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的迁徙分布

作者&投稿:辛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凌姓的起源?~

凌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称为姓氏,称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称丘目陵氏、丘穆凌氏、丘目凌氏等,在北魏王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将丘穆陵氏改为汉字单姓,绝大部分族人改为穆氏,少部分人后来有改为凌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
凌姓名人:
1,凌统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
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凌濛初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凌姓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中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中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宋朝时期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南宋大名鼎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给他撰写墓志铭:“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庆元五年(1200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来廷绍出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翌年,来廷绍以宣奉大夫出知绍兴府,辛弃疾非常高兴,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但还未出任,就在萧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严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殁于萧山祗园寺,享年53岁。来廷绍曾在病中,仍未忘怀故国,作《祗园临终诗》一首:病卧僧房两月多,英雄壮气渐消磨。昨曾饮药疑尝胆,今天披衣似挽戈。吩咐家人扶旅榇,莫教释子念弥陀。此心不死谁如我,临了连呼三渡河。来廷绍死后,葬于湘湖方家坞。由其子师安、师周延请辛弃疾为父作墓志铭。辛弃疾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撰写了墓志铭:“又卒矣!呜呼,岂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为来、陈相继而殁,已焉哉厂(注:陈指陈亮)。墓志铭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其铭曰:壮志愤愤兮扶社稷,忠诚烈烈兮贯金石。怀抱郁郁兮未获伸,友义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夺其年,国步艰难兮谁共力。湘水苍苍兮荫佳城,千秋迢迢兮知来宅。辛弃疾所作的墓志铭概述了来廷绍一生的经历。来廷绍病故,由他的长子师安守墓,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师安在萧山长河,生下七个儿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长河为萧山西部古镇,北滨钱塘江,东邻铁陵关,西连浦沿镇、闻堰镇,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长河的象征。萧山来氏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兴旺发展。来师安之“占籍萧山,卜居冠山”,这是来氏在萧山定居的奠基之始。这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按大宋王朝“限田定制”,绍兴府事来廷绍可应得“限田”百亩之数。但是,到了他孙子一代,即来长河十二三岁时,这百亩“限田”仅有七亩。由于本地豪民孔德祖“阴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来长河这仅有的“七亩”田,也勒令“出助役田”。这一恶劣行径,致使来氏无法在萧山立足。当时来长河虽然尚未成年,但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内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国子监助教曲江张经的支持下,“持祖父诰敕陈诉”,经都司、宪台判定,孔德祖已构成“科勒役田”之罪,并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据邱本高的《宋处士长河散人来公墓志铭》、张经和任庸相的《附限田状并二跋》语云:“元贞二年岁次丙寅二月初一日,君子来公年七十有二……而亡。”“公讳大德,字维守”,“大父廷绍”,“父师安,娶李氏,生七子。公则长男也”,“自七八岁,则明敏严饬,无复童心。十二三则温良正直,有成人之德。”“里有豪民孔德祖,科勒役田。公持祖父诰敕陈诉。明证罪恶,人咸直之……· 这段“志文”和“跋文”,不但表明了来氏在萧山的权力地位得以确认。来长河未出世之前,萧山以西七里的地方,称“夏孝里”、“夏孝乡”,长河公出世后,人们便用他的名字更换了“夏孝里”、“夏孝乡”的地名,称之为“长河”。长河古为越地,周秦以来为会稽郡所属,隋唐以降为越州永兴县属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有乡的建制,明清以后隶属于绍兴府萧山县,民国仍之。建国以后萧山划为杭州市属县,长河则为杭州萧山属镇,1996年又划为杭州滨江区所属。南宋时期来氏从河南迁居萧山,来廷绍成为萧山来氏始祖。据《萧山来氏家谱》世系记载:第一世:始祖廷绍,行美三,字继光,号平山,别号思洛子。原籍河南开封府鄢陵县咸平乡淮安里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六月二十一日。中光宗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历任朝散郎直龙图阁学士,进阶宣奉大夫。配杨氏。子三:师安、师厚、师周。宁宗嘉奉壬戌出知绍兴府事,道经萧山患病,寓祗园寺,卒于十二月十五日,年五十三岁,葬于湘湖方家坞。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志其墓。第二世:大宗师安,行会四,字仲仁,号西麓,生于宋孝宗淳熙辛丑七月初三日。以龙图公葬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夏孝乡 (今为长河镇)。配李氏,生子七人:大德、大振、大圭、大发、大亨、大伦、大瑶。存三人:大德、大振、大圭。师安卒于理宗宝祜癸丑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三岁,葬于萧山冠山陶家坞。进士徐理志其墓。第三世:大宗大德,行鲁七,字惟守,号长河。生于宋理宗宝庆丁亥正月十七日,配邱氏,子一,名贤,行荣二。大德卒于元成宗元贞丙申二月初一日,年七十岁,葬于冠山西麓。内侄邱本高志其墓。第四世:大宗贤,行荣二,字子孝,号江屯,生于宋理宗甲寅四月初十日。配沈氏,子三:尚宾(正三)、尚友(正四)、正五。荣二卒于元泰定甲子十月十六日,年七十一岁,葬于冠山西麓。金华郡学正朱公志其墓。第五世:大宗尚宾,行正三,字端夫,号恬齐,生于元成宗元贞乙未三月初三日。配徐氏,生子一,名韶;继王氏,子二:歆、韵。正三卒于元顺帝至正壬寅八月十八日,享年六十八岁,葬于冠山南麓。第六世:大宗韶,行员五,字仲美,一字邦卫,号斌山,生于元仁宗皇庆壬子六月初二日。配孙氏,生子一,思名;继王氏,子二:思义、思德。卒子明洪武辛亥六月初一日,享年六十岁,葬于冠山南麓。赐进士山东利津县韩守正志其墓。第七世:大宗思名,行一,号潭居,生于元顺帝至正已丑闰七月二十七日。配孙氏,生子二:励、仪。卒于明宣德戊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岁,葬于冠山南麓。柳州府儒学训导李实志其墓。第八世:大宗次子仪,行三,字宗表,号冠山,生于洪武丁卯九月初二日。配俞氏,生子三:英、雍、岜。卒于宣德己酉正月二十日,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陈家河山麓。第九世:大宗英,行四,字淳才,号间如,生于永乐辛卯七月初十日。配壬氏,生子二,瓒、琏。卒于明正统戊辰八月十二日,享年三十八岁。宋末以后分大房祖、二房祖、三房祖、四房祖、五房祖、六房祖等六支。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奉大夫知绍兴府事,来氏始祖来廷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赴任途经萧山,病殁于萧山祗园寺。