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投稿:文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

A 本题考查两汉与西域的关系,属于容易题。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史记》把张骞通西域誉为“凿空”,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B和C反映了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关系,甘英出使的地区是大秦。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所以A项表述错误。两汉时期内地运往西域的主要是铁器和丝绸,所以B项表述错误。唐朝时期中原传入西域的主要是丝绸,所以D项表述错误。唐朝时期西域传入中原的音乐有《龟兹乐》等,所以答案选C。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 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 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 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 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 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 西域的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 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 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 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 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 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 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 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 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 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因为要北击匈奴,就想找一些帮手。当时有人提出有一支少数民族叫大月氏,原来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后来被匈奴人击败了,他们的首领的头被匈奴人砍下来当酒器饮酒,他们的族人现在前往西域去了,想来他们一定很讨厌匈奴人,不如派人去联络大月氏人一起进攻匈奴。于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找到大月氏人,发现他们已经安定下来,不想报仇了。于是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大败匈奴人后,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次是为了向西域诸国示恩的。张骞带了大量珍贵物品到西域赐给西域诸国的首领,各部首领对汉朝十分感激,也派人回访。时日一长,汉朝和西域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慢慢地,汉朝就在西域确立了统治地位。到了汉宣帝时期(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叫“西域都护”,用来管理西域事务,西域就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西汉灭亡后,东汉初建,对西域的管控力就日趋下降了,匈奴人再次控制西域。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了西域后,杀死匈奴人派到这里的使者,再次控制了西域。班超治理西域数十年,在这里赢得了民心,在他年老想要回乡时,许多西域人痛哭流涕,不让他离开。由此直到东汉灭亡,西域一直归附中央政权。

1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 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 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 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 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 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 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 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 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 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 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 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 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 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 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 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 西域的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 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 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 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 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 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 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 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 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 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3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4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包括中亚以至更远的许多地方)。汉武帝时,西域有三十六国,以后分为五十余国。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人口最多的龟兹国仅八万人,一般每国数千至二、三万人。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南、北二道。
月氏原是河西游牧民族,被匈奴所攻,西迁葱岭以外。武帝闻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而河西及其西为匈奴所隔,所以募使者通使大月氏,欲联合他们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前往,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虽未完成联络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是他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前所无闻的西域资料,故被称为“凿空”,从此开始了中原与西域的来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地带,从此,“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道可通”。于是,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以张骞为中郎将,派他再次出使西域,欲招乌孙东迁回到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各国。此行率将士三百人,每人备马两匹,并带牛羊以万数,金币丝帛巨万。张骞到达乌孙国,传达汉朝旨意。此时乌孙已分为三国,又畏惧匈奴,不愿东徙,只派译员送张骞归国。张骞分别派出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其中不少国家陆续派人随汉朝副使到长安,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元封年间,汉朝遣宗室女细君公主妻乌孙国君。之后为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武帝派王恢、赵破奴击败西域通道上助匈奴与汉使为敌的楼兰、姑师。因欲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和获得大宛的汗血马,于太初年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道出军击大宛。终于击败大宛。此后,西域各国震惧,主动交好汉朝。武帝之后,原与汉朝平等交往的乌孙逐渐从属于汉朝。汉继续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匈奴为汉所败,加上内乱,在西域影响力大减。宣帝时,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之后又设戊己校尉。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控制。王莽篡汉,实施了不正确的民族政策。西域与汉隔绝。东汉初年,西域各国多次请求汉朝重设都护,光武帝不允。西域各国重新归属匈奴。
东汉明帝时期,汉与北匈奴进行战争,东汉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同时,汉朝窦固派遣假司马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通西域,中断了六十多年的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得到恢复。班超经营西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安抚下,三地皆降服,北道遂通,至此“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班超他平定西域城郭诸国的内乱,抵御了强敌,恢复了祖国的统一和开辟了中西交通,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以继续发展。
班超东归以后,继任的都护任尚失和于西域各国,受到各国的攻击,接着陇西羌人与东汉发生战争,陇道断绝。班超之子班勇再通西域。东汉时西域三通三绝,班勇继承其父遗志,以西域长史身份重平西域,自此遂不复绝。直到东汉末年,汉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国力衰退,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中原同西域以至更远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各种物产向东移植。此后,佛教及佛教文化也经此传入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丝织品、科技和农业先进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古代的关中和汉中还有中原各指哪些地方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2、汉中即汉中市,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它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而地理自然...

