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的相关史实

作者&投稿:易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子百家,写小说,想要些史实!~

  更多的资料,应该查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虽说分有点少,还是帮你查查吧。)

  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
  《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但是孔子门下的学生中,最有聪明才智的却不是颜渊,而当以子贡等人为代表,所以颜渊不是以智慧才华而出众,而是以德行修为取胜。他在与孔子谈论志向时,曾说我无伐善,无施劳(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有功劳,也不夸耀)。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

  婚配:

  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长便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最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配,而不是三十岁。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子路: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冉有:

  冉有(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
  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华被派往齐国出使,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给的数目不多,冉有看不过去,便索性自己作主给了子华的母亲“五秉”小米。

  曾皙:

  生卒年不详。(大约比孔子小二十多岁)名点,曾参之父,孔子弟子。有一次,孔子问几个弟子的志向时,他回答说:“莫(暮)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表示赞赏:“吾与(赞同)点也!”
  妻子上官氏。

  公西华:

  公西赤:(公元前509年~待考)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他是孔子72贤人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


  有婚配情况的能查到的都写了,更多答案参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论语》,都有孔子相关弟子记载。

  这句话是子贡所说。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一(《论语·雍也》
  此句意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对他好时他看人不顺眼,别人远离他了又会埋怨别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骄纵使气。才华横溢。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就像瑚琏一样的子贡(二)
──才如天健:子贡事迹集述之一
孔子说子贡像瑚琏一样。
瑚琏,是宗庙盛黍稷即小米、黄米的。但是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而是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置于大堂之上、宗庙之中、黄泉之下,极为尊贵、超绝华美、实有大用,贮能裕养,因而可以和鼎相配而且同用,只是尊贵稍次并欲世代享有、须臾不离并永远留传的大宝礼器。
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可见对子贡的评价之高之精之美之妙,在孔子获评的学生中堪称独一无二。
从记载子贡事迹的种种史料看,足以证明孔子的评价毫无虚言,而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仅举其中一例,当我们翻开太史公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时,让我们赫然在目的是,太史公竟不惜笔墨、高调详尽、罕见少有地分别在《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中为子贡大书特书,足见孔子对子贡的所评极是。
才如天健之一:子贡超杰非凡的语言才能。
我们都听说过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贤人,到了唐玄宗开元八年,唐朝又封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和子夏等十位贤人为十哲,子贡当然也位列其中。孔子的这十位弟子,《论语·先进》对他们给予了分类和排位,其中言语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宰我和子贡。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最是能言善辩,因而口才最佳,这一点孔子是高度肯定的。因此,当鲁国位列卿大夫之首的季康子,问子贡能否从政时,孔子就很干脆地回答说,子贡辩才无碍,政事了然,从政哪会有什么困难?这就是“季康子问…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甚至十哲中政治才能第一的冉有(即冉求)有时想提问题都不直接问,反请子贡去问老师,即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 就是当老师的孔子也常常辩不过子贡,《史记.孔子世家》就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此外《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贡善为说辞”。《 列子.仲尼》则说孔子承认:“赐之辩,贤于某也”。
有这样的一段话更使我们看到子贡辩士的风采,当孔子问子贡之志时,子贡答:“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对此,孔子评道:“辩哉”。(《孔子家语》)由上可知,子贡确实具有超杰非凡的语言才能。
才如天健之二:子贡超杰非凡的外交才能。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专为孔子的众弟子作传,但所用笔墨最多的非子贡莫属,其中浓墨重彩的又是展示子贡为救孔子所说的“坟墓所处、父母之国”的鲁国而出使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分别向田常、夫差、勾践、晋君游说,子贡在分析五国的内外形势后,凭借他那无碍辩才,因势利导,最终各个击破,保卫了鲁国。对此,太史公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孔子人生所遇最大的危机最大的考验莫过于陈、蔡之间的被围,孔子和弟子们穷困至极,不但不可行动,更严重的是粮食都断绝了,跟随的人或饿得起不来或是病倒了。为此,连子路都发脾气,子贡也脸色难看,别的弟子就更是满怀怨恨。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好一个子贡竟不辱使命,成功地说服了楚昭王,楚王旋即派兵去迎孔子,终于挽狂澜于即倒。
其后,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甚至都要将书社地七百里封给孔子,只是在楚令尹子西的阻拦下,方才作罢。对子贡的外交才能楚王与子西都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因此令尹子西问楚王:“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史记.孔子世家》)
《韩诗外传》有两段话写得好,活脱脱地展示了子贡外交辩士的风采。一段是孔子问子贡之志,子贡答:“得素衣缟冠,使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对此,“孔子曰:辩士哉!”另一段是孔子问子贡之愿,子贡答:“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述,孔子死后,子贡在外交上又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他的敏捷的才思、无碍的辩才再加上财力,所到国家,诸侯都无不与之分庭抗礼。
才如天健之三:子贡超杰非凡的政治才能。