其长子师安守墓在萧山湘湖方家坞,遂占籍萧山,卜居长河。次子师厚,去向无考。幼子师周,回河南。师安生子有七,存三人:大德 (来长河)、大振、大圭。大德生子荣二。荣二生正三、正四、正五。称“三支”。来大振生荣一、荣二、荣七。荣七为塘上“一支”。(“一支”,因荣三当兵。荣七入赘苏家谭)来大圭生荣六、荣九,为高田沙“二支”。荣九生德仁。德仁出家“云岩寺”后,创立了“西隐庵”(今称冠山寺)。宋末,来氏初次形成“六支”,在萧山已形成一个整体。元朝时期元末,来氏随着丁口的繁衍,宗族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进行了组合与分布。第一阶段:来正三生晨五、员五、员六。员五生三子:思名 (潭居)、思义、思德。来潭居生二子:长康顺字励,幼冠山字仪。元末明初元末明初,来氏“六方”(六支)和广世系”的创立。1.“六支”(六房)来康顺生三子:长口如、次恂、幼裕,称大、二、三支即大、二、三房。来冠山生三子:长口如、次侃如、幼泰如,为四、五、六支即四、五、六房。2.广世系自来潭居以前,居址星散的来氏均称“广世系”。(1)分布在萧山境内蒋家山、陈家河、坟里陈、徐家阐、塘外、苏家潭、高田沙七派人“广世系”。(2)在战乱中跨越省外的如四川、陕西、河南、山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称“广世系”。来氏“六支”(六房)和“广世系”的创立,既是宗族传统的有效延续,又是这一传统与传统文化融会后的新事物。据有关史、地志载明:“冠山”在六朝时就是名山。但从传统的风水相术观念而论,来氏则称“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以相符应,并用来作人名,有“长河”、“冠山”其人。所以乡谚有“先有长河,后有冠山”指二人辈分的先后,有人不知道长河、冠山二人的先后,所以成为疑难之谜。运用“河”“山”这种传统取名方法,无不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表现了来氏为传承“还我河山”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表示来氏从南迁开创的未竟之业!来氏“六支”在萧山的分布现状大支(大房)主要居址在月湾潭、河沿上、天官第、会宗堂、百仁堂、石厅(后墙门)、世科第、咸墅、花园周、浦沿的冠三村、闻堰的祥大房、潭头庄。二支(二房):双庙、河兜里、河环庄(下庄里)、西兴的襄七房、俞家潭。三支(三房):水沟沿、南山(川)堂。四支(四房):大夫第、老当、老二墙门、腾蛟厅、起风厅、白虎(浒)弄、新当。五支(五房):光裕堂、经魁墙门、老二墙门、阁才厅。六支(六房):六房道地。从来氏“六支”(六房)的创立与分布现状分析,地域界限分明,分而居之。按其格局,运用沟、潭、池、河、墙、门、弄、厅、堂、房等支离错杂的文字形象,似“水”引穿“六支”(六房),井井连贯,象征了来氏聚族而居,同宗一体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他们以冠山为据点,以长河为渊源,日益发展,尤其在明中叶以后,来氏已号称“两浙巨族”。每逢朝考,录取总额占全额六分之一,而有“无来不出榜”的传说。萧山来氏的繁衍外迁萧山来氏向外省繁衍,大约在宋代后期。始祖来廷绍之幼孙来师周一支,迁回河南洛阳,也可能有回鄢陵老家的,但文献不足,无可征考。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城,至今四百余年,洛阳来氏的始祖名无考,字承甫,迁洛后住城内西北角仓街,卒葬城北金家沟村西,为洛阳来氏一世祖。冢前有碑,相传至五世,有来思信者又迁至距洛阳西南四十里地的延秋村。延秋是唐武则天的避暑盛地,因希望延缓秋凉而得名。洛阳来氏至今已有二十余世,现有二百二十余户,人口近千。萧山来氏曾有繁衍至四川者,历史上知名者为哲学家、思想家来知德。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别号十二峰道人。其祖先由萧山迁出,先至湖北麻城。元末时有来泰者由楚入蜀,居于梁山,成为蜀地来氏之始祖,在古之贤等所撰《瞿唐先生年谱序》中已言明其事。洛阳来氏和麻城来氏中有向西迁至陕者。如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携子赴陕州,麻城一支在入蜀途中也有可能向西北经郧西入陕。今人陕西505集团总裁来辉武虽已难追述其始祖渊源,但据本人函告祖籍湖北省郧西县,民国初年其祖父为逃荒,辗转曲折到陕西定居,来辉武即出生于陕西周至县尚村乡,则陕西来氏或亦为萧山来氏之后裔。在河南除洛阳外还有南阳、柘城等地有来姓族人,其中南阳有上来村、下来村。据洛阳市志办来学斋编审函告,他的老家是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平镇裴张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名小阎村,全村400余人,均为来姓。据说小阎村来姓一族最早由洛阳迁来,是洛阳来氏第十二世来宗有于清嘉庆十八年携三子,先移居卢氏,后又迁小阎村。来学斋提供了一篇他的某老师所撰《小阎村的变迁》一文。文中曾说到村址,在阳平镇的最东边,位于温和、东仓二河交河处的西岸。该村南端高圪塔处,有一座老窑院,住着张、严、来三家人,后来由于窑院倒坍,住户迁到河边外居住。河边与窑院相比,地势较低下,因此被称为“下村”。下村后来又添一阎姓居民。老阎有一子,聪明能干,在邻村稍有名气,广称“小阎”。时间一长,都以人名代替村名,与下村并称。张、阎二姓,后来败退……只有来家,人丁旺盛,久传不衰。萧山来氏家谱介绍《萧山来氏家谱》(萧山市档案馆藏),自明朝永乐十三年至民国十一年,前后经过4次编纂而成。书中记载着来氏家族从宋朝元祜三年(108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 (1904年)间,受皇上封诰 101道,有386人官居为宰相至七品京官,是一部反映中国古、近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萧山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萧山来氏家谱》共59本,约230万字。总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卷首目录》,有《序文》14篇。《序文》由永乐十三年三月张经、宣德六年五月陈仍颜、嘉靖七年二月广东按察副司使叶式、山东巡抚何鳌、六部官员来集之等人作。《卷首目录》共34篇,除序文14篇,还有《凡例》4篇,《宗谱田记》1篇,《会宗图序》1篇,《原姓氏支流》l篇,《来莱辨》1篇,《西川宗系录》1篇,《续记后汉书远祖君叔公传》l篇,《续述始祖太守公遗诗》1篇,《新建祠堂碑记》1篇,《义田碑记》l篇,《康顺公四训八戒》l篇,《两山公会宗家训》1篇,《历世通族排行字数》l篇。第二部分《萧山来氏家谱总目》分十一卷,卷一、二、三、四是《家乘》,卷五《赠言》,卷六《诰敕》,卷七《庙图、墓图》,卷八《绅官录·瞿唐年谱》,卷九《义学田清册》、《新立谱田册》、《宗祠田册》、《春秋祭胙》,卷十《交盘册》,卷十一《节孝》。《总目》十一卷后,分派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萧山来氏家谱》是前后经过四次编纂而成的。第一次是明朝中期理学家来斯行纂述。内容有《家乘初稿目录》、《世系传》、《恩封传》、《贡士传》、《节烈传》、《叙传》共57篇。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太常寺卿兵科给事中来集之纂述,内容有《家乘二编目录》、《恩封传》、《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叙传》等57篇。第三次是清朝中期,来杰纂述,来嗣谷补述。内容是《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等43篇。第四次是清朝中后期来鸿缙纂述。内容是《恩封传》、《贡士传》、《文学法》、《节烈传》、《方外传》等63篇。《萧山来氏家谱》中卷五《赠言》篇,记录了辛弃疾、任庸相、魏骥、邱本高、何舜宾、韩守正、潘士藻、陶望龄、刘宗周、毛奇龄等289位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萧山来氏家谱》卷八《绅官录》篇,记载了来氏从南宋至民国纪元,有举人45名、进士12名。来天球等进士官7名。知州县事64名。六部官员来集之等9名。来经济等按察使司6名。来三聘、来斯行等左布政、右布政使司7名。来方炜等封赠、遗赠宣奉大夫、荣禄大夫、奉政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10名’。按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入选、食禄为绅官的有367人。故来氏历来有“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说法。重修洛阳来氏家谱这是继《萧山来氏家谱》后的另一部来氏家谱,是标明洛阳来氏为萧山来氏支属的明证。在这个家谱的序中开宗明义说道:“洛阳来氏,祖籍浙江省萧山县。明仲后期迁入洛城。”由此证明洛阳来氏与萧山来氏的一脉相承关系。至十六世来启勋,有续修家谱、有来启顺世系表,虽已有残缺,但尚可作依据,于是由后人重修,至1996年春完成并印制成册。