古代时期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
古代时期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物品、纺织品、音乐、舞蹈、乐器。西域的作物品种传入中原,比如苜蓿、瓜果、蔬菜、棉花等,西域的纺织品传入中原,比如棉布、绢帛等,西域的音乐、舞蹈、乐器等传入中原地区。西域是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

汉朝和西域的关系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互动中,汉朝创立出了一套有效的羁縻策略。其“和亲、征伐、迁居、编籍、同化”等具体方略,成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典范。同时,中国历代汉族政权的“华夷”思想也因此得到加强,这在古代民族关系发展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汉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国势日上,汉代人...

汉朝与西域多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汉朝时的酉域在现代叫什么
在当时匈奴对整个北方地区及西域实行统一管辖,却无意中为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创造了条件。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扫除来自匈奴的威胁,准备联合西域地区以彻底打败匈奴。为此,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不辱使命,两次出使帮助中原地区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加强了西域和中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有哪些重大发现?他多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_百度...
取得胜利后,匈奴统治下的区域分崩离析,这些地方的文化和中原文化截然不同,汉武帝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中原生产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在西域有非常大的市场,因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该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将更多的中原产品销售到西域地区去,除此之外,从西域引进的...

古代中原是指哪些地方?
当代中原的含义较之古代有所缩小,特指河南大部及毗邻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河南中西部 黄河下游地区:河南东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界限范围:北界晋北、陕北、冀北一带,南至秦岭-伏牛山、皖北、苏北一带,东到鲁西,西至陇东,天水一带 其核心是以晋、陕...

古代中国地域如何划分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

汉朝对于西域的实际控制领域到哪里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机构为“西域都护府”。“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

西域指什么地方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赛罕区15129367674: 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和西域关系如何 -
施脉博迪: 1、简单说,没关系.2、西域与中原被匈奴的势力隔断了.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单于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就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赛罕区15129367674: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与西域的关系? -
施脉博迪:[答案] 西汉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匈奴的,后来就变成了与西域各国开始贸易了. 东汉时期,派班超出使西域.因为政权交替时,汉朝对西域的联系和管辖削弱,匈奴有机可乘,又开始在西域大肆抢夺.东汉政权建立之后,窦固、...

赛罕区15129367674: 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
施脉博迪: 中原行政管理制度在西域地区拿旁大逐渐建立(前凉高昌设置郡,唐朝设置西州、庭州和伊州,元朝启高设置行省,清朝前期在北疆和东疆地区设置州县乡里等制度,1884年在新疆建省);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耕作方法、冶炼技术和铁制农具传入西域(两汉时期的牛耕、铁制农具、水利灌溉技术等传入西域并普及);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传入西域,包括汉语消竖文、汉族典章制度、汉化的宗教经典、道教、雕版印刷术等;中原地区的纺织技术(养蚕缫丝)和绢帛丝绸源源不断的传入西域.这个最明显的就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最明显的一个影响力.

赛罕区15129367674: 列举汉朝与西域关系史上的四件大事 -
施脉博迪: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霍去病的几次河西之战,打通了河西走廊.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在中央政权统治下. 4、东汉时,为恢复西域和中原交往,于公元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赛罕区15129367674: 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
施脉博迪: 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严重地威胁着秦汉政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了反击;②西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西域的管理:③秦征服南方越族,在当地设郡,还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扩大了我国版图;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01教育ppt里面有更详细的解读,你可以尝试一下.

赛罕区15129367674: 汉唐时期中原地区与今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交往频繁的原因 -
施脉博迪: 汉朝,当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新疆的归属中央.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赛罕区15129367674: 概括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民族关系的特征好发展趋势 -
施脉博迪: 两汉民族关系以地域性特征为主,表现为: 1、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西南夷和百越; 2、西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西域各族; 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匈奴对两汉的掠夺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两汉民族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强大统一的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民族间的联系和融合,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双方虽有战争,但友好往来和合作是主流,反映出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赛罕区15129367674: 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
施脉博迪: 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和西域之间隔了一个大月氏,基本是不通往来.

赛罕区15129367674: 张赛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施脉博迪: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 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