孔子非常肯定子贡的政治才能,因此鲁国首席卿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可以让子贡搞政治吗?孔子说:赐这个人,辩才无碍,政事了然,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即季康子“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也确实屡次出任鲁国或卫国的政治高官,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子赣(在此处“赣”读“gòng”,一般写作“贡”,但是《史记集解》和《经济类编》等古籍上写作“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又说子贡“常相鲁卫,…卒终于齐”。意思说子贡常常担任鲁国或卫国的相即执政大臣,最后死于齐国。
子贡是从“鄙人”受教于孔子,成为一个辩才无碍、政事了然的士。他首先是从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士,向孔子请教的,“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我们知道卫国是子贡的故乡,鲁国既是老师孔子的“父母之国、坟墓所处”又是子贡求学、生活、做事的第二故乡,子贡非常想把鲁、卫两国治理好,在孔子教导下,他是最先知道仁政和去尝试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开始子贡只从做人的角度认为管仲不仁,为此他向老师孔子例举了有关事实,可是没想到老师并没有表扬他,相反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并大赞特赞管仲,他充满感情、激动地说,管仲相齐国,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之文匡正了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这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将披散着头发衣襟左开了。难道要管仲因为小节而像普通男女那样,自杀在路沟里而没人知吗?这就是“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当子路同样问孔子时,孔子更是激动而坚定,他干脆直接地肯定管仲政治上的 仁德,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家、政治作为称作仁,这是孔子的伟大发明,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是政治作为。这首先教育了有政治之才的子贡和子路,继而甚至还启发孟子由此入手,专门发挥孔子思想的这一方面,创立专讲仁政的学说和门派。听了孔子的教诲,子贡就跃跃欲试,他问孔子如何推行仁政,孔子进一步教导了他,这就是“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是一个精益求精、精进不止的人,他就仁政问题再进一步地请教孔子,他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里也使我们和子贡一样知道孔子之道关于圣与仁的界说与分野。子贡依然没有满足,他就政治不可或缺的三要件又向孔子发问,这就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好一个辩才无碍的子贡,像连珠炮一样地发问,看看到底能否难倒孔子,他就政治三要件中谁更为重要,竟似发难一般地追问到底,对此孔子则是毫不含糊地给予了解答。“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掩卷沉思,真是问得精彩,答更精彩,不由得看与写着就更觉精彩!立夫是这样理解这段问答的,不知对否斗胆写出,恭请指教。我认为前半段问答是讲一般的、正常的情况下政治的三要件,这时三者不可或缺;后半段问答则是讲特定的、非正常的情况下,在必须作出取舍时而不得已的选择,即不得已时可以去兵,留下民众能有饭吃以及民众信任的选项;但无论什么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背弃民众的信任、让政治信誉破产而使民不信。
非常遗憾,后来由于春秋战国相交之际的鲁、卫两国,在政治上根本没有早先那祥的影响力了,更加上国小而力弱,两国只是在诸大国的后面望尘莫及,两国的史料亦明显不足,因此有关子贡在鲁、卫两国为政的具体细节都难以叙述了。
才如天健之四:子贡超杰非凡的经商才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和《货殖列传》中两次写了子贡的经商事迹。《仲尼弟子列传》只是略写:“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货殖列传》则是详写:“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在《论衡.知实》中王充说子贡富比陶朱,他写道:“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罪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
谁是陶朱?知道的人都晓得陶朱即陶朱公,即范蠡在助勾践灭吴后就功成身退,他用计然之策富家,他到了陶这个地方,叫朱公,后人尊为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为货殖者作传,先写陶朱公,再写子贡。太史公写道:“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由此,范蠡在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取千金,年老后子孙继业,“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史记.货殖列传》)
计然之策如何能变范蠡为陶朱公,如果弄清楚了,可能对搞清子贡的经商之策也有帮助。
计然之策本是计然教越王勾践以商富国,勾践用之十年竟国富而霸。《史记.货殖列传》写道:“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帀。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囤积发财,关键的道理在于务求把货物卖光和决不贷款。货物买卖,对容易腐烂变质,如吃的货物是不可以留的,更不敢囤积贵的货物。根据市上货物的多与少,就知道是贵还是贱。贵的上涨到极度反而要贱了,贱的下跌到极度反而要贵了。贵了就要把它像大粪脏土一样出掉,贱了就要把它像珍珠宝玉一样取进。钱财一定要让它活动、运转、流通如同流水一样。
对子贡超杰非凡的经商才能,孔子在世时就已亲见,他说子贡不认受穷的命而去囤积牟利,凡进行预测就经常猜中,这就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子贡善于经商,正是由于他超杰非凡的经商才能,方使他成为春秋时代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后来他的财富到了可以和诸侯分庭抗礼的程度。
但是子贡的可贵、可敬,并不仅是因为他富比陶朱,而在于:一是当他有了一些财富时,他知道富而无骄,在孔子进一步点拨他后,他又知道不应满足于富而无骄,而是继续向上进入更高的境界即富而好礼。这就是《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遍看今日富豪,富而无骄(不膨胀)尚且少有,知道、愿意富而好礼(自觉按规范行事做人)的更是凤毛麟角,十个当中不知能否有一个。 二是《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贡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全部自私其财,而是因势利导去宣扬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为此前赴后继、连续不断、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贵、大可敬、大可赞、大可叹、大可表、大可学的地方!
子贡问曰(1):“赐也何如(2)?”子曰:“女(3),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4)。”
注释:
(1)赐:子贡的名。(2)何如:怎么样。(3)女(rǔ):同“汝”,你。(4)瑚琏(hú liǎn):像个宗庙之中装粮食作为祭品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道:“先生看我端木赐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啊,像个器具。”子贡说:“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像个宗庙之中装粮食作为祭品的瑚琏。”
说解: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但是,这里又把子贡比做“器”,其中有深意。一方面是说,子贡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装祭品的器具,是供神所用的器具,是有很大用处的。但是,这种器具,在夏朝的时候叫做“瑚”,商朝的时候叫做“琏”,周朝的时候叫做“簠簋”,孔子不用当时的名称,而用前朝的名称,意思大概是说子贡深得古人之道,却不能被当时所用吧?