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北京
1、通州区潞城镇凌家庙村
河北
一、沧 州 市
1、泊头市四营乡凌屯村、赵三番村。
2.河间武强县
二、承德市
1、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凌营村
三、衡水市
1、景县杜桥镇凌庄村
2、故城县郑口镇西城镇村
四、保 定 市
1、安新县寨里乡增庄村
五、唐 山 市
1、迁安市于洪庄乡后沱村
六、邢台市
1、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
七、邯郸市
1、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
八、廊坊市
1、香河县大罗屯乡凌家吴村
九、石家庄市
1、高邑县西富村镇贾村
山西
一、晋中市
1、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胡峪村
二、晋城市
1、阳城县町店镇凌家沟村
2、高平市三甲镇徘北村
内蒙古
一、赤峰市
翁牛特旗乌丹镇、头牌子乡、广德公乡、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
黑龙江
一、绥 化 市1、海伦市扎音河乡二、哈尔滨1、宾县三宝乡凌家屯
辽宁
一、本溪市
1、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北甸村、田师府镇南甸村
二、鞍山市
1、岫岩满族自治县县岭沟乡山城村
2、海城市感王镇他山村
三、葫芦岛市
1、南票区暖池塘镇团山子村
2、连山区沙河营乡地藏寺村
上海
1、青浦区华新镇凌家村
2、浦东新区高桥乡群力村
3、浦东新区张江乡团结村
江苏
一、盐城市
1、盐都区葛武镇杨师村、凌华村、舍孙村。楼王镇丁马港村
2、亭湖区凌家桥村
3、东台市溱东镇草舍村、广山镇胡家堡村
4、建湖县卢沟镇凌葛村、庆丰镇北凌村
5、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
6、响水县小尖镇四丰村
二、常州市
1、武进区湖塘镇凌渡村、丁沟坝、姚家桥、马家巷、与宁头、古方村、墙门头、凌道村,雕庄镇柏墅村、勤丰镇城巷村
2、钟楼区西林街道凌家村
3、武进区奔牛镇祁家村委夏家塘、谢家塘、贺家塘
4、武进区卜弋镇蔡庄村
5、武进区邹区镇段庄村委姜家村
三、徐州市
1、铜山县汉王镇路沃村
四、苏州市
1、吴县封溪开发区宝南村
五、无锡市
1、江阴市青阳镇里新工业园区
2、无锡市滨湖区华庄凌甲里
3、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六、扬州市
1、高邮市龙虬镇周庄村、高邮开发区灯塔村
2、宝应县西安丰镇、泾河乡泾阳村
3、江都县(扬州市)城内东关大街观巷口
七、镇江市
1、润州区大凌家湾 小凌家湾(史称润城京岘山)
2、丹徒区荣炳镇蒲干村、小蒲干村、汪甲、洋湖棚、小柳巷、宝堰镇后亭村、上党镇义村
3、句容市茅山镇郭干村,后白镇芦江村
4、京口区汝山镇方家湾村
八、宿迁市
1、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
2、沭阳县悦来镇沟崴圩、方凌村。刘集镇大兴村、大凌庄 九、泰州市
1、姜堰市官庄镇前堡村、张甸镇
2、泰兴市过船镇仁寿村凌家埠
3、泰县顾高镇西芦村
4、兴化市周庄镇西边城村
5、海陵区罡杨镇杨庄村
十、连云港市
1、灌南县三口镇林南村
2、灌云县伊卢乡串芯庄村、玉兴村
十一、南通市
1、港闸区芦泾乡龙潭村
浙江
一、宁波市
1、鄞州区姜山镇陈介桥、横溪凌家
二、杭州市
1、富阳市场口镇鸿丰村、 隔富春江小凌家、常安镇沧州村
2、西湖区转塘镇凌家桥村
3、肖山区新街镇山东址村
4、余杭区鸬鸟镇全城坞
5、建德市寿昌镇山岩村 枣园村
6、淳安县大墅镇桃源淩家村
7、临安市岛石镇仁里村、呼日村龙山自然村
8、萧山区新塘街道和平桥村凌家港自然村
三、温州市
1、瑞安市碧山镇龟岩村,平阳坑镇塔石村
2、瓯海区郭溪镇塘下村
3、乐清市大荆镇闹水坑村
四、衢州市
1、常山县芙蓉乡古溪 五、台州市
1、温岭市大溪镇下洋岙村
2、黄岩区江口镇下凌村
六、金华市
1、兰溪市永昌镇上凌村、下凌村
2、浦江县浦阳镇
七、湖州市
1、安吉县顺零乡、安城镇横塘村
2、长兴县李家巷镇凌家浜村
八、丽水市
1、青田县海口镇田铺村
九、绍兴市
1、绍兴县平水镇会稽山村
2、越城区稽山街道凌家山村
十、嘉兴市
1、秀洲区王江泾镇华联村
2、南湖区东栅镇高桥村
3、嘉善县洪溪镇凌湾塘、天凝镇凌家浜
十一、台州市
1、临海市永丰镇坑头村
安徽:
一、合肥市
1、瑶海区张洼(原来属于合肥北郊)有凌湾村、另合肥(原属肥东县)有凌大郢、凌小郢两村
