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西周与东周并存是怎么加事

作者&投稿:致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策》中西周与东周并存是怎么事?~

《史记》和它的注解关于"东"西二周时并存的各种说法.
这里的"东周"不是西周灭亡后剩下的东周.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②以奉王,号东周惠公。③
注①正义帝王世纪云:“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
按:自敬王迁都成周,号东周也。桓公都王城,号西周桓公。
注②集解徐广曰:“惠公之子也。”正义巩音拱。郭缘生述征记巩县,周地,巩伯邑。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室,为东周惠公也。
子武公,为秦所灭。
注③索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长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于巩,乃袭父号曰东周惠公。于是有东西二周也。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①王赧时东西周分治。②王赧徙都西周。③

注①索隐皇甫谧云名诞。赧非谥,谥法无赧。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臱愧,故号曰“赧”耳。又按:尚书中候以“赧”为“然”,郑玄云“然读曰赧”。
王劭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尔雅曰面臱曰赧。
注②索隐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王赧微弱,西周与东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东西周。按:高诱曰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故洛阳之地。
注③正义敬王从王城东徙成周,十世至王赧,从成周西徙王城,西周武公居焉。
西周武公①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②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③“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④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贺)**[资]*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为太子。⑤

注①集解徐广曰:“惠公之长子。”索隐按:战国策作东周武公。
注②正义翦音子践反,楚臣也。
注③正义楚臣也。
注④正义言以地资公子咎请为太子,周若不许,是楚于周交益疏。
注⑤正义楚命翦适周,讽周君欲立谁,以微言告于翦,翦令楚*(贺)**[资]*之以地,周果立咎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为太子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后被西戎灭亡,其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
历史上叫东周,非彼"东周"也,

说了这么多,不知你有没有看懂.


西周与"东周"并存并争斗在中的记载

1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P.8(卷一·东周)


2东周与西周争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①。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注释】

①趣:疾。即督使疾战。我:指东周。

【译文】

东周与西周冲突,西周想和楚、韩两国联合。大臣齐明对东周君说:“我担心西周会给楚、韩两国献宝,让楚、韩两国为他自己向东周求地。您不如对楚、韩两国说:‘西周想给你们献宝,是抱有投机的态度。如果东周不急攻西周,那末,西周就不会给楚、韩两国献宝。’楚、韩两国要想得宝,就必须促使我们东周进攻西周。西周给楚、韩两国献宝,则是我们在为楚、韩两国争得宝物,而有恩于韩、楚两国,西周也就削弱了。”


3东周欲为稻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策中,《东周策》这里只是个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评析】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4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提要】
由于人性中的黑暗和贪婪,残酷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在对付那些黑暗事物和人物时,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杀伐果决。国与国之间无道德仁义可言,该用暴力时就要用暴力,该用计谋时就应该用计谋。人与人之间当然有着道德的约束,但是对那些不义之人,心肠绝对不能太软。

【原文】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曰:“臣能杀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宫他。书曰:“告宫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有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宫他。

【译文】
西周大臣宫他叛逃出西周,去了东周。宫他把西周的国家机密全部泄露给了东周,东周十分高兴。西周君知道后愤怒万丈,西周大臣冯且对西周君说:“我有办法杀掉宫他。”西周君给冯且30斤黄金。冯且当即叫人拿着黄金和一封反间信,去越境送给在东周的宫他。信上写道:“告诉宫他:如果事情可以办成,你就尽量努力办成;如果办不成就赶快逃回来,时间长了事情可能会败露,你就会自身难保。”同时,冯且又派人告诉东周边境的东周探子说:“今晚有奸细要入境。”东周探子果然捕到送信人,搜出书信献给东周君,东周君立刻将宫他杀掉。

【评析】
冯且巧使反间计,致叛国者宫他于死地。此手段不能不说很老辣。为了大道大义、为了抑制人性中的邪恶,一些果决的谋划是十分必要的。“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曾国藩深谙残酷手段的必要性,治军、对敌均显示出与书生截然有别的冷酷来:在长沙时残酷对待串子会;湘勇初创时杀金松龄惩戒全军;攻克金陵后借韦俊叔侄的头颅裁撤湘军。妇人之仁是绝对办不了事情的,“乱世当用重典”的“曾剃头”之能建立赫赫功业,其手段之硬之酷起了决定性作用。

5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照翦曰:「何也?」「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于王也。」照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P.39(卷一·东周)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附成周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周公。 秦国和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同时,西周和东周常相互倾轧攻伐。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然东周尚存,周朝尚未彻底灭亡。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东周公和西周公
周王室世卿中有周公,召公。战国末期,周公子侄分封出去后势力大了,争夺周公这个称号,而这时王室疲敝,不能化解矛盾,只能用平和的手段,周公也就封了两个,和春秋时晋国的历史差不多,曲沃武公和侄子争夺晋国一样。

  《史记》和它的注解关于"东"西二周时并存的各种说法.
  这里的"东周"不是西周灭亡后剩下的东周.

