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史记和战国策中两种不同的说法?

作者&投稿:闫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策与史记的区别~

以往所看关于孟尝君手下冯谖的故事,都是来自战国策。最近买了史记翻看,才发现史记的记载的确比战国策高明,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故事内容》

这是个很富戏剧性的小说故事。分几个阶段。

阶段1,孟尝君来了一个食客冯谖,什么事不做,只会抱怨。首先抱怨三餐没有鱼,其次抱怨出门没有车,孟尝君都给他了。最后抱怨住在宿舍没有个家。孟尝君心中暗骂,却为了维护名声,不好发作。

阶段2,孟尝君食客太多,财务吃紧。要找个人去薛地收债。孟尝君的经理人员推荐冯谖。大概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冯谖到了薛,先杀牛摆起酒席,请大家吃饭。参加酒席的薛地人民当然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好不容易可以吃顿免费酒席。忧的是债还不出来。酒酣之后,冯谖核对所有人的借据。付得起利息的,约定交利息的时间。付不起的,把借据就当面烧了。

阶段3,孟尝君听到这消息,愤怒异常。他把冯叫到面前问:我本来奉邑就不多,还要养你们这些食客,你怎么不把债要回来,还请他们喝酒吃肉?冯谖不急不徐地说:这些穷人,本来就没有钱还你,利息越加越多,最后只会逃离你的领地。我把这些无用的债券烧了,换来你的好名声,这有什么不对呢?

阶段4,齐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把他废了。孟尝君底下食客四散。剩下冯谖为他奔走秦齐,最后恢复了孟尝君的地位。

《名字不同》

战国策的名字是冯谖(音宣),史记写的是冯驩(音欢)。表示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发音应该是同一的。目前有些地方音(比如黄陂,和京剧)还保留这种特色,比如权力,读成船力。

《处理抱怨方式不同》

冯谖不做事,还接连抱怨。最后抱怨没有个家。战国策里面说孟尝君派人送食物给冯的母亲。史记只说,孟尝君终于不高兴了。

《收债的理由》

战国策没有谈到收债的理由。史记说得很清楚,是孟尝君财务吃紧。养那么多食客,毕竟需要一些花费。花费从哪里来呢?来自奉邑的人民。人民真苦啊!

《为何选择冯谖收债?》

战国策说是冯谖自告奋勇。史记说是经理推荐。推荐的说法比较合理。推荐的理由不多,就说他反正不能做什么事。猜测冯谖大概类似李敖不是好惹的人物。孟尝君的经理也奈何不了冯谖,想要除掉这个人物,就把这扎手的任务交给他了。

《烧借据的方式》

战国策说的是全部烧了。史记说是烧还不起钱的穷人的借据。史记说的比较合理。

《孟尝君得知真相的方式》

战国策说是冯谖回来之后报告给孟尝君知道的。史记说,孟尝君事先听到了才派人立刻召回冯谖。史记说的比较合理。孟尝君不可能不派人监督冯谖。

《冯谖对孟尝君的解释》

战国策说是买义。有点牵强,可能是儒者的附会。史记说,反正你这些借据根本收不回钱,是绝对呆账。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些。

《恢复地位的方法不同》

史记说冯去游说秦王。来抬高孟尝君价码。战国策说是游说梁惠王。并且首次提出狡兔三窟的理论。

《太史公的说法》

史记的特点是所有故事最后司马迁都加了自己的评论。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说他亲自到了薛地,发现那里侠盗特别多。因为孟尝君时天下所有侠盗都躲到薛地受孟尝君的保护了。司马迁这句话隐含着对孟尝君的批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孟尝君和黑道勾结。

《结论》

史记和战国策都写的很好。但是战国策的故事总让人觉得距离真实远一点。史记的故事比较合理。

史记的更为准确。
以往所看关于孟尝君手下冯谖的故事,都是来自战国策。最近买了史记翻看,才发现史记的记载的确比战国策高明,应该比较符合事实。

《故事内容》

这是个很富戏剧性的小说故事。分几个阶段。

阶段1,孟尝君来了一个食客冯谖,什么事不做,只会抱怨。首先抱怨三餐没有鱼,其次抱怨出门没有车,孟尝君都给他了。最后抱怨住在宿舍没有个家。孟尝君心中暗骂,却为了维护名声,不好发作。

阶段2,孟尝君食客太多,财务吃紧。要找个人去薛地收债。孟尝君的经理人员推荐冯谖。大概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冯谖到了薛,先杀牛摆起酒席,请大家吃饭。参加酒席的薛地人民当然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好不容易可以吃顿免费酒席。忧的是债还不出来。酒酣之后,冯谖核对所有人的借据。付得起利息的,约定交利息的时间。付不起的,把借据就当面烧了。

阶段3,孟尝君听到这消息,愤怒异常。他把冯叫到面前问:我本来奉邑就不多,还要养你们这些食客,你怎么不把债要回来,还请他们喝酒吃肉?冯谖不急不徐地说:这些穷人,本来就没有钱还你,利息越加越多,最后只会逃离你的领地。我把这些无用的债券烧了,换来你的好名声,这有什么不对呢?

