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古话,大概意思是不因得到而高兴,不因失去而伤悲,知道无常的道理,求原句,谢谢!

作者&投稿:镇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庄子。秋水(节选)翻译~

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
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
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
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
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
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
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
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
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
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
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认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
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
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
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
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
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
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
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ní)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此文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庄子·外篇·秋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即为今天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其体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借用佛学用语,内篇相当于正法,也就是庄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窥见庄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外篇则相当于像法,是离庄子比较近的弟子所为,由于有的弟子曾得庄子亲传。
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学之妙,亦不远也;而杂篇乃庄子的后学所作,相当于末法,离庄学之真义已远,然其有旁通其余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废也。
就境界而言,内篇最得道学真谛,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经的境界;外篇乃就内篇之精义铺衍而成--其实庄子一书可以整个被理解为对老子的解说--可视为内篇之辅佐;杂篇则以庄学摄其余诸家之学,且通于各家学问之中,不妨称为庄学与其他学问之间的交叉学科。内篇为君,外篇为臣,杂篇则为佐使,相辅相成,混成一体。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鉴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 陈毅
•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 魏相
•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 张咏
• 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 张廷玉
•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 冯雪峰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 王进喜
•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 邓小平
•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 加尔多斯
•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 斯宾塞
•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 奥斯特洛夫斯基
•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 泰戈尔
• 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 柏格森
•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 黄石公
•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 吕坤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 申居郧
• 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 徐特立
•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 徐特立
•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 —— 邓拓
• 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 —— 邓拓
•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 毛泽东
•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 徐悲鸿
•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华罗庚
• 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 —— 歌德
• 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 —— 普列汉诺夫
• 无论在什麽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 巴甫洛夫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 简文帝
•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范晔
•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徵
•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 宋濂
•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 聂大年
• 啊!夸奖的话,出于自己口中,那是多麽乏味! —— 孟德斯鸠
• 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 富兰克林
•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 谢觉哉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 苏轼
• 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上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 —— 伽利略
• 要在座的人都停止了说话的时候,有了机会,方才可以谦逊地把问题提出,向人学习。 —— 约翰•洛克
• 不谦虚的话只能有这个辩解,即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 富兰克林
•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 别林斯基
• 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必须再继续前进一步。 —— 安徒生
• 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 贝弗里奇
•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 贝尔纳赞同17| 评论
这些都是谦虚的名言警句。

楼上 似乎 有很多正解

我可以说说 我个人的私解嘛~!!~

我身在福中 知更有福 待我取 因而不驻足 独自沾沾自喜 善知识正解

我虽失去一些东西 知更是为有所德 而做投资 垫底 铺路 开通 资产注意正解

常态 有正反两面 左右两边 前后上下 因而有变通 能达长远

路有弯 理有曲 因而方便 持长理 能曲能伸 最能表达 知道无常的道理 这句话了

理有万千 各编己身 行理 持长道 或说一 或说二有三

皆是行理路 不在理本身 假理是理本身 真理是理渠 汇总万千 而无一纠缠 方为妙理

这也就是 大道有一 持理万千 一化二 化三 化无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句古话,大概意思是当一个人独处做事儿,能反应这个人的品格。请...
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有一句古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意思是“请问有什么古话?”。在古代,人们常常借用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因此有很多古话可以汲取。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提问,询问对方是否知道某个古话的意思。古话是汉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古话有着深刻的寓意。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

有一句古话大概意思是,跟上等人学中等功夫,跟中等人学下等功夫,跟下...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有一句古话,只记得大概意思,不知道原句是什么?
曾无智者伤流水,总有愚人饲病狼. 食肉谋之何预我,非关经济枉神伤。

有一句古话的大概意思说:自己以为已经是废物的东西给于别人,别人可能会...
授之弊帚,视若珍宝。

有一句大概古话意思是百姓做坏事影响很小,官员做坏事可能会误国。的_百...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这句话否定圣人之道,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窃钩者诛,这里的“钩”不是钩子的意思,这个钩古代指腰带带钩。出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

当中的一句古话是啥意思?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 〖解释〗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

有一句古话,意思大概是如果不是故意犯错是可以原谅的,但如果明知道
不知者不罪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一句古话,形容一个好人每天做好事。但只因为做了一件坏事就被认为是坏人...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求教一句古话?
1、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安县18284916277: 一句古语是怎么说的大概的意思就是不为已经得到的的而喜形于色,也不为没得到的而忧愁. -
莱钧佐匹:[答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说的

安县18284916277: 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没有理由得到就高兴,叫什么的? -
莱钧佐匹: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不要因为得到一个世界而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因为失去一个世界而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难和得失都会过去,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安县18284916277: 关于一句古语,目标定得高能得到中等的回报.找一句古语,大概意思是目标定得高能得到中等的回报,定中等的目标只能得到下一等的回报. -
莱钧佐匹:[答案]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安县18284916277: 古语 意思是目标定的越高,你得到的会相应高一点,仿佛是:要一百者得五十,要五十者得二十五 之类的换句话说 就是理想提高一点,你得到的相应多一点 ... -
莱钧佐匹:[答案]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安县18284916277: 求一句古话是说,不是你的就不会属于你,你不会该拥有它,你永远不会得到 就大概这个意思,越多越好 -
莱钧佐匹:[答案]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国外的的说法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一个意思·~

安县18284916277: 曾见过一句诗词意思是目标定的“高”得到的是“中”,而目标定的是“中”得到的只能是“下”请教之?谢谢 -
莱钧佐匹: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其实这句话有很多版本“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易经》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希望能帮到您

安县18284916277: 一句古语就是意思说:你要是想达到中等好的水平,要付出最好的努力,
莱钧佐匹: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我在高中常听这样的教导. 又查了一下,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原文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另有一说为法乎,意思差不多,呵呵~

安县18284916277: 请问有一句古话,大意是说,得到或者占有自己不配拿到的东西,会有灾殃或者疾病.他是怎么说的.求指教. -
莱钧佐匹: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周易·系辞下

安县18284916277: 弟子规里面还是什么一本古书上有一句古话翻译过来大致如下!大致意思就是:不正当来的钱必定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走.这句话出自那本书? -
莱钧佐匹:[答案] 我来帮帮您! 语出《大学》最后一章 【原文】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祝学习快乐!

安县18284916277: 有句古话的意思是:"从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一定从不正当手段出去的"这句话是什么 -
莱钧佐匹:[答案] 不劳而获(或利用其他卑鄙手段得到的),得到的最后还会失去. 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差不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