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冬天用什么东西取暖?

作者&投稿:永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们冬天用什么取暖 人们学会了用什么?~

用火取暖,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就有,周口店的那些灰烬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人们为了可以随意挪动火堆,保存火种,便把火放在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叫炉或灶.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1、古代人用火或者火塘来取暖。
(1)烧火取暖
其实,远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北京人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
(2)火塘取暖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2、宫廷利用”夹墙“来取暖
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值得尊敬的,早在秦朝,就已经有“高速公路”“下水道”等等基础设施了。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
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其排烟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户外,近似后世的火墙。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则蓄热时间长,散热均匀。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

扩展资料:

古代也有"取暖费"
中国封建时代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值)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
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10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从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来做饭、烧水的薪柴,则是常年按月发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没有暖气的古人是怎么取暖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也有"取暖费"? 宰相享薪炭200秤皇后用110

  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秦宫的“壁炉”和“火墙”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秦代宫廷贵族是怎样御寒取暖的呢?

  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研究者认为,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宫室中目前虽未发现同样设施,但也应与此一样。遗址中发现三座壁炉。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两座壁炉是供浴室采暖用的,而第三层第三室的壁炉似供高级统治者采暖用的,因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号建筑遗址的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入”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由于上部建筑毁坏,因此无法得知烟道的样式。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在建筑采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据石兴邦先生介绍: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汉代的“温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阎家村的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了用于取暖的炉灶,位于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侧有曲尺形平面矮墙(“灶屏”),并有专门的排烟道(“突”)。

  汉宫贵族如何解决取暖问题也让人们很是关注,我在研究中发现,温室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据记载一在长乐宫中,《三辅黄图》:“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书·孔光传》晋灼注:“长乐宫中有温室殿。”一在未央宫中,《三辅黄图》引《汉宫阁记》云,温室殿“在未央宫”。汉武帝时建,位于前殿之北。《汉书·霍光传》:“(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即指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未央宫温室殿是公卿朝臣议政的重要殿所。《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此殿也曾是宫中藏书之所。《隋书·经籍志》载:汉哀帝时,“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

  在汉代,还有一种温室是用于种植蔬菜的。当时有一种韭菜叫温韭,是主要蔬菜之一。司马迁称当时拥有千畦姜韭者,其富与千户侯相当。《盐铁论》称汉代富人食“冬葵温韭”,指为不时之物。所谓温韭,即以温室技术培育的韭菜。汉代长安专为宫廷中设有蔬菜温室,“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葵乃秋季所食,冬季能吃到鲜葵,想来也是温室栽培技术所产。

  唐代贵族的“瑞炭”和“凤炭”

  上述取暖方式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隋唐时期。

  在唐长安城,漫长的冬季来临后,无论士庶,都减去了户外活动。虽然如此,富贵与贫寒之间取暖的方式区别仍是很大的。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数则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申王(玄宗弟)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杨国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及先以白檀木铺于炉底,余灰不可参杂也。”奢侈以至于此,不知其中有无卖炭翁被抢去的炭?

  晚唐诗人张孜有一首《雪》,写尽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样:“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到处热红炉,周回下罗幕。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全诗的意思是:长安的大雪天,连鸟雀都藏了起来难以见到。城里的豪门贵族之家,捣碎了花椒和上泥来涂墙壁。家中到处都烧起通红的小火炉,挂起了一重又一重的防寒帘幕。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调理琴弦演奏,留着长指甲的侍女端上酒浆,醉醺醺地唱得梁上的尘埃飞动,带着娇态的舞女们跳得香汗淋漓。这些住在安乐窝中的人们,哪里知道那些忍饥受冻的穷人,手脚都裂开了大口子痛苦难熬。

  前文提到的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也有两处所在,一在长乐宫,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李善引《三辅黄图》注:“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位于前殿之北。由于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故“椒房”就成为皇后的代称。《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又《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载,上官安云:“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就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北京人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温度要远远低于现如今的武汉等地,甚至有过零下18度左右的记录,加上楚地降雨量大,潮湿度高,体感上很湿冷,难受程度不亚于北方。楚人为了御寒就会选择在冬季吃一些养生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平民一般会用鬲,贵族则用陶或者铜鼎来烹调食物,虽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在器皿下通过柴和炭生火,做出来的食物有点像我们今天吃的火锅,或者是炖菜。在食物的选择上,会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楚人还会饮酒抗寒保暖,当时的人们早已发现了酒的这一特点。

  古人当然也知道,除了火可以取暖之外,还能依靠光照。利用太阳能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才有的想法,很早以前,人们发现光照可以取暖之后,盖房子的时候都会让房屋的门口朝向南方,这样可以让阳光直射到屋内。为了防尘和进一步御寒,人们还会在屋顶设有竹质顶棚或楼板。

古时候人取暖就是用木材。木才点燃取暖。

火炉。
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诗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不会烧炭的时候用火盆,会烧炭用炭,再后来,北方有钱人家有地龙,有炕


当今时代御寒方式有了什么变化?古人经历了什么才穿上棉衣棉裤?
首先,第一种方法是用动物皮毛做大衣或斗篷来御寒。这种方法也是当时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古代人喜欢打猎,尤其是一些贵族,往往会选择一些重要的日子去打猎。打猎的时候,如果能遇到狐狸、老虎或者狼,那就非常幸运了,因为这些毛茸茸的动物的皮毛可以用来抵御寒冷的冬天,保暖的效果非常好。如果自己用,可以做...