阶段4,齐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把他废了。孟尝君底下食客四散。剩下冯谖为他奔走秦齐,最后恢复了孟尝君的地位。

《名字不同》

战国策的名字是冯谖(音宣),史记写的是冯驩(音欢)。表示这两个字在当时的发音应该是同一的。目前有些地方音(比如黄陂,和京剧)还保留这种特色,比如权力,读成船力。

《处理抱怨方式不同》

冯谖不做事,还接连抱怨。最后抱怨没有个家。战国策里面说孟尝君派人送食物给冯的母亲。史记只说,孟尝君终于不高兴了。

《收债的理由》

战国策没有谈到收债的理由。史记说得很清楚,是孟尝君财务吃紧。养那么多食客,毕竟需要一些花费。花费从哪里来呢?来自奉邑的人民。人民真苦啊!

《为何选择冯谖收债?》

战国策说是冯谖自告奋勇。史记说是经理推荐。推荐的说法比较合理。推荐的理由不多,就说他反正不能做什么事。猜测冯谖大概类似李敖不是好惹的人物。孟尝君的经理也奈何不了冯谖,想要除掉这个人物,就把这扎手的任务交给他了。

《烧借据的方式》

战国策说的是全部烧了。史记说是烧还不起钱的穷人的借据。史记说的比较合理。

《孟尝君得知真相的方式》

战国策说是冯谖回来之后报告给孟尝君知道的。史记说,孟尝君事先听到了才派人立刻召回冯谖。史记说的比较合理。孟尝君不可能不派人监督冯谖。

《冯谖对孟尝君的解释》

战国策说是买义。有点牵强,可能是儒者的附会。史记说,反正你这些借据根本收不回钱,是绝对呆账。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些。

《恢复地位的方法不同》

史记说冯去游说秦王。来抬高孟尝君价码。战国策说是游说梁惠王。并且首次提出狡兔三窟的理论。

《太史公的说法》

史记的特点是所有故事最后司马迁都加了自己的评论。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说他亲自到了薛地,发现那里侠盗特别多。因为孟尝君时天下所有侠盗都躲到薛地受孟尝君的保护了。司马迁这句话隐含着对孟尝君的批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孟尝君和黑道勾结。

《结论》

史记和战国策都写的很好。但是战国策的故事总让人觉得距离真实远一点。史记的故事比较合理。

‍《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代《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

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

‍‍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上古的政治斗争。

如果禅让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自然禹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也不是多大的罪过,反而让社会避免了高频率的政权交替。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因为启的时代离战国和西汉(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很远,战国诸子为了附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改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禅让说”和“争位说”都可见于战国文献(如《孟子·万章》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说法、《庄子》有“黄帝欲让天下于许由”的说法,西晋出土的战国魏史书《竹书纪年》有“益干启位,启杀之”的说法。)换句话说,其实在战国时代已经有出现关于“禅让”是否真实的质疑。

而个人认为,“禅让”确实不太现实。
所谓的天子之位,在远古时代实质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因此部落联盟首领位置必须是以优势部落为前提的,不然怎么去领导联盟内的其他部落?联盟内各部落实力的消长是天子位在不同部落相互更替的根本原因(姜姓的炎帝部落、姬姓的黄帝部落、妫姓的虞舜部落、姒姓的夏后氏部落等等),大禹治水,治水是一方面,关键是治水之后夏后氏部落势力依附河流水势的迅速延伸和发展,这也就能理解两个问题:①禹统御四方的范围和规模远比尧舜时期要广大和深入,甚至有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②禹去世以后夏后氏的势力范围依旧广大,因此四方牧守仍旧以夏后氏的继承人启为联盟的首领。
在此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所谓的私有制早于启继承大禹以前(甚至在黄帝时代)就应当存在了。益和启的相争(或者说启继承大禹),不应简单地视为是王位的争夺,而应该从部族发展的角度去考量。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指明了一点,从禹开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对于当时来说,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
然而围绕史记和战国策的不同说法,个人有些理解。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写的,可能在一定程度有含沙射影,但是也不能否定其属事实。而司马迁的记载,也无法判断真实性。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史记和战国策中两种不同的说法?
马迁记述的是益主动禅让给了启,而战国策记载,启暴力夺位。这个根据当时的历史特点来决定的。因为战国策的时代离夏朝应该也有2000年左右,史记比战国策更后。‍‍关于禅让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的。儒家主导的看法就是上古君主都很贤明,会选择有能力的继承者,而竹书纪年则表明禅让制就是...