瑚琏的相关史实
一方面是说,子贡不是一般的器具,而是装祭品的器具,是供神所用的器具,是有很大用处的。但是,这种器具,在夏朝的时候叫做“瑚”,商朝的时候叫做“琏”,周朝的时候叫做“簠簋”,孔子不用当时的名称,而用前朝的名称,意思大概是说子贡深得古人之道,却不能被当时所用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乾隆皇帝的悲哀,爱妻早逝,皇子平庸,乾隆:我能怎么办?
虽然说他是弘历的第二个儿子,但是作为嫡长子的他,备受雍正皇帝和弘历的重视,而且雍正皇帝亲自为他赐名为永琏,就已经希望他能够承接父亲的职位,成为第三代帝王,可惜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嫡长子永琏去世了。 好在富察皇后还能生育,没过几年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皇七子永琮也降生了,不过他的...

在《如懿传》中,哪些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
二,富察皇后之死 :《如懿传》中讲,由于儿子夭折,富察皇后受到打击,精神崩溃,不幸坠入井中,幸得侍卫凌云彻救助,但最终逝去。其实,关于富察氏之死,历史没有定论。正史、野史均有记载,有的说是染风寒而死;有的说因儿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抑郁而死;有的说失足落水而死。三,如懿遭陷害,被...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你们觉得哪一个更还原史实呢?
《延禧攻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比如,乾隆皇帝在历史上就是喜欢袭击的富察皇后的,两个人也是比较相爱的,但是,在《如懿传》上,乾隆皇帝竟然喜欢的是继后,两人的感情也是比较好的,而且,《如懿传》的皇后还是一个坏女人。在历史中,令妃娘娘也是一个开了挂了女人,一路从包衣升到了皇...

有没有史实记载,东西十二宫的主位在康熙乾隆雍正时期分别是谁?_百度知 ...
启祥宫(太极殿):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清晚期慈禧住里一段时间。 长春宫:主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元配,子二:端慧皇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女二:皇长女、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咸福宫:乾隆年间,此宫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关于红楼梦的所有信息
尤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并说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贾琏为柳提媒,柳答应。到京城后,柳先向三姐之母交订礼,遇宝玉闲谈尤氏一家而起疑,又去索礼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二姐接进府。请贾母等应允。贾琏回来,因办事好,贾赦赏一妾。凤姐借妾手逼使...