2、新站区七里塘镇星火村三塘队
3、肥东县六家畈镇凌福寺村、长临河镇山口凌村
4、肥西县新仓镇凌冲村、花岗镇桃源村、西湾村凌小郢、凌老庄
二、巢湖市
1、居巢区槐林镇槐光村、散兵镇项山村
2、无为县姚沟镇洋子圩凌村、汤沟镇凌圩村、无城镇凌井村、石涧镇苗庄村
3、庐江县金牛镇大榕树村凌家老屋、青龙乡凌大村
4、含山县运漕镇凌马村、仙踪镇大凌村
三、淮北市
1、濉溪县四铺乡谢岭村前凌、后凌和中凌、桃圆镇凌家湖村
四、阜阳市
1、颖上县润河镇凌氏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分布在凌楼等8个村
五、宣城市
1、宣州区朱桥乡四合凌村
2、广德县邱村镇
3、广德县新杭镇砖桥村
4、旌德县蔡家桥镇凌家村
六、安庆市
1、纵阳县陈瑶湖镇凌家花园村
2、怀宁县枫林乡年岭村凌家草屋
3、宿松县汇口镇汇口社区占港村
4、太湖县天华镇涧水村凌家山
七、黄山市
1、歙县岩寺镇潭渡村、郑村镇梅村、岔口镇岺里村、高演村、洽河乡、霞坑镇洪琴村
2、祁门县溶口乡(凌村)、赤岭镇凌降村
3、休宁县溪口镇碜溪村
八、蚌埠市
1、五河县新集镇凌庄
2、五河县头铺镇东凌村
3、固镇县刘集镇凌庄
九、六安市
1、舒城县千人桥镇兴丰村和上阳村、棠树乡三拐村
十、淮南市
1、大通区上窑镇上窑村
十一、池州市
1、贵池区梅村镇必胜村
十二、滁洲市
1、天长市铜城镇高堂村
2、天长市杨村镇杨村社区凌塘庄
3、定远县桑涧镇大凌村
十三、宿州市
1、埇桥区城东街道凌家桥、朱仙庄镇曹凌村
2、砀山县良梨镇孙庄村
山东
一、临沂市
1、临沭县青云镇凌界前村、临沭镇凌山头村
2、郯城县码头镇凌高册
3、兰山区义堂镇戴家庄
4、河东区梅埠镇禹王城村
5、费县新桥镇麻绪村、上冶镇凌胜村
二、烟台市
1、龙口市海岱镇土城子村
2、蓬莱市潮水镇凌家村
三、济南市
1、平阴县平阴镇凌家村
四、滨州市
1、阳信县河流镇凌家村
五、潍坊市
1、青州市王母宫街道办事处凌马村
2、安丘县赵戈镇南凌家院村、大汶河开发区大沙埠村、韩家村、贾戈村
六、日照市
1、岚山区黄墩镇赵家滩井,凌家滩井、后大坡村
东石山、西石山、大坡
六、青岛市
1、黄岛区宝山镇吕家村
江西
一、赣州市
1、会昌县凤凰栋乡白竹村、小密乡小密村、白鹅乡狮子石下;周田镇;筠门岭镇;湘江镇古坊、西江镇丰龙村,石迳村
2、寻乌县澄江镇凌富村、北亭村、大敦村、高坑村、团丰村、丹溪乡、菖蒲乡铜锣村谢公山、南桥镇满坑村、水源乡径口村、杨坑村、罗珊乡,文峰乡石痕。
3、兴国县城岗乡城岗村,五里亭乡联群村,永丰乡上龙村
4、定南县沙石镇新路村
5、赣县湖江镇镇江村,大埠,茅店。韩坊乡迳里村
6、于都县岭背镇狮龙背,利村,银坑镇岩前村,贡江镇古石,梓山镇邓家庄、景德镇浮粱北安,黄龙乡太南村
7、安远县龙布镇双芫村、双门背村,天心镇竹湖村
8、瑞金市九堡镇兴村
9、上犹县寺下乡龙潭村
10、崇义县扬眉镇白枧村、中坑口村
11、章贡区水西镇窑下村
12、龙南县龙南镇金虎村
二、上饶市
1、万年县裴梅镇沙溪村、弯头村、界上村、东源村
三、九江市
1、彭泽县港下镇(华山、),大桂镇(大桂)
2、九江县新塘乡向阳村、光辉村,新合镇利民村,涌泉乡泉塘畈村
3、修水县三都镇杨梅度村
四、南昌市
1、安义县新民乡檀树凌家.长埠镇木马凌家、石鼻镇潘家村
2、新建县流湖乡 江下湖自然村
五、宜春市
1、袁州区金瑞镇水冲村
2、万载县白良乡良福村、双桥镇清城村
3、铜鼓县带溪乡柳溪村
4、靖安县仁首镇两利村
5、高安市独城镇三皇村
6、奉新县干洲镇鄢凌村、上富镇联盟村
六、吉安市
1、遂川县枚江乡东江村
2、泰和县老营盘镇大庄村
七、抚州市
1、黎川县雄村镇坊坪村
八、萍乡市
1.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
九、景德镇市
1、浮梁县洪源镇西冲村、三龙镇芦田村
福建
一、莆田市
1、仙游县西苑乡岭峰村、度尾镇圣山村、龙华镇建华新村
2、荔城区新度镇凌厝村
二、三明市
1、宁化县曹坊乡罗溪村凌家山
2、尤溪县坂面乡坂面村
三、宁德市
1、寿宁县坑底乡归洋村
2、周宁县纯池镇莲地村、凌地乡
3、福安市城阳乡占洋村、溪潭镇歧山村、凌秒村
4、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寿山乡叠石村
四、泉州市
1、安溪县城厢镇光德村、官桥镇五里街
2、德化县汤头乡汤头村、葛坑镇田地村
3、南安市官桥镇霞光村
五、龙岩市 1、上杭县泮境村凌屋村
2、漳平市和平镇安靖村
3、长汀县四都镇圭田村
六、南平市
1、浦城县万安乡石角源村
七、福州市
1、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
湖南
一、衡阳市
