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为什么人生结局却被处死了?

作者&投稿:邰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或许是因为他站错了队吧!

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

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可以说当时的于谦权力极大,他就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终在于谦的合理调配下,明军顽强作战,击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应受到厚待,加官进爵应不在话下,而于谦得到报答是斩决,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官场上站队问题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们都要押宝,有的归到太子队列,有的归到其他皇子队列,如果成功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但失败的后果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于谦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国家和百姓为前提。集正直、果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为何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于谦主动放弃生的权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已经被俘一年,众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临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实情况朱祁钰是不想当皇帝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体会了权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于是在接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屡次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做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有哪个王朝会存在两个皇帝,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谓景泰年间第一权臣,如果换做旁人,是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的,这无疑给自己找麻烦。偏偏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为定局,不会有其他变化,我们应当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有诈,我们就有说辞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朱祁钰十分器重于谦,基本上对于谦的话言听计从。

精明老练的于谦必定清楚,朱祁镇回来之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的全国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于战时的紧急情况,于谦可以直接调动部队,还设置了团营制度,保卫京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明白的,不论朱祁镇能不能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于谦没有半点好处。但于谦还是建议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来,为了国家利益,于谦甘愿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辄、徐有贞的策划下,朱祁镇得以复位,而他们入城的兵力只有千余人,而北京城的部队应不低于二十万,且政令通畅,如果不是于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夺门之变必定失败。

碍于朱祁钰换太子的荒唐举动,于谦也在犹豫当中,毕竟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在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要好,况且朱祁钰还身患重病。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自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弃了生的权利。

功高盖主

自古权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位,成为新的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于他手中的权力极大。

兵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十分谨慎,于谦掌控的就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权力,假如换个人,如果有异心,那么国家动乱势必不可挽回。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基本上当时部队的调动,全部由于谦独自控制,亲自下达命令,口述奏折内容,属下则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同样让人佩服的是朱祁钰,朱祁钰在战后依旧重用于谦,放权给于谦,可见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

史料记载: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京城防卫被于谦调配得面面俱到,不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是上天派下来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勋,朱祁钰可以接纳,但不代表朱祁镇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置皇帝于何地,况且朱祁镇刚刚复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谦的拥护者,这让朱祁镇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术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要杀于谦,也并非都是石亨、徐有贞的诬陷,朱祁镇本身也想杀于谦来立威信。

树敌太多

于谦有大批的拥护者,这毋庸置疑,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场之上,做得对不代表就好,如果权势太大,一方面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贞曾建议南迁,于谦果断否决,徐有贞这个梁子早就结下了,自不必多说。

史料记载:

“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于谦在政务处理上也比较执着,优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潜移默化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动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谦功勋卓著,也有人弹劾于他,说他功劳虚假,独断专行之类,好在朱祁钰力排众议,坚持重用于谦,这才让那些言官闭嘴。

石亨本是个优秀的武将,曾经犯过错误,却被于谦破格提拔,德胜门之捷立下大功,要对比功劳,于谦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感觉惭愧。

理论上说,石亨是于谦亲自提拔,本应是很亲近的同事关系,而于谦并没有拉拢石亨,在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之时,这本是好意,于谦则干脆得拒绝了,还说了石亨很多不是。这样的做法让于谦多了一个强敌,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夺门之变的导火索。

只不过于谦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国家利益之上,刚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无法改变,想来如果出现时间机器,可能于谦仍会如此去做。

生得伟大,死得冤屈,仿佛是那些英雄不变的宿命,但后世人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城头上,那个意气激昂的于谦。






于谦对明朝的贡献是巨大的,之所以被处死,就是因为于谦为人刚正,得罪的人太多,尤其是建议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避免瓦刺拿朱祁镇威胁明朝,后来朱祁镇当回皇帝,自然就把于谦处死了。

于谦是拥护朱祁钰做皇帝的第一功臣,他自然会被英宗朱祁镇所记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归皇位,他不在乎于谦的功绩,认为于谦拥护朱祁钰,便是不忠于自己,因此处死于谦。

因为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石亨和曹吉祥为了清除于谦势力,便捏造了于谦谋逆罪。于是明英宗就派人抓了于谦,然后处死。


