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刚成为孔子的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什么

作者&投稿:楚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帽子上插着什么~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可谓不打不相识。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与子路初次相遇,子路头上插戴着雄鸡的羽毛,身上佩挂着野公猪的牙齿,子路这身行头够威猛、奇异的,也难怪有典籍中称子路为卞之野人。
两人相见,也许是孔老夫子之前从没见过这幅装扮,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他竟对孔子拳打脚踢动起野来。司马迁用了陵暴孔子四个字来描述打架过程,看来孔夫子明显不是子路的对手啊。两人打架的画面想象都觉得好笑,谁能想到后世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会有这样一番遭遇。

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饥。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孔子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一个帽子上插着鸡毛、腰里佩着宝剑的小伙子大叫大嚷地闯了进来。只见他忽地拔出宝剑,狂舞起来,好几次剑头差点刺着孔子。孔子站着动也不动,笑眯眯地看着他。等他舞完剑,孔子说:“真不错,好剑法!小伙子,我想收你做学生,你愿不愿意?”不料,小伙子一板脸说:“哼,我才不读书呢!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生来就可以做一支利箭,还读书做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知识,好比竹箭前面安了金属箭头,这样,箭不就更锋利了吗?”小伙子觉得孔子说得很对,低着头走了。后来,这个小伙子便来到孔子门下,跟着孔子学知识,周游列国。他就是孔子一生中最忠实的学生子路。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可谓不打不相识。有一次,孔子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一个帽子上插着鸡毛、腰里佩着宝剑的小伙子大叫大嚷地闯了进来。两人相见,也许是孔老夫子之前从没见过这幅装扮,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只见他忽地拔出宝剑,狂舞起来,好几次剑头差点刺着孔子。孔子站着动也不动,笑眯眯地看着他。等他舞完剑,孔子说:“真不错,好剑法!小伙子,我想收你做学生,你愿不愿意?”不料,小伙子一板脸说:“哼,我才不读书呢!我像一根笔直的竹竿,生来就可以做一支利箭,还读书做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知识,好比竹箭前面安了金属箭头,这样,箭不就更锋利了吗?”小伙子觉得孔子说得很对,低着头走了。后来,这个小伙子便来到孔子门下,跟着孔子学知识,周游列国。他就是孔子一生中最忠实的学生子路。


子路成为孔子的学生,帽子上插着什么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可谓不打不相识。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与子路初次相遇,子路头上插戴着雄鸡的羽毛,身上佩挂着野公猪的牙齿,子路这身行头够威猛、奇异的,也难怪有典籍中称子路为卞之野人。两人相见,也许是孔老夫子之前从没见过这幅装扮,人群中多看...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什么?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_《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什么?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帽子上插着的是鸡毛。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一次,孔子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突然,一个帽子上插着鸡毛、腰里佩着宝剑的小伙子大叫大嚷地闯了进来。只见他忽地拔出宝剑,狂舞起来,好几次剑头差点刺着孔子。孔子站着动也不动,笑眯眯地看着他。等他舞完剑,孔...

子路刚成为孔子学生的时候 帽子上插着什么
雄鸡羽毛子路喜欢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这两样东西是古人用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的标志性佩饰,成天游荡,好勇斗狠。子路到处游荡遇到孔子,史书上没说两人打架的原因,只说子路欲欺负孔子,事后孔子设礼向诱,使子路信服,成为了他的...

《仲尼弟子列传》—初入孔门的子路
我觉得还是是的,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应该从都方面考虑。子路上课不用心但是孟子曾经说过‘子路人告知已有过则喜。’这种乐于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和颜回难道不是极其想象的吗?我觉得在子路刚开始进入孔子门下时,他并不像现在这样如此的好学,并不像现在这样如此的想要改变自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孔子...