  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②以奉王,号东周惠公。③
  注①正义帝王世纪云:“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
  按:自敬王迁都成周,号东周也。桓公都王城,号西周桓公。
  注②集解徐广曰:“惠公之子也。”正义巩音拱。郭缘生述征记巩县,周地,巩伯邑。史记周显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室,为东周惠公也。
  子武公,为秦所灭。
  注③索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长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于巩,乃袭父号曰东周惠公。于是有东西二周也。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四十八年,显王崩,子慎靓王定立。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①王赧时东西周分治。②王赧徙都西周。③

  注①索隐皇甫谧云名诞。赧非谥,谥法无赧。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臱愧,故号曰“赧”耳。又按:尚书中候以“赧”为“然”,郑玄云“然读曰赧”。
  王劭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尔雅曰面臱曰赧。
  注②索隐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王赧微弱,西周与东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东西周。按:高诱曰西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故洛阳之地。
  注③正义敬王从王城东徙成周,十世至王赧,从成周西徙王城,西周武公居焉。
  西周武公①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②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③“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于周也。④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贺)**[资]*之以地。”
  果立公子咎为太子。⑤

  注①集解徐广曰:“惠公之长子。”索隐按:战国策作东周武公。
  注②正义翦音子践反,楚臣也。
  注③正义楚臣也。
  注④正义言以地资公子咎请为太子,周若不许,是楚于周交益疏。
  注⑤正义楚命翦适周,讽周君欲立谁,以微言告于翦,翦令楚*(贺)**[资]*之以地,周果立咎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为太子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后被西戎灭亡,其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
  历史上叫东周,非彼"东周"也,

  说了这么多,不知你有没有看懂.

  西周与"东周"并存并争斗在<战国策>中的记载

  1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P.8(卷一·东周)

  2东周与西周争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①。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注释】

  ①趣:疾。即督使疾战。我:指东周。

  【译文】

  东周与西周冲突,西周想和楚、韩两国联合。大臣齐明对东周君说:“我担心西周会给楚、韩两国献宝,让楚、韩两国为他自己向东周求地。您不如对楚、韩两国说:‘西周想给你们献宝,是抱有投机的态度。如果东周不急攻西周,那末,西周就不会给楚、韩两国献宝。’楚、韩两国要想得宝,就必须促使我们东周进攻西周。西周给楚、韩两国献宝,则是我们在为楚、韩两国争得宝物,而有恩于韩、楚两国,西周也就削弱了。”

  3东周欲为稻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策中,《东周策》这里只是个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评析】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4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提要】
  由于人性中的黑暗和贪婪,残酷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在对付那些黑暗事物和人物时,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杀伐果决。国与国之间无道德仁义可言,该用暴力时就要用暴力,该用计谋时就应该用计谋。人与人之间当然有着道德的约束,但是对那些不义之人,心肠绝对不能太软。

  【原文】
  宫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曰:“臣能杀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间遗宫他。书曰:“告宫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有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宫他。

  【译文】
  西周大臣宫他叛逃出西周,去了东周。宫他把西周的国家机密全部泄露给了东周,东周十分高兴。西周君知道后愤怒万丈,西周大臣冯且对西周君说:“我有办法杀掉宫他。”西周君给冯且30斤黄金。冯且当即叫人拿着黄金和一封反间信,去越境送给在东周的宫他。信上写道:“告诉宫他:如果事情可以办成,你就尽量努力办成;如果办不成就赶快逃回来,时间长了事情可能会败露,你就会自身难保。”同时,冯且又派人告诉东周边境的东周探子说:“今晚有奸细要入境。”东周探子果然捕到送信人,搜出书信献给东周君,东周君立刻将宫他杀掉。