明朝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呢?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皇帝朱祁镇被俘,明朝内部乱作一团,在这关键时刻,于谦力挽狂澜,批判了想要逃跑南迁的人,并且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同时收缩兵力,整军备战。北京保卫战的背景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太监王振挑唆,率军出征瓦剌,不想这一去竟当了俘虏,随行的军队全军覆没。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为何被处死?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帝位,首先杀了朝中重臣于谦和王文,重掌朝中大权。从根本上来说,于谦并不是死于站队,恰恰是因为他的不站队最终落得忠臣冤死的下场。于谦的功绩就不说了,明朝第一名臣,古往今来莫不承认于谦的伟大和对国家的忠贞,“土木堡之变”后,于...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于谦以主少国危为由,建议孙太后不立太子朱见深为新帝,改立郕王朱祁钰,这也违背了英宗的意愿。由此可见,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尽管是为了社稷,但却把自己完全置于君主的对立面。第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缺乏政治权谋的于谦,难以善终。瓦剌看到明朝新君已立,就决定和议,释放朱祁镇回来。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
“土木堡之变”乃是明朝中衰的标志,此役不仅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俘虏,彼时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并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为什么人生结局却被处死了...
或许是因为他站错了队吧!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于谦都做了些什么?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于谦都做了些什么?第一,于谦力排众议,反对迁都。第二,于谦拥立朱祁钰。第三,于谦铲除奸党。第四,于谦保卫京师。第一 在土木之变爆发的时候,于谦在主持兵部的工作。当时一听说大明的溃败,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而朝中...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镇当然知道他不该杀。但是朱祁镇是通过夺门之变成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夺位变得名正言顺,那就必须要杀掉于谦。因为是于谦,亲手将朱祁钰扶上皇位。承认于谦的合法性,那就等于是承认了朱祁钰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朱祁镇上台以后,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给废掉了。并且给了一...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为何被处死了?
我不认同题目中所说于谦被杀,是因为站错了队,这是对于谦这个人人格的侮辱。于谦大公无私,于谦看问题的高度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毕生都达不到的。如果硬要说他站队,我认为他始终站在民族大义这一边。他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一种公心,一切都是...

土木堡之变于谦力挽狂澜,为何朱祁镇复位后要杀他?
说到明英宗的过,最大的就是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后杀掉了功臣于谦,于谦是明英宗的功臣,给予了明英宗非常大的帮助,而明英宗在复位之后,为了让“夺门之变”出师有名,无奈杀掉了于谦。还在明宣宗的时候于谦就已经成为了重臣,一直到明英宗还有之后的明代宗于谦对于整个明朝都是有着非常...

明英宗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冤杀了延续明朝国祚200年的于谦?_百度...
事实上,于谦对明英宗而言,有“两大重要功绩”。其一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主抗战,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延续了大明200年国祚。这不仅是对大明的功绩,也是对明英宗的功劳,试想,如果没有于谦率军反抗瓦剌,还有明英宗今日的复位吗?其二是明代宗景泰帝即位后,本不想迎接被瓦剌俘虏的...

开化县17077566358: 为什么于谦有救国宰相之称 -
禾顷参七: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力严重受损,皇帝被俘,北京人心惶惶,蒙古兵兵临城下,明朝有灭亡的危机.于谦出来力挽狂澜,稳定忍人性,带兵保卫京师,击退蒙古兵,避免了明朝灭亡的危险,故得称“救国宰相”.

开化县17077566358: 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的历史故事 -
禾顷参七: 明英宗年间的【土木堡之变】,蒙古大军俘虏了皇帝朱祁镇,且将攻打明都北京,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忐忑不安,惟兵部尚书于谦,力主守城与蒙古大军决一死战,挫动了蒙古军队的嚣张气焰.深深振奋了明廷众人的信念.

开化县17077566358: 明朝名臣于谦为何史称“救世英雄”?
禾顷参七: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了. 蒙古人打到了北京,而北京的20W精锐部队则被皇帝带走全部溃败了. 于是北京就没有了部队,当时的大臣们都说要迁都南京,只有于谦说要抗敌. 于是那个被抓走的皇帝的弟弟即为了,于谦带领大家抗击蒙古.取得了胜利. 整个故事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于谦明朝迁都的话,有可能想历史上的南宋一样了. 所以说他的“救世英雄”.

开化县17077566358: 明朝最出名的三个大臣于谦、张居正、王阳明,他们各自有什么贡献? -
禾顷参七: 于谦对瓦剌进行了反击,而且还拥立了朱祁钰成为了新皇帝.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并且对国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还改善了国家的经济,解决了政府的腐败.王阳明平定了宁王叛乱,并且还解决了藩王问题,这就是他们三个人的贡献.

开化县17077566358: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什么意思?
禾顷参七: “国士无双”的意思是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淮阴侯列... 于谦于谦堪称大明第一良臣,土木堡之变后他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为国家...

开化县17077566358: 对张居正、杨涟、王守仁、于谦的个人概括(不少于150字) -
禾顷参七: 张居正:救世之能臣,他提出的改革卓有成效.存孔孟治世之心,也有权谋御人之力.杨涟:大忠臣,在得到明光宗朱常洛托孤重任后,立志以死相报.后被死太监许显纯残忍害死.杨涟不惧毒刑,只怕生灵涂炭,是个意志坚强的人.王守仁:...

开化县17077566358: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
禾顷参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前段时间,我们从上海书城买来了网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用了不少时间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

开化县17077566358: 于谦保护国土做出哪些贡献 -
禾顷参七: 土木堡之变后,主张力战保卫京师,断绝瓦剌借明英宗漫天要价企图,拥立新皇帝;惋惜英宗被放回,由于守城时推举新“皇帝”之过,被革职了.,

开化县17077566358: 大明王朝第一功臣是谁? -
禾顷参七: 大明王朝的第一功臣肯定是徐达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