐,可以很快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如果仿写一些诗歌可以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了。诗歌结构严谨,多读可以提高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博而精的阅读对你的帮助是很多的。

http://hi.baidu.com/yingjiaren/blog/item/a01146e8e9cd6337b80e2db3.html
看看有帮助

一、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一词多义:

1、之:

(1)代词,指代小孤山。

原句:自数十里外望之。

白话译文:从几十里外看小孤山。

(2)结构助词,的。

原句:信造化之尤物也。

白话译文: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

原句:徙倚久之而归。

白话译文: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2、然:

(1)但是。

原句: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白话译文: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原句:实不然也。

白话译文: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3)但是。

原句:然小孤之旁。

白话译文:但是小孤山的旁边。

二、《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词类活用:

1、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原句: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白话译文: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2、澄:使动用法,使...变得澄清。

原句:皆以杏仁澄之。

白话译文:都需用杏仁来澄清。

3、宝:宝石,实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

原句:如宝装屏风。

白话译文: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4、名:扬名,名词作动词

原句:皆名天下。

白话译文:都是名闻天下。

5、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原句: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白话译文: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

6、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原句: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白话译文: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

7、壁:像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

原句:岸土赤而壁立。

白话译文: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

8、晚: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原句:晚泊沙夹。

白话译文: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

扩展资料: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创作背景:

陆游自乾道二年(1166年)罢官以后,在家闲住了四年之久,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才勉强给了一个夔州通判的职务。当时陆游已四十五岁,因病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携家带眷由故乡动身。他沿着长江行进,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经过山势险峻、波涛湍急的三峡,终于到达四川,他把沿途见闻写入了《入蜀记》。

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一日和二日两天,路过小孤山与大孤山时的日记,着重描述了小孤山与大孤山的美丽风光。





一、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白话文: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白话文: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白话文: 在外面没有有权势的比较亲近的亲戚。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白话文: 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5、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白话文: 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二、一词多义 

虚词“以” ,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 “拿” 、 “凭借” 、 “依据” 、 “按照” 、 “用(凭借)身份” 。

2)表示原因,介词。

3)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陆游自乾道二年(1166年)罢官以后,在家闲住了四年之久,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才勉强给了一个夔州通判的职务。当时陆游已四十五岁,因病久不能赴任,第二年初夏才携家带眷由故乡动身。

他沿着长江行进,途经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经过山势险峻、波涛湍急的三峡,终于到达四川,他把沿途见闻写入了《入蜀记》。这篇散文是他在八月一日和二日两天,路过小孤山与大孤山时的日记,着重描述了小孤山与大孤山的美丽风光。

二、赏析

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游日记,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闻所见随意书写,没有一丝一毫雕章缕句的痕迹。

因为不加修饰的信手写来,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结尾,纯是行程日期的记述,文字并不典雅。正因为他是无意求工,全文就显得异常的质朴,读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自然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楼在焉。彭浪矶在小孤之西,其状如惊鹄,映江中,亦名小姑。但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彭浪矶则无之耳。自小孤之西,行二十里,得大孤山。大孤山小孤之属者二:其一曰鹈鹕夹,状如偃月,其旁有沙洲葭苇;其一曰大姑,尖山而锐上,...

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译
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的翻译
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

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译
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一词多义:1、之:(1)代词,指代小孤山。原句:自数十里外望之。白话译文:从几十里外看小孤山。(2)结构助词,的。原句:信造化之尤物也。白话译文: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3)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原句:徙倚久之而归。白话译文:徘徊...

过小孤山大孤山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注释译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注释译文 注释:1. 小孤山:位于江西九江境内的一座山,因其独立而著称。2. 大孤山:与前面的小孤山相对的巨大山势,亦在九江附近。译文:当我经过小孤山时,远远望去,大孤山巍峨耸立,两山之间,江水汹涌其间。我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沿途风景秀美,绿树成荫。终于到达大孤山,山上的...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如下: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2.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3.烽燧:即...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全文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原文、译文、重要的解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
悟苇雷赛:[答案]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 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译,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 -
悟苇雷赛: 解释加线词语的含义: 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一词多义: 然 (1)杰然特起 ……的样子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原文、译文、重要的解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
悟苇雷赛: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拟的文言文一词多意 -
悟苇雷赛: 比拟;比.《过小孤山大孤山》:“已非它山可~.” ②模仿;模拟.《后汉书?张衡传》:“衡乃~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古今异义词 -
悟苇雷赛: 与江山相发挥. 江山 古:水光山色、 今:江河山岭(国家政权) 发挥 古:辉映 今:把想法或道理充分的表达出来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颇通人性的颇是什么意思? -
悟苇雷赛: 颇 pō 〔副〕(1)略微;稍[rather]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史记·贾生列传》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代世表》山界颇开.——《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2)又如:颇识几字,颇可(稍可);颇有用;颇败(稍微击败);颇采(稍稍采用);颇脱(时或,间或);颇讥(略有讥刺)(3)很;甚[very]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4)又如:颇颇(很是;甚是);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 分析后认为,取(3)意思比较合适,翻译成:很通人性.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皆名天下”,“名”是怎样词类活用的 -
悟苇雷赛: 名词作动词,闻名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译 -
悟苇雷赛:[答案] 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 -
悟苇雷赛:[答案]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

巴彦淖尔市17596366016: 过小孤山大孤山 小孤山,大孤山的特点是 -
悟苇雷赛: 小孤山: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