子路是如何成为孔子门生的?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子路决定拜孔子为师。几日后,子路穿着特意制作的儒家服饰,带着礼物(这个是必须的),通过孔子的门人来求见孔子。经过二人的促膝长谈,孔子觉得子路本性还是很善良的,而且还很有慧根的,于是便收他为自己的学生。孔子和子路因“擦肩门”而相遇,又因子路的“无理取闹”而相识,...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小孔子9岁,比同学冉有大20岁,与冉有一样,是孔子学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之一。 子路小时候很调皮,经常捣乱,自从到孔子那里上学读书之后,改变了很多。在孔子的教育和熏陶下,子路最终成长为了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干的政治人物。 子路刚开始...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什么会被剁成肉酱?
子路的性情比较刚直,而且还孔武有力,所以一开始的子路对书生气的孔子是看不惯的。然而,当时的孔子却是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弟子的,并且也是因为子路的“直”,才会喜爱这个徒弟。子路当初在拜孔子为师之前,经常会毫不客气的指出孔子不足的地方,而孔子为了成为子路的老师,也是对子路多加...

子路作为孔子最宠爱的学生,为何会被剁成肉酱?
1.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 子路是字,他本名仲由,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子路年少之时可以说是家境贫寒,但是因为身份低微,只能通过各种劳作才能维持着自己的家庭生活。子路的性子很直,又是一个武夫,因此在最开始也是十分看不起文文弱弱的孔子的,甚至很多次冒犯和欺负他,即便是后来成为孔子的学生,还是会对...

孔子学生可谓人才济济,都是国家栋梁,其中结局最悲惨的是哪个?
子路的本名叫仲由,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子路年少之时是家境贫寒身份低微,所以只能通过各种劳作才能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他的性子很直,又是一届武夫,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有点看不起孔子的,甚至很多次都冒犯和欺负它,后面成为孔子的学生以后,还是会对孔子的一些行为提出批评。不过子路虽然直,但是却是...

咸丰县18012083253: 成语“暴虎冯河”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稻哗参一: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他还未拜孔子为师之 前,听说孔子在收徒讲学,便在帽子上插了几根鸡 毛,佩着宝剑,到孔子讲学的地方来惹事.见到孔 子后,子路拔出宝剑舞了...

咸丰县18012083253: 弟子规小故事 -
稻哗参一: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 帽子要带好;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也要穿好.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很讲究仪表的人.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后,急忙往回赶.有人劝说他不要去,可他却说:“拿了国家的俸禄,就不能躲避祸难.”进城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他从容得系好了帽子便死了.

咸丰县18012083253: 升堂入室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
稻哗参一: 升堂入室典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开堂买,未入室也.” 子路名仲由,春秋时卞地人.他为人耿直,敢说敢做...

咸丰县18012083253: 孔子与子路的相关资料,论文什么的都可以,跪求 -
稻哗参一: 资料:子路名仲由,比孔子小几岁,是卞地没有受过礼仪教化的人.他生性粗豪,好勇斗狠,脾气爽直.他在头上插雄鸡的羽毛,佩戴野猪的牙齿,子路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作为勇气的象征. 子路遇到孔子,仗着自己勇敢有力,稍稍侵犯了孔子...

咸丰县18012083253: 断袖的由来
稻哗参一: 释义古人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恋的代称,或者说“隐语” . 亦作"断褏(xiù)".“... 孔子和他们同时,曾经出仕于卫,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他的学生子路和弥子瑕是连...

咸丰县18012083253: 论语,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
稻哗参一: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

咸丰县18012083253: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师徒关系 -
稻哗参一: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据说有过学生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论语》中出场最多的几个莫过于子路、颜回、子贡.要说最有个性的,当然非子路(名仲由)莫属.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一路陪伴在旁,忠心耿耿的弟子,就是子路. 人生...

咸丰县18012083253: “因材施教”的出处(最好有原文)?? -
稻哗参一: 出 处:《论语·先进篇》.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

咸丰县18012083253: 孔子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前一句是什么 -
稻哗参一: =因材施教是后人总结的..原文是《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是朱老夫子看了论语中 子路问:“闻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