1、衡阳县渣江镇大光村.马山村、同心村。台源镇群英村、光兴村、西渡镇保安村、岘山乡阳堂村
2、衡山县江东乡南平村、南村村,贯塘乡板仓村
二、邵阳市
1、新邵县坪上镇坪上村. 回龙村
三、娄底市
1、双峰县永丰镇、龙田乡德武组兔子仑上、走马街镇水口村、泉水村、同意村
四、株洲市
1、醴陵市转步乡龙虎村、孙家湾乡西岸村
2、荷塘区仙庾镇东元冲村、黄陂田村、董家冲村,明照乡茶园村
3、石峰区云田乡明照、龙头铺镇
4、炎陵县沔渡镇泮坑村、垅溪乡三口垅村
五、湘潭市
1、湘潭板潭乡月坛村 [板潭乡 待查证]
六、益阳市
1、桃江县桃花江镇交通巷
2、沅江市黄茂洲镇柳树平村 七、郴州市
1、苏仙区白露塘镇白露塘村、柿竹园村
八、长沙市
1、长沙县双江镇石板村
2、宁乡县善山岭乡西冲村、大屯营乡天里村
3、浏阳市龙伏镇关山嘴
九、岳阳市
1、平江县安定镇官滩村、清水乡庆宜村、瓮江镇晋平村凌祠组
十、怀化市
1、怀化市鹤城区、怀化市安江镇、怀化市辰溪县
湖北
一、孝感市
1、孝南区肖港镇 五爱村
2、安陆市雷公镇新桥村
二、宜昌市
1、宜都市肖家隘镇凌家湾
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利川市元宝乡、凉雾乡
四、武汉市
1、蔡甸区索河镇官桥凌湾
五、仙桃市
一、彭场镇益星村
六、随州市
1、曾都区洛阳镇张畈村
七、黄冈市
1、黄梅县刘佐乡凌家礅
2、麻城市龟山乡梁家山村凌家湾、乘马岗镇凌家岩村、南湖枫布垸村凌家院子,南湖熊家垅村凌家细屋湾
3、团风县回龙山镇望家山村凌家大湾
4、黄冈市黄州区路口镇欧凌山村
八、襄樊市
1、樊城区太平点镇凌家
九、荆门市
1、钟祥市柴湖镇凌楼村
十、咸宁市
1、赤壁市官塘镇泉洪岭村
十一、十堰市
1、郧西县安家乡
河南
一、南阳市
1、淅川县滔河乡凌岗村,仓房乡磊山村
2、南召县小店乡凌楼村
二、商丘市
1、梁园区张阁镇凌阁村
2、睢县白楼乡顺河村
3、夏邑县北镇乡凌洼村
4、虞城县芒种桥乡前凌阁村,
三、濮阳市
1、范县辛庄乡丹徐庄、王楼乡汲庄\陆集乡王子于、武寺庄
2、清丰县六塔乡前杨楼村
四、周口市
1、西华县红花镇南凌桥村
2、商水县平店乡凌堂村
3、川汇区北郊乡康楼村
4、淮阳县安岭镇续寨村
5、鹿邑县试量镇
五、信阳市
1、固始县三河尖乡万圩村、谷营村、港口村,往流镇陈祝湾村
、汪棚乡常岗村、郭陆滩镇樟柏岭村、蒋集镇
2、息县小茴店镇杜庄村凌庄 3、潢川县仁和镇凌集村
4、平桥区兰店乡凌庄
六、新乡市
1、红旗区渠东街道马小营村
七、开封市
1、杞县高阳镇团城村
2、开封县西姜寨乡段木周村、辛庄村、刘庄村
八、郑州市
1、登封市唐庄乡磨沟村
九、焦作市
1、修武县五里源乡卧龙岗村
十、平顶山市
1、郏县长桥镇凌堂村
十一、洛阳市
1、伊川县鸣皋镇小元东村
广东
一、广州市
1、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
2、番禺区石基镇凌边村
3、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
4、白云区石井潭村
5、从化市城郊镇新开自然村
6.花都官禄布
二、河源市
1、和平县贝墩镇贝溪村、强新村、河溪村、大塘村、三多村、南坝村;古寨镇梅华村;安坳镇、长塘镇、阳明镇、热水镇;
2、龙川县车田镇凌屋村、 石夹村、章且村、叶塘角头村 3、紫金县瓦溪镇四联管理区、柏埔镇良洞村、临紫江镇光凹村
4、连平县油溪镇长丰村
三、茂名市
1、化州市长岐镇塘北村,柑子园村,石湾镇坡田村。
2、信宜市东镇镇文冲村、钱排镇钱上村
3、电白区水东镇那和村、红塘村、河头村、河角村,坡心镇鸡啼岭村、赖村。
4、高州市谢鸡镇高脚村.山圹村、下水村、乾亮村、曹江镇荷垌村
5、茂南区牛头镇柑子园村
四、湛江市
1、吴川市塘尾镇塘头村、那余村、东山村、春凡勇村、东海何辉村、吴阳镇那郭垌姓凌村、芷寮村、海山竹排地村、城里村、那蒙村、黄坡镇平泽高屋村。振文镇罗里村,上地村,下地村,华章村,凌屋湾、过水路村,下坡村,总江村,奇艳村,公子渡,上郭屋,鹤山洞村
2、遂溪县岭北镇金锋村。军屋村
3、徐闻县迈陈镇峙头村
五、阳江市
1、阳春市陂面镇嘉祥村
2、阳春市合水镇留垌村
六、惠州市
1、惠阳县平潭镇凌屋排大门村
六、梅州市
1、梅县梅西镇龙虎居委会、罗墩村、三益村、马山村
2、兴宁县官田镇、龙北镇中官村,河头镇
3、平远县石正镇(张公塘、樟风塘白屋下、黄竹、潭头村、棉羊横杭、下丰、圩下、中心坪、坪湖、马山、茶园下)、大柘镇(池步里、松柏塘),超竹乡(仙水塘、竹垇头、墩上、芋麻神下)
七、韶关市
1、始兴县沈所镇石内村、太平镇獭石下村
2、南雄市湖口镇三水、长市村、珠玑镇叟里园村、黎口镇 口村、乌 镇乌圩、苍石镇大坪村、雄州镇郊区管理区
八、云浮市
1、罗定市附城镇平湾村、同仁村.罗城镇、苹塘镇竹华村。
2、郁南县大全镇沙石坑村、河口镇南龙村、历洞镇马留村