契丹的历史和王族人员
下嫁萧琏。大氏生一女:长寿,第八。封临海郡主,进封公主。下嫁大力秋驸马都尉大力秋坐大延琳事伏诛,改适萧慥古。白氏生四女:八哥,第九。封同昌县主,进封公主。下嫁刘三嘏。十哥,第十。封三河郡主,进封公主。下嫁奚王萧高九。擘失,第十一。封仁寿县主,进封公主。下嫁刘四端。泰哥,第十二。下嫁萧忽烈。

历史上的十大盗墓狂人都是谁?
9、杨琏真珈——最没道行的盗墓者 历史上,僧人盗墓并不鲜见,但如杨琏真珈这般丧尽天良的十分罕见。其罪行,史上记载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睐的杨琏真珈被任为江南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的官员)。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着《葵辛杂识》、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着《辍...

请问一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有什么史实?
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

魏书程骏翻译
高琏就谎称女儿已死。程骏与高琏谈判几经一年,用道义责备高琏,高琏非常愤恨,就断绝程骏随行者的饮食。高璭想逼迫侮辱程骏,因畏惧而不敢杀他。遇显祖逝世,於是返回,授任秘书令。开始迁移祖宗神位到太庙,有关机构上奏称:依惯例,庙中执事的官员,都赐给爵位,现在应依惯例封爵。诏令百官讨论,群臣都认为应据惯例,...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什么叫做瑚琏? -
尉疫达纳: 什么是瑚琏呢? 《礼记.明堂位》上说:“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郑玄注说:“皆黍稷器,制之异同未闻.”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说:“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尽管夏商两代谁琏谁瑚,郑、朱二人有异,但瑚琏是宗庙盛黍稷的礼器,两人则并无不同.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孔子说瑚琏是什么意思? -
尉疫达纳: 孔子说子贡像瑚琏一样. 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说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具有超才、足堪重用、贮可裕养,容重厚德.可见对子贡的评价之高之精之美之妙,在孔子获评的学生中堪称独一无二.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夏瑚 商琏是什么意思 -
尉疫达纳: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瑚琏,是宗庙盛黍稷的器皿.但是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而是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置于大堂之上、宗庙之中、黄泉之下,极为尊贵,因而可以和鼎相配而且同用,只是尊贵稍次并欲世代享有、须臾不离并永远留传的大宝礼器. 也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贺逢圣与熊廷弼是同乡,虽同样优秀,却性格炯异:熊廷弼被称为干将、镆铘,贺逢圣被称为夏瑚、商琏.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论语中 子贡求论语中所有子贡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贡和他人对话、他人对子贡的评价……总之就是关于子贡啦拜谢! -
尉疫达纳:[答案] 《论语》中关于 子贡的章节 学而第一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夫... 此人名叫:端木赐 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瑚莲是什么?问一下 -
尉疫达纳: ”瑚莲“没有这个词,你应该是写错一个字,应该是”瑚琏“.宗庙中用来盛黍稷的祭器,在夏朝时,被叫做”瑚“,在夏朝之后的商朝,被叫做”琏”.所以,“瑚琏”被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即国家的宝贵人才.在现代汉语中“瑚琏”一词极少用,有时给人起名使用.有一个成语叫“瑚琏之器',它的意思就是指人才,其近义词为”栋梁之材 ”.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于今愧斗筲的意思 -
尉疫达纳:[答案] 琏者玉中之贵者,乾隆皇帝的正宫太子就叫永琏,贾琏也用,隐然有承宗器之意 1.瑚和琏为同一物,夏称瑚,殷曰琏. 2.瑚琏为宗庙祭奠之器,常用于喻立朝执政之才.“为邦自古推瑚琏,从政于今愧斗筲.” “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琏瑚是什么意思? -
尉疫达纳: 1.瑚﹑琏皆宗庙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2.借指国家宝贵的人才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贾琏为什么要叫琏二爷
尉疫达纳: 贾琏有个哥叫贾瑚 只因早夭而无人提起.(瑚琏,典出《论语.公冶长》)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什么孔子说子贡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呢?
尉疫达纳: 孔子说子贡就像“宗庙祭祀时盛黍稷的瑚琏.”是在赞扬子贡贤能.在春秋时,宗庙是代表国家精神的,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有巨大的象征和号召作用,谁主持祭祀宗庙就是谁在主持国家大事.把子贡比喻为“盛黍稷的瑚琏”是说子贡具有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贤能.

红花岗区13267583116: 端木赐的生平事迹 尤其是孔子死了之后 -
尉疫达纳: 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