古时候的人,冬天用什么东西取暖?
前文提到的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也有两处所在,一在长乐宫,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李善引《三辅黄图》注:“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三辅黄图》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

在没有棉花的时代,中国古人是靠什么保暖的呢?
一、原始人类在没有棉花的时候都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被子取暖。冬天一个让人说着都会感觉寒冷的季节,在冬天的几个月中外面除了雪就是病,这个季节也是人类最不愿意出去的时候只想在家里温暖的被窝中盖着棉被刷剧,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棉花这种东西在宋朝前根本不存在,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在没有棉花的时候也...

人们在没有棉花的古代,到了寒冷的冬天是用什么御寒的?
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丝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丝麻做成的冬衣叫“袍”、“茧”。再穷一点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穿在身上浑身难受。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渐过去。单单用动物毛皮作为御寒衣物,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所以,...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们在冬天是怎样御寒的呢?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首...

远古人类在无衣无房的条件下是怎么度过冬天的?
用火取暖后来远古人类发现火能够让人感到温暖,于是用火取暖也成了他们度过冬天的主要方式。最开始他们是不了解火也很害怕火的,当看到闪电击中树木,使树木被劈断并且燃烧的时候,他们开始都吓得屁滚尿流,可是见多也就习惯了,后来还靠近燃烧的树木发现火光能让人感到温暖,于是就用木材把火引燃点起了...

古人冬天都用什么保暖抗寒
众所周知,现代人的很多被子里面的材料都是以棉花为主,所以也都称其为“棉被”,因为棉花不仅质地轻薄,而且保暖性也非常的好,所以叫棉花作为被子的主要材料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在古代时期,古人还没有种植棉花技术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冬天睡觉的时候盖什么保暖呢?都知道古代的社会贫富差距很大,如果是...

没有棉花的宋朝,当时的古人用什么东西御寒呢?
天气逐渐转凉,相信不少读者在双十一时没少给自己买过冬的装备。尤其各种御寒的羽绒服和棉衣是抗寒的主力军。那么古人在没有棉花的时候是拿什么御寒的呢?棉花并不是我国本土的农作物,最早是在宋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而且,棉花在刚传入我国时,仅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并没有人想到其还可以御寒。直到...

明朝棉花才普及,在这之前,古人用什么御寒?
因此有条件的古人就会用动物的毛皮作为衣服,有毛绒绒的衣物加持,一整个冬天都是比较暖和的现在还有很多人会穿皮草,这一行为就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没有条件穿毛皮的人家,则会用动物的羽毛作为填充。古人用动物羽毛作为材料之事可以追溯到很早,比较有名的就是安乐公主用百鸟的羽毛织裙子;尽管百姓没有用...

古代人不知道寒潮是什么,他们怎么过冬?
而一些人为了晚上睡觉时暖和点,通常会靠近烤炉睡觉。文章图片3 ​最后,用暖手炉。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富家公子,或者王公大臣在冬季时手里会捧着一个香炉似的东西,这个就是暖手炉。暖手炉又称怀炉,样式轻巧,在零下40度的寒冷地带也可正常使用,就如同今天的“暖宝宝”...

陕西省19536084039: 冬天来了,古时候人们是怎么取暖的呢 -
尉迟士欣丰: 有钱人:古时富人家里有一种暖室,在盖房子的时候,用铜来当顶梁柱,铜柱中间是空的,冬天的时候把烧红的碳,倒入铜柱中,铜柱受热,使室内空气热起来.这样就不冷了.平常人:平常人家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穷人:穷人到冬天时会在家里用土造一个大的空心土敦,类似于现在的炕头,但是那时的人不懂调节温度,经常出现烧死人,烫伤人的事情.

陕西省19536084039: 中国古代冬季取暖的方式有哪些 -
尉迟士欣丰: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古人一般从衣着、建筑、火坑、火塘、地炕、壁炉、火墙几个方式来取暖的.衣着:中国古时所谓的布,一般是指麻布,...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人冬天是怎样取暖的 -
尉迟士欣丰: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陕西省19536084039: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 -
尉迟士欣丰: 宋朝之前,即使没有棉花棉被,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保暖御寒,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用动物绒毛、柳絮和稻草等作为填充物,来制作被子御寒.据史料记载,棉花真正开始被引入中国,是在宋代的末期,它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这两个...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 -
尉迟士欣丰: 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代人怎么取暖 -
尉迟士欣丰: 有钱人:古时富人家里有一种暖室,在盖房子的时候,用铜来当顶梁柱,铜柱中间是空的,冬天的时候把烧红的碳,倒入铜柱中,铜柱受热,使室内空气热起来.这样就不冷了.平常人:平常人家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穷人:穷人到冬天时会在家里用土造一个大的空心土敦,类似于现在的炕头,但是那时的人不懂调节温度,经常出现烧死人,烫伤人的事情.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人冬天是怎么取暖的
尉迟士欣丰: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代人冬天怎么保暖啊! -
尉迟士欣丰: 红黑礼服 自古三皇五帝始,上衣下裳,定衣冠制天下.帝王绣十二纹章,衣裳衣裳就这么由来了.而古代开始注重衣着,衣着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也是礼仪,成了什么人就要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行什么样的礼仪,从坐姿步态都有讲究.所以...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人用什么取暖 -
尉迟士欣丰: 烤火,土炕,火炉,火盆,在任何不利的状况下人类都会有办法的

陕西省19536084039: 古代人,冬天是怎样取暖的???
尉迟士欣丰: 古代棉花传入中国是在宋明时期....平常人: 平常人家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