九、深圳市
1、宝安区观澜街道办君子布凌屋村
2、龙岗区布吉镇李朗村、溪冲镇盐村、大鹏湾盐楼吓
十、江门市
1、鹤山市共和镇新连区委会平岗里,平连村
2、新会区司前镇白庙村
十一、佛山市
1、顺德区龙江镇西溪凌巷
十二、清远市
1、清城区龙塘镇
2、阳山县黎埠镇燕岩村
十三、中山市
1、南朗镇合里村
十四、肇庆市
1、广宁县宾享镇都委乡岭圳坑村、大夫田村,云溪乡大林尾村
广西
一、南宁市
1、良庆区大塘镇桥板村
2、宾阳县思陇镇六随等7个村、露圩镇平浪村
3、横县马山乡 凌铁村、亭子。良圻镇
4、隆安县城厢镇四兴村那造屯
5、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
二、崇左市
1、天等县进结镇都结乡、进远乡岩造村、东平乡平贯村、向都镇定名村 、驮堪乡文秀村笔耕屯
2、江州区左州镇渠西村
3、大新县雷平镇安平村
4、扶绥县东罗镇厚寨村塄丰屯
5、宁明县寨安乡板敦村那郊吨、峙浪乡长桥村
三、玉林市
1、玉州区城北乡苏烟村、南江街道云良村
2、兴业县高峰镇岭背村、民安水井冲、城隍镇城隍村、石南石港口、沙塘镇
3、博白县沙河镇上有街、下有街、晒谷岭、岭头村、长远村。径口镇竹围坪、陆湘。凤山镇谢村。立石大塘肚村、博白镇富石村
4、北流市大理镇月塘村,北流镇鸭壤大队、西浪镇田心村、横埌村、民乐乡柘根山、民乐镇良村、会众村、万平村
5、容县石头镇石塘村、十里乡大萃村
四、贵港市
1、平南县富藏乡峙冲村、大坡镇雅水村、马儿冲屯,直道村鱼尾屯,华林村,大安镇,镇隆镇平田村、,平南镇,丹竹镇,武林镇
2、桂平市罗秀镇良石村.伟扬尧鹰坡,乐雅村,植棠村、金田镇禾益村,吉岭村,大贤村,安众村,江口镇,南木镇高塘村,紫荆镇象军村,西山镇,中沙镇六南村,大洋镇蕉树村,麻垌莲山村,
3、港北区根竹乡根竹村凌屋屯
五、桂林市
1、平乐县二塘镇沙冲村、源头镇(新开岭)
2、阳朔县金宝乡金宝村
六、百色市
1、田东县朔良镇那腾村、坡塘乡那都村、印茶镇
2、靖西县安德镇三东村、龙临镇龙显村
3、平果县新安镇那劳村、马头镇新兴社区雷鲁屯 、旧城镇康马村古练屯
4、那坡县百都乡感怀村
5、德保县城关镇
七、来宾市
1、兴宾区迁江镇北敢村
2、合山市北泗乡 八、防城港市
1、上思县叫安乡那工村、那琴乡
2、东兴市东兴镇松柏村、竹山村
3、防城区冲仑乡牛角山村
九、钦州市
1、钦南区沙埠镇田寮村委凌屋村
2、浦北县白石水镇中林村、龙门镇林垌村
3、钦北区平吉镇平里村、古隆凌屋村、广平那罩村,大垌镇歌远坪村、土地坪村、青塘镇榃甫村
4、灵山县陆屋镇陆东村
十、梧州市
1、岑溪市樟木镇木榔村
十一、柳州市
1、柳江县进德镇槎山村山前屯
十二、北海市
1、合浦县沙岗镇三马寮
十三、贺州市
1、八步区沙田镇龙平村
十四、防城港市
1、东兴市东兴镇松柏村、竹山村
2、防城区防城镇、茅岭乡
海南
1、屯昌县黄岭乡古寨村
2、琼海市大路镇西村
3.文昌市凌村村
4.。琼海市塔洋镇福田村
四川
一、内江市
1、资中县双龙镇骑龙乡柏林村还有凌氏千余人、骝马镇香炉村、舒家桥乡大坟坝村、李家寺村
2、东兴区富溪乡罗井村、重龙镇梁山村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
1、宁南县披砂镇码口村, 后山村,塘罐窑,小田坝,骑骡沟乡,新村乡,石梨乡 2、德昌县阿月乡黄家坝村凌家堡子
3、会东县会东镇垭口村
4、冕宁县宏模乡
三、宜宾市
1、翠屏区宋家镇红石村、宗场乡钓竿村、思坡乡大栗山村
2、屏山县福延镇庙坝村、楼东镇。屏山县福延乡鸭嘴上(虔南凌氏后代,从江西寻乌凌富迁出,八世祖汉明公之后,现约有二百多人)
四、达州市
1、大竹县童家乡印盒村
五、南充市
1、嘉陵区金凤镇、白家乡汤家沟村
2、顺庆区渔溪乡凌家沟
3、阆中市七里镇凌家坝村
六、资阳市
1、雁江区石岭镇金带乡(黄石坡)
2、雁江区松涛镇团宝村凌家沟
七、遂宁市
1、蓬溪县金龙乡凌家沟、跳蹬坝、黄泥乡熊家沟
八、乐山市
1、峨眉山市符溪镇新乐村
九、眉山市
1、洪雅县中保镇踏水村
十、绵阳市
1、游仙区忠兴镇涌泉村5社
重庆
1、忠县马灌镇大凡村, 精华乡
2、江津区徳感办事处苏家村、陡石村、油溪镇六合村、石门镇永安场村
3、永川区临江镇凌家场村、隆顺村、白家村。五间镇双创村、福寿林村
4、渝北区兴隆镇新寨一社5. 城口
陕西
一、西安市
1、临潼区油槐镇耿西村、西凌、北凌。相桥镇周凌村、秦陵街道上陈村
二、安康市
1、平利县长安镇高原村
2、汉滨区大同镇三村
3、石泉县熨斗镇沙湾村
三、商洛市
1、丹凤县赵川乡姜坪村
四、咸阳市
1、永寿县监军镇蒿店村、渡马乡凌丰村
五、宝鸡市
1、金台区
甘肃
一、天水市
1、麦积区新阳镇凌家窑村、胡家大庄
二、白银市
1、会宁县中川乡大墩梁村凌山社
台湾
1、高县桥头凌氏
2、台北四维路
3、高雄县桥头乡
4、 台中市