大禹死后,为什么是他儿子启继承王位呢?
可见,大禹死后,启于伯益的帝位之争是相当激烈的,最终是启博得了胜利,而启之所以最终能够夺取帝位,根本原因是他的父亲在生前实施了三个锦囊妙计,而且《战国策》中说得很明白:「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所以,大禹要传位于儿子启错事笔者杜撰,而是历史有暗示。至此,中国的帝位就由禅...

禹的儿子启继任王位意味着什么?
雨丝和大伙一样都知道,夏朝以前中国帝位的继承是禅让制,如尧让位给孝顺的舜,舜让位会治理大水成功的大禹,但是到了大禹以后,大禹的儿子启却取得了王位,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王位的家天下,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听雨丝慢慢道来。事情还要从大禹的父亲鲧说起,鲧是个治水的能人,但毕竟当时的条件...

关于夏启继位建立夏朝的经过
在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

史书记载禹传位给益,最后是启登上地位。那么初中课本上讲的禹传位给儿...
启——的。综上所述,尧舜禅让,是因为没有个好儿子,而且,是在位期间就已经着手培养继承人了,所谓禅让只是个形式,大家聚在一块,开个会,举个手,这事就这么定了。到了禹这里,我就培养我儿子,笼络天下人心,然后礼仪行地禅位给益,没有任何威望和根基的益,除了让位给启,还有什么办法呢?

禹是如何传位于启的?其中有什么复杂的过程?
至少伯益不如启,史书说的道德是一方面,帝位传承到这个时候,父子相承才是正道,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或者说禹在去世之前,就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才能让启在帝位之争不会失败,启有权力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启在继承帝位的第二年,就率军讨伐同姓的有扈氏,并打败了对方。 这说明启手中是有兵权的,没有兵权如何...

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
自此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也就是以天下为家,整个天下都是我的!这时候的启由原先人民的公 仆--部落联盟首领成了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君主了),王位以世袭制代代相传!世袭就是离职后职位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担当. 禅让就是离职后由他本人把职位传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人...

尧,舜,鲧,禹,启五人的关系分别是?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 、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启启(前...

启帝死后谁继位
姒太康在其父姒启去世后继位,迁都于斟鄩即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腐败,只顾游猎,不理政事。刚即位的第一年,姒太康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被后羿夺去国政,史称“太康失国”。《竹书纪年》记载,太康死于第四年,但实际在位年数不到1年。葬于戈地即今河南...

“家天下”局面最早形成于?求大神帮助
小子 我是怎么给你们说的 你咋又忘了? 家天下局面最早形成于启时期'。禹接替舜的位置是通过'禅让制".而启继承的是他老爹的位置,叫“世袭制”,因此,启的继位就标志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家天下局面最早形成

济源市19341382703: 历史大舜传位给大禹大禹传给谁 -
尚宁世可: 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

济源市19341382703: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总把春秋和战国拿在一起说? -
尚宁世可: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前475年(或前403年)为什么有两种说法呢?第一种,前475年说,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春秋战国进行划分的时间,他的解释说,是为了便于历史记载,因为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新周天子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

济源市19341382703: 春秋战国的由来 -
尚宁世可: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

济源市19341382703: 中国的第一个奴隶王朝 - 夏朝是怎么逐步建立和加强王权的?初二旳历
尚宁世可: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

济源市19341382703: 夏朝如何形成夏朝是怎么形成的??
尚宁世可: 夏朝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历史上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基本上可以说,“家天下”的出现,也就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

济源市19341382703: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和商朝是同一朝代吗? -
尚宁世可: 可以这么说 中国历史上可能不存在夏朝 在上古的时候,首领继承人的选择采用举荐方式,让贤能之人来接班,史称“禅让”,所以有尧举舜、舜举禹的故事.但是禹死后,这种令人称道的“禅让”却没有继续下去,禹的儿子启打败了公推的继...

济源市19341382703: 《史记》里记录了许多皇后,怎么没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胡亥的?
尚宁世可: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闻名,《史记》中却未记录中国第一位始皇后,要想寻找始皇后的踪迹,要从现有的史料中进行推测.先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