  【评析】
  冯且巧使反间计,致叛国者宫他于死地。此手段不能不说很老辣。为了大道大义、为了抑制人性中的邪恶,一些果决的谋划是十分必要的。“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曾国藩深谙残酷手段的必要性,治军、对敌均显示出与书生截然有别的冷酷来:在长沙时残酷对待串子会;湘勇初创时杀金松龄惩戒全军;攻克金陵后借韦俊叔侄的头颅裁撤湘军。妇人之仁是绝对办不了事情的,“乱世当用重典”的“曾剃头”之能建立赫赫功业,其手段之硬之酷起了决定性作用。

  5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照翦曰:「何也?」「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于王也。」照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P.39(卷一·东周)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什么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什么如下:《战国策》主要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和谋士的言行都搜集于此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

麻烦帮忙翻译下战国策里的西周策
贤公不如叫我们在暗中跟秦国结盟,贤公根本不必向秦国进兵,更不要借兵借粮,贤公守住函谷关而不进攻,再叫西周把贤公的情况告诉秦王说:‘薛公之所以要派兵击破秦国,来使韩、魏强大,是想让秦王要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秦王必放出楚怀玉来议和,然后贤公再叫西周为此而施惠于秦。秦国为了不被攻破,必让楚以其...

《战国策。齐策》的作者
作者是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篇记载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字,也强调了任用和表彰贤德之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重要意义。《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

为什么西周之后叫春秋战国不叫东周?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战国策》一书时...

战国策的十二策都是什末?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熟悉的宋朝有一段:夏、商、西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段,统一秦汉。两周,两个汉朝和两个金朝是历史学家对一个王朝不同时期的划分。然而,春秋战国时期不是朝代的名称,而是从周朝皇室东迁到洛邑到秦朝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771年,周朝仍处于周朝游王的统治之下,但他的愚蠢统治吸引了当时犬只军队的...

战国策卷一·东周 的主要内容, 急
”因使人告东 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照翦曰:“何也?”“西周 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与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

历史的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关系?
东周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战国策是什么体
《战国策》是一部具有独特体裁的史学经典,被归类为国别体著作,又名《国策》。这部作品详尽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事件,涵盖了周朝的西周与东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诸侯国的历史。它的记事范围始于战国初期,止于秦统一六国,跨度约达240年。《战国策》共分为12策,33...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周天子吗,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听周天子的吗?_百度...
春秋时期大家还是要尊周的,像春秋五霸就要尊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只有一个周天子算“王”,楚王当时也称王了,但其他诸侯都把他的称王叫做“僭越”,不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王,谁要是敢称王想和周平起平坐,大家都是要共同讨伐他的。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

彭泽县15227127058: 东周和西周同时存在过吗?战国策里面为什么有《东周与西周争》? -
左丘波奥维: 东周末期,从周王室又分出两个姬姓小国,即西周国和东周国.战国策里的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应指这两个小国之间的战争 而我们目前所说的东周西周是指周王朝的两个不周时期,不会同时存在的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分西周东周等什么策
左丘波奥维: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__刘向___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齐、楚、秦、燕、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写了几个国家 -
左丘波奥维: 《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中有“东周与西周战”.是什么意思.如题 -
左丘波奥维:[答案] 战国时期的“东周”、“西周”不是朝代名,而是周王室自己分裂为二,一个在洛邑、一个在巩 东周时期,周考王于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公国,是为周桓公.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是第一部什么体史书. -
左丘波奥维: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彭泽县15227127058:  文学常识.(一)《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二... -
左丘波奥维:[答案] (一)西汉;刘向;三十三(二)唐五代;配合音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三)岐;飞卿;花间(四)《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易安居士;(五)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诗;词(六)北宋;文...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时有东周国和西周国,这两个之间的区别和渊源 -
左丘波奥维: 齐国,燕国,),魏国,秦国等等东周和西周加起来同城周朝 最早是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后来又是周平王迁都之后创立了东周. 因为周朝不是像现在这样统一的国家,那个时候的周朝是有很多个国家组成的,比如.东周国,就是周平王迁都之后,每个国家的首领就称侯,天子就叫做王(秦朝开始才有皇帝,中国也是由秦朝统一的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分多少编次? -
左丘波奥维: 按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分国编次,共三十三篇,四百六十章,也有分为四百九十七章.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中东周和西周打仗时怎么回事? -
左丘波奥维: 东周和西周在这里不是指周朝的两个时期,而是战国时期在周王控制地新现的两个诸侯.“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韩国用武力加以支持,遂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小国.东周国建都巩地(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前249年被秦国所灭.至周赧王时(前315年),东、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

彭泽县15227127058: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它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多少国 共多少篇 -
左丘波奥维: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