凌姓起源于中国,现已分布到世界各地。据统计,目前全球凌姓人口约有500万。在中国,凌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江苏、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在海外,凌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其中,美国是凌姓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约有10万人。




洪姓的迁徙分布
其他类似问题 2016-06-01 向姓的迁徙分布 30 2016-05-28 全的迁徙分布 2016-06-07 都姓的迁徙分布 2016-06-19 潮姓的迁徙分布 3 2016-06-08 卫姓的迁徙分布 1 2016-06-15 布姓的迁徙分布 2016-06-14 有姓的迁徙分布 2016-05-28 雍的迁徙分布 更多类似问题 > ...

列姓迁徙分布
列氏,这个历史悠久的姓氏群体,具有多元的民族和源流背景。在中国大陆的广大姓氏分布中,并未进入前一千位的排行榜,而在宝岛台湾,列氏的排名则稍显靠后,位居第九百五十三位。在中原地区,列氏的足迹遍布河南,例如开封市和荥阳市的居民中有列氏的分支,南阳市同样可见其身影。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

居姓迁徙分布
先且居的父亲先轸曾是晋国中军元帅,曾带领晋军在崤山大败秦军,而居氏一族便是从此姓氏而来。居氏家族最初的发源地在河北,但后来逐渐在长江流域的江苏高邮、江阴、句容等地繁衍生息,湖北也有不少居姓人口。自古以来,居氏的分布便显示出其迁移和扩散的历史。《姓氏考略》记载,望族居氏的中心地区包括...

复姓迁徙分布
复姓,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群体,虽然在全球华人姓氏分布中并不占据显赫位置。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中,复氏并未进入前八百位,而在台湾省的姓氏排名中,它位列第1112位。这个姓氏的族人主要以东海、霍州、海州作为郡望,这些地方被视为复姓的重要聚居地。霍州,位于中国的山西省,是复姓的一个重要...

别姓迁徙分布
湖北别姓的迁徙历史可追溯至南宋之前,最早的一支可能源自京兆。沔阳《别氏宗谱》记载的原始祖为别之杰,原籍郢洲,赐进士出身后担任河南参知政事,后赠少师。然而,别之杰是否为湖北别姓入鄂始祖尚待考证。湖北别姓至少分为两支:一是郢州本源,即以别之杰宗族为主,分布于荆门、钟祥、宜城等地,...

应姓的迁徙分布
应姓的分布:“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

成姓的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国都(今河南洛阳)附近、秦(今陕西)、晋(今山西)、齐(今山东)、吴(今江苏)、楚(今湖北)等国有成愆、成回、成差、成虫乔、成连、成太心等人,血统溯源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显然,成氏枝脉众多,是造成成氏族人在秦、汉以前即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两汉之际,成氏族人见诸...

产姓的迁徙分布
产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据史料记载中国大陆南北皆有分布。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腊树镇居多,为该支产姓始迁地,产氏祠堂及始迁早期祖坟多在此;该省潜山、望江、繁昌等县;河北、陕西、山东、重庆、浙江、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产氏族人散居。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

及姓的迁徙分布
以南口头村为主,将近有几百人)、泊头市交河镇、任丘县、邢台市宁晋县、廊坊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津市红桥区、武清区,北京市的海淀区,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西丰县,山东省的青岛市,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台湾省等地,均有及氏族人分布,以泊头市交河镇及家八里庄最为集中。

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族出怀远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年姓姓氏源流 年(Ni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襄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路史》云:“齐太公后...

港北区15081992198: 姓氏凌的起源 -
彩昨角鲨: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

港北区15081992198: 凌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彩昨角鲨: 凌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87万. 历史上,凌姓一族多以渤海和河间为郡望. 现今,凌姓一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川和云南等地.

港北区15081992198: 寻找凌姓家谱
彩昨角鲨: 一 姓氏源流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正妃太姒所生第九子卫康叔姬封的支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二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三 郡...

港北区15081992198: 百家姓中的“淩”有何典故? -
彩昨角鲨: 一 姓氏源流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正妃太姒所生第九子卫康叔姬封的支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二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

港北区15081992198: 全国姓凌有多少人 -
彩昨角鲨: 凌姓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郡望河间郡、渤海郡.历史名人还有凌蒙初、凌十八等.

港北区15081992198: “凌”姓大多祖籍哪里? -
彩昨角鲨: *康叔衍派;周官凌人.*望了渤海;源自周官.*子奇六任1;仲华三绝2. 注释:1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2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

港北区15081992198: 中国凌姓人口有多少 -
彩昨角鲨: 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港北区15081992198: 关于吕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语文? -
彩昨角鲨: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吕姓在中国国内分布以安徽、山东...

港北区15081992198: 谁知道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有多少姓凌的 分布在茶陵县什么地方 知道的说下 本人在找人 谢谢拉 -
彩昨角鲨: 应该是茶陵和炎陵交界处的有姓凌的吧 听我妈说的 我是炎陵的 哈哈~

港北区15081992198: 太平军还有凌姓后裔吗 -
彩昨角鲨: 你好 四川广安岳池县排楼乡有一支来自湖南的凌姓一族,现在的家族族谱辈分与四川宜宾那边的一支凌氏同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